毛予菲
羅思義
經濟學家羅思義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他幾乎一句漢語都不會說,卻是很多中國人的老朋友。用他自己的話形容,“我與中國已日益交織在一起”。
2005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在上海與北京匆匆一瞥后,便開始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待在中國。他開通了微博賬號,與100多萬中國粉絲互動。剛來中國時候,本名約翰·羅斯的他就意識到,必須要有一個中國名字。“我的中國同事,也是我的朋友為我選擇了羅思義這個名字,他們說這符合我的性格。當時我并不真正理解這個名字意味著什么,現在我明白了,那是‘思考意義’的意思。我特別喜歡這個名字?!?/p>
羅思義對中國的觀察與研究時間更早。上大學時,他開始讀中國詩的英文譯本,李白與杜甫是他最喜歡的詩人。1969年,為研究毛澤東的政治與哲學思想,他閱讀了毛澤東的著作,對中國經濟問題有了一些了解。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后,羅思義又將更多目光投向改革開放后的中國。1992年,還沒來過中國的羅思義,撰寫了一篇在他學術生涯中十分重要的文章,準確預測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
這些年來,羅思義花大把時間待在中國,以“外國人”與“經濟學家”的視角細心解讀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親歷者——見證了一段突飛猛進的歷史,目睹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2022年12月,遠在英國的羅思義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的專訪,講述了他的中國故事與中國觀察。
1992年,羅思義發(fā)表了那篇“神預測”的研究文章,題為《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何成功,而俄羅斯為何落???》。當時,他剛受邀前往莫斯科,“去撰寫關于俄羅斯經濟的文章”。羅思義回憶,當時自己去莫斯科的目的是“試圖阻止俄羅斯采用西方經濟機構主張的帶有自殺性質的‘休克療法’”。
在俄羅斯,羅思義“見證了蘇聯解體后的狀況,目睹了一些人的遭遇”。“當時我在一棟大樓里租了個房間進行寫作。我注意到,大樓的保安似乎和他的妻子以及3個孩子擠在一個單人房間里。后來,我搬到另一個地方,與一對俄羅斯夫婦和他們成年的女兒合租。夫婦兩人在一年內相繼去世,我可以確定,他們去世的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受到適當的醫(yī)療救護。我還看到成千上萬的退休人員站在街頭,試圖出售他們自制的烤餡餅或蛋糕,甚至只為賣一支香煙。不管在思想上還是情感上,這些重大事件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p>
羅思義在莫斯科住了8年。這8年,俄羅斯遭受了全球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一——從1991年至1998年,俄羅斯GDP下降了40%。
在俄羅斯親歷這場巨變的同時,羅思義也在“持續(xù)關注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芭c俄羅斯經濟遭受失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一直在繼續(xù)前進。”羅思義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回憶:“我當時就相信,中國的經濟必然會非常成功,因為‘改革開放’符合基本的經濟理論?!?/p>
中國的線上支付體系已十分成熟。圖為浙江杭州某農貿市場中的消費者正使用線上支付。
羅思義撰寫的《一盤大棋?中國新命運解析》《 別誤讀中國經濟》。
從俄羅斯回到英國后,羅思義成為時任倫敦市長的經濟政策負責人。也是在這時,他與中國有了一些書本與理論之外的“真實的接觸”。羅思義參與了倫敦與北京的一場場會議,與中國官員討論城市發(fā)展等議題?!霸谀切h中,中國官員的學識、眼界與清晰的思維,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羅思義首次以倫敦官員的身份來到中國,匆匆訪問了北京與上海。如今想來,羅思義仍有些遺憾:“我在倫敦市長辦公室的日程安排,意味著我每年只能去中國兩次,每次為期一周?!蹦菚r中國經濟增長進入快車道,這樣的吸引力,讓身為經濟學家的羅思義無法抗拒。2009年,他選擇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后來又成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一名外籍研究員。這時羅思義不再是僅僅從經濟理論角度研究中國,而是每天都有與中國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前,羅思義每年有3至4個月在中國生活。不在中國居住時,他的研究課題也都緊緊圍繞中國經濟。近3年來,羅思義的行程被疫情打亂,他希望“世界趕緊恢復常態(tài)”。
這些年來,羅思義完成了幾本頗具影響力的書。在《一盤大棋?中國新命運解析》與《別誤讀中國經濟》中,他分析了中國經濟制度的優(yōu)越性,肯定了中國將固定投資作為經濟發(fā)展動力的做法。他也在書中回應了西方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提出的諸多質疑,“西方媒體根本不了解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而是簡單地妄加‘預測’中國經濟深陷危機”。
親歷中國幾十年的發(fā)展,羅思義有一些更直觀的觀察。當被問到“在中國看到了哪些變化”時,他很感慨:“自我2009年在中國工作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非???。但對于一個‘老外’,中國的線上支付系統(tǒng)使用起來并不容易。比如,我還是要去銀行辦理各種事務。但和我一起的人指出:‘你看看誰還在銀行?絕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外國人,其他人都在線上辦理?!俦热?,我現在仍然在使用現金購物,但我的中國朋友早就不在兜里揣現金了!”
無論在學術文章中,還是在電視節(jié)目上,羅思義提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并無浮夸修飾,只是闡明事實——中國取得了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贝舜尾稍L中,他進一步剖析了在抗疫同時的中國經濟表現。
1949年,經過一個世紀的外國“干預”,中國幾乎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當時全球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國。而今天,僅僅過了70多年,也就是一個人一生的時間,中國已經實現了小康。
自1978年以來,中國實現了世界歷史上最快速的持續(xù)經濟增長, 使8.53億人擺脫了世界銀行定義的貧困,改善了迄今為止最多人口的生活。
這一成就不僅是實際的,而且是理論的——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后者也讓我感到震驚。中國創(chuàng)造了一種經濟制度,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在世界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而其實際成果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
總而言之,這些結果表明,中國取得的經濟實踐和理論成就在世界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這不是一種過激的說法,也不是企圖討好誰,這只是一種事實的陳述。
在疫情期間,中國經濟表現遠遠超過了西方。在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最新數據的3年里,中國經濟增長了14.3%,美國增長了4.8%,歐盟增長了2.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美國的3倍,是歐盟的5倍。
對于西方國家而言,更糟糕的是,它們還遭受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滯脹——即同時出現的高通貨膨脹和緩慢增長。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從2020年5月的0.1%上升到2022年6月的9.1%,這是40年來的最高值,而其年均經濟增長在這幾十年間放緩了50%。
美國經濟的糟糕表現,是因為該國的資本私有制。那些掌握資本的人不喜歡國家干預經濟,因為國家干預可能會推翻他們的決定,影響他們的利益。因此,在疫情期間,美國應對經濟衰退的刺激措施完全集中在消費方面(即需求方),而非國家固定投資方面(即供給方)。所以我們看到,從疫情之前的2019年的最后一個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美國的消費增加了3.436萬億美元,而美國的凈固定投資下降了520億美元。在需求方激增,而供給方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巨大的通貨膨脹產生了。
相比之下,中國因為是社會主義經濟,在刺激投資(即供給方)上,沒有遇到同樣的障礙。與此同時,中國還實施了供給側改革政策,使得固定投資的增長得到了保證。因此,中國不僅經濟增長比美國快得多,而且與疫情前相比,中國的通貨膨脹實際上是下降的——從2019年12月的4.5%下降到2022年10月的2.1%。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世界經濟正面臨40年來最糟糕的時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這樣的成績,是由中國的經濟制度所決定的。
2023年中國經濟很可能加速發(fā)展。
自疫情暴發(fā)至今,中國控制住了通脹,沒有采取加息或其他措施的壓力,所以制定合理措施以刺激經濟的空間依舊存在。我認為,中國經濟將在2022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率3.9%的基礎上加速發(fā)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預測,與2022年相比,2023年中國經濟將進一步增長,但美國經濟將經歷衰退或緩慢增長,歐洲經濟也將陷入衰退。
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羅思義一如既往地關注著這件大事,并仔細閱讀了二十大報告。在與《環(huán)球人物》記者的對話中,他就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領域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提供了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思考。
我認為,如果要為西方現代化取一個更準確的名字,那就是資本主義制度。西方現代化是通過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一頁完成的。人類歷史中最大的種族滅絕,發(fā)生在歐洲對美洲的“征服”過程中。最新研究表明,在這一過程中,5000-6000萬人被殺害;在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中,約1200萬非洲人被販運;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期間,大約90%的澳大利亞原住民死亡??梢哉f,歐洲的殖民主義覆蓋了世界大部分地區(qū)。
間接的后果也同樣可怕。例如,英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通過不平等條約)奪取了香港,其他外國勢力緊隨其后侵略中國。這不僅破壞了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為中國人民帶去苦痛,還導致了中國的內戰(zhàn)。有數據顯示,在英國奪取香港后的一個世紀里,超過5000萬中國人死亡。
相比之下,中國式現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并沒有去“征服”其他國家。相反,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其他國家都是受益的——中國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海外市場。
而在中國國內,中國式現代化從來不是只給一小部分人帶去利益,而是為絕大多數人謀發(fā)展、謀福利。有一組數據能說明這個問題。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扣除通脹因素,中國人的實際工資增長了260%。相比之下,印度工人的收入只比2008年高40%,巴西工人的收入幾乎與14年前相同,墨西哥工人的收入甚至降低了。在歐洲和美國,實際工資也正在下降,意大利和英國勞動者的實際工資比2008年還要低。
這些事實表明,中國現代化之路讓全世界受益,是一種全世界都需要的現代化模式。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了“雙贏”,而不是——“我們贏,你們輸?!?/p>
當然,中國有一些特殊的自然特征,要改變這些特征是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的。中國人口幾乎占世界人口的18%,但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淡水只占世界的6%。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卻擁有全球7%以上的淡水和全球10%以上的可耕地資源。因此,很明顯,中國在發(fā)展農業(yè)方面面臨著挑戰(zhàn)。但是,事實證明,沒有任何社會或經濟條件限制了中國的現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國提出的一個十分出色的概念。這個概念涉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先看看美國的人均財富情況。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最富有的那10%人口,其收入與財富有了驚人的增長,但大多數美國人的收入并沒有明顯增加。美國所謂的“瘋狂的資本主義”(資本私有制)是造成財富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北歐模式則試圖通過提高對富人奢侈消費的征稅,卻不提高對富人生產性投資的征稅等措施,調節(jié)財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民意調查顯示,在北歐模式國家,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遠高于美國??陀^的衡量標準也能說明這一點,比如在北歐模式國家,人均預期壽命也更長——一直以來,預期壽命都是衡量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
但問題是,北歐模式是資本主義的,因此它受制于資本主義的不穩(wěn)定性。在過去幾十年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年經濟增長率下降了約2/3。同時,北歐模式也受到來自富人階級的壓力——他們當然不愿意被限制奢侈消費。因此,北歐模式的公平性在最近幾年已經被削弱了。
相比之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共同富裕提供了穩(wěn)定的基礎。 中國不存在資本主義類型的經濟衰退,資產控制者不能操控國家。
2008年8月8日,羅思義去現場觀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圖為羅思義在國家體育場留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羅思義最喜歡的詩之一。圖為羅思義在武漢黃鶴樓前。
羅思義自稱“中國客廳”里的一位“客人”,一直以來,他“小心翼翼”地觀察、學習中國。與此同時,不會說漢語的羅思義,逐漸融入了中國社會。他結識了一批中國好友,走近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我有非常多的中國朋友。當我在中國時,我很少和外國人在一起。因為我來中國,就是為了向中國學習。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豐富文化的文明古國。因為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差異,我在與中國朋友相處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小誤會。但雙方對此都很理解,所以交流起來并沒有大問題。
當我在中國時,我試圖去遵循一個簡單的規(guī)則,那就是永遠記住你是客人,你并不擁有這間房子。試想,如果我的房子有客人到訪,我一定會熱情招待。但如果客人們表現得就像主人一樣,比如指揮你該去做什么,我就會很惱火。在中國,我感受到了大家的友善與熱情,但我是作為客人被邀請的,所以我總是小心翼翼地去了解、去觀察。這是中國人的房子,不是我的。
我在大學時讀過一些中國詩的譯本,當時立刻就被詩中所呈現出的那些不同于大多數英國和歐洲文學的感性和人生觀所震撼。不過,雖然我可以從情感上感受到,但當時我無法清楚地理解,這種差異的本質是什么。
在全世界所有的詩歌文學中,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我最喜歡的兩首詩之一。前些年我去武漢時,還特別去了詩中的黃鶴樓。這首詩描寫了人類普遍的告別經歷,是一種最直接、最悲壯卻并不傷感的表達。
我在中國待的時間越來越長,與中國文化有了更直接的互動。我明白了這種震撼到底源于什么。中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唯一一個不以宗教為文化基礎的偉大文明。歐洲文明的框架是基督教,穆斯林世界的框架是伊斯蘭教,印度文明的框架則是印度教。但中國的歷史文化框架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治理主張。
我沒有貶低宗教的意思。但歷史表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宗教色彩會越來越淡。社會建設應以“人民福祉”為核心,而不是圍繞天堂或“來世”。中國的文化框架是通過對社會的分析,而不是對神靈的分析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使得它能更直接地面對人類的實際問題。
我想,這些文化內核反映在中國詩歌中,也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里。
羅思義,本名約翰·羅斯,英國經濟學家,曾任倫敦經濟與商業(yè)政策署署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