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艷
李清照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詩人。一方面,在于她的性別。在那個男權(quán)至上的封建時代,她居然以一己之力沖破男權(quán)思想、男權(quán)壟斷的桎梏,訴說女性特有的魅力、特有的能力,在女性意識閉塞的封建社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另一方面,在于她詩詞的藝術(shù)成就。她通曉音律,長于詩詞,才華出眾,在文學(xué)史上也留下了自己光輝燦爛的一頁。
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就是李清照的代表作,這首詞與她前期清新自然的詞風(fēng)可謂相差甚遠(yuǎn),它是李清照本人親身經(jīng)歷的國破家亡、親人離世、愛物喪失、朝不保夕的悲慘日子的感嘆之作。在這首詞作中,詩人表達(dá)的主要情感就是“愁”。在我國的文化長河中,很多文人都陷入“憂愁”當(dāng)中,這種憂愁與個人、與民族、與國家、與社稷等或多或少有所關(guān)聯(lián),當(dāng)然也與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相關(guān)聯(lián),這些“愁”時時刻刻縈繞著文人的心靈。本文通過解析李清照在這首詞中對“愁”的表現(xiàn)形式,來了解一下這首詞的行文特色。
一、多重疊詞——訴說情難自禁的“愁”
實際上,疊詞在《詩經(jīng)》里就用得很普遍,如《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呦呦鹿鳴”“維葉萋萋”“伐木丁丁”等句中,“關(guān)關(guān)”“呦呦”“萋萋”“丁丁”等都是疊音詞。即便到了現(xiàn)代,疊音詞的使用還是比較普遍的,比如“潺潺”“嘩嘩”等。但是,如果在一首詩或者一首詞當(dāng)中連續(xù)使用疊詞,卻是很少見的,即使是著名的《離騷》,也不過是“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才使用疊詞,而我們熟悉的《敕勒歌》共27個字也不過用了“蒼蒼”“茫茫”兩組疊詞。那么,在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疊詞的使用非常普遍。這與“愁”的表達(dá)有什么聯(lián)系呢?
開頭便是“王炸”——“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14字的疊詞深情款款,九曲回腸。“尋覓”本是一個動詞,李清照特此變化為“尋尋覓覓”,要表達(dá)的就是不斷地“尋覓”,那么我們不禁要問,詞人究竟在尋覓什么?在這里,詞人沒有細(xì)說,只告訴我們結(jié)果——尋覓到“冷清”和“凄慘”!正因為詞人沒有細(xì)說,才讓我們無盡地懷想,但結(jié)果已表明,懷想也沒有多大的意義,這更加重了哀愁的色彩。詞人這一連串的尋覓毫無收獲,反而更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而“冷清”和“凄慘”本屬一個詞,足以表達(dá)這種哀愁,但詞人還是選用了疊詞形式,讓人讀起來更多了一份“冷清至極”“凄慘至極”的嗟嘆。末尾的“戚”就是哀愁、悲傷的樣子,詞人也用了疊詞的表達(dá),這一份哀愁和悲傷更加悲哀和傷感。如果我們用心用情地再把這句讀一遍,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心中無形中已多了一層悲慘和憂戚的感覺。
結(jié)尾的疊詞是“點點滴滴”,這是描寫深秋雨滴的聲音。深秋的雨一般不會太大,淅淅瀝瀝的,詞人用“點點滴滴”這微弱又凄涼的聲音描寫環(huán)境的安靜,多么入情入境。這么細(xì)微的聲音只有詞人在獨守“窗兒”時才能聽得到,如果詞人不是寂寞難耐,怎么會去“守著窗兒”聽雨聲?怎么會無聊到聽細(xì)雨的“點點滴滴”呢?通過品讀這首詞,我們分明看到一幅詞人臨窗聽雨的畫面,我們也清晰地感覺到詞人的孤獨與愁苦。
這些疊詞的運用,讓我們穿越時空看到詞人不一樣的內(nèi)心世界,再結(jié)合她的際遇,這種憂慮和悲傷的情緒讓整首詞的意境變得深沉,讓李清照的個人形象變得鮮明,讓讀者體會到詞人悲痛欲絕的無盡愁苦。
二、多重意象——講述意境深重的“愁”
李清照將她暮年的孤獨、寂寞、愁緒都寄托在秋天“南歸的孤雁”“憔悴的黃花”“冰冷的細(xì)雨”“孤獨的梧桐”等景象中,詞人巧妙地借用這些景物來訴說內(nèi)心無盡的愁苦之情。
其一,南歸的孤雁是李清照孤獨“愁緒”的寫照。孤雁與中國的文化有著不解之緣,杜甫在《孤雁》中吟誦:“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币驗槎鸥Φ耐砟曦毑〗患樱丛谙娉?,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dá)了自己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的復(fù)雜感情。而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候,用煢煢孑立來形容她可謂十分貼切——國家滅亡了,住的房子也被毀了,母親和丈夫也相繼離世了,丈夫心愛的字畫也被迫焚燒殆盡,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能夠延續(xù),這跟天上的孤雁難道不一樣嗎?我們知道,大雁是群居動物,一旦落單,下場往往只能是死亡。在這里,李清照借物抒情,借用大雁來表達(dá)自己的孤苦無依。
其二,憔悴的黃花是李清照本人“哀愁”的寫照?!包S花”就是菊花,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菊花有很多意義,在李清照這里更是別具深意。當(dāng)年丈夫在的時候,她就用“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來表達(dá)自己的思念之情,只不過當(dāng)年的“黃花”與現(xiàn)在的“黃花”不能同日而語。她說“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里有兩種意味:第一種,雖然遍地的菊花盛開得如此美艷,但是我已經(jīng)非常憔悴了,哪有什么心情去摘花呢?第二種,就是李清照把自己比作菊花,但已是一朵幾乎凋謝的菊花,還有誰愿意去摘呢?以上兩種說法都說得過去,都是作者對自己年老和憔悴的“哀愁”。
其三,細(xì)雨和梧桐是李清照凄涼和寂寞的“憂愁”的寫照。所謂“情由景生”,李清照遭此大難,內(nèi)心深處肯定是凄涼無比的,這個時候又是“深秋”,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這種天氣加上突如其來的細(xì)雨,往往帶給人蕭瑟的感覺,會讓人聯(lián)想到凄涼,而“梧桐”本身就是忠貞愛情的象征。傳說中,梧是雄樹,桐是雌樹,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但是,此刻的李清照呢?僅剩下自己一個人獨對年老,國破家亡,身邊沒有依靠,就好像李煜那種“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寂寥與無奈,李清照在這首詞中表達(dá)的多重“愁緒”也讓我們對這個深秋多了一份同情和唏噓。
三、多重心理——默念凄涼悲哀的“愁”
結(jié)合前文,我們知道,李清照承受了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層層重壓之下,她的心理又是如何呢?所謂的心理描寫指的就是對人物的思想活動和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通過對詞人內(nèi)心活動的分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本詞亦如此。前文提及,不斷地“尋覓”正是詞人內(nèi)心彷徨無助心理的反映,體現(xiàn)了李清照的無限惆悵。
哀愁和矛盾的心理也是詞人的內(nèi)心反映。詞人一直守著窗外,滿地的黃花很美,但無心情采摘,是哀愁;數(shù)著點點滴滴的雨水,是哀愁。如此發(fā)愁,不如早點睡去吧,但“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在這個深秋的季節(jié)真是讓人難以入睡啊。如果附加酒水呢?會不會暖和一點,更容易入睡呢?應(yīng)該是的!于是,李清照拿來了“三杯兩盞淡酒”。可是,當(dāng)她義無反顧地喝下去之后,愁緒又瞬間爬上心頭,因為這兩三杯酒終究還是敵不過夜晚呼嘯而來的疾風(fēng),仍是哀愁。并且,就算想睡也未必能睡得著,因為除了冷,更是孤獨和寂寞,如詞中所言“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但是“愁”,更是矛盾。多重的心理擠壓下,確如李清照所言,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用一個“愁”字所能概括的!她的“愁”穿越了歷史時空,這種“愁”也只會像東去的流水一樣,綿綿不絕。
“愁”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從屈原開始,文人開始為自己而愁,為國家而愁,但所謂“文章千古事,愁思各不同”。在多言愁的宋代,“愁”更是成為那個時代多數(shù)文人的情感。畢竟宋代國力堪憂,盛世難再,而身處這個時代的李清照更是言愁的高手。李清照的“愁”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濃厚的文化意蘊,而《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愁”往深一點來看也是為自己、為民族、為國家而愁,她的“愁”是時代和人生悲劇的產(chǎn)物,正因如此,她的“愁”成為千古流傳的絕唱。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始工”,雖然這首詞是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的不朽篇章,但是我們也不禁為那個時代文人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吾輩不妨在心中默念:愿有來世,清照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