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在的幼兒多數(shù)時間是待在室內的,而且更多的是面對電視、手機屏幕,怎樣將幼兒從這種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是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我園有著寬闊的戶外場地,種植著各類植物,為教師開展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讓幼兒在自然中以自然的狀態(tài)觀察、思考與表達,也是為師者的智慧。
【關鍵詞】幼兒園;自然;教育
作者簡介:邢婭婭(1990—),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洲幼兒園。
盧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從適應自然出發(fā),不僅要求教育順應、尊重幼兒的天性,更要求教育使幼兒的身心得到自由發(fā)展。自然教育的思想,正是幼兒園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育狀態(tài)。幼兒園教育的范圍不應局限在書本,而應擴大至大自然、大社會和生活,讓幼兒向大自然、大社會和生活學習,形成真正的教育。我園主張自然教育,將生活教育與自然教育相融合,形成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育形式,并且我園在自然教育的基礎上延伸出了形式豐富的活動,讓幼兒回歸自然,感受自然帶來的驚喜與奇趣。
一、幼兒園自然教育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觀察一棵樹的四季變化,觀察一朵花的盛開凋落,觀察一株小草的蓬勃向上,都能夠為幼兒帶來驚奇之感[1]。
(一)提高幼兒的發(fā)現(xiàn)力
都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興趣究竟是什么?是家長推薦的?是教師給予的?顯然,都不是。幼兒真正的興趣需要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下產生,而且需要幼兒愿意圍繞這個興趣點進行深入探索。
大自然是最好的媒介,大自然中的事物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都能夠吸引幼兒去關注,去挖掘,因此大自然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驚奇感與興趣點的環(huán)境。
例如,雨后的草地上爬著一條蚯蚓,幼兒聚在一起,拿著放大鏡仔細地觀察蚯蚓的身體構造,伸出手指觸摸蚯蚓冰涼的身體,探討雨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蚯蚓、蚯蚓的身體為什么是涼涼的、蚯蚓有沒有眼睛等問題。幼兒在不斷的探索與驗證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暢享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驚奇之旅。
(二)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學習活動是教師教而學生學,這種“填鴨式”學習方式早已不合時宜,現(xiàn)在的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幼兒園階段是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
大自然中藏著許多秘密,值得人們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幼兒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會自發(fā)地去尋找形成某一現(xiàn)象的原因,幼兒尋找答案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就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班本課程“你好,樹朋友”中,有一個幫助樹朋友溫暖過冬的活動,幼兒通過實踐調查、互動交流等形式得出幫助樹朋友溫暖過冬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幼兒為樹朋友送上了親手制作的溫暖禮物—圍巾。幼兒園里的樹朋友身上都戴上了幼兒制作的圍巾,為幼兒園增添了溫暖的色彩,充分展現(xiàn)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從這個活動中可以看出,幼兒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去解決,他們先查找已有的資料,再將各自的查找結果匯總交流,最后將得出的結論在實踐中驗證。表面看來,幼兒只是解決了一個平平無奇的問題,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幼兒在以后遇到其他的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不是退縮和回避,而是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從中獲得新的知識。
(三)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對幼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利于贏得更多的機會。幼兒時期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順應幼兒的天性,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在交流與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教師,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表達環(huán)境。大自然是一個能夠讓幼兒放松心靈的環(huán)境,教師應盡可能地將幼兒溝通交流的機會放到大自然中,讓幼兒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讓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同伴,向教師提出問題。相信在這樣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里,幼兒能夠有效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幼兒園自然教育課程案例
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生活經驗來支持,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從而增強幼兒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與表達的環(huán)境,筆者將幼兒帶到大自然中,鼓勵幼兒與大自然進行充分接觸,通過大自然帶給幼兒豐富的感受,刺激幼兒分享與表達的欲望。
(一)為樹朋友寫詩
我園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走進我園,花草樹木盡收眼底。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對幼兒園樹木的生長變化產生了興趣,此時,筆者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對自然教育課程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筆者分析,為樹朋友寫詩的活動,或許能夠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表達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在活動中,筆者讓幼兒把樹木當作自己的朋友,與樹朋友親密接觸,了解樹朋友的種類和習性,觀察記錄樹朋友的生長狀態(tài)和四季變化。如此,幼兒自然而然地與樹朋友之間產生了交流,提高了對大自然的認知。
接下來,筆者讓幼兒為樹朋友寫詩,用詩歌表達自己對樹朋友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親愛的小樹,我想坐在樹下,等待你的葉片掉落,把它一片片收藏進我心愛的盒子里。
樹啊樹,你怎么這樣高大,好像能碰到天上的云朵,能幫我摘下一朵嘗嘗嗎?
綠色的葉子,黃色的葉子,紅色的葉子,你猜猜我現(xiàn)在在什么季節(jié)里?
白白的雪花落在樹枝上,風兒吹過,雪花便飄落在了我的身上。
一句句詩歌,抒發(fā)了幼兒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禮贊,同時展現(xiàn)出幼兒的純真可愛,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二)講述花的故事
溫暖的春風襲來,也吹開了幼兒園里各種嬌艷美麗的花朵。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黃的油菜花……爭相盛開的花朵,也為幼兒園的自然課程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筆者讓幼兒三三兩兩結伴出發(fā),帶著一根樹枝“旅行杖”,在幼兒園里尋找春天的足跡。待到幼兒尋找之旅結束后,筆者讓幼兒一同坐在樹下,按順序講述關于花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幼兒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是這樣的:“我在尋找春天的足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草叢中藏著一朵藍色的‘花’。于是,我蹲下身子,撥開一根根蓋在上面的小草,終于看到了這朵‘花’的真面目,我伸手摸了摸這朵神奇的藍色‘花’,感覺有一點特別,觸感不像是花。我又仔細地看了看,原來這是一塊藍色的布條被埋在了泥土里!最后,我用力地把它拔了出來,綁在了我的‘旅行杖’上帶回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p>
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從幼兒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有著比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夠用較為完整的語言來表述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如此,筆者讓幼兒尋找春天的足跡,講述花的故事,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表達出來,對幼兒的發(fā)展是有所助益的。
(三)觀察小草
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特別喜歡觀察一些常常被大人所忽略的小細節(jié)。因此,筆者開展“觀察小草”的活動,讓幼兒觀察一株小草的一生究竟會經歷哪些生命的形態(tài),交流小草是否會像樹葉一樣生長、掉落。如此,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同時促進幼兒的分析能力、聯(lián)想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筆者引導幼兒帶著尺子、放大鏡、記錄表等工具開始對小草進行持續(xù)的觀察。于是,從小草剛剛萌芽開始,一直到立夏節(jié)氣,幼兒每天都會帶著工具箱對小草進行觀察,并用拍照、繪畫、測量等形式記錄著小草的生長變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還發(fā)現(xiàn)了草坪中的草其實有很多的種類,于是,筆者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幼兒用“形色識花”APP了解草坪中的草的種類。幼兒了解到,草坪中有狗牙根、狗尾草、紫羊茅等草類,有的草還會開出小小的花朵。在活動的最后,筆者引導幼兒借助記錄表,講述小草的成長故事,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最新發(fā)現(xiàn)。幼兒通過圖片與語言的結合,將小草的故事講與更多的同伴聽,幫助更多的同伴了解一株小草的生長變化,從而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小美好[2]。
三、幼兒園自然教育課程的支架搭建策略
教師應如何在幼兒園內打造一個適合幼兒接受自然教育的環(huán)境呢?我園教師經過多次研討和實踐后,決定搭建自然教育課程支架,開拓自然育人的新境界。
(一)搭建文化支架
好的自然教育離不開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在班級的各個區(qū)角投放關于自然教育的圖書,如此,既可以增強班級的閱讀氛圍,又可以培養(yǎng)幼兒喜歡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幼兒學習有關自然科學的知識。
例如,筆者投放《田野里的自然歷史課》。此套繪本共5冊,是自然科學科普類的繪本,以小女孩“丫丫”為主人公,為幼兒展示了中華農耕文化和歷史。幼兒可以從繪本了解到節(jié)氣與農耕的密切聯(lián)系,了解到細細的蠶絲是如何變成絲綢的,了解到各種食物的來歷……幼兒閱讀此套繪本,可以體驗到自然的
樂趣。
又如,筆者投放《我們出去玩吧:周末野外活動指南》。此書有生動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介紹了如何使用地圖、如何觀測天氣、如何觀察動物和植物等知識。幼兒可以從此書中學到在大自然中玩樂的小技巧,激發(fā)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二)搭建環(huán)境支架
在幼兒園的內部環(huán)境中,還有很多容易被教師忽視的角落,教師可以將樓梯間、走廊、墻面等地方有效地利用起來,為幼兒園的自然教育搭建環(huán)境支架。
例如,筆者將《綠色天地》等美術作品掛在樓梯間、走廊、墻面等地方,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樓梯間、走廊、墻面的藝術作品,感受藝術家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又如,筆者將植物標本、昆蟲標本等在樓梯間、走廊、墻面等地方進行展示,并把針對標本的講解錄制成小視頻在幼兒園大屏幕播放。如此,幼兒可以在充滿自然氣息的環(huán)境中了解大自然的有關知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再如,我園將幼兒園內的花草樹木進行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打造出幾大樂園,讓幼兒在游戲時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區(qū)域。落英繽紛的櫻花園、香氣四溢的桂花園、生機盎然的種植園等都能夠激起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我園的西北角有一個種滿藍紫色繡球花的角落,夏季時,幼兒暢游在花海里,用畫筆記錄下繡球花的美麗姿態(tài),并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繡球花的喜愛之情。如此,有利于幼兒與身邊的花草樹木建立良好的情感聯(lián)系,讓幼兒更熱愛自然,樹立保護自然的意識。
結語
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封閉的教室,置身于開闊的、神秘的大自然,與花草為伴,以樹木為友,尋蛙鳴,聽鳥叫,寓教于樂,有利于讓幼兒體會大自然的魅力,感受生命的美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錦生.以“六大解放”為導向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淺談學習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論的體會[J].福建陶研,2000(04):20-21.
[2]葉云霞.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9(0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