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下位語意是話語之間聯系的客觀反映,也是分析文本內部邏輯關系的重要媒介。分析上下位語意,一方面要著眼于文本本身的結構;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情感。因此,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在語文閱讀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對學生理解和把握文本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上下位語意 閱讀教學 文本結構 作者情感
殷曦東,湖北省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教師。
上下位關系是語言學中特有的概念。一般來說,一篇文章,概念性、總結性較強的語意稱為上位語意,而較為具體、特定性較強、可以用來解釋上位語意的稱為下位語意。例如,“顏色”是一個上位詞匯,而紅色、綠色等詞屬于下位詞匯。又如,語文考試中的閱讀試題常常有這樣的題目:“文中的花有哪些特點?”這是一個上位語意的命題,而學生并不理解“特點”這個詞的具體含義,做題時沒有從“外觀”“生長環(huán)境”等方面(下位語意)去尋找、歸納,自然無法準確全面回答問題。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往往可以構成一個邏輯上的梯度,這樣的邏輯梯度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精細化閱讀,讀懂文章(文段)內的上下位語意,精確把握文章主旨,從而達到更高效的教學效果。下面是我對如何在閱讀課堂上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語意”有效教學的思考。
一、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分析閱讀文本結構
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語意來分析敘事類文本閱讀有其自身獨有的優(yōu)勢。敘事類文本以敘事為主,情感、議論為文章的總結,因此根據文章的上下位語意,敘事部分可以說是下位語意,抒情議論部分是對事件的高度概括和主題升華,當屬于上位語意。理清文本內的上下位語意關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結構。以2018年湖南省張家界市中考閱讀《那些無用的美好》為例,文章以讓女兒堅持自己的愛好——下圍棋,并送她到棋院上課和因為女兒特別喜歡旅游,“我”每年都帶她到各地走走兩件事來抒發(fā)自己“怡養(yǎng)性情,豐盈自己的內心”和“偶爾讓心靈慢一些,再慢一些”的感情總結,進而表達了文章的主旨:“那些看似無用卻美好的事物,和陽光、空氣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養(yǎng)。總有一天,它們會成為你內在氣質的外化,是你面對生活的底氣和勇氣”。所以根據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可以發(fā)現文章中的兩件事屬于上位語意,作者關于兩件事的哲理思考,揭示全文主旨的是下位語意,文章逐層推進,由事入理,結構嚴謹縝密。如果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抓文本中的上下位語意來分析文章結構,閱讀題中的事件概括和主旨理解題將迎刃而解。
下面是我對文章上下位語意的具體分析:
再以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八年級(上)語文課本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為例,這也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如果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可以分清楚文本中的上下位語意,便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文章主體部分分別寫了幾件小事,來表現葉圣陶先生在為人和治學方面的特點。根據上文內容,結合記敘文的特點,事件本身是為人物性格服務的,所以可以說,事件是文本的下位語意,人物的精神品質是通過事件進行高度概括總結的,所以是上位語意。如文中葉先生請我?guī)退逎櫿n本、送客一定要送到門外和給我寫信表達自己的傷心和后悔三件事是下位語意,由此歸納出葉先生是個“待人厚”的人則屬于上位語意;葉先生主張文風要平易近人、語言重視簡潔等事件屬于下位語意,葉先生是個“律己嚴”則屬于上位語意。再由兩個上位語意,我們就可以歸納出整篇文章的中心“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所以,準確理解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可以讓學生迅速抓住文章的關鍵所在,梳理出文章的脈絡結構,概括文章的事件也就是下位語意,對于文章議論抒情部分進行文本細讀從而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利用句子的上下位關系可以準確把握文本中的作者情感
初中階段文化性散文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因其文本內容的陌生化和作者選取意象內涵的復雜性,學生在把握文章結構和情感上比較困難。利用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可以方便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本脈絡,結合細讀文本便可以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閱讀王開嶺的《人生樹下》,根據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可以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前半部分作者所描繪的具體生活圖景。比如文章第三段:
幼時,父親帶我回鄉(xiāng)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住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鉤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它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證者,見證了他們從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頑少,變成拄杖的耄耋……
這段話前半部分寫故鄉(xiāng)的人在樹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等情景屬于下位語意,是為了表現樹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證者這一上位語意。概括起來,故鄉(xiāng)的棗樹蔭澤家族的繁衍生息,是人生的見證者。
同樣的道理,文章的第五段可以概括為饑荒年代,樹為人們提供果腹的食材。第六段可以概括為離家或者返鄉(xiāng)時,樹是人思鄉(xiāng)(戀鄉(xiāng))精神的寄托。第七段可以概括為在南方,香樟是女兒終身的陪伴。而這種概括是根據文章的上下位語意做出的,學生也能夠清晰明白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結構:
(1-2)引用古文,揭示樹與人、樹與家不可分的關系。
(3-8)圍繞“樹與人,猶如親戚”展開的具體事件。
其次,根據文章的上下位語意還可以基本明確作者的情感脈絡,比如:
游同里古鎮(zhèn),聽到個說法:江南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該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想想吧,像兒伴一樣耳鬢廝磨,像丫環(huán)一樣貼身隨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親昵。
根據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段話的上位語意是“樹是人終身的寄托”,可以看出樹是人的陪伴,突出的是樹的暖心、與人親昵的特點。根據這一上位語意,學生很容易概括出文章主旨:作者對樹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同樣的道理分析文章的脈絡,把上位語意進行總結,可以總結出樹在作者筆下不僅實用,還意味著福佑、恩澤和繁衍;不僅賜人花果和木質,還傳遞著親情和美德,承載光陰和世家。
再聯系文本的后半部分,現在社會人與樹關系的疏遠和樹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基本可以確定出文章想要表達的與故鄉(xiāng)的疏遠,哀傷與無奈和我們切斷了與自然的聯系,作者感到憂傷等等復雜的思想情感。
綜上所述,借助文本中的上下位語意,文本會呈現有梯度、有層次的活的邏輯層次。特別是文學類文本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外在結構和內在情感,兩個維度的同時建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學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建模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