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紅,趙明,蘇祥娟,朱惠嫻
(河源長安醫(yī)院 1 內(nèi)科,2 胃腸鏡室,廣東 河源 517000)
結直腸小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會引起腹痛、便血等,若未能采取有效治療措施,隨著疾病發(fā)展,可能會發(fā)生癌變[1]。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可在內(nèi)鏡輔助下完整切除結直腸小息肉,避免疾病持續(xù)發(fā)展[2]。臨床針對直徑較小的多采用圈套器進行EMR,普通圈套器是臨床常用圈套器,主要通過用套圈套住息肉后收緊,再通電將息肉切除,以達到治療目的[3]。而可旋轉電圈套器在普通圈套器基礎上增加旋轉帽,能夠調(diào)節(jié)圈套旋轉方向,準確套取息肉并切除,已逐漸在臨床中應用。但不同圈套器息肉切除效果及出血風險不一,臨床尚無統(tǒng)一標準。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不同圈套器切除術在結直腸小息肉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于我院行EMR的230 例結直腸小息肉患者,其中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采用普通圈套器的120 例患者為對照組,2021 年7 月至2022年6 月采用可旋轉電圈套器的110 例患者為研究組。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結腸鏡檢查確診;②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③行EMR 治療;④息肉表面無瘢痕或潰瘍。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治療;②孕婦;③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④近期內(nèi)服用抗凝藥物;⑤消化道惡性腫瘤。對照組男76 例,女44 例;年齡38~75 歲,平均(59.42 ± 6.10)歲;息肉直徑5~9 mm,平均(7.13 ± 0.59)mm。研究組男69 例,女41 例;年齡38~72 歲,平均(59.83 ± 6.14)歲;息肉直徑6~9 mm,平均(7.25 ± 0.57)mm。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患者均行EMR,取左側臥位,雙膝屈曲,充分顯露肛門。研究組采用可旋轉電圈套器(南京微創(chuàng)醫(y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93010389):首先將高頻連接線一端的中性電極插頭連接到高頻電發(fā)生器上,另一端中性電極插頭插入可旋轉電圈套器導向管電極上,并將圈套器經(jīng)腸道活檢鉗道緩慢筆直插入,插入過程中保持手柄上的滑環(huán)不動;之后緩慢將圈套器推進至目標息肉部位,滑動手柄上的滑環(huán),打開圈套,緩慢旋轉手柄調(diào)節(jié)圈套方向,準確迅速套住目標息肉,之后拉動滑環(huán)并勻速收緊息肉,打開高頻電電源通電,行電凝切割,完整切除息肉;切除完成后觀察創(chuàng)面有無出血,對于微血管出血可應用圈套器電凝止血,對于較大血管出血使用止血鉗電凝止血,最后關閉電源,取出圈套器,用腸鏡抽吸小息肉,送病理檢查明確息肉性質(zhì)。對照組采用普通圈套器(南京微創(chuàng)醫(y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221647):首先將高頻連接線一端的中性電極插頭連接到高頻電發(fā)生器上,另一端中性電極插頭插入普通圈套器導向管電極上,并將圈套器經(jīng)腸道活檢鉗道緩慢筆直插入;之后緩慢將圈套器推進至目標息肉部位,滑動手柄上的滑環(huán),打開圈套,若不能順利套住息肉,可調(diào)整腸鏡角度,直至圈套器套住息肉并收緊,其余操作同研究組。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單個息肉切除時間、息肉完全切除率。比較兩組的出血風險,包括即刻出血率(EMR 后創(chuàng)面超過30 s 滲出性或噴射性出血)、延遲出血率(EMR 后14 d 內(nèi)出現(xiàn)需內(nèi)鏡干預止血或術后48 h 糞隱血陽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個息肉切除時間研究組單個息肉切除時間為(24.82 ±6.17)s,短于對照組的(29.46 ± 7.03)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5.300,P =0.000)。
2.2 息肉切除效果研究組息肉完全切除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息肉切除效果比較 [n(%)]
2.3 出血風險研究組即刻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 <0.05);兩組的延遲出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出血風險比較 [n(%)]
結直腸小息肉的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通常認為與飲食因素、炎癥刺激、遺傳、糞便刺激等因素相關[4]。結直腸小息肉一旦確診,應立即采取EMR 實施切除,能夠有效防止病情持續(xù)進展,促使患者獲得更為良好的預后[5]。對于直徑較小的息肉,可在EMR 實施過程中用圈套器套住息肉予以切除。
目前臨床上所采用的普通圈套器主要通過調(diào)整腸鏡角度,以調(diào)整套圈方向,雖能夠切除息肉,但遇到困難部位的息肉時無法通過套圈旋轉進行息肉套取,延長息肉切除時間,增加患者痛苦[6-7]。同時,普通圈套器與息肉基底部貼合不夠緊密,且難以準確抓取息肉,切除后可能造成出血,不利于預后[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單個息肉切除時間較短,息肉完全切除率較高,即刻出血率較低(P <0.05);兩組的延遲出血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提示與普通圈套器相比,可旋轉電圈套器在EMR 治療結直腸小息肉患者中效果良好,能夠在確保息肉完全切除的同時縮短息肉切除時間,降低即刻出血發(fā)生風險。分析原因為,可旋轉電圈套器充分考慮套圈不順暢的問題,在普通圈套器基礎上加用旋轉帽,旋轉手柄即可帶動套圈旋轉,確保手柄與圈套可同步旋轉,并改良手柄,加用防纏繞的可旋轉設計,能夠迅速準確套住目標息肉,并通以高頻電切除息肉組織,提高息肉完全切除率,縮短息肉切除時間。同時,可旋轉電圈套器采用高強度醫(yī)用鎳鈦絲,增加鋼絲與息肉組織之間接觸面積,使圈套器與息肉基底部緊密貼合,保證息肉切除的完整性,降低即刻出血發(fā)生風險,減輕患者痛苦。另外,普通圈套器與可旋轉電圈套器均在切除過程中使用高頻電設備,若術中電凝過度、損傷組織過深,可能出現(xiàn)延遲出血,臨床需嚴格把控電凝強度,提高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與普通圈套器相比,可旋轉電圈套器在結直腸小息肉患者EMR 治療中應用價值更高,可增強息肉切除效果,縮短息肉切除時間,降低即刻出血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