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倫章
【老太太在折錫箔,點一支香,念《心經(jīng)》。
記者 (走近,禮貌地)“阿婆,巧珍阿婆!”
阿婆 “倷啥人?”
記者 “我是電視臺的記者。記者,您知道嗎?”
阿婆 “曉得格,伲孫囡說(普通話)記者就是狗仔?!?/p>
記者 “喔唷,阿婆風趣得來。我是電視臺《老有所樂》的記者,我叫張露?!?/p>
阿婆 “倷哪亨曉得我叫巧珍的?”
記者 “社區(qū)江主任告訴我的?!?/p>
阿婆 “曉得哉,又是為住車庫的事情,我住勒此地蠻開心,俉篤難過點啥?”
記者 “阿婆,我們吶,想做一期‘空巢老人的專題節(jié)目……”
阿婆 “慢,俉篤尋錯人哉,我又不是空巢老人?!?/p>
記者 “您知道什么叫空巢老人?”
阿婆 “怎么不知道??粘怖先?,就是老窠里只有一只老雕?!?/p>
記者 “阿婆,走進馬浜花園,我們看到一排排、一幢幢的新樓房,而您這么大的年紀卻一個人住在車庫里,我心里……不是個滋味,我也有奶奶,看到您,我就想起自己的奶奶?!?/p>
阿婆 “哈哈哈……記者同志,你錯了!”
記者 “我錯了?”
阿婆 “你們只看見一個住車庫的老太,而沒有看到老太滿堂的兒孫。(往外走)請把鏡頭對準5樓,陽臺上擺滿了花草盆景的那一家,那就是我兒子的家!120平方米,朝南3個房間,客廳里一套紅木家什,海爾立式空調(diào),墻壁上貼滿了孫囡從小學到高中的獎狀,連衛(wèi)生間的瓷磚都是羅馬品牌?!?/p>
記者 (邊記錄邊問)“那您為什么不跟他們住一起呢?”
阿婆 “爺娘勿搭子女住一起就要曝光?記者就是狗仔我沒說錯吧?其實回答你的問題很簡單,我是1934年生的,年紀大了,懶得爬5樓?!?/p>
記者 “也就是說,是你自己選擇了車庫?”
阿婆 “啊呀,妹妹啊,伲格媳婦么是個醫(yī)生,平常辰光呢愛干凈不過。我老太婆么,一直是農(nóng)村住慣格。就講上廁所吧,我總算要等格只馬桶湊湊滿再沖脫得了。格末伲媳婦不來格,她一定要用一趟沖一趟,這樣么馬桶沒有味道,衛(wèi)生。那么我來想,用一趟沖一趟,要浪費多少水,罪過的?,F(xiàn)在水費貴了呀。那么還有了,擦面池邊上總歸要沾到點水的,那么我也不管的,那么伲媳婦不來格,歇歇去擦歇歇去擦。喔唷,擦的我肚腸要阿癢哉。所以和他們住在一起不習慣的,有的將來被他們趕下來么,還是自己知趣點搬下來吧。你們只知道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實,天下世界的爺娘統(tǒng)統(tǒng)都是‘蠟燭。所以我只告訴你一個答案,住車庫蠻開心。”
記者 “車庫里沒有衛(wèi)生設(shè)備、沒有空調(diào)、沒有電視……”
阿婆 “我兒子樓上都有?!?/p>
記者 “上面和這里的生活質(zhì)量不一樣??!”
阿婆 “老話說‘知足常樂。不和舊社會比,就和30年前比,農(nóng)民的生活也是一個天,一個地。60年代困難時期,肚皮吃勿飽,我還得了浮腫病,腳上一捺一個坑。而現(xiàn)在,農(nóng)民也有養(yǎng)老金,每個月360元,看毛病有醫(yī)???,70歲以上的老人乘公交、白相園林統(tǒng)統(tǒng)不要錢,政府還有獎勵了,活到70歲每年有500元,活到80歲每年有2000元,活到90歲每年有5000元,活到100歲每年有10000元。所以我現(xiàn)在,無事可做聽聽新聞廣播,念念阿彌陀佛,開心得勿得了。我要爭取活到100歲。”
記者 “您對您的晚年生活很滿意?”
阿婆 “非常滿意?!?/p>
記者 “您覺得您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阿婆 “幸福像花兒一樣。”
記者 “請您對電視機前的觀眾說幾句話?!?/p>
阿婆 (正兒八經(jīng)對著攝像機鏡頭)“常言道,‘前人種樹后人涼。我們就是種樹的。我們?yōu)閮号畟兎N樹,而兒女們又為他們的兒女種樹,這叫什么?一代還一代,大家說對不對?還有一句話叫‘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的體會是,父母的心都在兒女身上,從壯到老都這樣。什么苦啊難啊,(沉默幾秒)念一聲‘阿彌陀佛就過去了。”
【短暫的沉默中,記者回味著阿婆說的話。
記者 “阿婆,在您心中,兒女始終是第一位的,是不是?”
阿婆 “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的,說不定你老了也會住車庫。”
記者 “阿婆,您太善良了。”
阿婆 “妹妹啊,你別以為阿婆寂寞,每到吃過夜飯,我這車庫面前聚滿了老鄉(xiāng)鄰,就像過去生產(chǎn)隊里開大會。你看,我還有小靈通,300元包1年呢,知足啦!”
記者 “好……謝謝阿婆,過幾天我們可能還要來?!?/p>
阿婆 “歡迎歡迎!”
記者 “阿婆再見!”
阿婆 “妹妹再見,等等!中飯我就勿留俉篤哉,拿幾只“雨麥子”(玉米)去吃吃。”
【阿婆熱情相送記者下。
【記者、攝像復上,按圖索驥。
記者 “……康佳花園48幢……(見一老者拎著一個剛生好火的煤爐朝車庫里走)請問,徐水男阿爹住在哪一間?”
阿爹 (看看記者)俉篤尋俚作啥?
記者 “我是電視臺《老有所樂》欄目的記者,是社區(qū)俞主任介紹來的?!?/p>
阿爹 “跟我來?!?/p>
【阿爹引記者進車庫,請坐,上茶。
記者 “謝謝阿爹?!?/p>
阿爹 “我就是徐水男,啥事體?”
記者 “阿爹,我想問一聲,您為什么住車庫?”
阿爹 “車庫也是房子啊!政府說車庫不能對外租賃,我這個車庫不是租賃的,是自家的產(chǎn)權(quán)?!?/p>
記者 “動遷辰光分的?”
阿爹 “對對對!”
記者 “不會只分一只車庫吧?”
阿爹 “我們老倆口一共分90平方,45平方給老大,45平方給老二。這在我伲農(nóng)村蠻行的。”
記者 “‘行是什么意思?”
阿爹 “‘行就是……差不多都這個樣子的。”
記者 “懂了,你們老倆口的90平方米,一分為二給了老大老二,兒子擺平了,你們自己的老窩也就沒有了,您就沒有想法嗎?”
阿爹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p>
記者 “從心底里說,這樣做是你真正自愿的嗎?”
阿爹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好?!?/p>
記者 “這車庫是你一個人住呢,還是和老伴兩個人???”
阿爹 “老大養(yǎng)爺,老二養(yǎng)娘,這在我伲農(nóng)村也是蠻行的?!?/p>
記者 “蠻流行的,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的?!?/p>
阿爹 “對對對,做爺娘的,一般不會和子女‘的各喬的?!?/p>
記者 “‘的各喬是什么意思?”
阿爹 “喔唷,搭倷說話吃力得來?!母鲉叹褪恰狂R繃,唱對臺戲?!?/p>
記者 “懂了,‘的各喬就是鬧矛盾。那么,是你不愿意住到兒子家里去呢,還是兒子不讓你住呢?”
阿爹 “妹妹啊,不利于團結(jié)的問題少問,不利于團結(jié)的話別說。實際情況是兒子一直要我搬到樓上去住,每過幾天就陪我到浴室里去洗桑拿,還替我擦背?!?/p>
記者 “那你為什么不搬到樓上去?”
阿爹 “伲子是自己的骨肉,媳婦總是外頭人,不方便。合用一個衛(wèi)生間不方便,6月里赤膊不方便,連放個屁也不自由,怕污染空氣?!?/p>
記者 “阿爹,你太善良?!?/p>
阿爹 “只要他們天天向上,我住車庫也心情舒暢。”
記者 “還有一個問題,爺跟老大,娘跟老二,這樣不是把你們老倆口拆散了嗎?”
阿爹 (沉吟)“……老啦!無所謂了。”
記者 “少年夫妻老來伴,老來總得有個伴??!有個人在旁邊說說話,相互也有個照應?!?/p>
阿爹 “呃,這個么……我們的情況有點特殊,我是1931年出生的,屬羊。我老伴呢,是1934年出生的,屬狗。狗咬煞羊,羊咬煞狗,住在一起犯沖的?!?/p>
記者 “‘沖是什么意思?”
阿爹 “就是‘剋?!?/p>
記者 “年輕時怎么不‘沖的?”
阿爹 “這個……年輕時我們就不談了。記者同志,我把該說的都對你說了。住車庫是我自愿的,毫無怨言。希望你們多作正面報道,千萬不要指責小輩,他們工作忙、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不容易的,千萬不要給他們帶來不好的影響,給我們楓橋街道和動遷農(nóng)民臉上抹黑。”
記者 (心里發(fā)酸)“好、好……謝謝阿爹,再見!”
阿爹 (揮手和記者告別)“再見……(一轉(zhuǎn)身摸出小靈通)喂,剛剛有兩個電視臺的記者來了解動遷老人住車庫的情況,有可能還要到馬浜花園來?!?/p>
阿婆 “已經(jīng)來過了?!?/p>
阿爹 (略顯緊張地)“啊,你阿曾瞎說亂話?”
阿婆 “我還擔心你吶!對,反正實話實說,和你保持一致。喂,腰里老傷阿換膏藥?”
阿爹 “換哉,比前兩天好多了?!?/p>
阿婆 “煤球爐一定要拎到外邊過夜,當心煤氣中毒。前一陣電視里有報道,彩香新村一家人家住了車庫里,煤氣中毒死脫3個人的來,還有老酒不能超過2兩,還有……”
阿爹 “曉得哉,你這兩天關(guān)節(jié)炎哪亨哉?”
阿婆 “黃梅天車庫里潮濕總關(guān)有點不太適意,不過黃梅天沒有幾天的,熬熬么就過去哉呀?!?/p>
阿爹 “倷這兩天咳嗽阿好點?”
阿婆 “老早好哉!”(咳嗽)
阿爹 “又咳了?”
阿婆 “全是倷,本來不咳的。”
阿爹 “喂,我想明朝到馬浜來看看倷?!?/p>
阿婆 “有啥看頭介,要末我到康佳來,順便送兩只‘雨麥子你吃吃?!?/p>
【老倆口繼續(xù)通話……
記者 觀眾朋友們,今天在馬浜和康佳花園,我見到了兩位動遷老人。這是兩位讓你掉淚的長輩,他們的每一句話都護衛(wèi)著自己的兒女。他們?yōu)閮号賱诹艘簧砟暧职炎约旱睦细C都讓給了兒女,自己住車庫卻無半句怨言。他們很容易知足,或許十天半個月中,兒女的一句關(guān)心更容易讓他們滿足。但作為一名記者,我卻總覺得缺了些什么……。目前,一個建設(shè)文明城市的熱潮正在掀起,我們呼吁,大家都來關(guān)心農(nóng)村老人的生活質(zhì)量,我們呼吁所有做兒女的,都能實實在在捧出一顆感恩的心,善待父母。讓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都能安度晚年,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伴,老有所樂!
賞析:
“養(yǎng)兒防老”這一我國的傳統(tǒng)認識,在相當程度上構(gòu)成了一個“親”與“孝”相連的邏輯閉環(huán)。而事實上,這個閉環(huán)從來都不是完美的,“舉孝廉,父別居”的情況并不是只發(fā)生在漢代。所以,當這個閉環(huán)被打破的時候,因為“親”和“孝”的失衡而產(chǎn)生的“高低差”,就成了本作的基礎(chǔ)。
兒女住在高層,父母住在車庫,等到記者來采訪老兩口的時候,他們還要互相“串話”,給兒女打掩護,說自己同后輩住在一起的種種不方便,并以多少歲每年就能拿多少錢,300元一年的小靈通、老鄉(xiāng)鄰逢年過節(jié)能在車庫聚會等,極力描畫自己“老有所樂”的“幸福生活”。而與老人家“滿足”的物質(zhì)條件相比,兒子家卻是“120平方米,朝南3個房間,客廳里一套紅木家什,海爾立式空調(diào),墻壁上貼滿了孫囡從小學到高中的獎狀,連衛(wèi)生間的瓷磚都是羅馬品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其實都是老兩口掙來的。面對記者的疑問,老人家的“天下世界的爺娘統(tǒng)統(tǒng)都是‘蠟燭”“父母的心都在兒女身上,從壯到老都這樣”,既道出了“親”的無私與辛酸,又寫出了“孝”在很大程度上的自私與涼薄。與這種對比相適配的,是實實在在的老人家,和作為背景板的“孝順兒女”,兩者形象一虛一實,就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將“親”和“孝”的失衡用一種巧妙的手法展現(xiàn)了出來。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作者還在力求作品結(jié)構(gòu)的邏輯閉環(huán),記者首尾的采訪,兩位老人是兩口子等,都是事實上構(gòu)筑出來一個閉環(huán),把所有故事情節(jié)和內(nèi)容都圈了進去。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不會造成人物的浪費。筆者一直堅持一種觀念,好的作品中不能有閑置,任何人物都需要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而在一個閉環(huán)的結(jié)構(gòu)中,這往往更容易實現(xiàn)。其次是增加敘述的厚度和啟發(fā)的深度。兩個老人其實講的是一家子的故事,他們的表現(xiàn)更突出了當前社會中存在“親”和“孝”失衡的現(xiàn)象。
(賞析: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