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痹谟變毫暤弥R的過程中,實踐探究占據重要的地位。對于以游戲為基本學習活動的幼兒來說,更需要在做中學。而自主探究就是幼兒通過自主的探究行為,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進而發(fā)現問題、探究答案的做中學過程。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應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解讀游戲化精神,利用多元化的支持策略,充分調動幼兒內驅力,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使其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初步發(fā)展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幼兒;庭院活動
【基金項目】本文系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青年教師專項課題“‘庭院’活動中支持幼兒自主探究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QN202201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宣伊(1985—),女,張家港市悅豐幼兒園。
在幼兒園教育階段,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教師有效的支持性策略,可以引導幼兒積極開展自主探究活動,提高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隨著園本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和利用,班級門口的小“庭院”因其在空間、距離上的優(yōu)勢,以及在開發(fā)前景上的可能性,備受教師的關注。在幼兒園開展庭園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保障多元化資源,選擇多元化探究內容,支持多元化教育行為,讓幼兒更快樂地享受探究活動。
一、保障多元化資源—為幼兒自主探究贏得更多支持
幼兒活動中的環(huán)境資源、材料資源、信息資源、幼兒已有的經驗以及人力資源等,都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支撐,能夠為幼兒的自主探究提供保障。
(一)便于廣泛探究的環(huán)境資源
環(huán)境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它所留給幼兒的探究空間,以及與幼兒的密切接觸程度對幼兒自主探究起著重要作用。環(huán)境的便捷性、場域的廣度對幼兒自主探究活動有著積極的影響。
1.適宜的位置—提高與環(huán)境的接觸程度
在幼兒園里,各班班級門口通常會有一塊長著灌木的寬敞的泥地,幼兒常常會在灌木叢旁的木凳上玩?;蛘邥裉枺上嗟乩飪H有一種又綠又高的灌木,幼兒很難在此開展游戲。為此,教師可將這塊泥地打造成班級小“庭院”,讓幼兒擁有更加便利的場地來開展游戲。
2.留白的場域—拓展環(huán)境中的探究空間
教師可以將“庭院”的設計交給幼兒,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需求、已有經驗進行想象。有的幼兒說要用庭院種花,有的幼兒說要種蔬菜,還有的幼兒說要養(yǎng)小兔子等。為幼兒留白的這塊場域,成為幼兒開展諸多探究活動的保障。由此可見,當教師把環(huán)境打造的權利交給幼兒時,他們是積極的、主動的。
(二)便于輕松獲取的材料資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思維發(fā)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學習[1]。因此,教師應重視幼兒的思維特點,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材料,以滿足幼兒的探究需求。如為幼兒選擇一些操作性強、功能多樣的玩具或廢舊材料。教師還要確保材料的獲取輕松,快速,便捷,由此為幼兒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提供及時的保障。
1.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
每一個幼兒園都有為幼兒創(chuàng)設的自然環(huán)境,而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種花草、樹木、石頭等,都是幼兒可使用的探究材料。教師可以允許幼兒在不破壞公共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地進行“庭院”的創(chuàng)設。當幼兒想為“庭院”建造圍墻時,他們會發(fā)現地里的灌木可以不用全部去除,留下靠邊的一排就可以當作圍墻,還特別自然美觀。
2.源源不斷的低結構材料
材料不僅僅要有吸引力,還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夠為幼兒提供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的機會。而生活化的低結構材料有收集簡便、品種多樣、趣味性強的特點,特別適合幼兒在“庭院”建設活動中使用。教師可長期開展垃圾分類活動,鼓勵幼兒將家中和幼兒園里產生的可回收物收集到班級資源區(qū),為“庭院”建設活動提供材料支持,如廢舊塑料瓶倒插在泥土里圍成一圈,就可以充當柵欄。
(三)便于及時性教育的信息資源
智能化時代下,人工智能被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幼兒園里也有學習平板、小愛智能音箱等智能設備。幼兒的探究性活動中有諸多幼兒未知的內容,這些內容會讓幼兒產生疑惑,提出問題,而智能設備擁有海量信息,是解答幼兒問題,幫助幼兒獲取新經驗的重要媒介。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資源,引導幼兒適當利用這些智能設備查找資料、解答疑惑等。如當幼兒想知道春天適合種什么蔬菜時,他們可以用語音喚起“小愛同學”。便捷智能的設備減少了幼兒查找資料的時間,能夠及時幫助幼兒落實探究性實踐活動。
(四)便于鏈接問題的生活經驗資源
已有經驗是幼兒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知識基礎。當幼兒在討論“庭院”建設活動的設計內容時,有的幼兒的思路來源于鄉(xiāng)下的庭院建設;有的幼兒的經驗來源于幼兒園的種植地規(guī)劃;有的幼兒的經驗來源于居住的小區(qū)等。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同商議,將所有人的思路拆分、重組,設計出多元的“庭院”建設方案。
(五)便于開展教學的人力資源
教師、家長、同伴等都是幼兒重要的人力資源。當幼兒對某些花、蔬菜的種植不太了解時,他們可以請教爺爺奶奶等種植經驗豐富的前輩。幼兒園可以通過開展親子活動,邀請一些在庭院建設、種植等方面頗有心得的家長來為幼兒傳授經驗,拓寬幼兒的思路,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二、選擇多元化探究內容—讓幼兒自主探究擁有更多可能
活動內容的廣度決定了幼兒持續(xù)參與探究性活動的可能性,因此,教師要選擇多元化的探究活動,以豐富的探究內容激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自主探究擁有更多可能。
(一)打破探究活動局限
幼兒教師要創(chuàng)新原有的探究活動理念,讓形式多樣的自然探究活動不再局限于班級內,由此讓探究活動操作性、體驗感更強。此外,教師還要改變戶外種植地只種蔬菜、水果的情況,讓“庭院”中的探究活動擁有更多可能,讓幼兒可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飼養(yǎng)小動物、開展扮演游戲等。教師需要尊重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自行設計活動內容,從而促使幼兒自發(fā)地進行探究。
(二)“庭院”打造自由靈活
當把“庭院”的打造權利交由幼兒時,他們會帶著自己無邊界的暢想設計“庭院”?!巴ピ骸钡拇蛟煨问健热莸葧兊酶幼杂?、多變、靈動,富有童趣。當幼兒用輕質磚建造種菜區(qū)的圍墻時,他們發(fā)現輕質磚上有很多大洞,于是紛紛提出猜想:能否在這些洞里倒入泥土進行種植?這樣會不會和直接種在地里有一樣的效果?植物可以從磚洞里鉆出來嗎?一個個由輕質磚引發(fā)的探究性問題在幼兒的實踐活動中生成,教師再順勢引導幼兒開展探究性活動,可謂水到渠成。
(三)“庭院”游戲創(chuàng)造愉悅
“庭院”有著舒適、娛樂的休閑理念,幼兒可在自己打造的“庭院”中盡情游戲,開展各種感興趣的探究性活動,由此收獲快樂和知識,積累新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在打造完“庭院”后,教師還需引導幼兒對“庭院”進行簡單的日常維護工作,確?!巴ピ骸钡墓π軌虻玫阶畲蠡陌l(fā)揮。
三、支持多元化教育行為—讓幼兒自主探究變得更有深度
幼兒自主探究是幼兒在實踐中主動探究、進一步形成新理論的一個過程。教師在幼兒探究性活動中應扮演支持者和陪伴者的角色,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學習的條件,以保證幼兒自主探究的深度。
(一)保證彈性時間
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為幼兒開展探究性活動提供支持,還要根據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分配時間。分配給每個活動的時間不宜過短,以免幼兒因不能實現目標而產生挫敗感;但也不宜過長,以免幼兒對活動失去耐心或者感到厭煩。每個幼兒的愛好和發(fā)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師要靈活利用時間,讓幼兒開展不同的探究活動。如在“庭院”活動中,同一時間段內,幼兒被允許進行不同的活動,有的幼兒在種植蔬菜,有的幼兒在裝飾“庭院”,還有的幼兒在玩圍棋游戲等。教師還可以列出一天中的閑暇時間,讓幼兒彈性靈活地選擇活動時間,根據自己的喜好開展探究活動,由此可以讓幼兒在“庭院”中的自主探究活動更加靈活,較好地滿足幼兒的探究需要。
(二)緊追興趣支線
興趣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究的內驅力,以幼兒的興趣為基點,可以得出“觀行順趣—急需助趣—解惑延趣—追行拓趣”的支線。利用這條興趣支線,教師可以讓幼兒在不同的關鍵節(jié)點獲得發(fā)展契機,從而促使幼兒產生直接操作、親身體驗的探索興趣。
1.觀行順趣
幼兒的探究性行為來源于興趣和內在需要,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順著幼兒的興趣點,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究行為。如當幼兒正在觀察自己種植的蔬菜時,一只七星瓢蟲飛到了葉片上,幼兒對此十分感興趣,還叫來別的同伴一起觀察。于是,筆者便遞給幼兒幾個放大鏡,讓他們觀察七星瓢蟲的外觀,再通過智能設備了解七星瓢蟲的生活習性等,由此加深幼兒對昆蟲的認知。
2.急需助趣
幼兒的需要,是教師工作和前行的指南。當幼兒有需求時,他們開展活動的興趣往往會非常高。如當幼兒想要把一塊地分成四份,分別用來種植四種不同的花時,他們會將飲料瓶一字排開作為分隔柵欄,但是柵欄剛剛建造好,就被風吹倒了。此時,筆者及時拋出問題:“為什么風一吹塑料瓶就倒了呢?”由此引導幼兒剖析問題關鍵。有的幼兒說是因為太輕了。筆者接著引導:“那塑料瓶什么時候沒那么輕呢?”幼兒紛紛說道:“里面裝滿水或者石頭的時候?!庇谑牵變悍e極行動起來,往瓶子里灌入一些自來水,成功驗證了“瓶子重可以立得更穩(wěn)”的道理。
3.解惑延趣
幼兒在探究性活動中遇到困難和疑慮時,恰好是教師為幼兒解惑延趣的關鍵時機。如果困難難以解決,幼兒很有可能就會失去探究的興趣;如果疑慮在幼兒的努力探索中得到解答,幼兒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他們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會更強。如當幼兒在種植花卉時,他們往往會遇到花蕾脫落的問題。幼兒由于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足,因此難以解答這一困惑。對此,教師可以請學校的園藝工人開展講座,及時為幼兒答疑解惑,延續(xù)幼兒對花卉種植的探究興趣。
4.追行拓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3—4歲的幼兒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在測量秧苗高度的探究性活動中,不少幼兒用手或者手臂去測量。為了讓幼兒學會使用工具來測量長度,教師可以讓他們找找教室里有哪些能夠用來測量的工具。有的幼兒找到了尺子,有的幼兒找到了木棒,還有的幼兒打算用薯片罐來測量高度。從一開始對秧苗高度的測量,到對不同測量工具的探究,幼兒的自主探究隨著活動的推進而不斷深入,他們的探究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探究性活動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抓準幼兒的興趣點,重視幼兒的主體性和體驗感,引導幼兒順著自己的探索意愿持續(xù)探索,助推幼兒在玩中感知,使幼兒親身體驗到自主探索的快樂。
(三)拓展探究空間
在幼兒園探究性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獨立探究、兩人聯合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以及混班探究、混齡探究等機會。不同組合的探究樣式可以引發(fā)幼兒不同的探究行為,大大拓展了幼兒的探究空間。如小班幼兒對大班的“庭院”很感興趣,他們主動進入大班的“庭院”,讓大班幼兒為他們介紹“庭院”中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在大班幼兒介紹完一遍后,一些小班幼兒表示還是記不住,于是教師可以引導大班幼兒教小班幼兒用做提示牌的方法,記下不同植物的生長習性,如哪些植物喜歡“喝”水,可以在提示牌中標明,幼兒在澆水的時候就可以多澆一點。
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育中,要想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究,教師就要做到關注幼兒的興趣,設計開放、豐富的探究性活動,讓幼兒展開自由、自主、有創(chuàng)意的探究,還要支持幼兒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自主實踐探究,從而提高幼兒探究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解讀幸福新童年編寫組,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