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一種醫(yī)院獲得性感染性疾病,指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患者機械通氣治療48h后、拔管48h內所引發(fā)的肺炎,可導致藥物副作用、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增加,撤機困難,另外若處理不當還可導致死亡,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早期恰當抗菌藥物治療是防治感染、改善預后的有效手段。但受年齡構成、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VAP致病菌分布有一定差異,且致病菌大多具有較高耐藥性,易影響抗菌藥物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本院ICU VAP患者74例,旨在探討其痰標本中菌株分布情況及主要致病菌耐藥性。報道如下。
選取2018-04~2020-03本院74例ICU VAP患者,其中女28例,男46例,年齡23~68歲,平均(45.28±11.05)歲,24例腦梗死,18例腦出血,13例顱腦損傷,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成人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有關VAP診斷標準。②體溫>38℃、呼吸道可見膿性分泌物、白細胞<4×109/L,滿足上述至少2項。③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肺結核、肺部腫瘤、肺栓塞、肺水腫;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以無菌集痰器(纖維支氣管鏡)取痰樣本,置于一次性收集器,涂片,顯微鏡觀察,取合格痰標本,接種培養(yǎng);合格標本:低倍視野鱗狀上皮細胞<10個、白細胞>25個。(2)菌株培養(yǎng)、藥敏試驗:以微生物分析儀(迪爾DL-96Ⅱ)行菌株培養(yǎng)、藥敏分析。(3)質控: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陰溝腸桿菌ATCC700323、肺炎鏈球菌ATCC49619。
(1)病原菌分布。(2)主要革蘭陰性(G-)菌耐藥性。(3)主要革蘭陽性(G+)菌耐藥性。
采用Excel2007表格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處理。
74例VAP患者中共分離出病原菌96株,19株G+菌,占比為19.79%,主要為腸球菌(4株,4.17%)、金黃色葡萄球菌(7株,7.29%);70株G-菌,占比為72.92%,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17株,17.71%)、銅綠假單胞菌(15株,15.63%)、鮑曼不動桿菌(16株,16.67%);7株真菌,占比為7.29%,主要為白色念珠菌(5株,5.21%)。
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耐藥性達100.00%,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耐藥性較弱;鮑曼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氨曲南耐藥性達100.00%,對阿米卡星耐藥性較弱;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頭孢曲松、復方新諾明耐藥性達100.00%,對阿米卡星耐藥性較弱,見表1。
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萬古霉素無耐藥性;另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芐青霉素耐藥性較強為85.71%,而腸球菌對克林霉素耐藥性達100.00%。
表2 主要G+菌耐藥性
VAP為常見機械通氣并發(fā)癥,已成為現(xiàn)階段重癥醫(yī)學重點關注問題,報道指出,其發(fā)生率約為9%~70%,而病死率可達9%~13%,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安全[3]。因此臨床應及時選擇科學、合理治療方案,以預防感染發(fā)生,控制病情,改善預后。病原菌感染為導致VAP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有效的感染防治是VAP治療關鍵。但由于引起VAP致病菌種類較多,且構成因素醫(yī)院不同、地區(qū)不同、抗菌藥應用不同其耐藥性表現(xiàn)存在明顯差異[4]。故積極探討、明確ICU中引發(fā)VAP的致病菌構成及主要致病菌耐藥性,對臨床科學合理用藥,控制肺炎發(fā)生有重要指導價值。相關研究表明,ICU中VAP患者感染菌株主要為G-菌,其中鮑曼不動桿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存活時間長、醫(yī)院分布廣泛,且存在多重耐藥性,所致肺部感染易出現(xiàn)惡化[5]。本研究結果顯示,74例VAP患者共分離96株致病菌,其中G+菌19株,占比19.79%;G-菌70株,占比72.92%;真菌7株,占比7.29%,可見ICU VAP患者中G-菌為主要致病菌,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G-菌對氨芐西林耐藥性較強,可達100.00%,分析原因在于可能和近年來廣譜抗生素廣泛使用有關。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耐藥性較弱,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對阿米卡星耐藥性較弱,而主要G+菌對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萬古霉素無耐藥性,提示采用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等治療VAP可取得較好療效。綜上,ICU VAP患者痰樣本中分布有多種致病菌,且不同致病菌間耐藥性存在明顯差異,通過鑒定菌株、檢測藥物敏感性可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相關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