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喜歡紫色,在他引領的潮流下,齊國人無論地位高低都穿起了紫衣。而在萬里之外的歐洲,直到19世紀工業(yè)合成染料問世之前,紫色衣服都是國王、貴族的專屬,平民不敢問津。
為什么同樣顏色的衣服,卻有如此不同的待遇?原來,西方長期使用的紫色染料是從骨螺分泌物中提煉出來的,1克染料需要1萬多只骨螺,成本極高。但中國古代不僅能從紫草根中提取紫色,也可以將不同顏料搭配產生紫色,穿戴紫色衣飾就沒那么困難了。
古人是怎么讓布料色彩多樣的呢?秘訣就在于自然界中的草木,它們豐富的色素,造就了別具風韻的霓裳華服。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春來江水綠如藍”,現(xiàn)代人讀起來有點奇怪,綠色和藍色并不一樣呀!其實,這里的“藍”指的是一種名叫蓼[ liǎo ]藍的植物,它可以提煉出藍色系的染料。成語“青出于藍”里的“藍”,指的也是蓼藍。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我國古人已經總結出栽種蓼藍的經驗。和蓼藍類似的能夠提煉藍色染料的植物還有十幾種,它們統(tǒng)稱藍草。中藥“板藍根”是植物“板藍”的根部,它的葉子也是做藍色染料用的。
早期染藍色的辦法是將新鮮的藍草葉泡在水中,揉出汁液,再用來染布。這只能在藍草茂盛的夏季來做,其他季節(jié)就不方便了。后來,人們將藍草水放置較長時間發(fā)酵,再在液體里加入石灰,迅速用木棍攪拌,蒸干水分后,容器底部就形成了固體藍色染料,需要染布時將它加水溶解即可,既方便儲存,又可以滿足隨時染布的需要。因為藍色布料較為便宜,通常用來制作平民的服裝。
在古裝影視劇里,我們可以看到皇帝身穿色澤明亮的黃龍袍,彰顯出天子的威嚴。自隋朝到清代,黃色被視為帝王穿著的高貴之色。我國古代用于染黃色的植物也有很多,藎[ jìn ]草、梔子、地黃、柘[ zhè]樹,還有槐樹的花苞,都可以用來提取黃色染料。漢代到唐代染黃色主要用梔子,將梔子花水煮后能得到鮮亮的黃色染液,但它的不足之處是日曬久了就會褪色。唐代帝王之衣用柘樹樹皮染成黃中帶紅的赭[ zhě]黃,因此“柘袍”也成為龍袍的代稱。宋代后,槐花制成的黃色染料因為能夠經久不褪色,成為染黃的主流染料。在古詩中,還能看到描繪“郁金裙”的詩句,這里的“郁金”并不是觀賞用的郁金香,而是一種原產于南亞的植物,它的根部可以提煉出深黃色染料,還帶有天然的香氣,所以常用于染女子的衣裙。
古代常用的紅色染料來自一種叫“紅花”的植物,又名“紅藍花”。但它的花朵并不紅,而是橙色的,這是因為花瓣里具備紅黃兩種色素。古人經過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紅色素可以溶解在堿性溶液里,黃色素可以溶解在酸性溶液里,經過不同的特性,把花朵搗爛后先用醋淘洗花泥,就可以把黃色素基本洗掉;再用堿性的草木灰水來揉洗處理過的花泥,濾掉殘渣后,剩下液體的里就是純正的紅色素。紅花提煉出的大紅色格外鮮明,不僅能用來染布,也可以做女子化妝的胭脂。不同濃度的紅花染料,能染出桃紅、銀紅、水紅等各種紅色。
因為植物色素更容易吸附在蛋白質纖維上,所以草木里提煉的正黃、正紅色染在綢緞上色彩更絢麗,染在棉麻織品上就較為暗淡。這也無形中提升了染料的“身份”,純正鮮艷的顏色稱為“貴色”,穿戴者通常身份不凡。
草木染料的一個不足之處是日曬水洗后顏色容易變淡,因此古代帝王的衣服基本是“一次性”的,如果穿洗過三次的衣服,都被視為節(jié)約的榜樣。古人探索出了“媒染”方法,就是在染料里加入含有不同的金屬成分、能夠和色素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原料,來提高染色的穩(wěn)定性。
要染出豐富的色彩,只用一種染料染一次是不夠的。古代采用的辦法有多次浸染法,能夠得到不同的深淺色;還有用不同的染料輪流浸染的辦法,來染出復合型顏色。不同的媒染劑由于發(fā)生的反應不同,也會讓染料得到不同的顏色。為了能讓織物的顏色染得更加均勻、鮮艷,古人還把多次浸染和媒染的方法結合在一起。比如,將布料先用槐花提煉的黃染料染一次,加入含有鋁的明礬作為媒染劑,將它染出淺黃色;再用蘇木樹心提煉的紅染料染第二次,加入含有鉛的黃丹做媒染劑,最后單獨用蘇木染料再染一次,在共同作用下最后會得到美麗的桃紅色。
今天我們使用的染料主要來自化工合成技術,真正的“草木染”已經不多見了。但我們仍然可以在傳世文物、畫作之中,見識到古人的勤勞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