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有一道菜是我舌尖上的最愛,那就是被稱為“自來鮮”的鹽齏(jī)湯。
前不久回老家聚會,吃了鹽齏豆瓣湯,越喝越感覺這種自然的鮮味恰到好處,味道很純,不帶有任何的刺激性,讓人口齒生津。我們沙地人有句俗話,叫做“三天不吃鹽齏湯,腳股郎里酥汪汪”,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幾天吃不到用鹽齏燒的菜湯,兩條腿就會發(fā)軟沒有力氣。因為我出生在沙地,所以對鹽齏這個詞并不陌生,但鹽齏的“齏”字,我原先也不會寫,后來從字典上查了一下才發(fā)覺有趣。
鹽齏湯,有那么神秘嗎?
其實,用鹽齏燒的菜是本地人餐桌上常年都能吃到的、很普通的一道菜。從兒時起,我就常常見到鹽齏燒豆瓣、鹽齏燒豆腐、鹽齏燒海鮮、鹽齏燒竹筍等,內(nèi)容很豐富,組合很自由,可以翻出很多的花樣來。其中,鹽齏豆瓣湯是餐桌上的一道代表作。將新鮮的蠶豆與鹽齏同鍋燒湯,素鮮加素鮮,鮮上加鮮。離鄉(xiāng)很久的游子總想能喝上這碗湯,因此,有人稱它為“思鄉(xiāng)湯” 。
鹽齏湯的鹽齏原料怎么來?這也并不復雜。當?shù)丶壹覒魬舳紩N很多蔬菜,青菜、芥菜、雪里蕻菜、高菜等都可以用來制作鹽齏。小時候,我也幫大人做過腌制鹽齏這樣的活。鹽齏有兩種,一種是干鹽齏,一種是濕鹽齏。在“大頭菜鹽齏”“雪里蕻鹽齏”等干鹽齏中,“大頭菜鹽齏”最好吃,開壇時會有一股清香味撲鼻而來;而濕鹽齏的制作相對簡單,如“手揉青鹽齏”,就是把青菜等蔬菜洗凈切碎,放在盆中或大碗里反復揉捏,只需要隔一天一夜,就可以撈出來洗凈下鍋了。
制作鹽齏時,鹽的用量也十分有講究。亞硝酸鹽的含量與鹽濃度、溫度、腌制時間等眾多因素密切相關,考慮到蔬菜的品種不一,腌制所需時間也不同,家庭制作鹽齏時必須考慮全面,勿食用亞硝酸鹽過量。
傳說,鹽齏湯的典故源于唐代詩人駱賓王。唐高宗永徽年間,駱賓王因反對武則天,從揚州逃遁至沙地呂四白水蕩。為渡過難關,駱賓王就將生長于沙灘的野菜攤曬、拌鹽,裝于壇中,制成鹽齏。平時就用鹽齏和海鮮燒煮,其鮮勝過“陸海八珍”。駱賓王還喜歡用鹽齏和米做羮,自謂“百歲羮”,笑言“清清鹽齏湯,美味百歲羮”。后來,武則天稱帝,駱賓王自感處境艱難,便在呂四海神廟削發(fā)為僧。一日,長老詢問駱賓王:“你見多識廣,可曉得世間食物哪一種味道最美?”駱賓王笑而應之:“物無定味,合口者珍,弟子以為鹽齏之湯于我為最美!”長老開始還不以為然,待駱賓王用鹽齏和青菜做出湯來一嘗,立即心服口服。從此,善男信女來海神廟燒香吃齋,長老總用鹽齏湯招待。于是,鹽齏湯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鹽齏湯的美味讓人回味無窮,當在外游子想吃一碗鹽齏湯時,常常會想起溫庭筠的詩句:“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丙}齏湯這道“自來鮮”,充滿了故土的味道、家人的味道,是永遠抹不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