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賞析
靜泉深流,如林清玄的散文,輕柔舒緩的筆觸卻總能帶給人們鼓舞人心的力量,空谷傳響,久久回蕩,不能平靜。林清玄的散文立意總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善于從身邊的小事小物寫起,運用自己獨到的情思,透露生命的玄機,《忘情花的滋味》這篇文章也是如此。
文章雖然短小,但卻頗有章法。文章的題目是《忘情花的滋味》,在文中寫到了花的三重滋味,一重觀花之味,一重食花之味,一重忘情之味。觀花之味,食花之味,都是形而下的身體感官的直觀體察和感受,忘情之味是形而上的精神體味,文章由花及人,由淺入深,討論生命的哲思,耐人尋味。
既然觀花與食花都是為寫人生之味作鋪墊,那么食花的情節(jié)是否可以刪去?而且文章多次寫到食花的故事,能不能只保留我和妻子食花的故事,刪去父親教我們食花的情節(jié)?答案當然是不能。
作者寫觀花所用筆墨不多,但卻寫出了曇花盛放時的美妙姿態(tài)。“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風景”,“遠觀的曇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蓮在夜間醒來,一步一步走到人們的前庭后院”“爬到曇花枝上,彎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弊髡甙褧一ū茸魃徎▉韺懀髡弑旧砗軔塾蒙徎ǖ囊庀?,蓮花是佛教的圣花,象征著純潔、智慧、堅韌,也象征著頓悟、平靜和完美。作者親近佛教思想,以圣花比曇花可見對曇花的喜愛和珍視,也在暗寫曇花如蓮花般帶給他生命的智慧,為后文作鋪墊。曇花雖美,也是一現。有榮就有枯,有開就有敗,有生就有滅?;ㄈ绱巳艘嗳绱?,美好和幻滅接踵而至,怎么不教人思量生命的意義?曇花如忘情一般自開自滅,但我們不是圣人,不能忘情,那我們該如何在情的羈絆中走向更加闊遠的天地呢?這是不可回避的思考,因此觀花是引子,是在引出問題,帶出思考。
如何面對生命的悲寂感、幻滅感?食花的部分蘊藏著答案。我和妻子商量著如何吃那些曇花,我們泡水而飲,聞到了曇花獨有的香氣,遙遠,幽渺,神秘。寵辱偕忘的我們似乎在喉舌間永遠留住了曇花的味道。此時的曇花雖死猶存,食花的部分猶如神來之筆,沖淡了讀者的悲情,讓曇花不只一現,也可永存。
那么能不能刪去父親教我們食花的情節(jié),只保留我和妻子食花的情節(jié)呢?答案自然也是不能。一方面在父親的調教下,我成了一個“食花怪客”,這就解釋了食花情節(jié)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父親更為多樣的吃法豐富了曇花的滋味,或是炒豬肉時的滑潤、清淡,或是燉雞時的清香鮮活,或是炸餅時的香脆,都賦予了曇花更多可能。
曇花一現,任是無情也動人,而我們凡人卻是因有情而有生命的靈性。曇花忘情是因為無情,而我們若想忘情只能藏情,將情感轉存在另一個生命的角落讓它沉潛,讓它褪色。我們既要立足當下,品味盛放的美味,也可以在“凋萎了以后,再把那些糾結牽纏的情經過煎、炒、煮、炸的鍛煉,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將它埋到心底最深處,等到另一個開放的時刻。”
相關鏈接
作家簡介
林清玄,當代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著有《菩提十書》《清凈之蓮》《桃花心木》等,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創(chuàng)作特點
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說過文章要“向內探索,向外追尋”。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優(yōu)化文字語言的同時,意蘊也會得到系統(tǒng)性展現,透露出生命的玄機,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怦然心動的感受。林清玄散文的語言清新雋永,語言形式靈活,在藝術傳達過程中具有非常濃厚的意境特點。
(供稿 山西 常 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