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奉
(江蘇省東??h白塔初級中學,江蘇 連云港 222300)
一直以來,生物實驗教學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屬于教學活動的輔助形式,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缺少新穎性,教師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實驗教學中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其中,導致學習興趣低下.同時,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導致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的情況.另外,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管理課堂紀律,不重視師生之間融洽關系的營造,扼殺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不利于學生探究思維的培養(yǎng)與提高[1].
由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后性,導致實驗教學模式受到固定思維模式影響,任何實驗活動的開展,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按照教師操作流程與步驟,按部就班操作實驗,最終得出實驗現(xiàn)象與結果.長此以往,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受到影響,思維發(fā)展受到抑制,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無法體會到快樂與滿足,因而學習興趣難以激發(fā)與保持.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得到飛快發(fā)展,生物實驗設備相對陳舊老化,無法滿足科技時代發(fā)展需求,解決的問題具有限制性.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受知識滯后性因素影響,實驗方法與設備跟不上生物學發(fā)展腳步.
在強大的學習壓力下,實驗課時相對緊張,無法按時完成實驗教學目標.一個教師在指導多名學生時,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實驗指導開展難度較大.并且,每個實驗項目安排課時有限,生物實驗本就需要耗費時間,只有占用其他課時時間,才可以保證學習進度的完成.
2.1.1 通過生物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般情況下,演示實驗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與形象性特點,可以很好地刺激學生感官神經(jīng).只要恰當合理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可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呼吸作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演示實驗方式,導入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教師準備一個開口的玻璃瓶,并放置一只小白鼠,用橡皮塞將瓶口塞上,然后將玻璃管的另一端,放置在裝有少量水的水槽里,然后在水中滴入適量的溴代麝香草酚藍溶液,此時觀察指示劑,呈現(xiàn)藍色效果.靜置一段時間之后,溶液中顏色開始逐漸向黃色轉變.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與觀看,感受到顏色變化的神奇,內(nèi)心對此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逐漸激發(fā)出對“變色”的興趣.學生爭先恐后想弄清楚其中原因,會集中注意力在溶液變化上,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持久性與穩(wěn)定性.此時教師要緊隨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鼓勵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從呼吸作用的角度去思考,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理與本質,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欲望與興趣被調動起來.
2.1.2 利用探究性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分析探究性實驗的作用與本質,尋找時機開展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通過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轉化成為學習的內(nèi)在驅動力,促進生物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例如,在觀察類實驗教學中,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展開.第一步,重點觀察.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實驗對象,從而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本質與精髓.如“種子的結構”實驗觀察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種子的形態(tài)、外貌、大小等,其中種子結構變化屬于重點觀察項目,學生在觀察中要弄清胚芽、胚胎以及胚軸的功能,深入理解胚對于植物的作用與意義;第二步,局部觀察.局部觀察也要細致觀察某一現(xiàn)象本質,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對其側面展開分析.如在對比分析風媒花與蟲媒花特點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花朵進行解剖,讓學生觀察解剖后花的結構,弄清楚花蜜產(chǎn)生的原因.對兩種花解剖之后,學生通過局部觀察,可以充分認識到花的本質與特征;第三步,順序觀察.首先明確觀察目的,然后按照一定順序展開觀察,仔細觀察對象的特征與特點.如在“葉片的結構”觀察中,學生先要觀察葉子的形態(tài),然后觀察葉子上的臨時裝片,并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葉片的結構,依次觀察對象分別是上表皮、柵欄組織、海綿組織、下表皮等.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首先,創(chuàng)設自學充滿競爭性實驗情境.自主學習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離不開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與影響,教師在實驗課堂上進入競爭模式,圍繞生物實驗重點內(nèi)容,展開實驗主題的設計,并應用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增強學生實驗過程設計的參與度,并結合實驗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給予必要的獎勵.通過這種競爭方式,可以不斷刺激學生的好勝心,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其次,結合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生物學科與實際生活具有緊密聯(lián)系,在實驗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在學生思考與分析中,引導學生感知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最后,營造動態(tài)實驗情境.基于信息技術發(fā)展背景下,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得到廣泛運用,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中,可以借助電子白板方式,將實驗全過程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模擬呼吸時隔肌的運動”實驗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電子白板功能,將實驗全過程呈現(xiàn)出來,并嚴格控制其中出現(xiàn)的變量,結合白板互動版塊,實現(xiàn)互動問答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模擬實驗中,切實感受實驗現(xiàn)象與結果[2].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生物教學的是新一輪課改的關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扎實、寬厚”的基礎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寬厚”并不是生物知識點的全面覆蓋與強行移植于課堂之中,而是對生物學科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有效應用.因此,對于一線初中生物教師而言,生物教學實踐中,基于生物學科本質,注重生物重要概念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生物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受生物知識的價值與魅力,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生物學科的關鍵能力與品質.
例如,在“動物的行為”教學中,對動物的各種行為、特點和意義的基本知識的記憶是比較膚淺的,挖掘知識表象后面蘊含的價值才是深層次的,主要體現(xiàn):(1)引導學生基于“蜘蛛結網(wǎng)、蜜蜂采蜜”等自然宏觀現(xiàn)象,觀察分析其中的微觀原因,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方法和學科思維能力;(2)引導學生基于“攝食行為與節(jié)律行為”的基本知識進行一般概念構建,逐步實現(xiàn)“動物行為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重要概念的構建,凸顯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3)引導學生基于“動物行為與生物進化”之間關系進行科學探究,強化學生保護生物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要求摒棄“唯分數(shù)論”的思想,引導學生回歸現(xiàn)實生活世界,從學生的個性需求與學習興趣的視角進行教育教學和處理好師生關系是前提.
教師可通過以下幾點,實現(xiàn)師生良好關系的構建.首先,在實驗教學中,注重言傳身教的作用,運用自己言行與榜樣力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驗教學中,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形式,有利于實驗教學科學指導與探索;其次,注重學習過程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自古以來,學生對教師都具有畏懼感與敬畏感,想要徹底消除學生與教師的恐懼感,教師在言語上與行動上要做出改變,要時刻關心與愛護學生.生物實驗環(huán)節(jié),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探究過程表現(xiàn),及時指導學生困境,并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砥礪前行;最后,對于學困生要重點關注,定制專屬實驗學習目標,積極調動其參與熱情與積極性.
例如,帶領學生進入醫(yī)院分析“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檢查的意義與價值,引導學生運用“血液知識和泌尿系統(tǒng)知識”進行解釋,打破教材知識的限制.生物教師還可以設計動手活動,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細胞模型,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刻理解細胞微觀概念,借助于動物細胞模型與植物細胞模型的比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歸納、推理與判斷能力;活動教學實踐中,生物教學不應該拘泥于課本教材,生活媒體上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問題都可以作為拓展學生生物學視野的著力點,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知識的實際價值.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生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以“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主題,進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有效整合地理、化學與生物等不同學科知識,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評價的作用與效果比較突出,既有檢驗學習成果的功能,還有激勵學生學習的功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掌握教學評價的功能與作用,立足于學生主體情感發(fā)展情況,設計多元化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多重評價方式下,獲得激勵與引導,從而產(chǎn)生積極主動探究的興趣[3].
在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展開教學.首先,明確評價目標與方向,以免評價方式的單一性.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xiàn)屬于多元化,其中既包含對生物知識的探索,還包含實驗能力的塑造.教師在教學評價開展中,要從學生不同角度展開分析,注重實驗過程的研究與分析,設計多元化評價目標,結合學生智力與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品嘗成功快感;其次,巧妙運用激勵性語言,激發(fā)學生參與自信心;最后,多元設計評價主體.教師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與相互評價,幫助學生形成實驗探究動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