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全 陳開建 黃維琨
關鍵詞:尾門摳手;人機工程;抓握面;開口尺寸;關門力
0 引言
對于非電動式汽車尾門,乘員在關閉尾門時施力的部件稱作尾門摳手或拉手。尾門摳手為盒狀結(jié)構(gòu),裝配在尾門飾板或尾門鈑金上。尾門拉手為棒狀結(jié)構(gòu),由拉手骨架和拉手蓋板組成。由于尾門拉手需開發(fā)2 個零件,成本相對較高,并且拉手骨架與拉手蓋板間異響風險高,因此目前大部分非電動式汽車尾門都使用尾門摳手。
本司某新車型在試制階段對車輛進行人機評審時發(fā)現(xiàn),使用尾門摳手關閉尾門時,尾門關門力大且尾門摳手易滑手,導致關閉尾門困難,操作人機工程差。該問題極易引起客戶抱怨,需在車型量產(chǎn)前解決。工程師針對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確保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1 原因分析
該車型尾門摳手操作人機工程差,主要體現(xiàn)在使用尾門摳手關閉尾門時,手指易從尾門摳手中滑出,導致關門困難。在從人、機、料、法、環(huán)5 個維度進行分析后,找到6 個導致該問題的直接原因。
1.1 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角度不合理
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開口一般朝車后方向,尾門摳手靠近地面的一面為抓握面,抓握面與水平面的夾角是決定尾門摳手是否易滑手、操作是否舒適的關鍵因素。此夾角與尾門摳手布置位置、尾門開啟角度有關,通過3D 數(shù)??蓽蚀_模擬出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的夾角。一般來說,尾門摳手抓握面基于水平面上傾時,角度為正值,反之為負值。
該車型尾門開啟后, 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夾角為+6.8°,即尾門摳手抓握面相對與水平面上傾,因此手指施力在尾門摳手抓握面上關閉尾門時,手指會順著抓握面下滑,導致施力困難,手指易滑出。若尾門摳手抓握面下傾,手指則不易滑出,此時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夾角為負值。通過測量某幾款已量產(chǎn)車型該夾角數(shù)值(表1),當夾角為負值時,均未出現(xiàn)尾門摳手易滑手問題,在關門過程中手指能緊貼在尾門摳手抓握面上。因此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夾角不合理,是尾門摳手易滑手的主要原因。
1.2 尾門摳手抓握面無抓握特征
由于該車型尾門摳手與尾門飾板為一體成型,尾門摳手處利用抽芯結(jié)構(gòu)出模。為避免倒扣,抓握面無法增加弧面特征,只能做一個平面,因此影響手部抓握舒適性。
1.3 尾門摳手開口尺寸不合理
尾門摳手一般為盒狀長方體,由5 個平面組成,包含3 個關鍵尺寸,即摳手的長度、寬度和深度。尾門摳手開口尺寸直接影響摳手的使用舒適性:摳手深度不足時,手部接觸面積小,不便于施力會導致滑手;摳手寬度不足時,摳手內(nèi)部空間狹窄導致手部干涉;摳手長度不足時,摳手內(nèi)部空間狹窄導致手部干涉。因此尾門摳手開口尺寸一般根據(jù)人體手指尺寸設計,推薦尺寸為:尾門摳手開口深度≥ 50 mm,開口寬度≥ 25 mm,開口長度≥ 80 mm[1]。該車型尾門摳手開口深度為45 mm,開口寬度為25 mm,開口長度為98 mm,開口深度略低于推薦值,故手指接觸面較小。因此開口尺寸不合理是導致尾門摳手易滑手的原因之一。
1.4 尾門摳手觸摸面摩擦系數(shù)低
該車型尾門摳手與尾門飾板為一體成型,但通過對比尾門摳手及尾門飾板表面皮紋發(fā)現(xiàn),二者皮紋樣式不一致(圖1)。尾門飾板本體皮紋為粗皮紋(WGA011,皮紋深度90 μm),尾門摳手皮紋為細皮紋(WGF011,皮紋深度50 μm)。二者皮紋特征不一致的原因:尾門摳手觸摸面出模角度為5?(圖2),不滿足粗皮紋理論脫模角度(7?),故尾門摳手表面做細皮紋。由于細皮紋表面粗糙度小,摩擦系數(shù)低,導致尾門摳手表面較為光滑,關門過程中手指易滑出。故尾門摳手觸摸面摩擦系數(shù)低,是操作人機工程差的原因之一。
1.5 尾門關門力大
在找出尾門摳手相關原因后,利用控制變量法尋找其他因素,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針對尾門摳手開口尺寸不合理、尾門開啟后觸摸面與水平面夾角不合理以及觸摸面摩擦系數(shù)低等問題,重新設計尾門摳手并制作快速樣件裝配到實車上驗證,尾門摳手易滑手問題得到解決,但尾門關門力大,操縱舒適性并未提升。尾門關門力是由尾門左右2 根氣彈簧決定,由尾門開關門力曲線圖可以看出(圖3),溫度越高、尾門開啟角度越大,則關門力越大。
在室溫下隨機抽取10 臺車測量其關門力(表2),實際關門力比理論關門力大30.0 N,并且在夏季室溫較高時關門力明顯增大。
1.6 尾門摳手離地高度不合理
根據(jù)人體身高,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離地高度推薦在1 810 ~ 1 880 mm,過低或過高都會降低操作舒適性,此高度由尾門鉸鏈離地高度和尾門開啟角度決定。尾門鉸鏈離地高度越高,尾門開啟角度越大,則尾門摳手離地高度越高。該車型尾門鉸鏈離地高度為1 378 mm,尾門開啟角度95°,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離地高度1 922 mm,高于人機工程要求值(1 810 ~ 1 880 mm)。對于部分客戶而言,這個尾門摳手離地高度值也是影響操作舒適性的。
2 尾門摳手人機工程提升措施
2.1 改善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角度
由于設計初期考慮降低成本、減少模具開發(fā),故尾門摳手與尾門飾板是一體成型。尾門摳手處需在模具上設計相應的斜頂與滑塊結(jié)構(gòu),因此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角度受限于模具結(jié)構(gòu),無法按角度為負值設計[2]。為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需在尾門摳手抓握面上設計凸臺結(jié)構(gòu),因此重新設計尾門摳手結(jié)構(gòu):單獨拆分一個尾門摳手零件,在尾門摳手抓握面上設計防滑凸臺(圖4)。該凸臺將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角度從+6.8°改為-12.0° [3]。措施實施后,尾門摳手易滑手問題得到極大改善。
2.2 優(yōu)化尾門摳手抓握弧面特征
通過增加尾門摳手凸臺改善尾門摳手抓握面與水平面角度后,可以極大改善尾門摳手易滑手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尾門摳手的操作舒適性,保證乘員在使用時無硌手感,尾門摳手凸臺的設計如圖5 所示。
2.3 加大尾門摳手深度
基于重新開發(fā)尾門摳手的基礎下,可同時優(yōu)化尾門摳手深度,提升操作舒適性。該車型尾門摳手深度前期受限于模具斜頂頂出行程,僅做到44 mm,在使用過程中有手指抓握面不足,并且頂?shù)绞种盖岸艘鸬牟贿m感。故將尾門摳手深度加深到50 mm,操作舒適性得到提升。
2.4 提高尾門摳手抓握面摩擦系數(shù)
尾門摳手從尾門飾板中單獨拆出后,抓握面出模角度可做到大于7°,因此在表面腐蝕粗皮紋,相比于細皮紋其表面摩擦系數(shù)顯著提高,滑手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2.5 降低尾門關門力
假設尾門氣彈簧最小支撐力為F1,它保證尾門在最大開啟角度時能支撐尾門,避免尾門下墜。F1 越大,氣彈簧的支撐性能越好,但會導致尾門關門力加大;F1 越小,對應的尾門關門力越小,同時伴隨著尾門下墜的風險,因此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確定F1 的大小。F1 的大小與尾門重力、重力力臂長度、氣彈簧桿臂伸展時力臂長度、彈簧數(shù)量以及安裝系數(shù)有關[4]。
通過實車測量,尾門實際關門力比理論值大30.0 N,并且關門力隨著溫度升高而升高。為降低尾門關門力,將尾門氣彈簧的F1 由460.0 N 調(diào)整到440.0 N。尾門氣彈簧F1 降低后,隨機抽取10 臺車,測量其尾門關門力前后變化值(表3),關門力降低8.5 N 左右。
2.6 降低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離地高度
尾門鉸鏈位置與整車車高相關,因此要降低尾門摳手離地高度,需通過調(diào)整尾門開啟角度實現(xiàn),尾門開啟角度越低,尾門摳手離地高度越低。尾門開啟角度由尾門氣彈簧行程決定,可通過縮短氣彈簧行程來減小尾門開啟角度。同時,要考慮到尾門開啟角度減小后對乘員頭部空間的影響,避讓頭部觸碰到尾門。該車型在平衡尾門摳手離地高度和頭部空間需求后,將尾門開啟角度由95°降低為90°,尾門摳手離地高度由1 922 mm 降低為1 870 mm,在推薦范圍值內(nèi)。尾門摳手離地高度降低后,尾門摳手操作舒適性得到提升。
3 尾門摳手人機工程提升設計總結(jié)
尾門摳手操作人機工程差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前期設計階段應綜合考慮,并嚴格按照推薦值進行設計。對于盒狀長方體的尾門摳手,總結(jié)出如下6 點設計要求。
(1)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抓握面尺寸與水平面夾角應為負值(即抓握面為下傾趨勢),推薦夾角在-8.0 ~ -10.0°。
(2)尾門摳手抓握面避免設計為平直面,應增加抓握特征,并保證特征的舒適性。
(3)尾門摳手開口推薦尺寸為:開口深度≥ 50 mm,開口寬度≥ 25 mm,開口長度≥ 80 mm。
(4)尾門摳手抓握面推薦粗皮紋或表面粘貼一層防滑墊,不建議使用細皮紋。
(5)尾門關門力值推薦在50.0 ~ 60.0 N 之間,最大不超過65.0 N。
(6)尾門開啟后尾門摳手離地高度推薦在1 810 ~1 880 mm[5]。
設計過程中如上設計要求若有部分無法滿足,應在模具開發(fā)前制作快速樣件進行評審,避讓后期產(chǎn)生修模工作。若受限于某種條件無法進行調(diào)整,可考慮使用棒狀拉手,可從根源上解決尾門摳手易滑手問題。
4 結(jié)束語
該車型尾門摳手操作人機工程差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通過對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及設計改進,最終極大提升了操作舒適性,避免存在明顯設計缺陷的汽車交付到客戶手中,并且從中獲取了寶貴的經(jīng)驗教訓和設計總結(jié),給后續(xù)車型尾門摳手提供設計參考,力爭達到最優(yōu)的設計效果,提高零件一次開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