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閩南村落民族傳統體育與宗族文化融合發(fā)展探究

    2023-04-12 00:00:00李志偉
    關鍵詞:傳統村落非遺

    【摘" "要】 傳統村落宗族組織地位重要,宗族文化對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通過文獻搜集、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以福建廈門新垵村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新垵五祖拳”為個案,對新垵五祖拳與宗族文化的關系進行調研。研究發(fā)現:宗族文化是新垵五祖拳傳承發(fā)展的重要支撐,新垵五祖拳精神內涵助力宗族文化的延續(xù)與保存,新垵五祖拳與邱氏宗族文化關系密切,適應新時期鄉(xiāng)村治理的需要,對于鄉(xiāng)村文化復興以及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傳統村落;新垵五祖拳;宗族文化;非遺;符號互動論

    中圖分類號:G85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8004(2023)06-0038-10

    一、引言

    傳統村落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承載著鄉(xiāng)土社會居民共同的記憶,是地方文化產生、發(fā)展和存續(xù)的原始空間。傳統村落在古代多數處于交通發(fā)達的地區(qū),在未形成城市形態(tài)以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1]。傳統村落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物質文化遺產,還在于能夠體現村落居民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非遺是鄉(xiāng)土社會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對鄉(xiāng)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近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大力發(fā)展,傳統村落所承載和蘊含的非遺價值更加凸顯。廈門市海滄區(qū)新垵五祖拳傳統體育活動100多年來的發(fā)展歷程,詮釋了宗族文化和非遺保護對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新垵村位列廈門市首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地處宗族文化濃郁的閩臺區(qū)域,村落宗族場所多數由各大家族的祭祀空間轉換而來,而家族的存在往往先于村落。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村民適應村落發(fā)展需要,呈現集體性的傾向[3]。明末清初,宗族之間頻繁發(fā)生家族械斗和勢力博弈,新垵村也興起了傳統體育活動新垵五祖拳。新垵五祖拳是閩南傳統村落民族體育活動的典型代表,其發(fā)展軌跡與閩南宗族文化關系密切,新垵村至今仍然延續(xù)世家習武傳統[4]。

    縱觀國內外傳統村落非遺保護的學術研究,學者們多側重于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和學校等外部力量的研究。高富麗、王成芳認為,地域特色和文化識別性對傳統村落保護非常重要,非遺傳承型傳統村落可以把構建不同群體的文化認同、優(yōu)化文化物質空間等作為抓手進行保護更新[5]。章倩解析了宗族文化與傳統村落建設的聯系,得出中心性、倫理性、場所性等傳統村落的主要空間特征[6]。蔣冠一、李立敏、李志民提出了宗族禮制文化下傳統村落空間格局保護與優(yōu)化策略[7]。陳鈺凡、賀勇、浦欣成認為,宗族在村民中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認同感和凝聚作用,開始探討以宗族文化為內生動力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fā)展途徑[8]。然而,學者們普遍忽視了村落的內生性宗族力量,尤其是傳統村落宗族文化與非遺協同發(fā)展的研究更顯不足。宗族文化和新垵五祖拳均是福建具有影響力的區(qū)域文化,是閩臺民間文化傳承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名片?;诖?,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等方法,以符號互動理論為研究框架,對新垵五祖拳發(fā)展狀況進行系統考察,分析宗族文化演進與傳統體育活動發(fā)展,并探討新垵五祖拳在當代的傳承策略。這對于豐富傳統村落民族體育發(fā)展與非遺傳承具有一定價值。

    二、新垵五祖拳簡述

    新垵村曾名新江,是福建閩南地區(qū)著名的僑鄉(xiāng)。新垵村地處九龍江出??冢挥诠糯莞驼闹莞慕粎R點,一村兩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新垵村今屬廈門市海滄區(qū),轄有新垵、許厝、東社、惠佐4個自然村,面積2.2平方千米,共有村民2 562戶,人口7.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7 900余人,暫住人口多達7萬人。如今,在新垵村的土地上規(guī)劃了馬鑾灣新城,建有廈門卷煙廠、廈門金龍客車、戴爾公司等企業(yè),新垵村已從農耕村落向新興城市轉變。從地理位置上看,新江依山靠海,構成我國傳統社會天圓地方的宇宙空間,符合水環(huán)財聚的地理構造,無疑是風水寶地[9]。明代將軍俞大猷、戚繼光等在海滄文圃山抗倭,留下佳話;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也曾在此屯兵駐扎;清末“小刀會”早期活動也是在新垵村“正順宮”成立的??官梁头辞鍙兔鬟\動,是新垵村民崇尚武術的歷史淵源[10]。由于依山臨海和人口劇增,新垵村民漂洋過海謀生,發(fā)展遠洋運輸與海上貿易,成為閩南地區(qū)富甲一方的著名僑鄉(xiāng),引起土匪和強盜的注意;清末,政治腐敗,民風剽悍,經常會發(fā)生家族械斗。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土匪橫行,村民為保家護院,依靠民間武術自發(fā)成立了護村隊。以上歷史原因構成新垵村經濟社會的特殊形態(tài),對習武有強烈需求的新垵村民,依托不同派別的宗族組織,形成了武館林立的發(fā)展樣態(tài)。

    五祖拳又稱五祖鶴陽拳,是南少林五祖拳的簡稱,是福建南拳的代表性武術拳種,19 世紀中葉由福建晉江人蔡玉鳴(1853—1910年)所創(chuàng),經歷代傳人弘揚推廣,盛行于我國廈、漳、泉、臺灣,于 2008 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清末民初,五祖拳創(chuàng)立者蔡玉鳴得意弟子沈揚德(1881—1964年)到新垵村傳授五祖拳,收邱劍剛為徒,在新垵邱氏宗族中先后設立了6個武館,從此五祖拳在新垵村開始流傳、繼承和發(fā)展。新垵村成為五祖拳重要的傳播地之一。新垵五祖拳被中國武術協會認定為中國南拳的代表,制作成段位教材進行推廣。新垵五祖拳綜合了7種拳法,拳譜套路有80個,共120個動作,有徒手對練、器械表演和集體拳表演等形式,可以用于健身與防身、展示風采以及以武會友等,其法具有南拳北踢之藝,有“拳打八法矯似神龍戲水,腳踢四門捷如猛虎翻山”的美譽。圖1為新垵五祖拳學員集體訓練時拍攝。五祖拳既具有歷史悠久、傳承有序等特點,又有鍛煉身體、自衛(wèi)防身等現實功能,是值得保護和弘揚的傳統體育活動。新垵五祖拳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吸收了閩南傳統文化中愛鄉(xiāng)崇祖、愛拼敢贏、重義求利、山海交融等精神內涵。例如,新垵五祖拳剛猛激烈、直進直退的動作設計,正是閩南人愛拼敢贏精神的生動實踐;新垵五祖拳嚴格的門戶派別和師徒傳承特點,體現出閩南文化中濃郁的愛鄉(xiāng)崇祖的宗族觀念;新垵五祖拳欲求善性、修身為本的武德修養(yǎng),正是閩南文化謙虛內斂的體現。可以說,新垵五祖拳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契合閩南人的精神追求,深受閩臺地區(qū)人們的喜愛[11]。2007年,新垵五祖拳被列入廈門市級非遺代表性名錄;2007年,新垵五祖拳被列入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圖2 為新垵五祖拳省級非遺傳承人邱靖娜正在授藝。圖3 為新垵五祖拳武術表演場景。圖1、圖2、圖3均由海滄五祖拳協會秘書長邱忠仁提供。目前,新垵五祖拳主要流行于廈門、泉州、漳州以及臺灣地區(qū),并隨著華人華僑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是新時代閩南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臺民間文化交流的媒介,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內容,其保護與發(fā)展意義重大[12]。

    三、新垵村宗族文化符號

    宗族是“由有男系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guī)范下組成的社會群體”[13]。閩臺農村地區(qū)自明清以來,經由社會秩序和現實要求,村民利用族群認同和文化內聚,維護宗族團結和地方秩序,構建出獨特的宗族社會。宗族可以在發(fā)生宗族械斗和勢力博弈等情況之時為成員提供庇護。宗族之間可能形成聯姻、聯盟等親密關系,也可能成為世仇關系[14]。探索傳統村落發(fā)展史,可以從村落長時間的社會結構中來觀察地方發(fā)展脈絡;也可以經由當地家族的發(fā)展,來分析特定時期的地方文化。宗族文化是社會秩序的展演,對社會結構的構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閩南傳統村落宗族所產生的社會連結,不只是將有共同姓氏的人連結在一起,宗族的群聚特性與地方發(fā)展關系密切。新垵村因為歷史遷移和戰(zhàn)亂因素,宗族、血緣成為村民重要的精神支柱。新垵村的村民主要姓邱,據《新江邱曾氏族譜》記載,新垵村邱氏從曾姓而來,元朝末年,邱氏祖先避亂從廈門島曾厝垵入贅廈門馬鑾灣邱家,承邱氏業(yè),已傳至27代,至今約650年,大約有7 900人,占新垵村總人口的近七成。明末清初,邱氏已經發(fā)展成為人丁興旺、在新江占據主導地位的族群共同體,村落成員皆為族親,形成了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宗族社會[15]。新垵村習武之風自古有之,“仁善共舉、崇文尚武”一直是新江邱氏世代傳承的祖訓。如今村落逐漸城市化,村落日常管理功能也被社區(qū)組織替代,不過村落宗族組織形式仍然存在。社區(qū)也在努力整合村落宗族的力量,以適應現代化鄉(xiāng)村治理的需要。

    依托村落宗族文化為傳承主體的世家傳承,至今仍然是新垵五祖拳最重要的傳承方式[16]。新垵五祖拳所發(fā)揮的社會功能是建立在閩臺區(qū)域較強的宗族意識和宗族組織之上。清末民初,新垵五祖拳門下“新垵十虎”皆為邱氏子弟,名動江湖;1947年,“新垵十虎”之一的邱思炭開辦“新江國術館”,將新垵五祖拳和閩南舞獅融合為一體;1984年,邱思炭的得意弟子邱豐慶重振新垵五祖拳,開山收徒,弟子曾有300余人。至今,新垵五祖拳福建省級非遺傳承人邱靖娜每周末都會在新垵五祖拳傳承基地“裕文堂”和新垵耕讀文化園傳授武藝。邱氏后人延續(xù)崇文尚武之風,傳承新垵五祖拳,弘揚邱氏優(yōu)良家風。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速,傳統村落族群認同意識開始淡化,新垵五祖拳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日益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人士的重視,成為閩臺地區(qū)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實踐的重要內容。

    四、新垵五祖拳與宗族文化融合發(fā)展

    新垵五祖拳作為閩南地區(qū)獨具價值的傳統體育活動,孕育于宗族社會,與宗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新垵邱氏宗族隱含的文化內涵,在新垵五祖拳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什么樣的影響與作用?研究認為,有必要對宗族文化和新垵五祖拳的關系做進一步的梳理(如圖4所示)。

    (一)宗族文化為新垵五祖拳傳承提供保障

    新江社會的形成是經過累世而居的社會歷史過程,到明末清初,新垵村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宗族社會。村落隨處可見的宗族祠堂、宮廟、戲臺等,成為新垵村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族符號也深刻地影響著村落的空間格局,遍布新垵村各個角落的是邱氏各個房頭的宗祠,以邱氏祖祠“詒谷堂”為主要代表?!霸r谷堂”為新江邱氏總祠堂,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清光緒十四年(1888)重建,先后于1941年和1957年兩次翻修,所需要的款項均由檳城龍山堂邱氏公司支付。祖祠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 600平方米,分前殿、天井和后殿;主廳內有祖宗神主牌位,既可以祭祀,又可以接待客人和議事;堂前有較為寬廣的庭前廣場,可以用于舉辦各類村落民俗文化活動。除此之外,新垵各房頭還有自己的私祖祠,稱為邱氏小宗,有13座,是新江宗族組織結構的物化象征,代表新垵宗族的“五派、九房、四角頭”,如宅派的樹德堂、海派的仰文堂、文山堂,門房的垂德堂等[15]。早期村落房屋皆圍繞宗祠分布,體現了宗祠在村民心中的統領意義。明清時期,新垵村村民的足跡遍布世界,僑胞宗族情感強烈,多數會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為宗族留下義舉,如修祠堂、建學校、修橋鋪路、扶貧濟困等,既提高了自身威望,也增強了宗族勢力和宗族經濟實力。

    傳統民俗活動往往由村落族群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承載著村民共同的鄉(xiāng)愁和記憶,是村民宗族認知和情感依附的重要手段[17]。宗族是鄉(xiāng)土社會最值得依賴與認同的社會組織,宗族文化的傳承則以特殊的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特有的身體實踐、族群記憶與活動規(guī)制推動村落傳統體育的發(fā)展[18]。研究者在新垵村調研時發(fā)現,現存的新垵五祖拳武術組織多存續(xù)于以宗族為建構主體的村落場域之中,宗族社會是新垵五祖拳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依托。宗族組織為新垵五祖拳提供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支持,宗族空間為新垵五祖拳傳承提供場地方面的保證,培養(yǎng)宗族成員的榮譽感和認同感,使民俗文化活動更具神圣性[19]。在傳統社會中,新垵五祖拳的傳承與發(fā)展往往依賴村落先祖的光榮事跡,依靠宗族組織和利益的維系,從而建立血緣和地緣共同體,以武術為載體形成文化凝聚力,此為新垵五祖拳之所以傳承至今的重要依據。新垵五祖拳一般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師徒制傳授,師傅多為宗族內部的長輩,他們用心傳授;弟子多為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弟子們潛心學習,以此提高自身的體育水平,光宗耀祖??梢哉f,宗族文化在新垵五祖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新垵五祖拳助力宗族文化延續(xù)與保存

    新垵五祖拳是福建南拳長期衍化的產物,歷經不同時期,在新垵村得到了較好的保留并發(fā)揚光大,記錄著閩南百姓習武自強的尚武精神和閩南百姓的抗倭歷史。新垵五祖拳根植于民間,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成為村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20]。新垵五祖拳不僅是傳統村落民族體育的典型代表,更是閩南區(qū)域宗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研究者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深入新垵村開展田野調查,訪談新垵村文體委員、新江邱氏宗親、新垵五祖拳協會秘書長、省級非遺傳承人、新江武術館學員等。受訪對象普遍認為,新垵五祖拳動作設計構成了宗族文化重要的象征符號,成為族群認同之來源。在新江邱氏宗族引領下,新垵五祖拳保護和傳承對發(fā)展宗族文化精神,增強村落社會凝聚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新垵五祖拳是閩南鄉(xiāng)土體育文化的符號表征,經由社會互動后產生有意義的聯結,傳遞了人們對公平、公正社會秩序的追求和向往,形塑出宗族社會對文化符號的認同。因此,從符號互動論視角挖掘新垵五祖拳蘊含的文化符號,抓住村民的文化價值取向,能夠在互動傳播中建構認同并形成族群共同體,使傳統村落民族體育活動的文化價值更好地為現代化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服務。

    宗族文化遺存,往往依托實體空間或民俗活動傳承和展現。一是可以通過宗祠、族譜等多種方式進行必要的文字、圖片和影像記載,記錄宗族符號的精髓;二是鼓勵通過傳統民俗活動進行展演和傳播,達到助力傳承的目的。新垵五祖拳集武術、表演于一身,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涞拿褡屣L格,具有原生態(tài)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寶貴的藝術資源,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可以助力傳統村落宗族文化的延續(xù)和保存。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是新垵村“祭祖日”,村民至今仍然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來自我國臺灣、馬來西亞等地的海內外宗親也回到故土謁祖進香。屆時,村落中的新垵五祖拳、送王船、宋江陣、南音等民俗活動紛紛上演,保留了較好的文化傳統,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精神生活;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節(jié)慶或村里的企業(yè)慶典儀式,新垵五祖拳通過傳統武術、閩南獅舞等文化形式為學校、企業(yè)、村民等送上節(jié)日祝福,推動了新垵五祖拳與社會的溝通,促進了村落宗親對新垵五祖拳的認可??梢哉f,新垵五祖拳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是對邱氏族人實施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新垵五祖拳的理念與價值進一步融入村落宗族子弟的思想教化中,在思想上影響了宗族,有利于維護宗族社會的穩(wěn)定[21]。

    (三)基于宗族力量的新垵五祖拳保護與傳承

    傳統村落非遺保護主要涵蓋兩個層面:一是實體層面,即承載傳統非遺的場域,如祠堂、宮廟、戲臺、書院等;二是精神層面,即融入傳統村落的制度、民俗、價值、生產和生活方式[8]。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部分邱氏族人搬出新垵村,在條件更為優(yōu)越的城市居住。遠離了村落宗族后的邱氏族人,宗族觀念開始淡化。在工業(yè)化的沖擊下,新宗族組織核心力量往往以財富多寡作為選擇的主要標準,宗族組織逐漸衰落并不斷進行解構與重構,宗族組織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調適以適應社會文明的進步。如今,新垵村非戶籍人口遠超戶籍人口,村落相當一部分土地變成商品房、廠房等,外來人口的進入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新垵村原有的宗族活動空間[19]。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垵五祖拳在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多重沖擊下仍能夠生存和發(fā)展,主要依托于村落穩(wěn)固的宗族觀念、宗族組織和宗族活動空間。

    2018年,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22];2019年,國家在《關于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把鄉(xiāng)村基層治理、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23]。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給傳統體育活動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會,新垵邱氏宗族和新垵五祖拳也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研究者認為,保護和傳承新垵五祖拳的策略可以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1.加強政府指導,促進宗族文化健康發(fā)展

    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資助經費、提供場地等方式,結合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豐富其內涵與形式,使其適應當地社會發(fā)展需要。目前,當地政府應提升新垵五祖拳數字化保護水平,利用數字技術、信息檢索、虛擬現實等實現非遺保護的科學化、現代化和普及化,融入政府部門公共文化服務的日常建設中。同時,引導宗族組織適應時代需求,參與鄉(xiāng)村治理,創(chuàng)新協商議事形式,積極推動新垵五祖拳進入宗族的日常生活。此外,新垵是閩南著名僑鄉(xiāng),馬來西亞華人約1萬人,新加坡華人約1 000人,緬甸華人約3 000人,新垵邱氏宗族與僑務部門關系密切,應該積極向海外的邱氏族人,特別是華人華僑后代做好新垵五祖拳的宣傳工作,提升海外僑胞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2.適應新時代,將新垵五祖拳融入鄉(xiāng)村社區(qū)教育

    尋求社會支持是新垵五祖拳保護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引導社區(qū)居民通過自主籌資、企業(yè)捐贈等渠道籌措資金,將新垵五祖拳協會、武術俱樂部等民間自治組織納入社區(qū)公共體育服務平臺。在新垵村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qū)教育,如新垵五祖拳耕讀文化、傳統節(jié)日創(chuàng)新活動,引導年輕一代認識非遺,喚醒人民群眾的文化記憶,以此增強對本族文化的認同感,為非遺傳承提供更好的群眾基礎和社會空間。鄉(xiāng)村社區(qū)非遺是在特定的地理區(qū)域和社會環(huán)境下,經過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磨合最終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瑰寶,反映了一個地區(qū)成員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等,具有社區(qū)性特點。如新垵五祖拳傳習中心,以常年開放的方式向村民以及外來人口傳授新垵五祖拳,使更多的村民參與到新垵五祖拳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活動中。

    3.拓展傳播渠道,將新垵五祖拳融入研學旅游

    傳承主體老化與年齡斷層是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除了要有針對性地實施傳承人研培計劃外,非遺進校園是現在新垵五祖拳傳承現代化的重要形式。非遺保護與研學旅游結合,是“非遺+教育”與“非遺+旅游”發(fā)展的新模式,是全新的旅游方式[24]。新垵五祖拳是閩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寓技藝于體育中,有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涞拿褡屣L格,是一種教育價值極高的研學旅游資源。如新垵五祖拳傳習中心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與新江小學合作開設武術課程,配合海滄中學研發(fā)校本教材《五祖拳》,將新垵五祖拳融入廈門海滄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的課間操活動等;同時,引導中小學生走進具有非遺傳承原生環(huán)境的新垵村,促進學生與村民、非遺傳承主體的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從而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

    五、結語

    至今,新垵村仍然保留的百余幢僑鄉(xiāng)傳統建筑和非遺項目新垵五祖拳是彌足珍貴的。作為傳統村落內容豐富又獨具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新垵五祖拳承擔了傳統文化傳承和現代化文化建設的使命。然而,各方對新垵五祖拳的保護模式尚未達成一致,保護和傳承的成效也不顯著。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戰(zhàn)略背景下,傳統村落積極推動宗族力量和非遺元素參與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既能傳承和發(fā)展閩南文化,又能調節(jié)村落的日常行為,是豐富和發(fā)展傳統村落自治管理的有效方式。在符號互動理論視角下,新垵五祖拳應該加強與村落社區(qū)、宗族組織、民間力量、中小學校、外來人口等群體的互動,穩(wěn)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民間基礎,村落民族傳統體育非遺文化才能獲得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發(fā)展[25]。最后,傳統村落非遺保護與傳承應結合村落宗族文化、寺廟文化、祠堂文化、鄉(xiāng)村旅游以及研學旅游等多個方面,以更廣闊的視野對新垵五祖拳進行考察,開辟新的旅游資源,以地方傳承與歷史保存共行,讓后代更充分地了解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

    致謝:感謝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國際旅游學院殷義昌、張子欣、王宇、黃楚琪、黎佩儀共同參與調研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丹.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非遺文化保存與發(fā)展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2(1):13-17.

    [2]" "董琪琣.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的安徽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8):83-86.

    [3]" "郭笑雨.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哲學意蘊與實踐路向[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22(6):47-57.

    [4]" "杜德全.宗族文化視野下閩臺宋江陣的形成與傳承[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4):57-61.

    [5]" "高富麗,王成芳.文化認同理論下非遺傳承型傳統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為例[J].小城鎮(zhèn)建設,2020(10):13-20.

    [6]" "章倩.宗族文化與晉江傳統村落空間建設研究[J].城市住宅,2018(6):39-42.

    [7]" "蔣冠一,李立敏,李志民.宗族禮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落空間格局保護與優(yōu)化研究——以漳州東山縣西埔鎮(zhèn)梧龍村為例[J].城市建筑,2022(7):50-54.

    [8]" "陳鈺凡,賀勇,浦欣成. 宗族文化視角下傳統村落保護及發(fā)展研究——以安徽省績溪縣尚村為例[J].華中建筑,2022(2):150-154.

    [9]" "胡瓂,王紹森,全峰梅.歷史·認同·挑戰(zhàn)——廈門傳統僑鄉(xiāng)新垵村保護發(fā)展研究[J].城市建筑,2018(13):33-37.

    [10] 翁信輝.村角武術的統一——新村“五祖拳”的文化變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5):42-44.

    [11] 杜德全,顏雪珍.五祖拳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研究[J].東南學術,2011(4):135-142.

    [12] 唐小花,林劍,盧蕙娟.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影響因素——基于五祖拳的扎根理論分析[J].武夷學院學報,2022(3):81-86.

    [13] 馮爾康.中國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 周傳志.身體背后的社會:社會人類學視角下的臺灣“宋江陣”研究[J].民俗研究,2013(5):147-155.

    [15] 黃達綏,吳光輝. “風土海滄”民俗調查叢書:詒谷新垵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

    [16] 杜德全. 家族文化視野下福建南拳的歷史發(fā)展與當代傳承[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4):49-53.

    [17] 屈植斌,李延超.宗族文化演進中的村落體育發(fā)展:以寧夏下小河村社火隊為個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59-67.

    [18] 王伯余,郭學松.血緣理性·共同體·祖賦人權:兩岸宋江陣演武敘事[J].臺灣研究,2021(6):102-110.

    [19] 宋旭民.宗族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策略——以開平泮村燈會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9-104.

    [20] 吳祖會,陳上越,郭學松.城鎮(zhèn)化進程中原生態(tài)村落體育參與者的價值取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23-127.

    [21] 張軍占.皖南宗族與傳統技藝文化[J].黑河學院學報,2022(6):156-159.

    [2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EB/OL].(2018-02-04) [2023-05-2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治理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23) [2023-05-2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24] 李志偉. 鐵觀音制作技藝非遺傳承價值與轉化研究——基于研學旅行視角[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7):41-46.

    [25] 李修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符號互動論闡釋[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17-222.

    責任編輯:穆" "剛;校對:羅清戀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lan Culture in Minnan Village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Xin’an Wuzu Boxing

    LI Zhiwei1,2

    (1.International Tourism Institute, Xiamen City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8, China;

    2. Fujian and Taiwan 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Research Center , Xiamen City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8, China)

    Abstract: The clan organiz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clan cultur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literature collecti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other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taking Xin’an Wuzu Boxing,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Xin’an Village of Xiamen in Fujian, as a case, an exploration was mad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n’an Wuzu Boxing and clan cultur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l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n’an Wuzu Box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Xin’an Wuzu Boxing helps the continu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lan culture; Xin’an Wuzu Boxing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an culture of Qiu family,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which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rural cultural reviva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Xin’an Wuzu Boxing; clan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收稿日期:2023-03-25

    基金項目: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福建傳統村落非遺保護的符號社會學研究”(JSZM2021093);廈門市留學人員科研項目“研學旅行驅動的非遺保護與鄉(xiāng)村文化復興融合機制研究”(XMRS20-01)。

    作者簡介:李志偉(1981— ),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研學旅游與非遺保護研究。

    猜你喜歡
    傳統村落非遺
    民族地區(qū)傳統村落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角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22:41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文化傳承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zhèn)“非遺”聯展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方式初探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7:50
    從“傳統村落”項目申報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fā)展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fā)
    戲劇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4:25:56
    望城县| 禄劝| 平遥县| 乡城县| 阆中市| 观塘区| 万全县| 石台县| 方山县| 茂名市| 肃南| 新源县| 林芝县| 松潘县| 兴宁市| 安岳县| 金乡县| 清新县| 巴塘县| 大同市| 泾川县| 芦山县| 永新县| 密云县| 稻城县| 通道| 淮滨县| 宁乡县| 长岛县| 乌什县| 寿光市| 泸溪县| 尉氏县| 通河县| 电白县| 普宁市| 宜宾县| 辛集市| 佳木斯市| 古浪县|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