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全達 黎偉 李水清 陳柳清 盧春燕 利定建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主要是指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腎臟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減少,抑或是尿毒癥血漿中所含毒素干擾血紅細胞生成及代謝所致貧血[1]。相關(guān)資料顯示,CKD 患者貧血程度與腎功能衰退程度呈正相關(guā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腎性貧血在進行維持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發(fā)病率可高達98.2%[2]。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CKD 發(fā)病率在不斷提升,基于此腎性貧血發(fā)病率也呈逐日提升的趨勢,一旦患病不僅會影響預后,還會降低CKD 患者生存質(zhì)量,重度、極重度貧血者甚至可能誘發(fā)心血管疾病,對其生命安全構(gòu)成威脅。目前,臨床上對腎性貧血患者常予以鐵劑、重組人促紅素等藥物皮下或靜脈注射治療,以此來緩解貧血癥狀。但因CKD 患者需長時間維持血液透析治療,若一直予以輸血治療,則易誘發(fā)感染[3]。鑒于此,尋求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是臨床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40 例腎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齡28~74 歲,平均年齡(51.21±5.24)歲。對照組中男13 例,女7 例;年齡29~75 歲,平均年齡(51.52±5.1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4 修訂版)》中腎性貧血相關(guān)診斷標準;②接受用藥治療;③精神、認知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腎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對研究中應用藥物存在介入治療禁忌證;③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④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無法配合治療;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予以重組人促紅素注射液(CHO 細胞)(科興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30089)6000 IU 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1~2 次/周。觀察組予以羅沙司他治療。予以羅沙司他膠囊[琺博進(中國)醫(yī)藥技術(shù)開發(f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0024]100~150 mg 口服治療,3 次/周,在血液透析治療前、后任何時間段均可口服應用。兩組患者連續(xù)用藥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貧血指標水平、鐵代謝指標水平、微炎癥因子指標水平。分別采集兩組治療前后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 檢測貧血、鐵代謝以及微炎癥因子指標水平變化情況。①對采集的靜脈血實施抗凝處理后,應用XN-9000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sysmex)對RBC、HCT、Hb 進行檢測;②對采集的靜脈血實施離心處理分離血清后,應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ARCHITECT i2000 sr(Abbott) 對TSAT、SF、TRF 進行檢測;③應用全自動免疫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對IL-6、CRP 進行檢測。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貧血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RBC、HCT、H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RBC、HCT、Hb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貧血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貧血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SAT、SF、TR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SAT、SF、TRF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微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6、CRP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微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微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腎臟一旦受損各項功能都會被牽連,進而導致功能性減弱,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機體內(nèi)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不足,RBC 呈逐步減少趨勢,Hb 水平也會隨之下降,進而加大腎性貧血發(fā)生的風險性[4,5]。腎性貧血發(fā)生后又會引起心排血量增加、氧轉(zhuǎn)運能力減弱、心臟擴大、心絞痛、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礙。作為CKD 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報道顯示,2013 年底,我國CKD 發(fā)病率為10.8%,其中合并腎性貧血者占比高達50%;臨床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慢性貧血中也有多達23%~50%的患者為腎性貧血。另外,非透析CKD 患者合并腎性貧血的幾率約為51.5%,實施血液透析治療的CKD 患者罹患腎性貧血的幾率則為61.2%,可見在CKD 患者中腎性貧血的發(fā)生率較高[6,7]。
以往,臨床針對腎性貧血患者常予以促紅細胞生成素及鐵劑等治療,但在不斷深入的腎性貧血治療研究中,諸多學者表示,慢性腎衰竭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癥狀態(tài),在治療中若予以鐵劑補充,不僅會加快微炎癥反應發(fā)生,長時間處于微炎癥狀態(tài)還會加劇貧血癥狀[8,9]??梢?腎性貧血與微炎癥因子存在較為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隨著醫(yī)學技術(shù)的進步,臨床上針對腎性貧血患者的治療逐步用羅沙司他替代促紅細胞生成素及鐵劑等藥物,該藥物作為新型低氧誘導因子之一,屬于一種脯氨酰抑制劑,可以起到穩(wěn)定低氧誘導因子的作用,并抑制其降解,從而促進相關(guān)基因轉(zhuǎn)錄,通過轉(zhuǎn)錄產(chǎn)生對應的生理反應及適量的濃度,從而強化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的敏感性,加快紅細胞生成[10,11]。另外,羅沙司他還可以強化鐵調(diào)素轉(zhuǎn)鐵蛋白受體的活性,進而加強機體鐵吸收能力。從研究結(jié)果可見,治療后,觀察組RBC、HCT、Hb 分別為(3.71±0.69)×1012/L、(37.45±2.58)%、(106.45±9.45)g/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的(2.68±0.62)×1012/L、(29.12±2.51)%、(89.12±8.74)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SAT、SF、TRF 分別為(35.76±3.52)%、(291.12±38.13)μg/L、(2.89±0.67)g/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7.45±2.57)%、(220.14±31.57)μg/L、(2.15±0.46)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促紅細胞生成素比較,羅沙司他可以促進紅細胞生成,并改善鐵代謝能力。另外,治療后,觀察組IL-6、CRP 分別為(14.56±3.45)pg/ml、(17.15±3.89)mg/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98±4.01)pg/ml、(23.32±4.53)m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羅沙司他還可以降低微炎癥因子水平,緩解機體微炎癥狀態(tài)[12]。
綜上所述,對腎性貧血患者予以羅沙司他治療的療效顯著,不僅能緩解貧血癥狀,還能促進機體內(nèi)鐵代謝恢復正常狀態(tài),降低微炎癥因子水平,控制炎癥反應,利于病情好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