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泉
登廬山一直是我的一個夙愿。
今年春節(jié)過后,我從老家信陽去廣東河源謀職,路經(jīng)九江站時,下車來到一家賓館,訂購了一項廬山一日游的套餐。
翌日凌晨,我隨團(tuán)乘游覽專車行約一個小時車程,便來到廬山腳下。專車沿青黛色的盤山公路向山上奔馳。有幸坐在右邊的窗口,仰視可觀高聳云外的峰巒,平視可賞松柏蒼翠的山坡,俯視可見空幽深邃的峽谷。偶爾有不知名的飛鳥從車窗前一掠而過,拋下一串悠揚(yáng)婉轉(zhuǎn)的音符。
首先來到含鄱口。含鄱口是含鄱嶺和漢陽峰相對峙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的山闕,有一口吸盡鄱陽湖水之勢,故而得名。含鄱口西畔是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北面是廬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廬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腳便是鄱陽湖了。
我披著輕紗般的晨霧一步步登上“望鄱亭”。憑欄遠(yuǎn)眺,只見鄱陽湖面莽莽蒼蒼,云霧蒸騰,撲朔迷離,正可謂“乍雨乍晴云出沒,山雨山煙濃復(fù)濃”。不一會兒,一輪旭日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噴薄而出,染紅了藍(lán)天,染紅了綠水,也染紅了遠(yuǎn)山與近嶺。
“千里鄱湖一嶺函”。含鄱口的奇妙就妙在一個“函”字。寬闊的空間,遼遠(yuǎn)的視野;山的靜止,水的流動,各種不同的景象互相對照、彼此映襯,連為一體,都為含鄱口所接納。清代詩人曹樹龍有詩道:“高空誰劈紫金芙,遠(yuǎn)水長天手可揄。擬似巨鯨張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笨梢姾犊诤N(yùn)萬千氣象的能量。
五老峰位于含鄱口不遠(yuǎn)處的東南側(cè),為廬山著名高峰,上頂蒼穹,下壓鄱湖,削壁千仞,綿延數(shù)里;山峰受巖層垂直節(jié)理的影響,形成了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座山峰,儼若五位老人并肩而坐,故名五老峰。從不同角度觀察,其姿態(tài)神韻各具異趣:有的像詩人吟詠,有的像武士高歌,有的像漁翁垂釣,有像老僧盤坐,有的像哲人凝思。五峰中尤以中間第三峰最為險峻,懸崖欲墜,下臨巨壑,以險稱奇。然而就在這危峰懸崖之下,卻有一棵鐵干虬枝的古松傲然挺立,它直面著險峰的威逼,它抗拒著山風(fēng)的襲擊,既有“五老松”之名,又有“廬山松”之稱。李白有詩贊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
廬山人常說,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
三疊泉又名三級泉、水簾泉,人云“匡廬瀑布,首推三疊”,譽(yù)之為“廬山第一奇觀”,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澗水匯合而成,從大月山流出,經(jīng)五老峰背后由北崖懸口注入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段三疊泉。
第一疊泉寬約十幾米,宛若一幅潔白的幕布從山頂垂掛下來。第二疊泉更寬一些,也許是“回清倒影”之效,泉流泛著青綠。最壯觀的是第三疊泉,猶如一匹奔馳的駿馬,騰空而下,泉水撞擊石壁,大有“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
三疊泉下有一座深潭,潭水純藍(lán)如染,潭底嶙峋的磧礫歷歷可數(shù)。
俯首看深潭,仰首賞飛瀑,一種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這原本高高在上的山泉,為何要奮勇一躍,不惜粉身碎骨跳下山崖。它是為了涅槃自己的生命,還是要滋潤山下的花草與稻禾?
花徑,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吟詠《大林寺桃花》詩的地方。這里坐落著如民居土屋的白居易草堂,草堂門口是一座姹紫嫣紅的花壇,右側(cè)立著一尊高約丈許的白居易雕像,他身著長袍,頭頂官帽,左手拈須,右手背后,若有所思。正面拱衛(wèi)著一彎月牙形的池塘。清澈的池水因微風(fēng)的吹拂而蕩漾著一道道美麗的漣漪。
白居易何故與廬山結(jié)緣?
資料記載:白居易于公元816年被貶江州司馬,有其詩篇《琵琶行》中“江州司馬青山濕”的詩句為證。此前,白居易在朝中任拾遺諫官,他以“兼濟(jì)天下”為己任,忠實地履行職責(zé):“有闕必規(guī),有違必諫?!眲e人每月所領(lǐng)諫紙常有剩余,而他的諫紙則常是不足。除上諫書之外,還寫下許多的諷諭詩,針砭時弊以求善政。由于他直率敢言,得罪了許多朝野權(quán)貴。他在《與元九書》中描述自己的遭遇是“執(zhí)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
舉個史例。右丞相武元衡被人當(dāng)街殘殺,整個京城為之震動。只因牽系著復(fù)雜的政治背景,百官噤若寒蟬,竟無一人奏報。而白居易雖處低位,卻上書朝廷,要求徹查此事,嚴(yán)懲兇犯。這就觸犯了當(dāng)朝宰相張弘靖等人。于是,張就以白居易越權(quán)奏事為由,將他貶為了江州司馬。
來到江州后的一天,白居易登臨廬山以排遣胸中郁悶。時值暮春,山下桃花落盡,而此處卻“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見景生情,白居易隨口吟詩一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痹诔ひ挻荷坏?,而這里的桃花卻補(bǔ)償了他心中的缺憾。這首情理并茂們桃花詩,又為廬山打造了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花經(jīng)。
廬山是文化名山。這里不只有白居易發(fā)現(xiàn)桃花的欣喜,還有李白觀賞香廬瀑布的贊嘆,更有蘇東坡關(guān)于峰嶺奇絕的感慨!
廬山又是宗教名山。“廬山到處是浮屠,若問凡家半個無”,這是明代詩人張率詠廬山的詩句,說的是廬山佛教勢力的強(qiáng)大。還有道教代表人物呂洞賓在此修道成仙的仙人洞,成為廬山道教的一大名片。
廬山文化名山與宗教名山的美譽(yù),華山泰山可與之平分秋色;但政治名山的桂冠,華泰二山則望塵莫及,它只為廬山所獨享。試問,有哪一座山,先后下榻過兩位國家元首從而見證兩個時代更迭?有哪一座山因為一場“神仙會”而震驚世界,并嚴(yán)重影響現(xiàn)代歷史的進(jìn)程?當(dāng)然,要想真切感知廬山政治名山的氣息,還是要去觀賞一下“廬山會議舊址”的真實風(fēng)貌。
在廬山牯嶺東谷擲筆峰下的火蓮院,坐落著一棟二層高的舊式平頂樓,正面有兩幅橫式標(biāo)語,上面一幅寫道:“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廬山會議舊址”,鮮紅的牌匾,墨黑的字跡,顯得熱烈而莊重;下面是一行寫在灰色墻壁上的行書:“廬山人民劇院”,字跡亦為紅色,略顯暗淡。會堂一樓門口有鐵鏈圍擋,站在外圍可以看到會堂的全景:正面墻上掛著偉人的巨幅畫像,左右各有四面半折的紅旗護(hù)衛(wèi);兩側(cè)的墻壁都張貼著寫有最高指示的紅色標(biāo)語。
主席臺上的席位,顯赫而威嚴(yán);下面是參會者的席位,整潔而有序。桌面上都鋪著素雅潔白的臺布,并整齊地擺放著白瓷杯,煙灰缸,姓名牌。目睹此景,我思緒的翅膀頓時飛躍起來,迅速地穿越到20世紀(jì)五十年代那個極不平凡的歲月。
由于政策破壞了經(jīng)濟(jì)規(guī)律,城市工業(yè)凋敝,農(nóng)村饑荒遍野。為了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jǐn)U大會議。但會議報告的主題,卻仍然強(qiáng)調(diào)前期路線的正確性,并無糾錯改正的跡象。有鑒于此,彭德懷憂心忡忡,揮筆寫就一篇陳述自己觀點的萬言書:請中央及時糾正左傾路線,遵循客觀實際,指導(dǎo)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jì)。致力改善民生。然而,這篇滲透著天地良心的文字,立刻成為“反黨材料”而遭到嚴(yán)厲的批判。正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彭德懷很快被免去黨內(nèi)外一切職務(wù),被流放到偏僻荒涼的西南邊陲。一代開國元勛就此悲慘殞命!
顯然,彭德懷的厄運是以那篇萬言書為發(fā)端。那么,他上言直諫的膽識從何而來?明知山有虎,為何要偏向虎山行?
原來,彭德懷在視察國防工作時,在全國許多地方見到了因吃大鍋飯而家家斷炊的凄涼,看到了因大煉鋼鐵而田園荒蕪的慘象,他為此寫下《故鄉(xiāng)行》:“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我為人民鼓與呼!”
在趕赴廬山會議的途中,他又看到車窗外衣衫襤褸蓬首垢面的難民,不禁淚水盈眶,面對服務(wù)員送來的飯食竟不能下咽。服務(wù)員問他為啥吃得這么少,他指著站臺上的逃荒的人群說:“你看看他們!我還能吃得下嗎?”
人如其名,德懷、德懷,彭德懷有著一顆博大而高尚的悲憫情懷。當(dāng)時的他,貴為副總理和國防部長,他本可安然享受著優(yōu)厚的政治待遇而裝聾作啞。但為了國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命運,他決定力挽狂瀾,哪怕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
太史公司馬遷道:“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鼻О倌陙?,這樣的諤諤之士,少之又少。但太史公做到了,為李陵辯護(hù);彭德懷做到了,為百姓請命!
“上車了!”導(dǎo)游的一聲呼喚,把我從靜思默想中拉回到現(xiàn)實。下一個景點是:“蘆林一號別墅”。途中經(jīng)過一段高高的山岡,眺望車窗外一座座如驚濤駭浪直抵云端的群峰,我忽然想徐霞客的名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睂τ谶@種觀感,我曾深以為然,但此時此刻,我卻改變了看法:五岳是巍峨的,黃山是險峻的,但它們卻缺少了廬山雄渾的氣魄,也缺少了廬山偉大的情懷與擔(dān)當(dāng)!
——贊美您,廬山!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