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飛
小辿,是地名,這名字很奇怪?;蛟S,你聽說過,但卻念不來,寫吧,就更難了。
往日,我多次到過這里。但都是匆匆來,急急去,沒留下太多的印象。如同走馬觀花。
這次來,有了準備,想對她的山水形勝,歷史人文,多作些了解,弄些個明白,自然就不著急了。心緒安然,腿腳閑散,悠悠信步。這下倒好,一轉(zhuǎn),一看,一品,頓時感覺吃驚,這可不是非凡之地。
她的深沉,讓你沉不住氣;她的雄勢,讓你不知如何去贊美;她的奇俊,讓你做夢都難以想到。
據(jù)說,康熙皇帝曾踏上過這片土地,還留下不少生動感人的故事。是真是假,我不敢肯定。我是聽我的朋友告訴我的。他可是文學界很有聲望的作家,著作等身,學富五車,且多年潛心探詢準格爾歷史,我想,他的話應該是可信的。
小辿,地理位置很特殊。她是卾爾多斯高原上,準格爾旗龍口鎮(zhèn)的一個小山村。
她,坐落于黃河邊上的西岸。
小辿,黃河給了她筋骨,給了她魂魄,給了她醉人的風光。
說到黃河,人們的印象,多是雄渾壯烈,排山倒海,洶涌澎湃,激蕩千秋。然而,在小辿,我們看到的樣貌,卻與此大相徑庭。
黃河就在她的東邊。自古道,天下黃河向東流。但是,在小辿,看到的景象卻是,一條大河朝西流。不僅如此,流著流著,就轉(zhuǎn)了一個彎,優(yōu)美地一甩頭,向南而去,還未喘過氣來,就折東坦坦蕩蕩涌入蒼茫之中。這是奇觀,絕對的千古奇觀。
有很多觀光者,到這里,見此現(xiàn)象,疑惑不解,紛紛露出驚異的目光。然而,看看這山川地貌,他們又喜笑顏開,嘖嘖稱贊。
小辿的地理位置,確是天地垂青,傾情恩賜。她,四面環(huán)山,東臨長河,西望長城。一灣川地,形若盆皿,氤了紫氣,蘊了祥光,風水俱佳,因而時時縈繞著騰高躍虹的氣象。
黃河,是小辿的靈魂,是小辿繁衍不息的命根,是小辿一起一伏的脈搏。一滴黃河水,就是小辿人的一滴血。小辿的土地,灌著黃河水,小辿的禾草,吮著黃河水,小辿的樹木,吸著黃河水,小辿的人畜,喝著黃河水。黃河與小辿,血濃于水,早已融為一體。
黃河,就是小辿人生命的托付。
夏日里的小辿,長河綽綽,清波漾漾。河畔上,濕氣盈盈,直鉆鼻孔,使人神清氣爽,有著道不盡的舒愉!
若說黃河水清,清得像一面鏡子,群山的倒影,清晰可見。若言黃河水綠,綠得像飄動的綢子,汪汪一片,輕輕地向前一漾一波而去。若看黃河水柔,柔得平平和和,無驚無瀾,像大家閨秀,端莊秀麗,氣質(zhì)盈天!真正美不勝收!
冬日里的小辿,這里更有奇觀,冰隆兩岸,長河不封,渺渺茫茫,白波如練。走入河灘,若要有緣,方可看到數(shù)百只天鵝,大河沐浴,長空起舞。一大群鴻雁,帶著“撲楞楞”的響聲,從你的頭頂掠過。
這就是大地蒼天,在小辿的黃河上,孕育出的一幅勝景。
這等美景,在萬里黃河上,真是難得一見。
有了黃河的眷顧青睞,小辿,就像一朵紅艷艷的蓮花,盛情綻放了,讓人留戀不舍。
黃河,小辿的神靈!
小辿,村落不凡,古意深蘊,彩流四野,叫人心動難忘。
村落,是村民居住的地方。一個村落的建筑風格,整體布局,就好像一個人的臉龐,它是衡量這個村落漂亮不漂亮,好與不好最直觀的標志。
小辿,讓人刮目相看,最打眼眼之處,當然是憑借著一大批仿古建筑的民居。
這些仿古建筑的民居,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一大片。全是青磚起墻,藍瓦溜頂,灰灰峨峨,風格統(tǒng)一,皆為懸山頂式。看上去,整個村落古色古香,仿佛湮洇著厚厚的歷史滄桑,充溢著古老的悠深氣韻,叫人總有一種幽茫懷古的況味,彌彌漫漫。
一條光滑的柏油大道,從村落中間,南北穿過。好像是村落的金腰帶,亮亮閃閃,流淌著現(xiàn)代元素的風韻,為村落增色不少。
金腰帶東西兩旁,皆有民居。西側(cè)地勢較低處,有一戲臺,風格亦是古式樣貌。每年這戲臺口上,都要唱戲,一唱戲,方三周圍的人,就不約而同涌來,紅紅火火熱鬧幾天。
看戲是一種鄉(xiāng)俗,也是一種文化。晉陜蒙沿黃河一帶,都有此俗。人們不僅看戲,而且會來這里會親,交流情感。
在戲臺的東南不遠處,還有一祠堂,規(guī)模不算太大,但非常講究,有圍墻,有門樓,襯托出幾分莊嚴。這是李家祠堂。
在小辿,大部分人家姓李。所以,這李家祠堂,就占據(jù)了很高的地位。
祠堂,在現(xiàn)在的準格爾地,再沒有一處,因此,它是唯一的一家。所以,很值得珍惜,也當應該得以保護。這種文化,中華民族多少代人都視為血脈,不可替代的家族文化的基因。因而,這祠堂,也算為村落添了文化的表象符號,實在是文化傳承的好樣板。
這村落里,有好多農(nóng)家樂。農(nóng)家樂是什么?農(nóng)家樂就是為游人們提供吃飯娛樂的地方。
近些年,鄉(xiāng)村旅游興起,小辿,這么好的地方,自然有不少人跑來,觀山看水,登高望遠,尋古探幽,寫詩賦文,攝影作畫,比比皆是。
因此,這些農(nóng)家樂,食客盈門,絡繹不絕,活泛泛冒著濃濃的煙火氣息。
若說這些農(nóng)家樂,生意興隆,當然靠的是他們的拿手好戲,看家本領。各家有各家的招數(shù),絕活菜系,倒是不少。家燉黃河魚,六六八八,燉羊肉,炸油糕,蕎面碗砣,殺豬肉燴菜,地方特色,顯明濃郁,花樣繁多,不一而足。
當然這些,亦算不錯的美食。這些美食,也給小辿增加了吸引力,也多了一份招牌。
小辿,有這樣的村落,又有這樣的地理位置,它就有了用武之地,派上了用場。
這里已成為影視拍攝基地。有好多影視明星來過這里,當然他們也被這里山水景觀,人文歷史所陶醉。已有幾部電視電影在這里拍攝完成。這些影視作品,真正給了小辿榮譽,讓它露了臉,展示了它的好山好水與不凡風采。
小辿,村落的確有形有品,品高自美,美而贏人。小辿,真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辿,還有一道勝景,迷人,省人,醉人,它,就是蓮花辿。
蓮花辿,多么好聽的名字,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又多么讓人喚起無窮無盡的聯(lián)想。不錯,面對如此名字,沒有美的感慨,顯然是缺乏情趣的人。
但是,三百多年前,有一個人是很有情趣的。他看到了這種地貌,竟是感慨不絕,連連稱贊,就給它命名為蓮花辿。這人不是一般凡俗之人,他是揚名天下的康熙大帝。
有關這段故事,著名作家王建中寫過一篇一萬多字的散文,題目就是《蓮花辿》。文章宏闊厚重,氣吞山河,實屬大手筆。
在小辿,這蓮花辿,是地貌,它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砒砂巖,地質(zhì)學家稱其為丹霞地貌。當然,也是地名,就在小辿的西邊與北面的不遠的地方。
過去,人們對這蓮花辿,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從來也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美。
人們普遍的認知,這就是一種寸草不生的砂巖,太普通了,大普遍了,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更沒有什么值得觀賞的?
可是,近幾年,人們的眼光變了,審美變了,變得有高度了,變得有境界了。他們的思維多元化了,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新的發(fā)展思路,已經(jīng)在人們的心中開始扎根了。
小辿人也一樣,過去看這蓮花辿地貌,土眉混眼,真的是太平常了,沒啥可夸獎的。若要夸贊,頂多一句,說是像五花肉。
可現(xiàn)在不一樣了,他們知道了,這可是地球上少有的景觀。說它色彩斑斕,如同七彩虹霓,美得大氣,美得深沉,美得天地不分。很是讓人賞心悅目,極具觀賞價值,是難得的不可多得的優(yōu)質(zhì)旅游資源。
為觀賞這一美景,在南北的山峰上,各建有一處觀景臺。兩面的觀景臺遙相呼應,對蓮花辿景觀來了個全覆蓋。
如今,來這里旅游的人,都要登上兩面山峰上的觀景臺,瞭望一番蓮花辿的大美之態(tài)。
連花辿,是由丑小鴨變?yōu)榘滋禊Z的,這一巨變,不是地貌,而是人的認知,人的心態(tài)。是時代發(fā)展帶來的結果。
小辿,雄雞挺立,鳥瞰萬里河山,一聲長鳴,三省皆聞,它就是那個令人神往,雞鳴三省的地方。
在小辿的東南方,也就幾百米吧,有一座山,獨立高聳,山頂上,矗立著一只雄偉的紅公雞,很是威武,基座上寫有“中國雄雞”四字。是真正意義上的金雞獨立。它俯視長河,直面群山,顯示出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讓人頓生敬畏之心!
這金雞獨立之山,南臨山西省河曲縣的文筆鎮(zhèn),西接陜西府谷縣的黃甫鎮(zhèn),北依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龍口鎮(zhèn),實屬三省區(qū)交界之處。
正因為是三省區(qū)交界之處,又有母親河在此,同時也是口里口外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這樣看來意義就非同一般,所以,有必要在此處立一地標。
二○一三年,國務院在此立了一方界碑,指明三省區(qū)的地理方位。從此,一只雄雞,就在此,高高獨立。其寓意,就是標志著這是雞鳴三省的地方。
這次,我是興致勃勃,攀梯而上,在這處設有界碑之處,細細看了一番。三個省區(qū),所涉及的縣(旗)鄉(xiāng)(鎮(zhèn)),以及經(jīng)緯度,在這里標注得清清楚楚。
若登頂,南北兩面有梯道。
上頂觀望,只見長河盈綠,蜿蜒如帶,纏繞出一條長虹,奪目耀眼,闊朗無際,悠悠地向東而入群山之中。山巒披彩,煙嵐輕籠,一派寂靜空靈。天上白云,默默不語,隨風輕輕飄逸。那只金雞,看得十分真切,它的頭就朝向小辿,時時保持著引頸長鳴的姿勢。只要你一打卡,它就會發(fā)出長長的鳴叫聲。這一長鳴,融入長空,震蕩四方,鄰近三省之民,無不聽聞。故雞鳴三省一詞,源出此處,確有實本。
小辿,在地理范圍上講,她屬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但從人文方面來講,她屬于雞鳴三省這個范疇。
她距離陜西府谷縣的墻頭鄉(xiāng),近在咫尺,距山西河曲縣城,也不過幾公里,但是這兩個地方,文化底蘊厚重,多有名人誕生,也多有歷史大事件發(fā)生。
元代著名戲劇家白樸,就出生于河曲?,F(xiàn)在河曲縣城,建了白樸公園。這是彰顯本縣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范本。到白樸公園游覽的人,大多喜歡歷史文學戲劇。
大宋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傳說故居就在墻頭鄉(xiāng)。不管它真假與否,反正,墻頭鄉(xiāng)就在離小辿很近的一座高山上,塑了一尊趙匡胤面朝黃河的站像,基座上寫有趙匡胤故里。旁邊立有宣傳欄,詳細介紹了趙匡胤的生平履歷。
墻頭這名字的由來,也是因其為榆林鎮(zhèn)明長城最東頭,而得此名。
小辿,東邊不遠處,就是大口古渡。當年山西走西口的人們,很多是從此處渡河北上,落入草地。
當然,它周圍,廟宇,古集鎮(zhèn),也不在少數(shù)。這些建筑,場地都輻射著文化的光芒。
由此可知,小辿,是被厚重歷史文化時時浸潤過的地方。難怪她這樣,風水常在,美麗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