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婷,吳 玲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正式發(fā)布[1],原本針對中小學生的“雙減”政策也引起幼教人士關注。何以如此?因為,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中國孩子的童年,早已被各種培訓班淹沒,小小身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為,幼兒教育猶如河海之源,代表教育的初心初始,對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為了遵循幼教規(guī)律,為了讓孩子們重回快樂童年,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幼兒教育改革不容回避[2]。本文致力于教育改革方法論探討,從“加”“減”兩方面入手,提出“雙減”政策背景下幼教發(fā)展“加”“減”并施的建議,以期提升幼教改革質(zhì)量。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盵3]中國教育弊病大多在后者,“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家教觀念助長“超負荷教育”。幼兒園一方面受社會大壞境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家長的推波助瀾,形成功利化辦園思想,追求“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的幼兒教育。這意味著在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背景下,幼兒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進行一場改革。因為教育改革具有復雜性,幼教尤其需要加強整體構建,避免單打獨斗導致的“合成謬誤”①。
“雙減”政策并不是一夜之間提出并實施的,早在1983年,教育部首次提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頒發(fā)了《關于全日制普通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的十項規(guī)定(試行草案)》,使“減負”從此有法可依。
基礎教育違背了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教育規(guī)律,此為“雙減”政策成為熱議話題的根源所在。學生相當大一部分時間用來學習空泛的知識,學校教育千篇一律,萬校一面,既沒有提高教育效率,也沒有豐富學生人生,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不如人意的基礎教育,必然會引起公眾不滿,引發(fā)教育變革。
家長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驅(qū)使下,成為一個無意識、低智商的群體,助長學前教育“超前化”——“學科化”“去游戲化”趨勢。而家長們在幼兒園一放學就領著孩子一路小跑奔向各種培訓班,學奧數(shù)、學外語、學珠心算,練書法、練音樂、練舞蹈,等等,忘記了孩子是兒童、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兒童。這樣做,無異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表面看似乎孩子什么都會一點,可是犧牲的卻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他們在超前教育里得不到真正快樂。長此以往,大多數(shù)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并沒有因額外超前學習而表現(xiàn)突出,反而視力猛降、焦慮不安,厭學畏難情緒明顯,成了人們口中的“問題兒童”。凡此種種,不得不讓家長們將眼光聚焦到“負擔”上,幼教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市場、社會和政府是影響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基本要素,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資源配置中,政府并不是“甩手掌柜”,而是發(fā)揮調(diào)控作用的?!半p減”政策作為政府意志,開始引領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它希望通過行政手段把基礎教育拉上正軌,引領教育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于是,在政府三令五申下,社會全面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學校全面減壓作業(yè)總量[4]。幼兒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需要對“雙減”政策作出回應?;凇半p減”政策,幼兒園不再對兒童“增負”,不再超前教授小學的學習內(nèi)容;幼教工作者開始關注“兒童立場”,不再以分數(shù)作為評判唯一標準,還給幼兒更多自由自主的游戲時間,還給幼兒“玩”的權利;形形色色的校外培訓機構得到強有力清理,幼兒有更多時空去尋找自己的真正興趣;家長更多關注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平衡發(fā)展,不再要求幼兒園教孩子讀書寫字、不再對星羅棋布的“興趣班”趨之若鶩。
“小眼睛看老師,小手背背后,小腳不亂動”,這是過往幼兒園中老師的常用語。在傳統(tǒng)觀念中,教師常常將幼兒視作“小大人”,要求他們上課時筆直安坐,不發(fā)出任何聲響,沒有任何無關課堂的小動作。與此相關,一些新式幼兒園為“適應”社會需要,表面上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實際上卻處處限制幼兒;表面上高唱“以幼兒為中心”,實際上卻仍是“以成人為本位”。幼兒的潛力得不到挖掘,反而增加了幼兒的身心負擔。在我們看來,對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新式幼兒園更應警惕。
功利化的實質(zhì)就是急功近利。家長們急切想讓孩子成才、成大才,但往往因為期望過高、急于求成,使孩子過早背負過重的學習任務和心理壓力。校外培訓班推波助瀾,在社會上造成教育焦慮。而這些都屬于成人之間的“交易”,幼兒的聲音一直未被“聽見”。識者周知,不急功近利,方可寧靜致遠;想要的東西太多,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揠苗助長”不僅無法得到理想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真正的教育,最忌的是速成”。這意味著,物質(zhì)“貪婪”不可取,思想“貪婪”亦不可取,它會造成全社會的教育焦慮。
因此,想要真正實現(xiàn)幼教改革,首先要做到“減負”,尤其是“思想減負”。家長們不再壓迫幼兒,不再相互攀比誰家的孩子古詩背得多、誰家的孩子漢字認得多、誰家的孩子算術快、誰家的孩子考試分數(shù)高……當然,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鴻溝”,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力,慢慢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順應天性循序漸進進行教育,其結果定會如你所愿。
如同義務教育階段一樣,幼兒教育“減負”絕不只是一句口號,它需要切實以幼兒幸福為出發(fā)點。也就是說,幸福是“減負”的代名詞[5]。顯然,一方面,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幼教小學化現(xiàn)象愈演愈烈,幼兒過早地接受了過多的知識技能訓練,所以對幼兒教育做“減法”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對幼兒教育做“加法”:這里的“加”不是加“砝碼”,而是“加興趣”“加體能”和“加方法”。加減并施,雙管齊下,努力把健康快樂的幸福童年還給幼兒。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6]。雖然這“六大解放”思想是針對培養(yǎng)兒童創(chuàng)造力提出來的,但它提醒我們要用新奇的、發(fā)展的眼光而非倦怠的、停滯的眼光看待幼兒及當今教育存在的誤區(qū);提醒我們幼教改革的第一步即要解放幼兒,對幼兒“減負”。
第一,幼教“減負”要解放幼兒頭腦。把那些包裹在幼兒頭上的布一塊塊撕下來,減輕機械背誦壓力,讓孩子的頭腦迸發(fā)各種新奇想法[7]。第二,幼教“減負”要解放幼兒雙手。讓幼兒用雙手觸摸草木,感受水的溫度、海綿的柔軟,去“修理”鐘表和遙控器。第三,幼教“減負”要解放幼兒眼睛。把幼兒雙眼從電視、手機等電子設備中解放出來,投入大自然大社會,觀察繽紛的花朵、莫測的天氣,還有那一窩窩的小螞蟻……不僅“看”,還要真的“看見”。第四,幼教“減負”要解放幼兒嘴巴。讓幼兒想問、多問、敢問,當幼兒產(chǎn)生疑問時要耐心解答,讓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使幼兒樂于交流,發(fā)展表達能力。第五,幼教“減負”要解放幼兒空間。要把幼兒從封閉的小教室里解放出來,從培訓班“牢籠”里解放出來,以萬物為友,避免“死讀書、讀死書”。第六,幼教“減負”要解放幼兒時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給予幼兒更多自由玩耍機會,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去廣泛接觸,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自由探索和不斷創(chuàng)造。
興趣,是指認識或從事某種活動的積極心理傾向——這是一種把人與遠離的東西連結起來的因素。赫爾巴特強調(diào)興趣是積極主動的,教育只有通過興趣才能達到其最高目的,熱情、好奇心、敬畏心是幼兒擁有的最寶貴的學習財富。興趣會給幼兒帶來意義非凡的體驗。當然,我們不能為了興趣而興趣:把某種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來兒童不感興趣的事情上,那是用快樂“行賄”,那是“偽興趣”[8]。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基本活動。我們要在游戲中增加幼兒的興趣,采用游戲式教學法發(fā)展幼兒的多元智能,提供可操作感興趣的材料,讓兒童形成自己的博物館。幼教“減負”后,幼兒不再忙于奔波形形色色補習班,家長也有更多時間去陪伴了解孩子——家長可帶著孩子去參觀博物館,組織親子游,讓孩子領略自然奧秘、現(xiàn)實社會,這樣不僅在寬松環(huán)境中學到了知識,也在無形中系牢了親子情感紐帶。在此過程中,孩子成為學習的熱情參與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和局外人。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獨特興趣,擁有不同的發(fā)展?jié)摿??!半p減”政策背景下的幼兒,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因此,家長要重視過程,讓孩子慢慢來,培養(yǎng)強烈的、多方面的、持久的興趣;要善于發(fā)掘孩子的潛力,關注孩子的優(yōu)勢,讓他們成長為真實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例如有的孩子功課不好,但對音樂敏感而且歌聲動聽,如有這種情況,父母要鼓勵,努力將孩子的音樂興趣巧妙轉(zhuǎn)移到其他學習中來。顯然,這樣的教育才能為孩子帶來快樂和幸福,也才能使他們將來為社會做出最大貢獻[9]。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兩面性,這需要我們擁有辯證的思想,并以此指導智慧的行動。同樣,“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改革,并不意味著只做“減法”,舍棄“加法”,而是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的辯證關系,避免在思想上犯機械主義、在行為上犯非此即彼的錯誤,努力加減并施,雙管齊下。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減負”前的幼教給幼兒添加了太多有形或無形的重擔,我們要適當?shù)厝∠乱恍┡c幼兒身心不相匹配的包袱,讓幼兒有時間有空間發(fā)展自己的天賦和潛力。但“減負”后的幼教絕不是讓幼兒每天腦袋空空、無所事事,而是要把丟掉的東西以另一種方式撿回來,增加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體能——而這又能為幼兒的智能學習提供必要基礎,由此產(chǎn)生良性循壞圈,不斷螺旋式提升。我們認為,把握好幼教改革辯證法,需要強化系統(tǒng)思維和平衡法則,目前尤其需要做到成“人”與成“才”的平衡、幼兒學習與娛樂的平衡、幼兒園和家庭在幼教中的平衡。
新時代教育不僅關乎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什么人,還關乎教育目標的重要性順序。正因如此,“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共識,也是我們常掛嘴邊的教育格言。然而,急功近利的近現(xiàn)代,人們常常重智輕德,執(zhí)著于“成才”,卻忘了“成人”這一前提。事實是,盲目追求“成才”,忽視兒童良好品質(zhì)培養(yǎng),會造就一些既不豐滿也不甜美的“果實”——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10]。使兒童不像“兒童”,不能成為真正的“人”,這無疑是違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宗旨的。
成人與成才的平衡,實質(zhì)是要明確教育目的和階段教育目標。一般說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基礎教育的全部努力在于:幫助幼兒成“人”,為成“才”打下厚實的人生底色[11]?!半p減”政策背景下的幼教改革,要回歸初心,重拾成“人”這一重要教育任務,將其“加”到教育清單的首條。與此同時,適當“減”去成“才”的重量,使得成“人”和成“才”的蹺蹺板能夠保持基本的平衡,努力做到適時、適合,至少是保證任何一方都不會掉落。尤其是要“減”去對成“才”的不適當?shù)母咭螅凹印鄙蠈Τ伞叭恕钡膰酪?,加減并施,實現(xiàn)“成人”和“成才”的平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亦是當代教育“經(jīng)權”把握的挑戰(zhàn),是“工具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平衡。
茶杯,要有空位,才能盛水?!皽p負”前的幼兒,像每天行程被安排滿滿當當?shù)拿餍牵河變簺]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被動地在家庭、幼兒園、校外培訓班之間穿梭,機械地完成親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少有游戲娛樂時間。你要是問,你有沒有好玩的事情可以分享?幼兒大多是聽了一愣后慢慢搖搖頭,然后繼續(xù)埋頭做“作業(yè)”。這時候,在幼兒的臉上,找不到一絲幸福痕跡。
學習與游戲的平衡,實質(zhì)是改變幼教模式,進行幼教方式方法改革。即加減并施,改變幼兒成長過程中無所不在、無休無止的他主現(xiàn)狀,成為幼兒所能夠成為的最好的自己。游戲是學前兒童存在的一種形式,是學前兒童生存的一種狀態(tài),是兒童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兒童的游戲空間決不能遭受肢解和侵占[12]。人的本性就是游戲者,更何況是天性愛玩的幼兒?無論是國外的杜威,還是國內(nèi)的陳鶴琴、陶行知,均強調(diào)應該把游戲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幼教改革,我們要將“玩”的權力還給幼兒:要“減”的是學校和家長的強制時間,要“加”的是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游戲時間;要“減”的是幼兒的滿滿當當?shù)娜蝿瞻才?,要“加”的是讓幼兒有更多機會接觸環(huán)境,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形成自己的社交圈,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探索。
我們相信,幼兒不是任成人隨意裁剪的盆栽,而是可以肆意生長的野花,成人應該為其提供需要的養(yǎng)分,讓他們成就輝煌的自己?!半p減”政策背景下的幼兒應該會“玩”會“學”、“邊玩邊學”、在“玩中學”,實現(xiàn)學習和娛樂的平衡,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大寫的人。
雖然“雙減”政策主要是針對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提出的,但并不代表家庭是完完全全的“局外人”。同樣道理,學校只是家庭幼教的延續(xù),幼教“減負”單靠幼兒園一方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配合。如若幼兒園緊密結合“雙減”政策,實行幼兒教育“減負”,家長卻在家“增負”,結果只能是功虧一簣。根據(jù)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幼教改革也需要以幼兒為中心,建立起幼兒園和家庭聯(lián)合的“綠色教育循環(huán)系統(tǒng)”[13]。
家庭與幼兒園的平衡,實質(zhì)是統(tǒng)合各種教育動力,實行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成長這樁大事上,幼兒園和家庭處于平等位置,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傾聽對方的聲音,理解并滿足對方的合理訴求。幼兒園實行“減負”的同時,家長需要積極配合。幼兒園要端正辦園理念,遵循教育規(guī)律;家長要理性教育,嚴禁對孩子“早餐”“多餐”[14]。例如幼兒園可以把算數(shù)和抄寫換成手工制作,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課程建設,家長也需要主動學習教育政策,與幼兒園結成教育“同盟”,共同致力于幼兒的發(fā)展[15]。在這里,我們要“減”的是幼兒園或家庭單方面對兒童高強度的制約,“加”的是家長的參與和親師協(xié)作。實現(xiàn)幼兒園和家庭在幼教中的平衡,就是成就幼兒園、成就家庭、成就孩子、成就幸福幼教。
當然,幼教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三言兩語的事情,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形成綠色可循環(huán)的教育生態(tài)圈;需要幼教工作者、家長、社會大眾齊心協(xié)力,發(fā)揮教育的一致性影響。其要義是把握好幼教改革中的辯證法,在減輕幼兒過重的超前的學習負擔的同時,也要做“加法”,以興趣為導向,發(fā)展幼兒的多元智能。我們希望,“雙減”政策能讓我們的兒童是真的“兒童”,游戲是真的“游戲”;新時代的教育能保障兒童基本權利,守護兒童本該有的幸福童年。
注釋:
① “合成謬誤”的概念由經(jīng)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這是一種因局部是對的就以為總體是對的而導致的謬誤。事實上,微觀上對的東西在宏觀上并不總是對的。例如,一家想讓孩子成龍成風,可以理解是父母責任心的體現(xiàn);但家家都這么做卻無法實現(xiàn),則可導致父母的群體焦慮,甚至“虎媽”“狼爸”應運而生。有批評說,這不是教育,簡直是折磨。顯然,在教育場域,“合成謬誤”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使人才同質(zh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