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潔(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 213101)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應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闡述了其內涵、目標與價值。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確提出“應深化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庇纱丝梢?當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方向,是注重對學生學習方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充分反映高中生物學科的教育目標與育人價值。應通過有效、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并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以更好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主題式教學模式是以某一確定的教學主題為教學核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采用探究、體驗、評價、反思等學習方式,重點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的新型教學模式。目前,主題式教學模式已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并通過在教學中深度融合應用,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化學習、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等多項教學目標。由此可見,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融入主題式教學模式以優(yōu)化現有的教學方式和提升教學質量,已成為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需求。
主題式教學模式是一種系統(tǒng)建構的探究式、自主式新型教學模式。其基礎是“基于內容的教學”,強調圍繞某一教學主題,進行主題創(chuàng)設、主題探究、主題解釋、主題遷移、主題評價等系列的教學流程與教學策略,通過在教學中與主題式教學模式融合應用,可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化學習、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等多項教學目標。
主題式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整體認知,主題式教學模式強調在確定教學主題的基礎上,利用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共同作用,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整體認知,包括對知識進行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與應用這四方面的高階思維;二是信息整合,主題式教學模式強調所學知識的聯系性,強調學生在學習中整合所學知識內容,以更多角度、多層次性地理解與應用知識;三是遷移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提倡學生建構反思已學知識,以全面把握各種知識的本質聯系,從而做到知識的遷移應用。
主題式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特征是圍繞已確定的教學主題、教學目標展開系統(tǒng)性教學,進而突出學生主體,突出知識遷移應用,突出探究合作。為實現主題式教學模式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融入,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做好主題創(chuàng)設、主題探究、主題解釋、主題遷移、主題評價這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應用。
主題創(chuàng)設的教學目的是以學生個體為主體,初步掌握生物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具體操作是在教師預設的主題情境、主題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該過程也是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起點。教師在這一階段主要做好學情分析,明確課堂的教學主題與教學目標,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出相關的主題情境、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程的教材內容,并對所學知識點有一定的初步了解。
例如,在高中生物“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課程教學中,因為學生在初中化學課程中就對元素與化合物的知識有所了解,所以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難度較小。但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在細胞中的特點,以及與非生物環(huán)境的對比,教師有必要利用主題式教學方式,明確“細胞中”這一教學主題,然后圍繞教學主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教學問題。
在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和數據,并采用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對生物體細胞中元素的組成特點、構成化合物種類等基礎知識有大致的了解。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補化學元素的廣告視頻,以創(chuàng)設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然后,再提出“為什么有這么多補化學元素的廣告呢?”“細胞中常見元素有哪些?”“這些化學元素對人的生命有什么意義?”等問題,通過與主題相關的預設問題引導,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生命意義的教育滲透人文精神,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yǎng)。
主題探究主要是利用學習小組來探究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根據生生、師生對主題問題的不同理解進行思維的交流碰撞,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題問題,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觀察、對比、探索、認知等高階思維過程。在此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獨立自主的探究,然后再進行小組間的合作探討,最后教師也可以給予適宜的引導與幫助,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高中生物“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課程教學中,教學難點在于如何比較得出物質跨膜中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異同點。為更好地進行對比,教師可以積極利用主題式教學模式,通過確定“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不同”作為教學主題,然后提出相關問題,再引導學生探究其原理。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探究過程,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知識體系的有效建構。
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師分別展示物質通過脂雙層和細胞膜的現象,然后引導學生自主觀察與討論,對比脂雙層和細胞膜在控制物質進出上的差異性,在探究過程中,重點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比能力與探索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實驗的方式,設計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這兩種方式的實驗過程,以引導學生總結出兩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概念與不同,在此探究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對比與認知能力。在探究過程中,可鼓勵學生先獨立開展研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教師也可以給予學生適當幫助。通過良好的探究性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yǎng)與科學探究素養(yǎng)。
主題解釋主要是為培養(yǎng)學生及教師的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歸納性、提升性、拓展性講解,完成課堂知識的構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圍繞已確定的主題問題,通過小組合作、班級發(fā)言等方式,大膽地議論、表述自己的問題與觀點。尤其對于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去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講解,以及學生面向全班的展示性講解,從而層層分解難點主題問題,有效彌補知識漏洞。
例如,在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本課程所學知識點,概括出本課程的重點知識內容與學習主題問題,包括如何利用類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假說,如何利用演繹法探究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然后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學習成果,并引導各小組派出成員在全班進行展示性講解,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歸納問題能力及實踐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在講解互動的過程中,通過對類比推理法、演繹法的深入分析探究,鍛煉豐富的想象能力,以及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并最終實現對學生科學思維素養(yǎng)的良好培養(yǎng)。
主題遷移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和應用知識,通過不同情境下識別與思考生物學問題,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解決生活疑問與困惑,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這一階段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素養(yǎng)。
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下,對生物課程教學中已確定的主題問題和重難點知識進行良好遷移應用。對學生而言,在記憶理解相關生物知識、概念后,需要將其靈活用于作業(yè)習題、實踐生活當中,才是深度化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遷移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科學應用問題教學、合作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經歷生物知識應用的過程;要積極地將問題與生活緊密結合,從而讓學生應用所學單元知識,實際解決生活疑問與困惑;要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以進一步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
例如,在高中生物“人類遺傳病”的課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并靈活運用相關遺傳學知識,可以將遺傳病的危害和預防作為主題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開展“關注遺傳病”的話劇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遺傳病的話劇表演并進行評比,實現對主題問題的遷移應用。這不僅能讓學生深刻地掌握遺傳病的相關知識,而且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實現對學生科學思維素養(yǎng)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良好培養(yǎng)。
主題評價的目的是總結問題與不足,以便更好地構建知識體系??梢圆捎媒處熢u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式,通過科學評價主題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fā)現自身問題,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內核驅動。這一階段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社會責任素養(yǎng)。
傳統(tǒng)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主要采取課后作業(yè)或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判的標準主要是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知識技能水平,而對學生在學習過程、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能力難以評價。基于主題式教學模式,為實現評價環(huán)節(jié)的高質與有效,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必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方式。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生物課程知識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情況以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地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自評、小組互評等,對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教學滿意度、學習積極性、學習參與度、團隊協(xié)作情況等多維進行綜合評價反饋,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自信心,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高中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良好發(fā)展。
主題式教學模式提倡對生物學科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深入整合,強調對已學知識的建構反思,全面把握生物知識的本質聯系,從而做到知識的遷移應用,因此非常適宜應用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以達到提升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