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路生,袁永亮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2021年10月28日,著名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宣布更名為Meta,取自Metaverse(元宇宙)一詞的前綴,以對應其核心業(yè)務向虛擬空間的轉變。同年,英偉達、蘋果、騰訊、微軟等科技巨頭相繼開始布局元宇宙,2021年成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是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與物理持久的虛擬空間融合而成,是所有虛擬世界、增強現實和互聯網的總和[1]。2021年11月24日,韓國首爾市政府發(fā)布《元宇宙首爾五年計劃》,宣布自2022年起在市政府所有領域打造元宇宙行政服務生態(tài)。2021年12月30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fā)《上海市電子信息產業(yè)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首次將元宇宙納入產業(yè)規(guī)劃重點。隨著多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明確提出扶持元宇宙產業(yè)發(fā)展,專家學者們陸續(xù)開展元宇宙應用場景、技術基礎等領域的研究,說明元宇宙將成為未來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圖書館是知識信息的保存機構,應具有一定的歷史前瞻性,要把握好元宇宙發(fā)展機遇,積極研究和構建圖書館元宇宙。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互聯網社會已完全形成,導致“數字原住民”和“數字移民”的閱讀習慣發(fā)生改變,傾向于利用在線技術獲取知識和信息,并易于接受甚至崇尚體驗消費和虛擬消費[2]。近年來,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需要,居家隔離成為常態(tài),因此,人們訪問互聯網的時間大幅延長,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線下活動被迫轉至線上數字化場景進行。人們在虛擬空間留存和交互的時間越長,對虛擬世界的需求就越多,直接推動了虛擬產業(yè)的發(fā)展。服務讀者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責,其存在形式和服務方式應根據讀者需求的改變而改變[3]。隨著5G通信、物聯網、云計算、區(qū)塊鏈、XR、人工智能等元宇宙底層實現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圖書館應積極挖掘元宇宙的應用模式,構建進階的智慧圖書館新模式——圖書館元宇宙,為讀者提供沉浸式、個性化的服務體驗,推動圖書館事業(yè)的智慧化發(fā)展。
在國家節(jié)能減排號召下,圖書館的館舍空間難以持續(xù)擴大,隨著館藏資源和讀者數量的增多,圖書館空間緊張的問題逐漸凸顯,而利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XR、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的元宇宙虛擬場景能夠有效擴展和優(yōu)化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圖書館元宇宙的構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鏡像場景。二是利用AI技術生成一個全新的獨立場景[4]。在圖書館元宇宙構建初期,圖書館主要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仿真場景,通過提取特征和豐富細節(jié)實現對真實場館的數字化復制。隨著鏡像場景的逐步完善,圖書館開始注重虛擬獨立場景的構建,在對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的基礎上,通過PGC、3D渲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手段搭建場景框架,并填充館藏資源。知識型虛擬場景的構建不僅能拓展圖書館的服務空間,還能凸顯元宇宙的高度交互性特征,實現資源共享及讀者交互。
圖書館致力于服務的多樣化,從空間服務、資源提供到知識傳播、信息交流,再到創(chuàng)客空間、精準服務,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在與時俱進。但是,在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的服務存在模式固化、體驗感欠佳等問題,導致讀者黏性降低,構建圖書館元宇宙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Beamable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Jon Radoff提出了構建元宇宙的七個要素,即體驗、發(fā)現、創(chuàng)作者經濟、空間計算、去中心化、人機互動和基礎設施。因此,圖書館元宇宙的構建可基于腦機接口、感官工具、物聯網、高速無線通信網絡等技術,實現讀者與元宇宙的互聯、對接;利用收視識別、空間感知、動作捕捉、數字替身等交互技術,為讀者創(chuàng)建多重虛擬身份,使他們能夠感知開放世界。圖書館元宇宙能夠為讀者提供多空間、多場景的滲透式服務,除提供借閱、咨詢等傳統(tǒng)服務外,還可提供社交、游戲、消費、創(chuàng)造等體驗式服務,以沉浸式、多元化的服務滿足讀者需求,增強讀者黏性,提高讀者到館率和資源利用率。
維基百科對“沉浸感”的解釋為:當參與者置身于虛擬環(huán)境中,其感覺系統(tǒng)以一種與在真實環(huán)境中相同的方式處理來自虛擬世界的視覺和其他感知數據。元宇宙通過消除虛擬社交對象間的隔閡及隱匿現實身份特征的方式提供沉浸式社交服務,用戶可選擇不同的數字化身份在不同的社交場景中與不同的社交對象進行交流。圖書館元宇宙利用XR技術及腦機交互、智能傳感設備構建多重虛擬場景,使讀者沉浸在極具真實感的虛擬世界,在開展社交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沉浸式社交體驗。圖書館元宇宙可提供的社交服務分為以下兩種:一是推薦式社交,即通過量化計算讀者的閱讀記錄,分析他們的興趣愛好,并根據相關個人信息匹配和推薦社交對象,實現有效社交。二是自由式社交,即非目的性社交,讀者可在不同的興趣圈內開展社交活動,甚至協作構建社交場景,開展以社群為單位的有限社交活動。
虛擬世界具有超越現實世界的自由性和多元性,讀者可隨時隨地出入虛擬世界,實現非現實追求。因此,讀者在圖書館元宇宙中的自由度較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空間自由。讀者可通過網絡連接設備和虛實交互裝置進入圖書館元宇宙,并享受其提供的無邊界多場景服務。二是時間自由。元宇宙是現實世界的虛擬映射,可實現永不停歇,讀者能夠隨時隨地進入圖書館元宇宙。三是創(chuàng)作自由。元宇宙具有高度開放、自由的特點,讀者在圖書館元宇宙中不僅可獲取資源和享受服務,還可在區(qū)塊鏈上參與表決,待半數通過后即可修改或創(chuàng)造服務場景和服務資源。四是體驗自由。圖書館元宇宙的構建目標是建成全社會生態(tài)空間,而非單一的閱讀場景,讀者有權自主選擇服務體驗。
圖書館元宇宙提供的精準服務集多空間服務、多場景服務、嵌入式服務、協同式服務于一體,不僅能夠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還能夠根據服務情景和服務場景的變化靈活轉變服務方式,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對一”服務。圖書館元宇宙在以優(yōu)質、普適、均等服務滿足讀者共性需求的同時,全面收集讀者的身份信息、生物特征、閱讀軌跡、行動痕跡等個人信息,利用云計算、智能計算、邊緣計算、分布式計算等技術識別讀者的差異化需求,進而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以滿足不同讀者的個性需求,進一步增強讀者的沉浸感。
作為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館藏資源共享對于圖書館滿足讀者需求、解決知識失衡問題至關重要。圖書館元宇宙的出現將對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傳統(tǒng)館藏資源共享方式的作用形式、服務方式等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隨著區(qū)塊鏈和NFT等確權認證技術的發(fā)展,圖書館元宇宙不僅能夠維持元宇宙經濟系統(tǒng)的良性穩(wěn)定運轉,還能夠保證其中數字資源生產、確權、交易等活動的有序開展,永久保留互聯網記憶,有效解決相關版權問題[5]。二是圖書館元宇宙的構建顯著拓展和延伸了傳統(tǒng)館藏資源共享方式的廣度和深度,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對象不斷增多。三是精準掃描、數字建模等內容生產技術,使稀有珍貴的館藏資源有機會加入館藏資源共享行列。四是圖書館元宇宙具有高帶寬、低時延等基礎屬性,能夠大幅提高館藏資源共享效率。
圖書館元宇宙的構建要求圖書館時刻秉持開放融合理念,注重技術發(fā)展與應用。一方面,館員不僅是圖書館元宇宙的服務提供者,還是圖書館元宇宙的維護者,圖書館應引導館員樹立元宇宙發(fā)展意識,鼓勵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另一方面,在沒有相關案例借鑒參考的情況下,圖書館應時刻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性,關注5G通信、云計算、物聯網、XR、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相關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情況,積極探索相關技術應用場景,推動圖書館元宇宙的構建和發(fā)展。
元宇宙既超越了現實世界的限制性,又真實模擬了現實世界的規(guī)則性,人們在元宇宙中的探索、創(chuàng)造、社交等行為,以及監(jiān)控、定位等技術的應用都必須遵守相關規(guī)則制度。因此,圖書館應積極完善相關規(guī)則制度,保障圖書館元宇宙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元宇宙時代,圖書館元宇宙作為知識服務平臺,應給予讀者足夠的安全感與公平感,并注重內容審查,完善監(jiān)管體系。其中,安全感主要體現在讀者隱私保護方面,圖書館元宇宙在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社交服務的同時,也在全面收集讀者的個人信息,讀者隱私保護關乎讀者對圖書館元宇宙的信任程度,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公平感主要體現在消除信息貧富差距、取消信息特權、獲取信息公平等方面,這些都是圖書館元宇宙的基本職能;在內容審查方面,圖書館必須保證PGC、UGC、PUGC以及AI技術賦能下機器生成的虛擬行為信息的健康內容生產[6]。
社群是元宇宙活力和價值的直接體現,具有較強的社交性。圖書館元宇宙在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社交服務的同時,應避免成為割裂的機構孤島,積極構建圖書館元宇宙社群。一方面,圖書館應與業(yè)內相關組織機構合作,實現資源、技術、服務共享,不斷擴大服務范圍;另一方面,圖書館應與科技、教育、化工等其他行業(yè)的組織機構交流合作,實現理念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