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蓉紅
新疆的冬天總是一場雪趕著另一場雪,我們被一場風(fēng)攪雪挾裹著,來到巴里坤縣薩爾喬克鄉(xiāng)蘇吉東村最西頭的夏里甫汗·卡孜依老人家中。火爐里填進(jìn)新的煤塊,溫?zé)岬哪滩柚匦聺L燙。在雪花飛舞寒風(fēng)呼嘯的日子里,看一些久遠(yuǎn)的故事在一壺奶茶的茶葉中浮沉,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吸引。
這位生活在薩爾喬克鄉(xiāng)蘇吉西村的哈薩克族馴鷹人,今年70歲,有些往事對他來說的確有些久遠(yuǎn)了,唯有每天都要喝的奶茶能喚起他一些深藏的記憶。“金眼睛”端坐在他身旁的木墩上,神態(tài)倨傲又矜持。那一刻,它是一只和我們一樣喜歡聽故事的鷹。
“金眼睛”來自巴里坤縣境內(nèi)西北部的大夾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崖上,作為一只鷹,它的血統(tǒng)里有值得倨傲的資本。
傳說,在成吉思汗帶領(lǐng)他的驃悍鐵騎西征中亞和西亞的過程中,其軍隊序列中編有一支架鷹的部隊。在臨戰(zhàn)前,這些被馴化的猛禽往往會被禁食,當(dāng)兩軍相遇時,隨著一聲令下,架鷹人同時取下鷹的眼罩,饑餓的鷹像箭一樣撲向?qū)Ψ?,啄傷對方將領(lǐng)的眼睛和面門。受傷的敵軍以為是神兵下凡相助蒙古軍隊,首先在心理上便產(chǎn)生了巨大的恐慌,看到神鷹出現(xiàn),往往聞風(fēng)喪膽,不戰(zhàn)而退。
古老的馴鷹文化多是在游牧獵手的口授相傳下小范圍流傳的。歲月更迭中,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馴鷹活動已漸近絕跡,但在廣袤的新疆草原上,還有一些年老的馴鷹人,執(zhí)著地固守著這種文化傳統(tǒng)。
夏里甫汗·卡孜依老人的馴鷹技藝來自自己的父親。如果從他10歲跟著父親幫忙熬鷹開始,他的馴鷹史已經(jīng)有60多年了。這60多年,他馴過20余只鷹,總結(jié)出了一套自己的馴鷹經(jīng)驗。
哈薩克族馴鷹人的主要馴服對象是從窩里捕獲的小鷹,馴鷹的人都知道,成年鷹不好馴服,它骨子里與生俱來的傲氣和曾經(jīng)搏擊長空的經(jīng)歷讓它很難接受被蒙起眼睛圈養(yǎng)的生活。在馴鷹人的心里,成年鷹脾氣大、性子烈,不如小鷹好馴。夏里甫汗·卡孜依的父親以前抓過一只成年鷹,結(jié)果它不吃不喝,一個月后硬是剛烈的餓死了。從此后,他們的馴服對象主要就是小鷹了。
巴里坤縣境內(nèi)西北部的大夾山,蒙語稱為哈套鄂拉,意為“堅硬的石山”。山里巖石嶙峋,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崖上,有許多鷹巢。就是這么險峻的地方,也擋不住一個馴鷹人想要得到一只好鷹的渴望。
每年的一月到六月,是鷹的孵化繁殖期。馴鷹人多會在五月去捉鷹,回來喂養(yǎng)、馴化。高山上的鷹巢中,有的里面產(chǎn)有兩只鷹卵,有的里面只有一只鷹卵,一般來說,馴鷹人更喜歡一只鷹卵孵化出來的小鷹,他們認(rèn)為那樣的小鷹更強(qiáng)壯矯健。
等夏里甫汗·卡孜依長到18歲的時候,得到準(zhǔn)許,和父親一起與同伴們?nèi)ゴ髪A山里尋找屬于自己的第一個目標(biāo)。
巴里坤四面環(huán)山,大夾山所處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巴里坤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冷空氣入侵的門戶,風(fēng)口風(fēng)力極大。各種風(fēng)向在這里交匯碰撞形成旋轉(zhuǎn)風(fēng),再加上巴里坤晝夜間強(qiáng)烈的溫差,花崗巖經(jīng)過白天暴曬之后崩裂,再經(jīng)過晚上降溫之后分解,旋轉(zhuǎn)風(fēng)在巖石比較軟的地方旋轉(zhuǎn)形成了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石窩。聰明的鷹會選擇巨大而舒適的窩用來做巢,隨處可見的石窩也給捕鷹人提供了就近隱蔽的地方。
經(jīng)過多次跟蹤,夏里甫汗·卡孜依的父親確定捕獲目標(biāo)后,就會吩咐大家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守在那里,等待機(jī)會捕捉小鷹。
孵化小鷹的時候,雄鷹和雌鷹是有分工的,一只出去找食,另一只就留著孵化。母鷹的體型大,護(hù)巢心理也更強(qiáng),總是警惕地打量四周的動靜。
馴鷹人的目標(biāo)是出生后四十天左右的小鷹,他們一般會聯(lián)合多人,連續(xù)多日蹲守,看到雄鷹和雌鷹都飛離了巢穴,幾個人趕緊從崖頂上把身體較輕的同伴用繩子放下去,快速地抱起小鷹,再快速地拉回去。
鷹是聰明的禽類,它們的巢不會距離崖頂太近,總有十幾米的距離,這期間,如果碰到鷹回來就很危險。有一次,夏里甫汗·卡孜依自告奮勇,被同伴們用繩子拴在腰間,放下去捉小鷹,恰好遇到外出覓食的雌鷹飛了回來,它在抱著小鷹的夏里甫汗·卡孜依身邊飛來飛去,大翅膀輪番扇動,勁風(fēng)迫擊著他,讓他睜不開眼。
好在同伴們眼疾手快,快速把他拽上山頂,母鷹哀哀鳴叫,引來了雄鷹,在他們頭頂盤旋飛舞,久久不肯離開。一行人直到天色昏暗,借著暮色的掩護(hù)才離開那里。第一次捕捉的經(jīng)歷讓夏里甫汗·卡孜依心有余悸,更多的是對母鷹的歉意,畢竟,他偷走了它辛苦孵育而出的孩子。
即使再小的鷹,被抓回來后也有氣性,七八天時間不吃東西,餓得奄奄一息。最后熬不住了,馴鷹人給點動物的內(nèi)臟,就會狼吞虎咽得吃了,也由此從心理上逐漸有了對主人的依賴。這時起,開始正式進(jìn)入馴服環(huán)節(jié)。
捕捉回來的鷹,不論大小,都有野性。為了防止它們看到東西焦躁不安、攻擊人或逃跑,聰敏的馴鷹人發(fā)明了一種用皮革制成的“吐馬哈”(特制的眼罩),平時把吐馬哈戴在鷹的頭上,鷹會很安靜,只有在喂食或者捕獵時才取下它。
鷹的食量很大,一頓會吃一兩公斤的肉。但在馴服期,鷹被套上“吐馬哈”(特制的眼罩),不僅要接受饑餓的考驗,主人還會把它放在一根橫吊在空中的橫木上,來回扯動這根“爾尕克”(熬鷹架),使鷹無法穩(wěn)定地站立。
經(jīng)過幾天的煎熬,鷹的野性意志被征服,會閉上它那不可一世的眼睛,精疲力竭摔倒在地。這時,要往鷹頭上澆涼水,使其蘇醒,再扔給它一件主人的衣物,昏昏欲睡的鷹會抱著其睡覺,衣物上有主人的氣味,鷹會認(rèn)下來,產(chǎn)生依賴。三天后,馴鷹人會用肥皂和熱水給鷹洗澡,徹底洗干凈它身上的野氣,鷹會把以前殘存的記憶都忘了。
小鷹在半個月左右就逐漸得以馴化,這時才開始喂食。從小就跟著父親熬鷹的夏里甫汗·卡孜依知道此時要把鮮肉的血水沖洗掉再喂,這樣的肉俗稱“白肉”,否則,鷹吃了帶血的肉很容易發(fā)胖。為了鞏固鷹對主人的依賴,每喂一口食物,都在上面啐上主人的唾沫,夏里甫汗·卡孜依則更簡單,他直接掰開鷹嘴,往里面啐唾沫。
檢驗一只鷹的體力時,馴鷹人會站在百米開外手拿食物引誘鷹,如果鷹直接飛過來,停在戴了皮筒的手臂上則證明它肥瘦剛好。如果鷹飛到中途需要落下去休息,那就證明鷹的體積過胖,體力乏弱,此時,需要給鷹進(jìn)一步“減肥”。
“減肥”時,拿一塊碎毛氈浸在水中,泡軟后擰干、壓縮體積,把它裹在肉塊中讓鷹吞食下去。鷹天生具有把體內(nèi)雜質(zhì)積團(tuán)吐出的功能,不但祛火,而且能起到去除腸油和胃里不消化的殘留物。這樣反復(fù)喂食反復(fù)嘔吐,直到鷹的體重達(dá)到適合的要求。期間,還要讓鷹站在冰塊或冰冷的石頭上,陰氣順著它的腿爪蔓延全身,讓它的體能、體質(zhì)達(dá)到抗耐的極限。在以后的捕獵過程中,會更勇猛,更有耐力。
獵鷹的主要捕獲對象是狐貍和兔子,為了教他們領(lǐng)會這個任務(wù),夏里甫汗·卡孜依把事先準(zhǔn)備好的狐貍皮和兔子皮拿上,呼喚著鷹,提示它前去捕捉。如果鷹無動于衷,則還需要繼續(xù)熬鷹,等鷹饑餓難耐的時候,再拿狐貍皮和兔子皮訓(xùn)練,鷹會直接撲過去。
野外調(diào)馴,要先把鷹用于掌握平衡的12 根尾羽用線縫起來,讓它無法高飛,只能在小范圍內(nèi)活動。飽受煎熬的鷹此時充滿攻擊性,去掉眼罩后見到獵物,它便會直撲過去。許多馴鷹人隨身都帶著一個裝食物的袋子,鷹捕捉到獵物后,會及時給它獎勵一點食物。時間長了,鷹和馴鷹人間便逐漸有了默契----鷹見到獵物的標(biāo)本便會去追逐,并用雙爪緊緊地把獵物壓住,直到主人過來喂給它食物,它才會任由主人收走獵物。
這樣馴練一段時間,夏里甫汗·卡孜依會拆去尾部的線,但為了防止鷹逃跑,要在腿上拴一根長繩,像放風(fēng)箏似的讓它去捕獲獵物,待熟練后,可將手中的繩子松開,但不能取掉。因為它一旦要飛跑,繩子還吊在空中,獵手騎馬容易追到。
每年十月,巴里坤山區(qū)便開始降雪,幾場雪之后,期待已久的馴鷹人便會呼朋喚友,相約一起出去捕獵。都說“鷹飽不捕獵”,出發(fā)前,照例會讓獵鷹餓上一兩天,并準(zhǔn)備好充足的誘鷹食物,作為獎勵和收獵之用。
捕獵要早早的出發(fā),太陽剛出來的時候,狐貍、兔子等小動物從雪地上奔跑而過的足跡清晰可辨。循著蹤跡,很容易便能發(fā)現(xiàn)獵物。雖然鷹目光銳利,雙爪尖銳,但是,在獵捕過程中,有些狡猾的對象也會使用“詐術(shù)”或者拼死反攻。
有一年冬天,夏里甫汗·卡孜依和同伴早上帶著獵鷹出去,跟著一道狐蹤,追到巴里坤西北部的阿什哈拉山附近,發(fā)現(xiàn)了獵物,夏里甫汗·卡孜依取下鷹的眼罩,鷹如離弦的箭直射出去,隨后從天上俯沖下去。
都說奸詐的狐貍遇到追逐的鷹從不回頭觀望,只從地上的影子判斷危險的遠(yuǎn)近。這次它們遇到的是一只很有逃生經(jīng)驗的狐貍,在鷹俯沖而下快到地面的一剎那,狐貍突然停止不動,眼看鷹直沖下來,它忽然回頭向相反的方向逃去。來不及收翼的鷹落在地上后,再起飛時,狐貍已經(jīng)逃出了很遠(yuǎn)。雖然最終它還是被鷹抓獲,但是夏里甫汗·卡孜依說,這樣的情況對鷹來說也很危險,有些鷹俯沖力度太大,快到地面時,獵物逃脫,鷹會直接撞擊到地面,輕則翅翼受傷,重則就會撞死。
他相熟的另一位馴鷹人-----下澇壩鄉(xiāng)下澇壩村71歲的布拉力·賽甫力給他講過一個自己的經(jīng)歷。50年代,布拉力·賽甫力帶著獵鷹去山里捕獵,獵鷹發(fā)現(xiàn)了一只大頭羊,俯沖下去,一只爪子緊緊抓住大頭羊的身子,另一只爪子為了借力,緊緊抓住了一樹干。但是大頭羊的力氣太大了,在被抓的那一刻,一下彈跳起來,直接把鷹的翅膀給撕裂了,那只嘔心瀝血馴服的鷹因此死亡,讓老人頗感遺憾和懊悔。
有經(jīng)驗的馴鷹人會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放不放鷹。遇到體積較大或者不好對付的獵物,通常要人鷹配合,才能成功。一般情況下,鷹遇到獵物的時候,都會很興奮。有多次獵獲經(jīng)驗的鷹會選擇從后面抓住獵物的后腿,在它們回頭的一瞬,另一只爪子直撲面門。然后把暈頭轉(zhuǎn)向的獵物緊緊壓在身下,尖銳的利爪則會穿過皮毛,抓住內(nèi)臟。
獵鷹的殺手锏就是獵爪,它們?nèi)缤笆滓话沅h利。獵鷹在抓取獵物時,腿部具有一種特殊的鎖定機(jī)制,可以防止腳爪的滑脫。它的作用如同一對鏈?zhǔn)降逆i扣,當(dāng)腳爪抓住物體后,肌腱會使腳爪鎖定,這樣獵鷹就能抓起超過自身體重10倍的獵物。獵鷹的體形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戰(zhàn)斗力絕對首屈一指。
哈薩克人素來有訓(xùn)練鷹在草原上長途追擊野狼的傳統(tǒng)。經(jīng)過訓(xùn)練的鷹,可以在草原上長距離地追逐狼,等狼疲憊不堪時,一爪抓住其脖頸,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喪失反抗的能力。遇到狐貍或者狼的時候,馴鷹人會借助皮鞭和刀子在一側(cè)幫忙。
鷹在抓到獵物的時候,會野性大發(fā),馴鷹人要及時給予喂食和鼓勵,另一側(cè)的同行者則乘機(jī)拿走獵物。在馴鷹人中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幾個人同時出去,放鷹一定要單獨放,不然鷹之間也會相互有沖突。抓回來第一個獵物要送給朋友,不然下次出去捕獵會一只也打不上。當(dāng)然,接受贈與的朋友如果覺得過意不去,也會用回贈羊只的方式表示感謝。
馴服一只獵鷹雖然不容易,但馴鷹人也有自己的約束,即使再優(yōu)秀勇猛的鷹,它們也不會讓其終生捕獵。通常情況下,四歲的鷹是最勇猛的,六歲左右,就可以放開了,讓它們重回天空,交配繁衍。
鷹和馴鷹人之間有各種版本的故事,其中讓夏里甫汗·卡孜依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一只忠烈的獵鷹。
夏里甫汗·卡孜依回憶說,很久以前,在阿勒泰地區(qū),一位朋友的太爺爺?shù)奶珷敔旔B(yǎng)了一只鷹,它不僅勇猛還很驕傲,狐貍和兔子等一些體積小的動物它根本不屑捕捉,只抓大的獵物,一年時間,能抓幾百只大頭羊、黃羊。
在阿勒泰地區(qū),乃至整個新疆草原,這只鷹都是出了名的。它性格桀驁,如果放出去抓不住東西,就很生氣,轉(zhuǎn)而會攻擊人,所以一塊出去的人背上都要背一個門板,防止被它抓傷。
在老馴鷹人去世的時候,他叮囑家里人,要把這只鷹放開。老人去世一年的時間中,這只獵鷹一直在他們家住房的上空盤旋不去。老人周年的那天,家里的人宰羊、宰牲口準(zhǔn)備祭奠,看見獵鷹來了,給了它一塊馬腸子。獵鷹叼上后,在天空盤旋了良久,然后飛到老人的墳前,把馬腸子放在那里,再度飛起,然后俯沖下來碰死在老人的墳前。家里人都為此驚呆了,隨后,把鷹也葬在了老人的墳邊。
但也有相反的例子,有一年冬季,薩爾喬克鄉(xiāng)一位馴鷹人從山南抓回來馴養(yǎng)的鷹,在出去打獵的過程中,去掉眼罩后,便飛走了。一行人跟著去找,后來遇到山里一個牧民說,一只鷹路過抓走了他冬牧場的山羊,吃飽飛走了,又飛到它的故鄉(xiāng)去了。
渴望自由是鷹的天性,對于鷹的忠義,他們會唏噓感慨,對于飛回藍(lán)天的鷹,他們也會坦然接受。鷹與馴鷹人之間的情感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出來的。
夏里甫汗·卡孜依老人笑著對我們說,哈薩克語中鷹被叫做“布爾克提”,他給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取名叫“布爾克提拜”,鄰居們都直接叫他老鷹。他給自己的鷹都取名叫“金眼睛”,包括現(xiàn)在這只蹲在他身邊聽故事的鷹。
“金眼睛”的眼睛像金子一樣閃閃發(fā)亮,不管獵物藏在哪里,它都會看到。但是,現(xiàn)在陪伴在夏里甫汗·卡孜依的這只“金眼睛”在它最英武神駿的年紀(jì),卻不能去獵狼或者盤羊,只能抓兔子、狐貍,與它的前輩相比,它多少有些失落。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夏里甫汗·卡孜依對他的偏愛。
鷹的食量巨大,四歲左右的鷹,三天要吃兩公斤肉。一次,“金眼睛”沒有肉吃了,夏里甫汗·卡孜依偷偷宰了只小羊,為此,妻子和他狠狠地吵了一架。妻子說,你的兒子老鷹來了都沒有宰一只羊吃,你卻想著偷偷喂你的老鷹兒子。已經(jīng)中年的布爾克提拜笑瞇瞇地看著老兩口斗嘴,“金眼睛”則一臉無辜只管吃肉。
出去打獵,看見獵物,馴鷹人和鷹都很高興。在夏里甫汗·卡孜依35歲那年的冬季,他帶著另一只“金眼睛”去喬恩季巴依克孜勒山(在鷹嘴山以東2公里,巴里坤至博爾羌吉鎮(zhèn)公路北側(cè),山體多為赭紅色。一名叫喬恩季的哈薩克牧民常在該山中抓鷹,因而得名。)里打獵,騎馬到山頂上后,他發(fā)現(xiàn)了一只狐貍,隨后取掉“金眼睛”的眼罩,“金眼睛”向著獵物俯沖下去。
這只狐貍也很狡猾,被捉后居然翻身死死壓住“金眼睛”的翅膀,“金眼睛”用爪子抓住狐貍嘴,在地下翻滾??匆娗闆r緊急,夏里甫汗·卡孜依一揮馬鞭,馬直接從三米高的石頭上跳了下去,及至走到跟前,狐貍已經(jīng)站起身來,獵鷹一只爪子抓住狐貍,一只腿上拴著的繩子纏在灌木上,無法拉近。夏里甫汗·卡孜依老人趕緊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刀直刺過去,才讓狐貍斃命。
馴鷹也有危險,夏里甫汗·卡孜依馴鷹的時候,曾被鷹的一個爪子抓在胳膊,另一只爪子抓到了眼睛上,差點把眼睛弄瞎。但如果因為這些而讓一個哈薩克族獵人失去在天山腳下的雪地里左手縱韁、右臂架鷹縱馬馳騁的豪氣勇武,他們大概是極不情愿的。
對于一位馴鷹人來說,鷹的翅膀上馱著他們的雙眼,帶他們抵達(dá)自己不能抵達(dá)的高空。隨著捕獵活動的漸漸消失,那些山野間的馳騁、高空中的翱翔以及俯沖而下的凌厲都成了一種遠(yuǎn)去的回憶。
在他們有生之年,這樣的回憶也許會反復(fù)發(fā)酵,像這樣的一個冬日,他們手持一碗奶茶,就著窗外的風(fēng)雪慢慢講述過往,如同與自己的年少重逢,與另一場風(fēng)雪里的自己重逢。那時候馬蹄卷起飛雪、獵鷹搏擊長空,冬日山野因此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