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十字架上的魔鬼》中后殖民身份危機與倫理選擇

    2023-04-05 04:14:43羅理浩
    綏化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后殖民殖民盛宴

    羅理浩 黃 暉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十字架上的魔鬼》以獨立之后的肯尼亞為歷史背景,瓦麗恩尕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著重描繪盜賊劫匪的“魔鬼盛宴”,結尾于瓦麗恩尕和戛圖利亞的婚變。小說中的倫理問題主要通由主人公瓦麗恩尕進行串聯(lián)與見證,鮮明體現(xiàn)于結尾中作為新娘的瓦麗恩尕槍殺公公老富翁這一倫理事件中。瓦麗恩尕如何完成從嘗試自殺到“弒父”的轉變,做出這一違背倫理禁忌的倫理選擇?對這一問題的解答需回溯主人公身份重構過程??夏醽喗▏跗谔幱谛屡f交替、身份不定的過渡階段,這釀造了主人公的身份危機。文章擬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后殖民理論視域下,考察恩古吉塑造瓦麗恩尕這一肯尼亞的“林道靜”形象乃至作者賦予其如此結局的寫作動機。瓦麗恩尕在肯尼亞后殖民背景下從妥協(xié)到反抗的成長蛻變與倫理選擇歷程正是她從身份危機到身份重構的過程,既揭露肯尼亞獨立后依舊長存的性別困境,又蘊含對后殖民倫理的深刻批判,并暗涉只有革命與反抗才是民族走向美好未來的正途。

    一、自殺臆想:后殖民語境中的身份危機與倫理困境

    瓦麗恩尕看似意外的婚變結局實際早已蘊含于其早年的坎坷經歷,其女性身份的客體化與肯尼亞公民身份的弱歸屬感所指涉的身份危機,釀成倫理困境。茅茅運動(Mau Mau Rebellion)之后,取得獨立的肯尼亞進入后殖民(postcolonial)時期,而社會依舊處于貧富分化、道德淪喪的混亂狀態(tài)。以瓦麗恩尕為代表的底層女性生存困境,正是折射壓迫與剝削普遍存在和奈保爾“非洲沒有未來”[1]的真實寫照與鏡鑒。慘遭拋棄的瓦麗恩尕在自卑感彌漫與依賴感缺失的后殖民心緒中產生身份危機,并在無法擺脫的倫理困境中走向自殺的早期倫理選擇。

    自殺臆想與槍殺富翁實為瓦麗恩尕身處后殖民倫理困境所做選擇的一體兩面?!皞惱砝Ь呈侵肝膶W文本中由于倫理混亂而給人物帶來的難以解決的矛盾與沖突。”[2](P258)槍殺事件直接可追溯至瓦麗恩尕與富翁發(fā)生關系卻慘遭拋棄的早年經歷。而瓦麗恩尕的自殺嘗試除此因素外,直接源于她自身的三重苦痛經歷。瓦麗恩尕原為“頂尖建筑公司”的普通文員,因拒絕成為老板基哈拉的情婦而被開除,工作丟失,這是一難;與此同時,瓦麗恩尕的戀人因為懷疑她與基哈拉已發(fā)生性關系而提出分手,愛情破裂,這是二難;瓦麗恩尕因拒絕房東漲房租的無理要求而被趕出租處,流離失所,這是三難。接連的苦難與打擊使瓦麗恩尕心生幻滅與絕望的身份危機,直接導致了她的自殺臆想。

    瓦麗恩尕作為黑人女性的倫理身份,這使她遭遇的身份危機附著濃厚的女性主義后殖民色彩。瓦麗恩尕直言自己試圖自盡“是因為當時老富翁逼我打胎,我拒絕了,被他踢了一腳”[3](P283),女性的客體地位不言自明。肯尼亞建國初期,國家政治上的獨立與經濟、文化層面?zhèn)涫芪鞣街趁竦蹏Q制的不平衡狀況使肯尼亞無暇顧及公民中兩性平等革命。其時,貝爾·胡克斯的黑人女性主義尚未正式提出,以瓦麗恩尕為代表的黑人女性處于邊緣外的邊緣?;粗氐牟⒎峭啕惗麈氐奈膯T身份與工作價值,而是將其視為滿足欲望的性工具;瓦麗恩尕的戀人也將女性的貞潔置于兩性感情之上。這充分凸顯肯尼亞底層女性在事業(yè)、愛情諸方面被歧視與遭受不公的他者形象,瓦麗恩尕在逼仄的女性權力空間中無法取得獨立身份。同時,這種性別不公并非征顯于瓦麗恩尕的特例,而是以肯尼亞為代表的剛剛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的共相。瓦麗恩尕所敘述的卡萊迪乃至瓦恩戛麗的不幸經歷正是女主人公境遇的鏡像與旁證。在師資學校就讀的卡萊迪意外懷孕而男方卻不管不顧,畢業(yè)后的她接連尋找工作,卻在男權社會中面臨以身體換工作的窘境??ㄈR迪與基哈拉的周旋以及男友對其的質疑和瓦麗恩尕堪稱異曲同工。而瓦恩戛麗到內羅畢謀生收到非洲黑人老板的回應居然是“他所能給我的工作就是讓我劈開大腿”[3](P50)。女性始終以物化的客體形象被男權文化持續(xù)形塑,而折射女性地位的最典型表征是盛行于非洲各地區(qū)的割禮儀式。割禮指涉四至八歲的女性接受切除部分性器官的手術,以達到減除性快感和保持女性貞潔的一種儀式。以瓦麗恩尕為代表的黑人女性群像皆鮮明體現(xiàn)恩古吉暴露肯尼亞最真實的黑暗的決心,也是瓦麗恩尕作為獨立黑人女性身份危機的重要表征。

    苦難經歷的表層之下,瓦麗恩尕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后殖民倫理而產生的自卑情結以及依賴情結的缺失,使其陷入公民身份危機,從而構成自殺臆想的深層心理因素。遭受諸多坎坷后,瓦麗恩尕并沒有將原因歸諸社會的不公,而是認為“容貌丑陋是她累遭逆境的原因”[3](P10),并且厭惡自己的黑色皮膚??陀^上她的美貌愈加凸顯其以白膚為美的種族自卑感以及根植其中的殖民倫理陰影。而作為西方殖民者代言人的基哈拉對她的開除隱性揭示了她對優(yōu)于自己的殖民者的依賴關系的破裂,此種不安全感引發(fā)其身份危機的連鎖反應。瓦麗恩尕的猶疑征顯其作為前殖民倫理的子輩和作為獨立的肯尼亞人民之間關于“我是誰”的身份危機。脫離殖民倫理的身份危機正是引發(fā)瓦麗恩尕精神恍惚而險被車撞的深層底因。

    瓦麗恩尕的身份危機源自其女性獨立身份與公民身份的雙重缺失,這造成近乎無法解決的倫理困境,使瓦麗恩尕心生自殺的臆想。自殺是對自我倫理身份的極端否定和面臨倫理困境的絕望和妥協(xié)式選擇。小說中存在兩處對瓦麗恩尕自殺臆想的描寫。其一為遭受老富翁的凌辱后瓦麗恩尕試圖走向游泳池和臥軌。其二為瓦麗恩尕面臨丟職、失戀、被逐的境遇后心懷輕生之念,險與公共汽車相撞。跌入人生低谷的瓦麗恩尕曾自白“只是在內羅達這座城市里無盡的痛苦和壓力把我壓垮了”[3](P15),她將社會外在的制約因素轉化為對自我身份的否定,故其倫理困境割離了社會場域,局閾于自我,指向自我是否應當存在的問題。在后殖民語境自卑情結的產生與依賴情結的缺失所營構的絕望中,瓦麗恩尕做出了自殺式倫理選擇。但兩次自殺臆想都被穆圖里營救,暗含新生的希望。營救者遞送給瓦麗恩尕魔鬼盛宴的請?zhí)蔀橹魅斯匦驴创晕覀惱砝Ь车霓D折點。魔鬼盛宴所表征的社會倫理環(huán)境使瓦麗恩尕在更廣視域下審視自我和身份追尋,為她最終槍殺行為的突變埋下伏筆。

    二、魔鬼盛宴:身份追尋與后殖民倫理批判

    瓦麗恩尕的投死未成蘊含人生新的轉折,她在參加魔鬼盛宴這一身份追尋過程中深刻體悟到后殖民倫理的虛偽與剝削本質,意識到釀造底層苦難的緣由并非自我,而是后殖民倫理環(huán)境中作為“魔鬼”的資本家群體,由此做出新的倫理選擇。施救者臨走前對瓦麗恩尕發(fā)出邀請:“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在今日肯尼亞像卡萊迪這樣悲慘境遇的人和混跡江湖的壞蛋成千上萬……你憑這張請柬去參加一次盛會就完全明白了?!盵3](P29)瓦麗恩尕參加盛宴的詳述全面暴露了資本剝削與壓迫的黑暗事實以及附于其上的殖民倫理,也展示了底層人民斗爭與革命意識的覺醒暗流,這是肯尼亞社會矛盾的全景投射,也是瓦麗恩尕思想變化的起點。

    趕赴家鄉(xiāng)伊烏莫羅格的魔鬼盛宴途中,瓦麗恩尕在三輪車上遇見各色人士,他們不同的倫理身份與價值觀形成肯尼亞社會階級分化與復雜階層的縮影,這成為瓦麗恩尕尋求倫理身份,化解身份危機的環(huán)境基礎。眾人交談中,瓦恩戛麗追述自身參加獨立戰(zhàn)爭的經歷,表達政治立場,并明確了作為肯尼亞“倫理時刻”[4](P140)的茅茅運動與獨立建國事件。整體而言,破舊的三輪車成為獨立后道德敗壞、矛盾叢生的肯尼亞社會的象征,而車上的各色乘客是社會各階層的微型表征,車上司機穆瓦烏拉作為掌舵者更是反映社會政局與經濟命脈被資本家及其走狗把控的慘淡現(xiàn)實。瓦麗恩尕正是在如此復雜的倫理環(huán)境中尋求自我的身份定位。

    小說著墨最多的魔鬼盛宴正是瓦麗恩尕認清殖民倫理實質、明確自我身份的重大轉折。正如請?zhí)?,召開于伊烏莫羅格山洞中的魔鬼盛宴是各國盜賊群體的狂歡會,目的是通過競選產生七名最佳盜賊和劫匪。但此處的盜賊并非偷雞摸狗的尋常小偷,參賽最低標準為一次竊金百萬以上。小說運用大量篇幅描述多位參賽者的“偷盜”經歷,他們主要通過買賣土地、投資教育、政治競選等方式投機倒賣、剝削壓榨,獲得豐厚利潤。這種不勞而獲的竊國大盜式行為實際指涉對底層勞工階級的資本剝削,深刻印證了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作者甚至以夸張的諷刺筆法細描資本家對空氣買賣、器官制造等非法和不倫行為的暢想。宴會中有人提出收集空氣并按電表形式賣出,按配給輸送給工農群眾。資本家企圖通過占據呼吸自由權對工農階級形成支配性極權統(tǒng)治。同時,盜賊提出器官制造此種具有倫理爭議的科幻設想,認為“我們這個國家需要有一個制造嘴、肚子、心臟和男人那東西的工廠”[3](P211),為蓄意拉大階級差異,鞏固資產階級優(yōu)勢與所謂高貴地位,完全不顧社會倫理與道德良知。以上的超現(xiàn)實設想以極端形式展現(xiàn)資產階級對工農階級的剝削程度以及拜金主義氛圍中倫理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

    然而此種階級對立與社會矛盾并非肯尼亞社會自然形成的,而是后殖民時期延續(xù)殖民倫理的產物。茅茅運動后肯尼亞獨立建國,擺脫了英國殖民者的獨裁統(tǒng)治,但帝國主義對肯尼亞社會的經濟操控與文化殘留影響依舊長存。殖民者撤退后所遺留的并非和諧統(tǒng)一的新肯尼亞,而是貧富不均,道德敗壞和充滿不公的混亂國度。魔鬼盛宴中主持人的開場白所講述的領主與仆人的故事正是后殖民時期西方殖民者在肯尼亞尋找資本代言人而繼續(xù)實施經濟剝削的真實寫照。仆人們“沒有你,我們就像沒有爹娘的孤兒”[3](P97)的哭訴實質上點明了前宗主國與被殖民者類似母子關系的殖民倫理。魔鬼盛宴參會者除了肯尼亞本土的“盜賊”,另外還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組成的代表團,二者存在等級鮮明的主仆關系,直接體現(xiàn)為“他們吃的是肥肉,我們搶著啃的是骨頭”[3](P101)。繼承于殖民時期的殖民倫理秩序在新獨立的肯尼亞依舊有效,但無法否認“殖民者動用殖民立法與武力強制建立與實施的偽倫理關系”[4](P145)的實質。這一偽倫理關系下,肯尼亞社會依舊對前宗主國英國心存自卑情結和依賴情結,在以西為師和拜金主義的模仿中肯尼亞資本家在西方操控下肆意剝削底層大眾。故盜賊成為以美國為首的奉行“新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掠奪政治”的隱喻。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領主與三個仆人的寓言在指涉肯尼亞社會浸淫于殖民倫理的同時,也通過第三個仆人埋藏十萬元的行為暴露這一倫理關系的剝削本質。當瓦麗恩尕參加盛宴的中場休息時感到極具惡心,她意識到引發(fā)其自殺臆想的老富翁以及其他遭遇與盜賊們的資本剝削存在密切聯(lián)系,她正是殖民倫理延續(xù)至后殖民時期的受害者之一。

    魔鬼盛宴的結局催動瓦麗恩尕的思想轉折,堅定其對殖民倫理的批判與反抗,由此廓清其身份追尋的新方向。盛宴持續(xù)期間,憎恨盜賊的瓦恩戛麗喚來警察意圖對賊匪一網打盡。但情節(jié)瞬時反轉,與作為盜賊的資本家相互勾結的警方不僅沒有實施抓捕,反而逮捕了瓦恩戛麗。隨后,以穆圖里為代表的學生與貧苦農工組成的游行隊伍奔赴山洞,向盜賊發(fā)起戰(zhàn)斗,但警察對工人實施殘酷鎮(zhèn)壓與逮捕,保護盜賊安全逃離。這場戰(zhàn)斗正是“十字架上的魔鬼”寓言的表征。麻片袋將魔鬼綁在十字架上受審象征底層勞工階級將剝削肯尼亞社會的外國資本家驅逐,而作為殖民倫理信徒的本國資本家及其幫兇對前殖民者的服從與支持則暗示了釋放魔鬼行為。以此觀之,魔鬼盛宴也即肯尼亞建國后“失敗與危機修辭”的隱喻。學生工人的起義與失敗使瓦麗恩尕深受震撼,她在殖民倫理批判意識中逐漸尋求到作為革命者的身份,也因此為槍殺老富翁這一極端倫理選擇奠定基礎。

    三、“弒父”與革命:走出后殖民危機的倫理選擇與身份重構

    瓦麗恩尕早年的坎坷經歷以及蘊含其中的倫理困境與魔鬼盛宴所表征的后殖民倫理批判,共同指向主人公歷經思想成長,做出“弒父”這一倫理選擇的實質原因。瓦麗恩尕與戛圖利亞的婚變是主人公選擇革命者身份、徹底割斷殖民倫理關系的必然結果,它預示著肯尼亞舊有殖民倫理的顛覆與重整乾坤的希冀與新生。

    魔鬼盛宴中場瓦麗恩尕有關魔鬼的夢境從心理層面揭示主人公思想轉變的動態(tài)過程。參會的瓦麗恩尕目睹肯尼亞社會種種矛盾,意識到其癥結皆處于剝削與被剝削的兩個世界的關系中。而以回聲形式存在的魔鬼告之以“還有第三世界,一個革命的世界”[3](P219)的存在。早期的瓦麗恩尕處于以殖民倫理為紐帶的“兩個世界”的二元對立的世界觀中,無法擺脫被剝削與迫害命運的她,將原因歸諸自我,從而催發(fā)自殺臆想。作為內心潛意識化身的魔鬼的“第三世界”的啟明以及瓦恩戛麗和穆圖里游行與革命的實際表率,激發(fā)了瓦麗恩尕的戰(zhàn)斗意識和第三條路的探索,逐漸由思考“應在潮流中站哪一邊呢”[3](P244)的搖擺不定的旁觀者轉變?yōu)閳猿侄窢幍母锩呱矸荨?/p>

    瓦麗恩尕與戛圖利亞的婚禮上老富翁的出現(xiàn)將本該導向大團圓結局的結尾突變?yōu)閺氐椎幕樽儽瘎。渲刑N含多重倫理混亂,故實為一場倫理悲劇。戛圖利亞的父親老富翁在婚禮締結的倫理關系中成為瓦麗恩尕的公公,但在早前他與作為小蜜的瓦麗恩尕發(fā)生性關系并生下私生女瓦姆布依,二人已有夫妻之實。非法的偷情記憶與合法的婚宴空間發(fā)生疊合:瓦麗恩尕既是老富翁的情人,也是老富翁的兒媳;她既是戛圖利亞的母親,也是他的妻子——她陷入倫理禁忌的漩渦中心。老富翁在勸服瓦麗恩尕放棄婚禮的同時,卻在性欲的支配下要求她繼續(xù)做自己的情婦。老富翁的逼迫與猥褻姿態(tài)重演瓦麗恩尕早年的噩夢,喚醒了她的創(chuàng)傷記憶,這使她再次陷入倫理困境。同時,瓦麗恩尕意識到她與老富翁之間蘊含著壓迫與被壓迫的殖民倫理。老富翁對瓦麗恩尕實行的身心壓迫的背景是原西方宗主國對肯尼亞資本家的支持與撐腰,并在延續(xù)的殖民倫理中形成對肯尼亞底層人民的控制與壓迫。參加婚宴者中有曾經參加魔鬼盛宴的基哈阿胡·瓦·加斯卡等盜賊,這點明了老富翁與作為盜賊的資本家的緊密關聯(lián)。小說中婚宴請?zhí)c魔鬼盛宴請?zhí)男问筋愅园凳净檠鐚嶋H是另一場魔鬼盛宴。瓦麗恩尕獨立意識的覺醒使她在再次面臨老富翁逼迫時一反妥協(xié)與懦弱的自殺臆想,而是做出反抗的倫理選擇——槍殺老富翁連同參加婚宴的資本家盜賊。聯(lián)系上文可知,瓦麗恩尕殺死老富翁,也即殺死了有夫妻之實的丈夫和作為父輩的公公,犯下了嚴重觸犯倫理禁忌的弒夫和弒父的雙重大罪。主人公這一驚人之舉實則潛藏了后殖民倫理藤蔓上代表前宗主國的老富翁和代表前被殖民者的瓦麗恩尕類似母與子的臍帶關系,這種不平等的關系纏繞于肯尼亞社會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瓦麗恩尕槍殺老富翁實際上意味著姻親倫理和殖民倫理的雙重弒父,她意識到不反抗資本家的壓迫,不切斷殖民倫理關系的臍帶,自己乃至肯尼亞人民無法走向真正的幸福。

    瓦麗恩尕的雙重弒父式倫理選擇,一方面是對老富翁物化、玩弄與壓迫女性及其釀結苦果的復仇,另一方面是在斬斷殖民倫理中反抗后殖民剝削,并在二者基礎上重塑自我革命者身份,走向第三世界的革命道路。作為內羅畢工人秘密組織代表與學生領袖的穆圖里將手槍托付給瓦麗恩尕實則是向她發(fā)起加入無產階級革命的邀請。穆圖里的激勵和手槍的武裝力量使瓦麗恩尕在婚變中臨危不亂,以槍殺老富翁作為投身革命運動,“參加工人階級盛宴的請柬”[3](P250)。小說結尾,瓦麗恩尕“激憤地一直往前走,沒回頭”[3](P307),作為革命意識覺醒的肯尼亞“林道靜”,拋棄心上人戛圖利亞,徹底走上反抗殖民主義的革命道路。瓦麗恩尕與戛圖利亞的婚變在二人的原生家庭背景和對工人運動的不同態(tài)度中(前者堅決擁護,后者搖擺不定)已顯端倪。瓦麗恩尕的結局潛藏著恩古吉反對殖民主義的決心與對肯尼亞未來前景的期許,也是對“非洲沒有未來”的回應。

    回歸當時社會的倫理環(huán)境有助于與小說形成互文式解讀。作為肯尼亞反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的武裝斗爭“茅茅運動”(1952-1956)遭到英國殖民者的血腥鎮(zhèn)壓而失敗,卻促使英國調整對肯政策,使肯尼亞在1963年12月12日獨立建國。但新政府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殖民時期的體制,肯尼亞在政治等各方面經歷了艱難的本土化歷程,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和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集中暴露。在此背景下,恩古吉由于參加爭取話劇《什么時候結婚要看我自己》的公演示威活動于1977年被捕入獄,表露了他對官方忘記歷史的保守態(tài)度的不滿。而現(xiàn)實中肯尼亞建國后并未再次爆發(fā)諸如茅茅運動的革命運動,而結尾作為革命表征的槍殺事件亦在小說情節(jié)的戛然而止中征顯引而不發(fā)的曖昧態(tài)度。換言之,與其說結尾表達通過革命反對殖民主義的主張,不如視為作者在監(jiān)獄這一特殊創(chuàng)作空間中反對忘卻歷史、傳承肯尼亞傳統(tǒng)文化并以此建構肯尼亞民族國家的心理隱喻。此外,正如學者萊奧納爾指出:“權威話語通過模式和意識形態(tài)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說角色的形象塑造”[5],資本主義者被比擬為嗜血的動物,而無產者則充滿勇敢正義的形象。這種對立式的刻意描寫顯然來自作者矯枉過正的民族主義立場,并未脫離薩義德東西二元對立的窠臼,未能真正指向肯尼亞社會的未來發(fā)展。要真正打破奈保爾“非洲沒有未來”的魔咒,霍米巴巴所強調的殖民與反殖的“雜糅”(Hybridity)思想頗值鏡鑒:在與殖民者互為主客的混同中,被殖民者在“模擬”(Mimicry)前者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互為滲透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6](P108-110),從而使肯尼亞社會在堅守傳統(tǒng)與借鑒西方的張力中進步。

    結語

    《十字架上的魔鬼》探討了后殖民語境下的身份認同問題,從瓦麗恩尕最初的自殺臆想到最終的“弒父”倫理選擇,潛藏了瓦麗恩尕在肯尼亞新舊社會交替間的身份危機與身份重構。瓦麗恩尕在以老富翁早期的壓迫與拋棄為代表的坎坷遭遇中面臨倫理困境與身份危機,在自殺未遂的新生與參加魔鬼盛宴中意識到后殖民倫理的虛偽并對之進行批判,這成為她身份追尋的轉因。最終瓦麗恩尕在槍殺老富翁的倫理選擇中形塑了自我的革命者身份。以此觀之,整部小說是恩古吉對肯尼亞社會后殖民倫理現(xiàn)狀的叩問、焦慮與批判。他在監(jiān)獄中首次以母語基庫尤語秘密創(chuàng)作呈現(xiàn)肯尼亞獨立后種種社會矛盾的小說的行為,正是作家做出的書寫反抗與倫理選擇,母語寫作所表征的元小說性愈加確證作家“非洲民族文學守靈者”的身份與角色。

    聯(lián)系恩古吉以往的“肯尼亞獨立三部曲”《孩子,你別哭》《大河兩岸》《一粒麥種》,《十字架上的魔鬼》凸顯作家直面當下的轉向,思考肯尼亞獨立后以瓦麗恩尕為代表的人民依舊無法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其要害在于后殖民倫理。與《孩子,你別哭》一致,小說的婚變側面反映了真摯的愛情無法超越殖民倫理關系中的階級對立。魔鬼盛宴中姆韋雷利·瓦·穆基拉伊所主張的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為驅逐外資提供了發(fā)展設想,但卻在外資與本土的反對聲中趨于扼殺。小說結尾的槍殺事件深刻體現(xiàn)恩古吉探索肯尼亞真正的獨立與自由的決心,也為第三世界擺脫后殖民危機提供鏡鑒。

    猜你喜歡
    后殖民殖民盛宴
    全球化之下的少數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淺探
    『死亡』盛宴
    殖民豈能有功
    跟蹤導練(四)6
    消失的殖民村莊和神秘字符
    后殖民解讀與性別研究的有機結合
    ——評《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閾中的馬琳·諾比斯·菲利普詩歌研究》
    奢華的盛宴(第五站)
    盛宴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叢林——《大河灣》的后殖民生態(tài)解讀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義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1
    常熟市| 肇州县| 张家界市| 黄石市| 繁峙县| 永丰县| 巩义市| 凯里市| 堆龙德庆县| 安泽县| 临沂市| 攀枝花市| 罗甸县| 钦州市| 西乡县| 孙吴县| 邯郸市| 平塘县| 西和县| 昆明市| 永仁县| 库尔勒市| 东平县| 奉节县| 怀柔区| 乐陵市| 普陀区| 涞源县| 共和县| 泸溪县| 深圳市| 万全县| 建瓯市| 甘泉县| 嫩江县| 平塘县| 德保县| 达拉特旗| 清涧县| 余干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