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星韻幼兒園 朱怡君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的啟蒙階段,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把握好幼兒園教育的時期與時機,助力幼兒思維能力的形成與強化,對幼兒的未來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關鍵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針對學前教育的國民重視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推動了學前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根植于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學前教育的深度與廣度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主要方面,這五大領域相互促進,彼此融合,相輔相成,從不同的角度提升幼兒的能力、知識、技能、態(tài)度與情感,助力于幼兒更好的學習與發(fā)展。
語言能力作為幼兒學前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中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語言貫穿了幼兒學習教育與日常生活的始終,只有幫助幼兒打好語言基礎,才能確保幼兒進行高效率的學習??梢哉f,語言是幼兒成長旅途中的必備技能,更是幼兒能快速適應學校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語言領域能力的教學與培養(yǎng)方面,幼兒園教師不應照本宣科,一味地循規(guī)蹈矩,而應明確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核心價值,并圍繞此主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從幼兒的視角出發(fā),用幼兒易接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的吸收效果,依照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情況與思維能力現狀進行教學設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采取科學策略,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核心價值分為表達與交流兩大方面?!氨磉_”是自述,要求幼兒能運用語言明確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與情感。“交流”是與人溝通,要求幼兒能在和他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正確地捕捉信息、傳遞信息。然而,無論是“表達”還是“交流”都指向幼兒運用語言處理信息的能力,強調了語言的“工具性”與“情感性”兩大特征。在語言能力中,工具性與情感性同樣重要,然而工具性是語言運用的基礎,情感性是語言運用的高階能力,學前教育更多地強調語言能力的“工具性”特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熟練清晰地自我表達、傳遞信息是每一位幼兒園教師都應思考與重視的問題。
語言是人類的一種交流工具,然而,就像漁夫并非天生就會使用魚竿,農夫并非天生就會使用農具一般,并不是每一個幼兒生來就能夠正確掌握、熟練運用語言這門工具。很多幼兒在小班中班階段,常常會因為無法表達自我、傳遞正確信息而號啕大哭,有些幼兒還因為語言能力有待提升而在生活中鬧出了不少笑話。在教學實踐中,因為幼兒語言能力所產生的“誤會”不勝枚舉。有一位小朋友回家后跟媽媽說,老師要求明天“帶兩斤魚,紅燒的,全班一起做水餃”,媽媽與幼兒反復確認后,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給幼兒煮了兩斤魚,讓他帶去了幼兒園。結果轉天,媽媽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原來老師說的是:“帶兩條金魚,要紅色的,全班一起做‘生態(tài)角’?!边@個“誤會”雖然充滿了童真童趣,但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即幼兒表達與溝通的能力有待提高,若不及時糾正這一問題,長此以往會對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在于積累,更在于實踐,教學與運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教師科學正確的引導,還應當給幼兒提供充足的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有些教師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為了所謂的班級紀律經常限制幼兒說話,表面看上去班級鴉雀無聲,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也受到了限制?;诖?,教師不應當害怕幼兒“多說出錯”,而應當鼓勵幼兒勇敢說、積極說、樂于說,只有幼兒持續(xù)表達,教師才能在幼兒的表達中發(fā)現問題,找出適合幼兒的教學方略,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積極為幼兒創(chuàng)設語言使用環(huán)境,讓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與其他素質的提高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共同促進的教學目的,促進多領域交叉教育,在豐富幼兒學習體驗的同時,強化幼兒語言運用的實踐能力。
針對幼兒語言能力提升而展開的教育活動,應從幼兒的立場出發(fā),結合幼兒的興趣點,激發(fā)幼兒對語言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提高幼兒的參與度,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推動幼兒語言教育的有效開展。
幼兒開發(fā)語言領域的教育資源其實有很多種,然而教師與家長常常忽略了這些優(yōu)質資源的存在,沒有將其很好地開發(fā)利用。兒歌、童話故事與動畫片其實都是開發(fā)語言領域的重要教育資源,只要將這些資源以科學的策略、恰切的方式與語言能力教學相結合,便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與提升。
信息技術為傳統(tǒng)的語言領域教育資源提供了新形勢與新機遇,將信息技術與語言教育資源相融合更符合幼兒的思維發(fā)展趨勢,便于幼兒的學習與掌握。在幼兒園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更容易理解直觀的現象,將信息技術與兒歌、童話故事與動畫片等教育資源相融合,有利于增強幼兒直觀的 理解與感受,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幼兒的語言學習處于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情境中。
1.兒歌。
兒歌其實是最順應幼兒認知方式的語言教育資源。首先,在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幼兒的語言能力都是通過詞匯積累得到提升的,而兒歌中的歌詞多為短句,具有直觀、簡單、生動、形象的特點。同時,幼兒在學習語言的最初階段,學習方式以聽為主,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能力對語言學習非常重要。其次,兒歌的時間短,重復性高,小班幼兒的專注時間多為五分鐘左右,而兒歌的時長正好在五分鐘以內。然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兒歌教學,幼兒很可能會因為不理解歌詞或者沒有聽清歌詞而喪失學習興趣,降低語言學習的效果,而將兒歌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則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很好地改善這一弊端,將兒歌與相配套的動畫相結合,能在聽覺與視覺方面給幼兒雙重刺激。如果幼兒對兒歌內容不理解,動畫也會解決幼兒的疑問。最后,動畫與兒歌相結合的方式還有助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順應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方式?!墩遗笥选穼τ谛“嗾Z言教學而言就是一首優(yōu)秀的兒歌素材,歌詞簡潔,曲調活潑,通俗易懂,邏輯性強,將“找朋友”的整個過程清晰地呈現出來,配合相關的動畫內容,非常符合幼兒語言學習的要求。
2.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是幼兒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然而,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同樣的故事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講述卻可以達到截然不同的語言教學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相信很多幼兒教師都會給幼兒講述,如果不深入挖掘這個童話故事背后的語言價值,只是單純地采取“老師講,幼兒聽”的教育形式,那么這個童話故事背后的語言教育能力就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與利用。正確的方式是配合《小蝌蚪找媽媽》的相關動畫,讓幼兒通過動畫的相關內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然后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述,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實現“教師引導說,幼兒主動說”的教學氛圍,這種教學措施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豐富幼兒的想象力與理解能力,幼兒在講述中表達,并且與其他幼兒進行溝通,充分推動了幼兒在語言領域核心價值的提升。
3.動畫片。
相信很多幼兒都喜歡看動畫片,這個現象讓部分家長頭疼不已,認為看動畫片是玩物喪志的表現。其實動畫片是一種優(yōu)秀的語言領域教育資源,聲、畫、人俱全,給幼兒營造出了輕松、愉悅的氛圍。教師可以在語言教學中把動畫片利用起來,開發(fā)挖掘動畫片的語言教育功能。例如,教師可以每天給幼兒布置一項小作業(yè),從每天看到的動畫片中學習一兩個新詞匯,并且能夠理解詞匯的含義。
幼兒的語言學習在于積累,讓幼兒從動畫片中學習新詞匯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幫助幼兒積少成多,由量變形成質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利用信息技術,使用相關APP 對自己喜歡的動畫進行配音,讓幼兒在配音的過程中體驗動漫人物的情感,在提高語言能力工具性的同時,深化語言能力的情感性。
語言來源于生活,幼兒的語言學習也應當呈現出“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態(tài)勢。正確與靈活運用語言都是建立在實踐與理解的基礎上,也是一個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兼而有之的過程,不是通過“說教”這種形式就能使幼兒理解的。幼兒之所以難以靈活運用語言,是因為他們缺乏生活中的經歷與實踐,難以將思想與語言相連接?;诖耍處熅蛻斣诮虒W活動中,借助具體的情境,通過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提高幼兒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當教師教給幼兒生活用語時,如果只是告訴幼兒什么時候要說“謝謝”,什么時候要說“對不起”,請求他人幫助時應該怎么說,那么幼兒可能會難以理解,甚至在學完之后就拋在腦后。正確的教學方法是給幼兒營造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地體驗、思考和實踐。例如,以“誰來幫助我”的教學活動為例,將活動背景設定為“幼兒在商場中迷路了,需要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边@個教學活動進展得非常順利,每一個幼兒在活動中都清晰、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訴求,有的說:“阿姨您好,我和媽媽走散了,請問您能借我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嗎?”有的說:“不好意思,打擾了,我走丟了,請問服務中心怎么走?”還有的說:“抱歉,我和媽媽走散了,請問您能幫幫我嗎?”幼兒之所以在這場語言教學活動中表現出色,是因為教學情境足夠清晰真實,能夠讓幼兒感同身受,從真實的情境進行思考,將所學到的語言知識進行充分的運用。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幼兒布置相關的語言任務。例如,讓幼兒回家之后和父母說“謝謝”,幼兒就會思考說“謝謝”的原因與情境,從而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要想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教師就應當注重課內教育與課外實踐的結合,促進家園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有些幼兒在幼兒園中會感到緊張、害羞,因此學習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平時的家庭生活則會消除幼兒的這種緊張感,幼兒可以更自如地進行表達與交流。因此,教師可以讓家長協(xié)助,實現課內課外教學相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幼兒一些語言運用的機會,例如,定時給爸爸媽媽講小故事,與父母分享幼兒園的見聞,為父母唱一首歌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還有利于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首先,面對中班及大班的幼兒,教師應把幼兒園的通知交給幼兒,由幼兒進行信息的傳遞。有些家長可能會對此產生疑慮:“如果幼兒將幼兒園的通知傳遞錯誤該怎么辦?”當家長對幼兒傳達的信息懷有疑問時,可以和教師及時進行溝通,但是讓幼兒傳遞信息的過程是重要且必要的。傳遞信息也是語言能力訓練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讓幼兒給家長傳遞信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責任意識,讓幼兒意識到“我應當對自己的話負責”。理解信息、傳遞信息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對幼兒的生活與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因此培養(yǎng)幼兒傳遞信息的能力對幼兒語言發(fā)展是必要的。
其次,教師還應讓家長多在生活中給幼兒語言運用的機會。幼兒在幼兒園中學到了禮貌用語,家長便可以鼓勵幼兒多用禮貌用語與他人進行對話,也可以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給幼兒提供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例如,家長在購買東西時,可以讓幼兒與收銀員進行交流,在快餐店點餐時,也可以讓幼兒來溝通,而自己只起到適當的提醒與引導作用。幼兒在與人交流的初始階段,很可能因為認生、害羞、不熟練等因素而表達得磕磕絆絆,這時候家長也不要心急,而是在不耽誤他人時間的情況下,鼓勵幼兒將表述進行到底。當幼兒完成表述時,家長應及時給予幼兒鼓勵和贊美,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長此以往,幼兒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會越來越熟練,越來越流暢,幫助家長完成一次次溝通,會讓幼兒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因此更樂于溝通,并且愿意在溝通中提高表達技巧,提升表達方式,精簡表達內容,從而促進語言能力全方位的發(fā)展與提升。
最后,家長也可以給幼兒提供語言表演的機會,幼兒園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得到初步發(fā)展,他們渴望得到夸獎與重視,渴望展現自我,收獲認可。因此,家長應給予幼兒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幼兒新學了一首歌曲,家長可以在幼兒同意的前提下,請幼兒給大家表演,幼兒在幼兒園中學會了一個新故事,家長可以讓幼兒講給其他小朋友聽,這種方式都是對幼兒語言能力的一種鍛煉。
綜上所述,語言能力貫穿了幼兒成長、發(fā)展與學習的各個階段,是學前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首先,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出發(fā),圍繞語言領域的核心價值進行課程活動的設計。其次,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語言領域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挖掘,并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教師應借助具體情境,讓幼兒在真實的場景中開展語言訓練,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教師應和家長溝通協(xié)作,引導家長在生活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多表達與溝通的機會,讓幼兒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并且善于表達,讓表達成為助力幼兒成長的一種優(yōu)勢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