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親戚關系淡化并不意味著真正割裂親戚關系或舍卻親情
曾幾何時,春節(jié)的年味里,一定有來來往往、熱熱鬧鬧走親戚,這也是不少人難忘的春節(jié)記憶。而現(xiàn)在,年輕世代對過年走親戚多提不起興趣,平時更是疏于、懶于甚至不屑于與親戚走動。
這種現(xiàn)象緣何出現(xiàn)?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jié),思鄉(xiāng)心切的游子們如愿踏上歸途,品嘗“媽媽的味道”、重賞熟悉的街景,愜意享受自由時光……回家滿載期盼和溫馨,不過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回家也有難過的“關”。
24 歲的山西姑娘趙瑾坦言,對于回家過年,自己是“喜憂參半”。三年沒回家,自然很珍惜這次與家人的團聚,但過年期間幾乎占滿整個假期的走親戚,讓她有些煩惱。“閉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貝的嘈雜,孩子們大呼小叫,大人們說不完的閑言碎語。”她說。
趙瑾坦言,因為自己多年在外上學、工作,與親戚們已沒有太多共同話題和語言,聊天經常陷入尬聊。除非極特殊情況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時自己也不太會主動跟親戚們聯(lián)系。
在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中,疏于與親戚交往和互動的情況并不鮮見。趙瑾表示,她身邊一些同學朋友,在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么“積極”邀請親戚們見證,還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親戚的稱謂和名字,聯(lián)系方式自然也是沒有保存。
催生催婚、窺探隱私、熱衷攀比……這些年,年輕人對親戚的吐槽,多以“沖破邊界”“代際沖突”來描述和討論。
對此,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杭蘇紅指出,這是年輕人在主觀上缺乏與親戚互動交往、情感溝通意愿的表現(xiàn)。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認為,親戚關系淡化并不意味著真正割裂親戚關系或舍卻親情。
過去“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戚,怎么就不親了?對于女兒與親戚們的疏離,趙瑾的父母雖有心理準備——畢竟古話講“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原本這些親戚關系就是基于父輩甚至祖父輩的血緣關系而建立的,關系逐代淡化實屬必然——但仍難以接受。
50 后、60 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時候家庭條件普遍困難,要跨過生活中的溝溝坎坎,離不開親戚們的“搭把手”。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間彼此依靠,親緣關系對他們來說非常珍貴。
杭蘇紅說,親屬關系是一個人重要的社會性資源與情感性資源。它有溫暖的一面,比如歸屬感和人生意義的實現(xiàn),親屬間在資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殘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間的攀比以及利益糾紛,等等。
“對親屬關系的這種復雜情感,應該是百年來大部分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所體會的。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中,經由這種親屬關系網絡建立的情感和資源支持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杭蘇紅說。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親緣關系正迎來沖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zhèn)化狂飆猛進,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帶來巨大的社會結構變遷。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漸脫離了原有的社會關系,與大家庭漸行漸遠。而在這個流動的過程中,社會分工的細化、公共教育的擴張、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無疑都加速了這一流動。
“這種歷史形成的流動,使得很多人與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離,從而使得他們的下一代從小缺乏對親戚的親密接觸和頻繁交往。”胡小武說。
另外,年輕世代作為不折不扣的“互聯(lián)網原住民”,“以網為生”,這種個體化的生活方式極大地填補了他們的多種需求和空閑時間,親緣關系被進一步邊緣化。新世代的年輕人,在屬于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際規(guī)則,劃出新的邊界線,自行組成新的親密單元。
在一項社會調查中,40 歲至50 歲的被調查者超過八成與親戚經常聯(lián)系,剛好與90 后、00 后的統(tǒng)計結果倒置;而且相比90 后,00 后對親戚關系看得更“淡”——在18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63.15%的被調查者已經和親戚“基本無聯(lián)系”。
胡小武認為,這與家庭世代親緣關系結構變化不無關系。簡單來說,80 后中,一大部分出生于農村,還有兄弟姐妹,特別是60 后父輩基本生活在大家庭中,因此他們的一代親和二代堂表親,依然有共同生活的記憶,客觀上會增加血緣親戚的鏈接度。90 后或一部分的00 后年輕人,大多自己是獨生子女,其70 年代初出生的父母,不少人都有一個或兩個兄弟姐妹,因此他們依然還有二代堂表親戚,一些父輩關系好的家庭會為90 后、00后的子女帶來較為親密的二代親。
但到了2005 年之后出生的這代人,很多城里人連二代堂表親都沒有了,他們大多數(shù)人的親戚都是三代親。因此,本身就屬于親緣關系淡薄的代際群體?!霸诳陀^上缺失一代親關系的年輕世代中,從小就缺乏‘親緣關系’的概念,何來親疏和斷舍呢?”胡小武說。
概言之,越年輕的世代,發(fā)生疏于親情交往的行為概率越高,這不僅是時代變遷及社會生活方式的客觀必然,更是一種家庭世代親緣關系結構變化所決定的客觀后果。過去的生育政策,加速了擴大家庭的縮減和核心家庭的崛起,也放大了對傳統(tǒng)親戚關系的沖擊。
不過也不是沒有轉機。胡小武認為,隨著中國的城鎮(zhèn)化放緩、經濟發(fā)展步入更高水平,家庭結構或會出現(xiàn)新的變化。尤其是當90后、00 后步入婚姻并為人父母,他們將在事實上擴大自己的親緣關系網絡。身份的轉變,則讓他們更能理解和共情父輩們的“親戚情誼”,并將其持續(xù)作為自身的情感和資源支持網絡。他認為,未來,“親緣關系”將會重新被喚醒。
一些人已經開始付諸行動。生活在北京的張先生介紹,自己會與生活在杭州的表親一家結伴共赴某個目的地旅游,兩家的孩子年齡相仿,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們多熟悉,讓她們不至于因為生活在不同城市而完全陌生。
“現(xiàn)在各家經濟條件好了,不太需要親屬間相互扶持了,但也正因為經濟狀況改善,讓我們有條件給下一代多創(chuàng)造一些接觸、交流的機會?!睆埾壬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