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昊
(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體育類課程應“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fā)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1]。體育課程作為高等學校的重要課程類型,其課程思政建設已經(jīng)成為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球課作為大學時期備受歡迎的體育課程之一,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教育者需要深層次挖掘籃球課程中本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發(fā)揮體育特有的育人價值[2],籃球課程自身獨有的對抗性、集體性、益智性對于學生的生理、心理及思想有著得天獨厚的教育作用,但很多研究顯示,課程思政在籃球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入還是停滯不前,存在很大的問題,如師資力量匱乏、教學形式化嚴重 、課程思政內容缺少針對性等[3-4]。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首先闡述了高?;@球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進而對高?;@球課課程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高?;@球課課程思政融入的實現(xiàn)路徑,為高校更好推進籃球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依據(jù)。
大學生還未真正步入社會的熔爐,對社會生活缺乏正確的判斷,很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潮流的影響,當面臨一些失當?shù)乃枷牒脱哉摃r,往往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甚至容易被利用,做出違反社會價值觀和違反法律的行為。籃球課程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不斷對學生加強正確的思想觀念教育,向學生不斷輸入思政元素,則能加深學生的認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需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籃球課程中,使其作為學生情感價值培育的重要土壤,不斷滿足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培育出茁壯成長、思想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傳統(tǒng)的大學體育教學中,盡管也一直提出要積極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將德育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的要求,但真正貫徹落實這一要求的學校卻并不多。俞文謙的研究顯示,受傳統(tǒng)式教學意識的影響,很多體育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意識淡薄,在思政教育的能力上也較差[5-6]。在大學籃球課程教學中,重技能輕教育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如在籃球課程中,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指標、運動技能掌握等,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因此,將課程思政的理念真正落實到體育教學中,完成體育教學的育人使命是高校體育現(xiàn)實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培育現(xiàn)代化人才的必要途徑,籃球課程作為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必將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戰(zhàn)場,需要引起廣大體育教師的重視。
高校體育課程從社會適應、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和運動參與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目標,通過落實高校體育課程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和基本生活技能水平,也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的提升。因此,體育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必要手段。從這個層面上看,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1]。 而籃球課程作為體育課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無疑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相輔相成,發(fā)揮重要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不同課程在教學和人才培育上都有其自身規(guī)律和價值,都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目標和使命。對于籃球課程而言,一方面,要探索籃球課程的基礎科學知識,傳授學生課程訓練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格和意志。這不僅是籃球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體育課程與教學領域的理念、任務、方法和過程的總和,是體育學科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路徑[7-8]。本研究認為籃球課程思政指的是以籃球基礎學科為基礎,將思想政治教學融入其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等思政素養(yǎng),并且還能掌握籃球運動基本技能,促進學生生理、心理各項機能水平提高的一種綜合理念[9]。那么高?;@球課程究竟包含哪些思政元素呢?隨著2020年5月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的頒布,已有不少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首先構建了高?;@球課程思政元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愛國”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國家自豪感對大學生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籃球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2022年國際藍聯(lián)女籃世界杯,中國女籃獲得亞軍,追平了女籃在世界杯上的最好成績,全中國人民都為此歡欣鼓舞。在平時的籃球課中組織學生觀看這類國際大賽的紀錄片,在為中國隊吶喊助威的時候,當運動員站上領獎臺、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內心會感到無比的驕傲;當講解一些優(yōu)秀籃球運動員的成長經(jīng)歷,油然而生的是我們的民族責任心和自豪感。這就是一種愛國精神的滲透,這為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漫漫長路上形成優(yōu)良的本性奠定了基礎[10-1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團隊合作已成為提高社會競爭力和個人實力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是滿足社會主義發(fā)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球運動是團隊項目,團隊協(xié)作意識是籃球項目的核心,團隊協(xié)作意識會一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困難的時候,信任團隊依靠團隊是尤為重要的。李艷茹、陳麗的研究認為,每一支籃球隊伍中都有中鋒、前鋒、后衛(wèi),每一個位置有自己明確的職責和分工,大家相互配合,很好的體現(xiàn)了分工合作和集體意識;每一次的戰(zhàn)術中根據(jù)對方隊員的不斷變化,去選擇自己進攻的手段,戰(zhàn)術配合是團隊配合協(xié)作意識的體現(xiàn),每一支球隊在每一次正規(guī)比賽前都會有準備會,在比賽后都會有總結會,在會議中大家相互鼓勵,糾正彼此的不足,擰成一股繩,這也是集體意識很好的體現(xiàn)[11-13]。中國女籃隊長楊力維在回顧女籃世界杯比賽期間所經(jīng)歷的起伏,她認為中國女籃能夠取得目前的優(yōu)異成績,團隊合作精神非常重要?!爸袊@無所畏懼,團結奉獻,一代代傳承下來,支撐著我們走到現(xiàn)在”[14]。
信任指的是在雙方長期的頻繁互動而對對方產(chǎn)生的正面預期——雙方基于過去互動中累積的信息,預期對方對自己做出合作行為的心理期待[14]。信任,從古至今就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團隊合作的基礎。在籃球比賽中,后衛(wèi)將球傳給位置更好的空位,享受助攻比得分更快樂的瞬間,這就是對隊員的信任。在失敗時候不埋怨隊友,信任隊友,互相理解,這也是籃球這門運動的魅力所在。汪凱、張朝法等的研究認為,在籃球比賽中,信任隊友,可以放心地去進行補防和協(xié)防,可以直面強敵,將后背留給自己的隊友,籃球比賽中每一次的戰(zhàn)術配合,都是信任意識最好的體現(xiàn)[12,15-16]。
新京報這樣評價中國女籃精神:中國女籃姑娘的可貴在于哪怕對手再強,也咬緊牙關拼到最后一刻;哪怕形勢再險峻,也始終保持昂揚士氣,始終葆有那么一股拼勁韌勁。這樣的精神會跨越體育、跨越時代,如同不滅的火種,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17]。在2022年7月結束的第24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中,重慶文理學院男籃力克“九冠王”華僑大學隊,闖進全國八強,創(chuàng)造了歷史最佳戰(zhàn)績[18]。這些都是籃球項目所具有的競爭意識和拼搏意識的最好詮釋。學生在進行籃球學習和比賽中同樣可以培養(yǎng)競爭意識和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哪怕是在課堂上的一場簡單的五對五比賽,可能沒有裁判沒有觀眾,但沒有人會想輸,每個人都會全力去拼去贏[10,13,19]。
一場正規(guī)的籃球比賽時間是48分鐘,可實際比賽的持續(xù)時間會遠遠大于48分鐘,尤其是一些激烈的比賽還會伴隨著加時賽,在高強度對抗中,雙方比拼的不僅僅是技戰(zhàn)術能力,也不在于誰的體力更好、記憶更高超,更重要的是堅韌的意志品質和拼搏精神,在比分落后的時候,在面臨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對手的時候,誰能拼到最后,也就能笑到最后。姚志輝、李艷茹的研究認為,在平時的籃球實踐教學中也一樣,在學習一些運球傳球投籃的時候,學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并且有挫敗感(運球、傳球、接球動作錯誤導致手指挫傷、投籃動作錯誤導致命中率低、移動步伐不正確導致防守不到位),在通過多次練習之后達到自我理想狀態(tài),這也是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的體現(xiàn),也是承受身體和精神的多重考驗,也是有效落實課程思政的要求[10-12]。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謝偉等人認為,籃球項目不僅蘊含了豐富的團隊協(xié)作、集體觀念,還蘊含了豐富的規(guī)則意識[20]。在每一次籃球課堂教學的技戰(zhàn)術實踐中,在大腦支配肢體參與,經(jīng)過不斷重復的練習最后達到動作定性的過程中,要符合籃球的規(guī)則,這是規(guī)則意識的體現(xiàn),比如說籃球規(guī)則中的走步,學生在練習中要有明確的中樞腳的概念,通過老師講解籃球的規(guī)則,讓學生知道比賽中哪些是走步、阻擋、打手,比賽的界限又是從哪到哪,可以強化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又或者在進行裁判法教學時,將“假球黑哨”等違背體育道德的例子告訴學生,培養(yǎng)學生公平公正、規(guī)則第一的品質[2,21]。
籃球可以讓學生適應困難環(huán)境,處變不驚,培養(yǎng)其沉著冷靜。在比賽場上,很多時候教練員并不能預判和觀察到所有的突發(fā)狀況,這時候需要場上的五個隊員沉著冷靜,齊心協(xié)力,尋找最有利的解決方案,去面對各種挑戰(zhàn)。海報新聞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國女籃身上學到什么?不僅是奮力拼搏,還有沉著冷靜的品質,在2022年女籃世界杯半決賽中,在雙方實力勢均力敵、主力隊員李夢缺陣的情況下,最后幾秒,女籃姑娘王思雨2次罰球穩(wěn)穩(wěn)命中絕殺對手,中國隊以61∶59擊敗東道主澳大利亞隊,闖進世界杯決賽[22]。同時籃球也是一項日積月累的運動,需要人們靜下心來,抱著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認真訓練,努力才會有回報[12]。
為了能更好發(fā)揮高?;@球課課程的思政功能,提高學校體育層面的政治思想教育效果,應采取有效的途徑。
卓越的師資力量是推進思政建設的核心,也是推進體育課程和思政課程協(xié)同合作的中流砥柱。學生是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教師就是打造這支團隊的筑夢人,是搭建學生與課堂之間的橋梁[2]。教育者的一舉一動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價值觀念都具有重大影響,所以說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推進,必須先從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的提升和思政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提高教師育人能力,進而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在思政元素挖掘上,要從“蜻蜓點水”式的表面挖掘向“腳踏實地”的深入挖掘轉變,原先教師僅僅是技能掌握式的上課模式,現(xiàn)在的課堂要讓學生對思政元素有明確的認識和了解。赫爾巴特說過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不能截然分開,兩者是統(tǒng)一的過程[23]。以姚明、易建聯(lián)等為代表的籃球名人事跡、中國女籃精神等角度切入,可以教誨學生什么是愛國精神、什么是拼搏精神;在講解一些犯規(guī)、走步、打手的行為時候要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意識的強調;在進行裁判法教學時,將“假球黑哨”等違背體育道德的例子告訴學生,培養(yǎng)學生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時刻刻,不應該是僅僅為了技能的掌握,同時也應該進行思政的灌輸,將育人育德的目標融入教學活動[24]。教師的思政認知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實水平和高度,學校應加強對籃球教師的培訓工作,如崗前培訓、師德師風培訓等;另外,高校應不斷鼓勵支持思政教育者和籃球教育者進行合作教學,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教育者需要時刻謹記教書育人使命,努力挖掘課程思政與籃球課契合點,才能引導學生建立科學價值觀念,進一步將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滲透至籃球教學的方方面面。所以想要將思政之鹽融入體育課程之湯,既要求體育教師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和廣博的知識儲備,更需要提高體育教師的育人意識。
籃球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其應用型和實踐性更強,所以選擇的授課方式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我們要努力革新傳統(tǒng)的單一式的技能掌握式教學,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譬如運用激勵性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是指通過思政內容與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有機融合,將價值觀教育內容為學生所內化,激勵學生對目標的追求,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觀引導并重[25]。比如在運動項目的教學訓練中,引入籃球世錦賽、亞洲杯等國際大賽以及體現(xiàn)精神品德的體育故事(如中國男籃、中國女籃),講述中國的運動健兒們如何在比賽中為國爭光流血流淚,這樣既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又能培養(yǎng)學生們的拼搏精神和遇到挫折不放棄不抱怨的品質。此外還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和學習通等教學軟件進行籃球思政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籃球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激烈撞擊,促使籃球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最大化,從而大大提高籃球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9,20]。
在專業(yè)術科教學的課程思政中,人們常常忽略了教學環(huán)境對教學效果的重要性,殊不知,教學環(huán)境不僅是教學思政活動的影響因素,其本身也是思政的內容,滲透于整個教學之中,對教學思政效果和思政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25]。學校如為了商業(yè)利益,將體育場館外包后也沒有進行很好建設和管理,在館內張貼與教學不相關的宣傳物件,這都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學校可以在場館里張貼中國男籃、中國女排在比賽中的照片或者是站在領獎臺上的照片以此來激勵學生刻苦學練,展現(xiàn)中華文化自信;課堂開始時進行師生問好,課堂中頻繁進行師生互動,這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可以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制度是一切行為的保障。國家層面有關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jīng)成型,高校體育要緊隨國家政策步伐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相關制度,以制度為主導保障高校課程思政的落實與深化。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體育教師肩負的的責任越來越重,需要具備的能力也越來越廣泛,所以構建思政教育的相應機制尤為重要,很多學者認為,應將機制分為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可以提高教師強化自身思政建設能力的主動性,對努力增強自我道德和修養(yǎng)的教師給予表揚,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而保障機制則是對思政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提供技術環(huán)節(jié)的保障,來確保體育課程思政合理化建設[26-28]。
具體而言,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籃球教學整體評價體系。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承擔著控制教學質量、評估教學成效、監(jiān)督教學過程、推動教學改革等重要職責,對學習活動起著定向和引導的功能?;@球課的考核內容和評定方式要充分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構建科學的考核和評定體系,遵循思政育人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中應增設“思想素質”模塊,調整考試成績在考核內容中所占比重,構建完善且多元的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設計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系統(tǒng)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2,7,29-30]。已有研究顯示,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在積極推行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但幾乎都是沿用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評價方案,并沒有把思政元素納入評價指標中[7,29-30],體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理念,突出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完善教學和評價體系,制定符合教學目標要求的課程計劃,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形成與之相匹配的評價體系。其次應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不僅僅對授課內容、教學方式、學科專業(yè)知識掌握度進行評價,也要對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課程思政目標達成、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真實反映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高?,F(xiàn)有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對體育“課程思政”的特點體現(xiàn)不夠,需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發(fā)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3]。
高?;@球教學工作應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努力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課程思政的融入正好可以有效補充籃球課程育人作用的短板,有助于解決當前高?;@球課程面臨的諸多困境,更好推動籃球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雙提升[4]。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首先闡述了高?;@球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進而對籃球課程具有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挖掘和歸納;最后就實現(xiàn)路徑提出了若干建議。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從具體的操作層面就如何進行融入思政元素的籃球課組織教法創(chuàng)新、設計與高校體育籃球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相匹配的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思考[5]。我們要進一步積極探索高校體育籃球課程思政建設的良方良策,進而促進籃球教育工作者落實鑄魂育人職責,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思想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