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齊長城,即東周時期齊國所修筑的長城,后世稱“長城嶺”“大橫嶺”。齊長城作為東周時期齊國偉大且艱巨的軍事防御工程,不僅是山東境內現(xiàn)存古代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為久遠的地面建筑遺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鉅防之一,是目前國內年代最久遠、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遺址”,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已愈來愈受到歷史、考古、地理、建筑、軍事、文化、旅游等諸多方面專家及學者的關注。筆者通過對齊長城長清大寨至趙家林東山段的調查研究,加深對齊長城價值的認知,從而保護和利用齊長城資源。
關鍵詞:齊長城;遺址;東山段;勘察調研
齊長城長清大寨至趙家林東山段,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店臺村,西起大寨山海拔647米的監(jiān)控鐵塔,東至趙家林東山段,全長2200米。齊長城西起濟南長清,主體沿泰沂山脈蜿蜒東行,至青島市黃島入海,途經(jīng)18個縣市區(qū)。其整體綿亙謹嚴、縱橫梯次、蔚為壯觀,幾近橫貫山東全境,是“唯一一個最早可以把國土的整個一面從西到東護衛(wèi)完整的長城”。作為山東境內最為重要的建筑遺址之一,各個地方相關部門都相繼啟動了對于轄區(qū)內齊長城遺址的保護工作。
一、調查的方法
此次調查目的是圍繞長城本體、附屬設施、相關遺存、保存狀況、周邊環(huán)境及保護管理情況等的調查,以為后期齊長城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提供科學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基礎。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1.現(xiàn)場分段調查、測量和記錄。通過三維坐標采集配合度量工具測量,以全面了解和記錄調查范圍內齊長城遺址的分布范圍、詳細走向及建筑結構、保存現(xiàn)狀、環(huán)境地貌等;拍攝有關長城遺 址筑造、地形、地貌的照片;采集必要的文物標本。
2.借助斷面解剖。在不破壞齊長城遺址的前提下,選取后期人為破壞形成的典型遺址斷面進行觀察研究和信息采集,進一步直觀了解和判斷長城的具體建造方式和所使用的建筑材料。
3.口頭采訪。通過采訪當?shù)卮迕袢罕姷?,進一步了解齊長城遺址的保存、保護以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信息。
二、現(xiàn)狀概況
(一)城墻走向
結合現(xiàn)場確定的分段基樁,以大寨山海拔647米的監(jiān)控鐵塔(K0+000)為西端起點,東至趙家林東山段(K2+200),依據(jù)長城遺址的結構走向,結合現(xiàn)場實際地理情況,共分3段進行調查,以長城南面為外側,北面為內側。此次齊長城調查遺址長度計700米(段1,K0+000至K0+700)+600米(段2,K0+700至K1+300)+900米(段3,K1+300至K2+200),共計2200米,由墻體、山險等組成,未發(fā)現(xiàn)有復線長城。遺址隨山勢起筑,基本建于山體山脊之上,方向大致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隨山勢起伏略有變化。
(二)墻體現(xiàn)狀
由于自然及人為等多種原因破壞,此2000余米齊長城遺址總體保存情況不甚理想,但遺址基本相連,而且在構筑方式、結構、規(guī)模形式等方面基本一致,長城遺址走向較為明顯和清晰,其中有個別段遺址部分墻體保存較好,有進一步研究、保護和利用的價值。
(三)墻體材料
此段長城遺址建筑材料符合齊長城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則,充分利用當?shù)氐淖匀毁Y源選擇合適的材質。
大寨至趙家林東山段一帶山高坡陡,加上土質稀薄難覓筑城材料,所以以石筑墻是唯一的選擇。此處從地貌而言從屬于泰沂山脈,巖性以花崗巖為主。所以,此段齊長城遺址墻體石料主要采用當?shù)爻R姷臈l狀板狀及形狀不規(guī)則的毛花崗巖材質石塊,石塊上人工鑿琢痕跡不明顯,未見有人工磚瓦。從現(xiàn)存遺跡看,墻體外層為內外2至3層不等的條狀板狀石塊,內部以大量碎石配以本地黃褐土、砂土、砂礫土等填充。
(四)建筑方法
此調查范圍內的長城遺址均建于山脊最高線處,長城呈外側邊線坡度陡、高差大,內側邊線坡度緩、高差低的形式,與齊長城的御敵方向相符。從現(xiàn)存遺跡判斷,此段齊長城遺址筑造方法主要有兩種。
1.石筑,這是此段齊長城遺址的主要筑造方法,約占我們調查長度的94%。石筑法即以當?shù)爻R姉l狀、板狀花崗巖石塊錯縫逐層壘砌最外側城墻,采用石楔墊、填、塞等辦法,以保證墻體規(guī)整、牢固。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兩處未完全倒塌的地段,墻體的外側墻壁保存有部分墻體。墻體外皮至長城走向大致中軸線3.7米,墻體殘高也因地勢和倒塌程度不同而各異,殘高0.8至3.2米不等。內側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遺存,但以齊長城遺址的普遍做法判斷,內側城墻應與外側城墻筑造方式一致。
2.“天然屏障”,即在極陡峭的山峰、絕壁地段。其本身便堪稱一道天然屏障,故而“未筑墻而以山代之”“以山為墻”,勢若屏藩。像此以山險代替城墻的例子在整個齊長城遺址中非常常見,其中尤其以泰山段長城和博山段長城為代表,但此法于此段遺址所見不多,以起點至137米距離為典型。
三、遺址各段情況
遺址段1
此段齊長城為此次調查最西段,西起大寨山海拔647米的監(jiān)控鐵塔,全長700米,整體走向略呈“S”形。前137米為山險,起點西側為一斷崖,隔斷與西側山體的聯(lián)系。此段山險主要以天然巨石自然疊壓形成,山路險峻,最窄處寬度5米,最寬處寬度10米,起點處為一平臺,建有監(jiān)控塔。137米至700米段長城遺址整體較穩(wěn)定,遺址表面多被植被覆蓋,坍塌面外側可見大量散落的城墻石料,多為花崗巖類巖石。此段長城有兩處未完全坍塌墻體,分別位于150米處和300米處,是本次調查唯一發(fā)現(xiàn)的兩處可見長城墻體遺跡。150米處殘存墻體位于長城外側,為內外至少2層的條狀毛石錯縫疊壓砌筑而成,墻體外皮至長城走向大致中軸線3.7米,內側墻體已坍塌,原長城寬度無法測量。300米處殘存墻體位于長城外側,為內外至少2層的條狀毛石錯縫疊壓砌筑而成,墻體可見采用石榫墊、填、塞等辦法,以保證墻體規(guī)整、牢固。墻體外皮至長城走向大致中軸線3.7米,內側墻體已坍塌,原長城寬度無法測量。
遺址段2
此段齊長城為此次調查中部段,全長600米,整體走向略呈“L”形。主要為長城本體坍塌形成,坍塌面外側在坡度、高差和表面長度等方面整體都要大于內側,坍塌面水平寬度外側(外邊緣至基樁之間連線垂直距離)為4至10.1米、內側(外邊緣至基樁之間連線垂直距離)為2.6至4.8米。遺址本體相對比較穩(wěn)定,表面以植被覆蓋,多為茅草和不同種類樹木,零星可見幾處人為砍伐的樹樁,樹樁可見火燒痕跡??梢妷w坍塌石塊裸露,但整體暴露面積較段1大幅度減少。其中,700—900米段,長城遺址順山勢海拔升高,此段遺址表面保存情況單一清晰,坍塌面多為茅草覆蓋,整體保存狀況較穩(wěn)定。900—1300米段,長城遺址地勢海拔略有起伏,此段遺址表面保存情況相對復雜,坍塌面除被茅草覆蓋外,在坍塌面的頂部及側面均生長有類別不同的樹木,其對于遺址的影響作用也是不盡相同。
遺址段3
此段齊長城為此次調查后半段,全長900米,整體走向略呈直線。同樣主要為長城本體坍塌形成,坍塌面外側在坡度、高差和表面長度等方面整體都要大于內側,坍塌面水平寬度外側(外邊緣至基樁之間連線垂直距離)為3.5至6米、內側(外邊緣至基樁之間連線垂直距離)為1.4至5米。坍塌面內外側外邊緣與最高點高差可參照本次項目相關測繪單位繪制的齊長城斷面圖。
四、破壞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自然破壞屬于對遺址消極的侵蝕形式。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對于本次調查范圍內的齊長城遺址造成最大破壞的是發(fā)生于2011年4月18日的泰山余脈森林大火,本段長城遺址附近的臥龍峪也是當時火勢最兇猛的區(qū)域,遺址約80%均受到此次火災影響,尤以大于1500米段受災最為嚴重。火災造成遺址表面覆蓋植被燒毀,在遭受火災后人為砍伐的樹樁周圍可見由于樹木本身的長時間燃燒,造成根系周圍原長城墻體坍塌石塊大都被燃燒粉碎,使原本較為穩(wěn)定的遺址本體變得極不穩(wěn)定,極易受到雨水和風蝕的影響。火災是造成此段長城遺址破壞的最主要自然因素。
另外,此段遺址建在崇山峻嶺中,山區(qū)晝夜巨大的溫差、風沙磨蝕、霜雪冰融都會對遺址造成破壞。同時,此區(qū)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的變率大,時間集中于七八兩月,雨量大,而且遺址面迎東南季風,雨量較豐,并由山下向山頂增加,都會對遺址造成破壞。
(二)人為原因
人為破壞的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遺跡的保護在意識和方法上的淡薄和缺失。通過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主要有下面幾類情況:
1.對長城硬件的直接人為破壞,如私自拆石取土的行為時有發(fā)生,這在此次調查的前700米段遺址中最為明顯。如在572至592米段遺址,在實地踏勘的口頭采訪中了解到,鄉(xiāng)民為了尋找野生山蝎,將原有殘存的部分城墻墻體拆毀,使得現(xiàn)存為數(shù)本就不多的殘存墻體進一步減少。
2.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大量的建設活動,在道路、通信、林業(yè)等現(xiàn)代化工程的建設需要下,沒有注意到遺址的保護,加快了長城殘損的程度和速度。比如此次調查的段1在起點處,監(jiān)控塔直接建于長城遺址之上,對景觀造成影響;在570米處,應是配合監(jiān)控塔施工而后期修建的山路,直接橫穿遺址,造成此處遺址頂部和外側的直接毀壞。在遺址段3約2110米處,一座林場所建用于防火安全的單層磚砌平房直接建于遺址內側坍塌面之上,對遺址本體和整體景觀都造成了破壞。
以上這些人為的直接破壞又間接導致了長城遺址所在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而由此又加劇了此地區(qū)水土的流失、林木的銳減、土質的沙化,從而又對自然的破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保護研究
現(xiàn)代化建設與長城文物保護之間必然有矛盾,但并非不可協(xié)調,只要我們充分重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可以實現(xiàn)文物保護與現(xiàn)代化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最大限度地保留齊長城遺址的歷史信息的。通過此段遺址的調查,我們建議在今后的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針對齊長城遺址的保護,做好下面幾方面工作:
1.停止一切對齊長城遺址或環(huán)境造成破壞的人為活動。比如遺址段1在572至592米段發(fā)生的拆長城墻體找山蝎類的行為,應必須禁止,防止此類行為對現(xiàn)存的長城遺址造成再次破壞。
2.加強對長城遺址及周邊山區(qū)環(huán)境的保護管理。本次調查范圍內的長城遺址最大破壞因素之一就是火災,雖然齊長城遺址本體結構并沒有木結構,但由于遺址本體上部年久生成的植被覆蓋物,火災依然是齊長城遺址此類文物古跡最大的安全隱患。相關部門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此類災害的再次發(fā)生。
3.及時科學地對長城遺址編制保護規(guī)劃和維修方案。方案設計應以最大程度保留齊長城遺址的歷史信息、最小干預為根本原則,保留遺址本體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并能滿足文物本體下一步的利用和展示需求。結合本段長城遺址的保存現(xiàn)狀,建議對遺址本體相對穩(wěn)定的部分應盡量少干預或不干預;對于現(xiàn)存的幾段城墻墻體,建議利用周邊坍塌的可利用材料按原工藝進行恢復;對于受火災影響,遺址本體較不穩(wěn)定的部分,應在清理表層松動面的同時,按原材料進行修補加固。
4.針對齊長城遺址制定相應的保護法規(guī)和規(guī)劃,配套相應的管理辦法,同時要結合宣傳、普及教育等形式,提高公眾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水平,讓群眾了解齊長城不僅僅是文物部門的,或是地方政府的,而是歷史留給我們全社會、全人類的一個寶貴財富,引導公眾共同參與到保護齊長城遺址的事業(yè)中去。
參考文獻:
[1]山東省古建筑保護研究院.齊長城遺址保護與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20.
[2]張華松,王緒和.濟南歷史文化讀本:齊長城漫話[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3.
[3] 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齊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報告[M].濟南:文物出版社,2017.
[4]李西香,高愛穎.國家文化公園視域下齊長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6):26-31+173.
[5]祝莉莉.“對話文物”:齊長城的概況、價值及其資源保護[J].人文天下, 2021(03):68-72.
作者簡介:
李振(1988—),男,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學歷,濟南市考古研究院,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