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校實現(xiàn)育人目標、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在課堂這個蘊含著無限生命活力的實踐場域里,有一組共在的對生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有承載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凝結成的文化、經(jīng)驗、智慧的課程內容,三者相互關聯(lián)、彼此影響、互動共生,形成一個不斷動態(tài)流變的平衡體。
高品質課堂是針對當下課堂教學改革之弊,依托“課例創(chuàng)新研究”這一校本研修模式,歷經(jīng)十年深度實踐形成的,以深化課堂改革為價值追求的實踐體系。它以享創(chuàng)人類優(yōu)秀文化為旨趣,彰顯“育人為本”的宗旨追求,以高尚、本真、豐厚、靈動為基本要素,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實現(xiàn)日常教學變革的科學方法論。其中,“高尚”當是高品質課堂的第一要義。
“高尚”彰顯著教師的育人觀
課堂是教師職業(yè)生命的重要構成部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在課堂上,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主體,所認同及秉持的育人觀會外顯于每一句教學語言和每一個教學行為之中,并決定著一節(jié)課的溫度、廣度與延展度。
以愛育愛的育人觀。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也是解開學生心靈成長密碼的鑰匙?!案呱小钡恼n堂教學中,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與學科的熱愛,教師熱情地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也真誠地包容著學生的胡思亂想。教師時而天真著學生的天真,時而追問著學生的追問,時而迷茫著學生的迷茫,時而興奮著學生的興奮。正因為有了教師的愛才能喚醒學生愛的情感,進而生發(fā)愛的行為、能力與智慧。
我班里有一名輕微自閉癥傾向、在課堂上不能按教師要求正常參與班級教學的學生小A,在一次公開課《Clothes》的展示活動中,課還未進行到一半就出了“狀況”。
當我講到“pants”這個單詞需要用復數(shù)來處理,并要求學生們找出同類單詞時,有位學生給出一個單詞glasses。這時就看到小A同學那代表質疑的“小問號”手勢舉了起來。當我?guī)е稽c不確定微笑著將小A同學叫起來后,他淡定地說:“他說得不對,glasses后加的是es,而且這個詞不是服裝類的詞,我有一個同類詞socks?!甭牭剿绱司珳实谋磉_,我走過去摸了摸他的頭說:“You are so brilliant. Good boy!”接下來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將服裝類單詞進行分類,此時又看到小A同學舉起的右手使勁地沖著我“閃”,這一次我想都沒想就把他叫了起來,不出意外,在我的簡單引導下,小A很棒地完成了分類任務,從同學們情不自禁的掌聲中聽出了大家對他的認可與贊揚,我也給了小A一個大大的擁抱。
其實,愛就在師生彼此的理解與信任中,愛可以讓每個孩子在課堂教學中綻放最精彩的自己。
教學相長的育人觀。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過程中兩個重要主體,都需要在已有知識及經(jīng)驗儲備的基礎上實現(xiàn)再成長,教與學永遠統(tǒng)一,二者無法脫離其對立面而獨立存在。兩者不僅是一種共在關系,還應該實現(xiàn)彼此的共創(chuàng),這種共創(chuàng)本質是認識上的超越,也是個體認知結構的再造與重塑。
我校教師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口語交際——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時,安排了一組“五六有約”訪談,話題是“童年喜歡的書”。
生1:你童年最喜歡的是哪一類書?
生2:我最喜歡科幻類圖書,比如《哈利·波特》《三體》。
師:我想打斷一下,《三體》是科幻類小說沒有問題,但《哈利·波特》屬于科幻類作品嗎?
生2:老師,是科幻類!
師:那可能是老師記錯了!但這個答案我真的不是很確定,建議大家課后查閱一下相關資料,共同來驗證我們的判斷是否正確。
其實,《哈利·波特》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類作品,而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教師在課堂這個充滿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的場域中,需要隨時面對意料之外的知識盲區(qū)。此時,教師應該樹立“問題即資源”的意識,對學生的提問做到巧妙處理,讓師生共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問題走出課堂”,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的同時,生發(fā)出一個又一個問號。這些問號,有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師生、生生間對話得以解決,還有很多則埋藏在孩子們內心的“問題銀行”里,化作一顆顆質疑的種子,等待著生根發(fā)芽。這樣,課堂才真正促進了師生彼此生命的成長。
“高尚”蘊含著科學的課程觀
在學習活動發(fā)生的過程中,師生都需要完成對課程內容的相應轉化,因為學習內容只有經(jīng)由學生的內在轉化才能促進原有知識結構的不斷重組。而教師也不能把課程內容簡單等同于教材內容,要跳出“教教材”的窠臼,走向“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教”。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識點,并與課外資源相結合,使課程內容完成生活性、時代性、結構性的轉化,為學生提供彰顯育人價值與文化內涵的、具備“高尚”特質的學習資源。
完成教材內容的文化轉化。小學階段數(shù)學學科表現(xiàn)出基礎性強、難度系數(shù)不高、涉及領域廣等特點,知識背后蘊含著豐富而多元的數(shù)學故事、歷史人物、精神內涵以及文化思想。教師要善于不斷搜尋、挖掘知識背后潛藏的育人資源,用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世界優(yōu)秀文化等育人元素來彰顯學科的文化價值,使學生站在文化的高度來感知知識的構成與發(fā)生過程,形成對學科更本質的認識與理解。
在進行“數(shù)形結合”這一數(shù)學思想的教學中,我校教師以數(shù)學文化課《九宮圖》為教學素材,通過“大禹治水”這一背景故事引出“河圖洛書”及九宮圖的演變,引導學生在“確定中心格對應的數(shù)—分類探索格與數(shù)的特征—嚴謹推理探究算理—抽取結構揭示本質”的過程中,體驗數(shù)學學習之趣,感受數(shù)學文化之妙,提升數(shù)學審美意趣。最后,教師以現(xiàn)代建筑中對九宮思想的應用(如幻方、矩陣等),讓學生感受九宮圖背后深邃的文化與智慧。這一學習內容的選擇本身就具備高遠的育人價值,學生隨著教師的故事情境在問題的導引下逐漸走入數(shù)學探索的王國,走進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體驗與思索中逐漸培植對學科的積極興趣和堅定信心,構建起對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精神更深入多元的理解,樹立文化自信與大國自信。
此外,在小學英語學科中教師以“中國古詩詞為中國代言”(Chinese Poetry Speaks for China)、“中國的節(jié)日”(Chinese Festivals)為內容開展的課堂教學嘗試,都是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課堂教學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經(jīng)典課例。
完成教材內容的時代轉化。首先,教師要善于結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鮮育人元素,將教材中的內容轉化為貼合學生生活和經(jīng)驗、能激活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的教學素材。其次,教師還要把這些鮮活的教學資源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意義和任務導向的子活動,引導學生在解決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和思考對新知識的理解、遷移與運用。再次,在進行教學內容轉化時,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個體已有的“內隱理論”對這一過程的影響。
在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tǒng)計圖》時,為了更好地凸顯學科的育人價值與鮮明的時代特征,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之初,以教材提供的“科技教育及居民收入”為基礎素材,從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可用的教學資源,以“中國速度”為突破點,應用“世界各國高鐵時速”數(shù)據(jù),幫助學生在回顧條形統(tǒng)計圖相關知識的同時,得出“中國高鐵時速位居世界第一”的結論,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又以“鐵路發(fā)展”為立足點,收集“中國鐵路設計時速變化”的相關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在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特征、掌握繪制方法的同時,感受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在此基礎上,教學繼續(xù)以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鄉(xiāng)村振興等富有時代氣息的素材,進行“水稻畝產(chǎn)”“農(nóng)村居民收入”等真實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制圖,并就此引出“科技夢”“強國夢”“稻田夢”,共同助力實現(xiàn)“中國夢”這一育人目標,幫助學生熟練應用折線統(tǒng)計圖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適時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完成教材內容的問題轉化。高品質課堂以課程內容為教學主線來架構課堂結構,它在每一節(jié)課上的核心表征都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教學要依托核心問題,并遵循學生的認知邏輯,將核心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子問題,進而形成一個個問題單元,引導學生經(jīng)歷每一個問題單元以至整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故而,“高尚”的課堂需要在深入解讀教材過程中將課程內容形成問題的有效轉化。
在《折線統(tǒng)計圖》教學過程中,教學以核心問題,即“什么是折線統(tǒng)計圖”,分解出一系列子問題,進而將“知識系統(tǒng)”轉化為一個“問題解決系統(tǒng)”,以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實現(xiàn)對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
“高尚”體現(xiàn)著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應表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這種尊重不僅表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傳遞出的尊重,還體現(xiàn)在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對學生已有知識儲備與生活經(jīng)驗的尊重,更體現(xiàn)在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因關注學生興趣而產(chǎn)生的尊重。
我校教師執(zhí)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雷雨》時,在理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寫作順序后,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并提出“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后把它有感情地讀給你的同學”,這樣的朗讀要求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來自教師的尊重,還能培養(yǎng)孩子自主選擇的意識與能力。再來看教師在教學本課生字“垂”時的處理方式。教師先進行“垂”字的字源分析(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再到楷書);然后讓學生做整體觀察,再從字形、筆畫、田字格站位等角度進行二次觀察;兩次觀察之后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方式分享觀察結果;字形分析結束后,教師才在田字格里進行示范書寫。整個過程,教師不是簡單的教授,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給其足夠的時間基于已有知識儲備和生活經(jīng)驗去自主發(fā)現(xiàn)、交流表達,在尊重學生的課堂里我們看到了“崇善”的影子。誠然,這種尊重一定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尊重,離開了對教師的尊重,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育人的本義。
總之,“高尚”作為高品質課堂的第一要義和核心關切,使課堂彰顯“愛”的偉大主題,弘揚“真善美”的深刻立意,賦予“育人”的永恒意義。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的浪潮中要不斷用這一標準審視自己的日常課堂,努力讓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都閃耀出“高尚”的品質。
專家點評
“高尚”是一種高貴的品質,也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在今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偉大時代,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落實這個重大的育人主題,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人不斷思考、不斷探索的重點課題。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李鐵安及其團隊歷經(jīng)十余年傾力打造“高尚、本真、豐厚、靈動”的“高品質課堂”,不僅是李瑛校長在本文中所說的“實現(xiàn)日常教學變革的科學方法論”,更是一種教學變革的哲學觀,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綿密哲學思考。
李瑛校長通過所在學校多個教學實踐的經(jīng)典案例,充分印證了這一螺旋上升的建構邏輯,特別是“高尚”對于課堂教學凸顯育人的重要意義。她從高尚彰顯著教師的育人觀、蘊含著科學的課程觀、體現(xiàn)著學生的主體性這三個方面,闡釋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效實踐與探索,極為珍貴,也極具思辨性。我想這是一線校長與一線教師運用“高品質課堂”理念對教學育人價值的深切“塑造”。
“素養(yǎng)時代”已經(jīng)撲面而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本輪課程改革育人目標的核心要義?!案呱小弊鳛椤案咂焚|課堂”首倡的教學境界,已完全區(qū)別于“知識立意”的教學追求。
唯其“高尚”,才顯“品味”;唯其“高尚”,更顯“品質”。
——點評人:高國君(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指導專委會委員)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