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云 蔡旭靜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滿足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學校建設的有機體,校本課程對學校、學生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校本課程從教學現實需要出發(fā),以學校為本位,確定相關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基。它是相對于國家課程而言的,但并不意味著兩者對立,相反,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終極目標都是更好地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服務。
一、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的意義
1. 有利于生物學課程結構整體優(yōu)化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學科。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受課程資源以及實驗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時常只能運用語言訴說的方式,為學生講解與生物學有關的知識內容,學生也只能通過理解記憶的方式,對教師傳授的內容展開“消化處理”。該行為忽略了實驗的價值作用,導致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相關知識時,只能間接掌握些理論知識。因缺乏親身經歷,所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工作的展開,打破了此困境。教師可通過對生物學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踐工作,幫助學生將其掌握的相關知識與生活實踐合理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加順暢地學習生物學課程,從而達到進一步推動生物學課程整體結構得到優(yōu)化的目的。
2. 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學生的個性追求呈現差異性,這是教學現實,也是重要的學情基礎。差異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如果教師按照統(tǒng)一的課程,展開相應的教學工作,那么就有可能出現實際的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不符合的狀況,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校本課程的建設開發(fā),從形式上會更加注重差異性,在具體運作時,使得實際的課程內容更加具有選擇空間,更加多元化,這對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有促進作用。
二、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原則
教師開展校本課程建設工作時,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夠確保校本課程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教師還要從學生及學校資源等方面綜合考量,將相關資源進行分類、組合,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學到相關知識。
1. 科學性
科學性是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建設校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因此,校本課程中涉及的內容必須是科學合理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知識,不斷強化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
2. 自主性
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校本課程建設也應積極落實重點內容,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貫徹自主性原則。因此,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利用合理舉措,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1]。
3. 地區(qū)性
校本課程要依據學?,F有資源進行建設。在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循地區(qū)性的原則,嚴格以學校的實際教學環(huán)境為依托,在結合地區(qū)特色的前提下,針對相應的教學材料,展開因地制宜的處理,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方向分析
1. 運用當地資源,促使生物學知識與生活進行融合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教師逐漸把關注重點放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教材中融入諸多極具探究性的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
實際上,生活中的諸多現象在本質上都是與生物學息息相關的。例如,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人類的疾病預防等,都是與生物學密切相關的。以人類的疾病預防教學為例,在對此課程展開校本課程建設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及當地現有的資源作為實際基礎,通過實地調研,開設與人類疾病預防相關聯的生物學知識專題等,加強整體的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不僅對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有積極意義,而且對學生生物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有促進作用。
2. 依據學生學習興趣,延伸生物學的相關內容
在具體實行過程中,校本課程建設必須嚴格地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發(fā)展特征,強化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關注程度,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針對這些內容,展開可行性調查,同時,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性格特點,研發(fā)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豐富教學體系,強化教學成果。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策略分析
進行校本課程建設,可以使教師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及人格的健全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筆者以高中生物學為切入點,分析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具體策略。
1. 融合教材內容,重視研究性學習
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不同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需求。因此,在實際的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現階段的教育實際情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研究的手段,獲取相應的知識。教師在實際的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積極利用研究性學習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完善校本課程建設,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方法[2]。
例如,在講授“分子與細胞”課程時,教師針對觀察植物的質壁分離實驗,延展了相關教學內容,開發(fā)了“不同海拔植物滲透的差異”課程,同時,教師讓學生制作洋蔥鱗片葉及其外表皮上的臨時裝片,通過實時監(jiān)測,觀察質壁分離以及質壁分離復原。通過探究相關植物細胞液滲透的實驗,進行探究學習。生物學課程教學不能脫離環(huán)境,在設置校本課程的內容時,教師從教材內容尋找切入點,讓學生展開關聯性思考,課堂氛圍就可能瞬間被點燃。
2. 利用適宜材料,優(yōu)化校本課程方式
校本課程的設置不是隨隨便便的,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課程設置旨在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只有將多重因子進行篩選、優(yōu)化,才能設計出契合性更強的課程。
例如,在講授“植物多倍體誘導及細胞鑒定”時,教材實驗多是依靠低溫手段,以此實現大蒜或洋蔥多倍體順利形成。但是,利用低溫誘導,促使多倍體形成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學生在現實觀察中,很難觀察到多倍體的分裂相。據此,教師設置相關校本課程,利用化學試劑秋水仙素的運用,解決了此問題,使整體的誘導效果極其明顯。新發(fā)出來的根尖,多膨大且呈鼓槌狀,說明染色體已經處于加倍的狀態(tài)。選取這樣的材料作為實際制片觀察道具,加倍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學生可以輕易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染色體加倍情況。
3. 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不斷健全校本課程體系
高中生物學教學將高考作為終極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生活結合不夠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如果能把校本課程與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會有促進作用。
在教授 “酶的特性”時,筆者挖掘生物學實驗課程,從實際活動著手,讓學生參與其中,鼓勵學生利用小麥發(fā)芽期間產生的淀粉酶作為材料去制作麥芽糖;在教授“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時,教師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嘗試腌制帶有糖醋口味的蘿卜等。通過這些校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合理地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3]。
4. 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多元課程評價機制
評價是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催化劑,可以明確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與不足,推動校本課程的完善,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校本課程在學生生物學素養(yǎng)培育中的作用。在實踐中,教師要構建從課程開發(fā)到落地的相關管理辦法,內容包括課程計劃管理、教學常規(guī)管理、質量監(jiān)控管理、課時分配管理等。
教師要圍繞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培育,從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在制訂評價量表、等級和分值相結合的方法的過程中,明確評價量規(guī),實現過程性評價與生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從課程設計所包括的特定內容、課程內容的正確性、課程內容排列的方式、課程計劃所涉及的學生經驗的類型以及所包括的教學材料的類型來評價課程計劃本身的價值。在評價活動中把重點放在考查課程實施的結果上,側重考查課程計劃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通過對比前測與后測之間、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或其他標準參數之間的差異來作出判斷。
高中生物學校本課程是基于生物學科而構建的課程體系,對于高中生物學教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實現課程的多元化教學,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在生物學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學校的發(fā)展實際和學生的差異性特色,并從生物學本身的學科特點出發(fā),融合教材內容,優(yōu)化課程形式,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完善學生評價機制,從多方面著手,在學科內容及形式的指引下,發(fā)揮校本課程的優(yōu)勢,培育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王小龍.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2(28):126-128.
[2] 薛莉,胡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生物單元教學設計優(yōu)化策略分析[J].高考,2022(21):44-46.
[3] 王珊珊.關于新時期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和路徑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4):59-60.
(作者單位:1.山東省濟寧市育才中學;2.山東省濟寧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