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吾 李 宇 于志芬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英語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教師是確保英語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要素,課堂教學是貫徹落實課程理念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育部2022)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內容的六要素,全面和準確把握英語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課程實施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保障(梅德明、王薔 2022;王薔 2022a/2022b)。語言文化意識是宏觀把握外語教育的基礎,外語教育中必須將其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蔡永良 2013),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貫徹落實《課程標準》課程理念,準確把握單元主題,認真挖掘教材語篇的文化內涵,在閱讀教學中全面融入課程六要素內容,精心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推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持續(xù)發(fā)展,是新課標理念下英語課堂改革探究的焦點之一(劉星2022;陳淑瓊 2022)。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6 3a閱讀語篇An Accidental Invention為例,探究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
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屬于“人與社會”范疇,涉及“歷史、社會與文化”和“科學與技術”。整個單元圍繞Inventions主題的8個語篇中僅有1個語篇介紹我國的發(fā)明,其余語篇均介紹國外的發(fā)明。“對教材文化深度的解讀,更有利于揭示教材文化內容的廬山真面目”(張軍、劉艷紅2022),這些發(fā)明故事確實能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但中國文化相關內容比例較低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他們對母語文化的理解、認同和表達。初中生正處于思維模式形成、世界觀建立的關鍵時期,閱讀的廣度不夠,讀得不夠深入,學習活動單一,思維發(fā)展未得到充分關注(陳淑瓊 2022),都會對課程育人目標造成較大影響。在單元主題引領下,深度挖掘這一閱讀語篇的育人價值,通過設計相互關聯(lián)、逐層遞進的語篇解讀和跨學科探究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中建立閱讀內容與閱讀者的思想、情感、價值觀、思維等的有效聯(lián)接,加深其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能有效解決內容比例較低的問題,實現(xiàn)堅定其文化自信、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
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涉及“對世界、國家、人民、社會進步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人類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
【what】
語篇是介紹中國茶的說明文:首段詳細描述了神農發(fā)明茶的時間和具體經過;第二段介紹了茶圣陸羽及其著作《茶經》的內容;第三段介紹了中國茶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歷史,并表達了作者的感悟。
【why】
作者通過介紹茶的發(fā)明、《茶經》內容和中國茶的對外傳播情況,讓讀者全面了解中國茶的悠久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茶的發(fā)明故事能啟發(fā)讀者探索其蘊含的人文和科學精神,茶的經典著作和對外傳播能激發(fā)讀者了解、探索茶的歷史、文化價值等。作為日常飲品,茶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how】
語篇按時間順序描述了中國茶的發(fā)明、茶文化經典著作和茶的對外傳播與貿易情況。明線為介紹中國茶,暗線則圍繞中國茶凸顯其背后的育人價值——向神農學習細致觀察、勇于嘗試等優(yōu)秀品質;了解茶文化經典名著和中國茶的對外傳播情況,以加深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作者開篇以設問“Do you know...?”引出話題,再以“Many people believe that...”結構作為回應,通過敘事標記語one day引入,將神農燒水、偶然發(fā)現(xiàn)、大膽嘗試、意外收獲的畫面串聯(lián)起來,并通過細節(jié)描述成功點題,呼應標題中的accidental。在第二段中,作者通過“A few thousand years later,Lu Yu,...,mentioned Shen Nong in his book”自然過渡后展開對陸羽著作《茶經》的概述。在最后一段,作者以“It is believed that...”結構呼應第一段,并按時間順序介紹中國茶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歷史。
全篇事實清楚、邏輯嚴密,結尾句中運用連詞even though 和短語 without doubt、best understand等充分表達了作者的高度文化自信,升華了語篇主題,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在語音方面,開篇設問句和結尾句借助重音、語調、節(jié)奏等傳遞作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在詞匯方面,重點突破構詞法(accidental、accidentally、national、ruler)和一詞多義(ruler)。關注固定句型、被動語態(tài)等語法知識和語篇結構化知識、語用知識,并引導學生感悟、推斷語篇背后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合理設計活動,提升聽、說、讀、看、寫、譯技能。關聯(lián)并激活已知,實現(xiàn)高效學習,利用信息結構圖和不同感官增強理解,學會用英語交流和表達等。
結合教材設計和語篇內容,融合上述六要素,最終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學生能夠:
1.獲取茶的發(fā)明、《茶經》梗概和茶的對外傳播等基本信息,梳理、概括后借助可視化圖形呈現(xiàn)結構化知識(學習理解類)。
2.基于思維導圖復述“神農發(fā)明茶”的故事,探究發(fā)明故事背后的人文和科學精神,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人文與科學精神分析未來努力的方向;結合《茶經》分析、推斷《紅樓夢》片段中對話內容背后的原因,在融學科學習實踐活動中欣賞、理解我國豐富的茶文化;借助地圖分析中國茶對外傳播先后順序的原因及意義(促進溝通、滿足人類共同需求、推動文化進步)(應用實踐類)。
3.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語篇結尾句的潛在含義,推斷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點,模仿造句(遷移創(chuàng)新類)。
4.模擬采訪中醫(yī)學院教授,完成采訪稿,并為School Magazine訪談專欄撰寫采訪報道作準備(遷移創(chuàng)新類)。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在深入解讀文本、整合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目標具體化、梯級化,并通過真實語境下層次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意識、學習能力與高階思維能力,真正落實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陳淑瓊 2022)。本堂課針對梯級教學目標1—4,分別設計并實施了以下相應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學習活動、效果評價方案和課后作業(yè)。
【學習活動】
1.學生就圖片簡要問答一些西方國家發(fā)明的時間,引入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呈現(xiàn)神農的圖片。學生說出了解的有關神農的故事,引入茶的發(fā)明并就這一話題展開簡單討論。學生對已知的中國茶文化相關情況進行簡單表述,并說出自己希望了解的情況。
2.學生借助插圖和標題預測文章內容,通過略讀把握全文和段落主旨大意,獲取并概括茶的基本信息:神農發(fā)明茶,“茶圣”陸羽及《茶經》,中國茶的對外傳播。在此基礎上,學生完成以下幾項任務:
(1)完成“神農發(fā)明茶”的思維導圖(見圖1)。
圖1
(2)簡要介紹陸羽《茶經》的大致內容。
What is Cha Jing about?
It mentions the inventor...,describes...and discusses...
A few thousand years later,Lu Yu,“the saint of tea”mentionedShen Nongin his book Cha Jing.The book describeshow tea plants were grown and used to make tea.It also discusseswhere the finest tea leaves were producedandwhat kinds of water were used.
(3)繪制中國茶對外傳播的時間軸(見圖2)。
圖 2:The spread of tea
(4)學習并內化語言知識。
感知積累同義轉換(Many people believe that.../It is believed that...)和一詞多義,習得構詞法(accidental、accidentally、national、ruler)、短語(take place等)和句式(It is believed/said that...)等并能準確應用所學進行交流表達。
【效果評價】
1.觀察學生的作答,了解其對中國茶文化及歷史的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其未知及感興趣的內容。
2.從學生的作答情況評價其閱讀技能及語篇梳理、概括能力,以及結構性知識。
(1)從思維導圖核心要素評價學生對故事結構特征、信息組織方式、語言特點等的理解情況。
(2)從《茶經》內容概述評價學生歸納信息的能力及對事物說明內容信息組織方式、基本語言特點和常用表述方式的理解程度。
(3)從時間軸的繪制及信息準確度把握方面評價學生的信息梳理、歸納能力。
(4)從學生使用語言的正確性把握其內化所學知識的情況。
【設計說明】
導入話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通過激活舊知,借助插圖、標題,幫助學生預測語篇內容,使其整體感知語篇內容,并通過具體任務培養(yǎng)其獲取、梳理、概括、記錄關鍵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學習內化重點語言知識,為下一步應用作好鋪墊(感知積累,獲取梳理,理解內化)。
【學習活動】
1.借助思維導圖(見圖1)口頭復述“神農發(fā)明茶”的故事。
Let’s retell the story together.
It is said that tea was invented by...One day,...
That’s how tea was invented.
2.分組討論:“How could Shen Nong change an accident into an invention?”找出這一發(fā)明產生的幾個必要條件。
the water was boiled/hot;
tea leaves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some time;
Shen Nong noticed the change(color and smell);
Shen Nong tasted it.
結合科學家屠呦呦多次用青蒿素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的事實,進一步討論發(fā)明家應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敢于嘗試等),思考發(fā)明故事背后的人文和科學精神,討論學習所得:成功的發(fā)明者應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勇敢堅毅的品質、觀察力、思考力、學習力等。
3.欣賞《紅樓夢》中《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中賈母攜劉姥姥品茶片段: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辟Z母接了,又問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p>
聯(lián)系《茶經》中the finest tea leaves和what kinds of water,分析并推斷對話背后的實際含義,感悟中國茶文化,并翻譯、表演這三個語輪,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茶文化的了解。
4.展示世界地圖,讓學生分組討論中國茶為何會最先傳播到朝鮮和日本,之后很久才傳播到英國及其他國家,探究茶貿易的起源及茶文化傳播的意義。
【效果評價】
1.從口頭復述的流利度、準確性等角度評價學生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學習情況,從故事講述的開頭和結尾評價其篇章意識。
2.觀察學生能否圍繞觀察力、思考力、知識基礎、勇敢堅毅品質等方面思考發(fā)明產生的必要條件,評價他們對語言、信息的內化情況及價值判斷和思維品質提升情況。
3.觀察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紅樓夢》中品茶片段實質上就是對《茶經》內容的例證,評價其融學科實踐活動表現(xiàn),鼓勵其融學科學習,嘗試傳統(tǒng)經典著作的翻譯,享受中國文化傳播的樂趣;
4.觀察小組活動中,學生能否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合理分析,感悟先進文化對世界發(fā)展的推動作用;評價他們的推斷、探究能力。
【設計說明】
結合語篇內容設計融學科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內化結構化新知,感悟語篇背后的價值觀和教育意義,使其樂于并善于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并為其長遠的學習能力蓄能(分析與推斷、內化與應用)。
【學習活動】
學生朗讀、比較以下兩個語篇結尾句,感悟兩者的不同,作出評價,說明理由并模仿造句。
Read and compare the following 2 sentences.
(1)Many people know about tea culture,but the Chinese bes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ea.
(2)Even though many people know about tea culture,the Chinese are without doubt the ones who bes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ea.
Which is better,the 1stor the 2nd?Why?
【效果評價】
觀察學生對語篇中作者觀點、態(tài)度表達方式的感悟與分析,評價其語言感知能力和模仿造句情況。
【設計說明】
通過設計融學科活動激活舊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茶對外傳播背后的原因及意義,在拓展語篇中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在分析表達方式的過程中探究語篇的文化價值,在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堅定文化自信(感悟與內化、習得與交流、論證與評價)。
【學習活動】
學生基于情境,以School Magazine記者的身份,采訪中醫(yī)學院教授,了解中國中藥的起源、藥圣及其著作、中藥的對外傳播狀況及意義。
a.神農曾嘗百草以治病救人;
b.藥圣李時珍,著作《本草綱目》,介紹了1 892種中藥和10 000多個中藥方;
c.中國中藥已傳播到世界各地,讓很多人受益,為維護人類健康貢獻了中國力量。
【效果評價】
觀察學生在討論和展示中的表現(xiàn),評價他們對關鍵信息的領悟狀況與輸出能力,必要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設計說明】
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有效解決本單元中國發(fā)明內容比例較低的問題,并在學用結合、遷移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善思考、會表達、愛祖國的育人目標(遷移與創(chuàng)新)。
必做:請根據課堂采訪,撰寫School Magazine訪談專欄的采訪報道。
選做:
1.上網搜索并了解更多中國發(fā)明的相關知識,并設計一張英文海報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偉大發(fā)明;
2.請制作一張海報呈現(xiàn)自己的發(fā)明夢想及實現(xiàn)夢想的計劃。
《課程標準》是學科課程性質、目標、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等的綱領性文件?!墩n程標準》的發(fā)布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方式及實施理念,指出以課程內容六要素為核心,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活動,推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持續(xù)發(fā)展,是英語課程落實立德樹人,實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途徑?!墩n程標準》對培養(yǎng)目標的完善和課程設置的優(yōu)化需要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一落實,同時對實施要求的細化為教學改革和評價指明了方向。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不僅應成為《課程標準》指引下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還應成為指引教師投身新時代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在認真研讀語篇、深刻領悟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內容六要素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真實問題引導的一系列語言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本課例在主題意義Inventions的探究中,通過深度研讀語篇和多層次、融學科的實踐活動,充分挖掘語篇文化內涵(段海燕 2022),基于學生的知識和經驗,整合課程內容六要素,提升了他們的語言知識與技能,使其掌握了合適的學習策略,并學會了多角度、辯證地解讀語篇,從而推斷語篇所傳遞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評價、模仿、創(chuàng)新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具體活動中外化于行,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確保了課堂教學育人目標的有效落實,為《課程標準》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式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