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文聰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毛澤東著作版本一直是學界研究和紅色收藏的重要內容。以往學界對《論聯(lián)合政府》中文版研究非常詳細,但對其英譯本則語焉不詳或存在疏漏,如施金炎《毛澤東著作版本述錄與考訂》(1995)沒有收錄《論聯(lián)合政府》英譯本,劉躍進《毛澤東著作版本導論》(1999)、蔣建農(nóng)等《毛澤東著作版本編年紀事》(2003)只收錄了1945年12月紐約版、1946年出版于孟買的英譯本。筆者在學習和研究《論聯(lián)合政府》時,發(fā)現(xiàn)并收藏了該書幾種英譯本,其中一本鈐有“南京市城市建設局俱樂部委員會”且中有紅色五星的橢圓形收藏印章,筆者稱之為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試對該本作一考述。
筆者收藏的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為土紙本,鉛印,80頁,有原美共總書記福斯特作的《序言》,字跡已有漫漶。書名為“The fight for a New China”,書脊有“乙|14-1-5”的編號,鈐印處有“價購”“58.4.28”字樣,封底有“0.05”字樣。查閱《南京市政建設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于5月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6月成立南京市建設局;1953年,撤銷建設局,成立市政建設委員會;1956年,組建城市建設局;1957年11月,合并相關部門成立了城市建設局,此番調整直至1983年機構調整為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1]可見,南京市城市建設局之稱始于1957年11月,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購買或編目于1958年4月28日,可能為其工會性質的俱樂部委員會所藏,供職工學習使用。
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沒有版權及出版信息,封面有英文書名和英文作者名,扉頁除了英文書名和作者名外還有中文與之一一對照,與國家圖書館館藏品完全一致。[2]以往毛澤東著作版本工具書均沒有收錄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
那么,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的版本來源是哪里呢?經(jīng)過檢視,該本來源于另外一個英譯本——1945年12月在美國紐約出版的“The fight for a New China”(簡稱紐約12月版)。該版本用紙良好,印刷精美,字跡清晰,保存完好,開本比南京城市建設局本稍大,80頁。紐約12月版封面有“25c”字樣(華盛頓25美分硬幣流通于1932年至1964年)應是其定價為25美分;扉頁上方?jīng)]有書名和作者的中英文對照,下方印有紐約新世紀出版社字樣;目錄頁下方有完整的版權及出版信息,顯示為1945年12月在美國紐約出版。包括福斯特序言、正文在內的其他內容和版式均完全相同,由此判斷,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以及國家圖書館本均來源于紐約12月版。
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為什么略去了版權和出版信息,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國內需要,將紐約12月版回流國內印刷,但并沒有取得相應出版許可,從而導致相關信息闕如。
國家圖書館在題錄介紹時認為其館藏本(也即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是1945 年紐約出版。實際上,這種認識應是錯誤的。因為紐約12 月版出版時間為1945年12 月,回流國內的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應該晚于1945 年12 月,根據(jù)當時情況,該本流傳國內最早應該是1946 年以后的事情了。根據(jù)史料記載,1945 年4 月初,中共七大尚未召開,董必武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了在美國召開的聯(lián)合國會議,并帶去了一批毛澤東著作和中共重要文件及部分英譯稿,交給曾任美國共產(chǎn)黨中央中國局書記的徐永煐組織翻譯和審校,11 月中旬,董必武回國。[3]這些文件中毫無疑問沒有1945 年5 月公開出版的《論聯(lián)合政府》,董必武也不可能帶回紐約12月版。受周恩來指示,1946 年夏,徐永煐回國任中共中央外事組編譯處處長,負責翻譯毛澤東及中央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主持了《毛澤東選集》的英譯工作。[4]福斯特于1945 年11 月寫序言,12 月紐約版《論聯(lián)合政府》出版。因此,綜合上述情況,由于徐永煐的特殊身份和接受之任務,他很可能在1946 年回國時帶回了紐約12 月版,促成了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的翻印。
有意思的是,這種“英譯本的中文翻印本”回流至國內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比如,《論聯(lián)合政府》在1946年初還被英國紅色出版商維克多·格蘭茨(Victor Gollancz)主持的著名的左派俱樂部(Left Book Club)整合進了葛爾德(Stuart Gelder)編的《中國共產(chǎn)黨》(The Chinese Communists)一書中(前言落款為1945年11月),然而很快這本書就有了加上中文編著者、中文書名、其他全部一樣的“英譯本的中文翻印本”。
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翻譯的契機是什么?這要從毛澤東發(fā)表《論聯(lián)合政府》說起?!墩撀?lián)合政府》是毛澤東在1945年4月24日中共七大上提交的報告,系統(tǒng)分析和闡明了人民群眾的基本要求、國際國內形勢、抗戰(zhàn)中國共兩黨的兩條路線、兩個前途、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等,主張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起來,徹底打敗日寇,建設一個舉國一致的民主的聯(lián)合政府,建設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中國共產(chǎn)黨、國民黨圍繞和平建國問題于1945 年8月至10 月進行了談判,史稱“重慶談判”。為了宣傳黨的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特別是針對國際友人和民主人士進行外宣統(tǒng)戰(zhàn)工作,1945年8月至11 月,《論聯(lián)合政府》被翻譯出了三個英譯本,分別為8月版、9月版和紐約12 月版,三個版本完全不同,并且三個版本衍生出了至少八種不一樣的本子。據(jù)筆者考證,8月版為延安新華社翻譯(出版信息印有“NEW CHINA NEWS AGENCY”“AUGUST 1945”),9月版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翻譯,[5]紐約12 月版應為中共中央南方局綜合了8月版、9月版調整的本子。
筆者收藏和經(jīng)眼的《論聯(lián)合政府》8月版、9月版、福斯特“譯”本原收藏者為彼得·唐遜(Peter Townsend),書中貼有印有其名字的長方形白色便箋紙。彼得·唐遜(1919—2006),英國人,1940 年底隨公誼救護隊中國救援隊來華,主要在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工作,負責接受和分配國外援助中國資金。1943—1945年在成都和重慶工作,經(jīng)工合國際名譽主席宋慶齡的介紹熟識周恩來,并于1946 年3月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到延安與毛澤東會談工業(yè)合作社去留及國外援助資金問題,1951 年返回倫敦。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統(tǒng)戰(zhàn)工作非常有特色,他們翻譯的重要領導人著作和中共重要文獻每次印1000—3000 冊,一般不公開發(fā)行,而是贈送給國際友人,再轉發(fā)國外。[5]正因為唐遜在當時的特殊地位,成為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重要的統(tǒng)戰(zhàn)對象,因而才能獲得《論聯(lián)合政府》上述三個本子。
如果唐遜的案例仍然只是旁證的話,上述葛爾德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刊載的《論聯(lián)合政府》就很能印證上述觀點。這個本子不僅與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翻譯的9月版完全一致,更為重要的是,序言表明這本書中的文件是在1944年12月及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受周恩來之托、由中共中央南方局贈送,作者于1945年11月回到英國倫敦編輯了本書。[6]由此可見,包括《論聯(lián)合政府》8月版、9月版、紐約12月版、南京市城市建設局本在內的諸多版本同時并行,主要是為了向國際友人和民主人士發(fā)放,借此持續(xù)宣傳中共中央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以期凝聚更多和平、民主、團結力量。從歷史進程來看,確實收到了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