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本燕 邵長城
與人教版教材以文章體裁組編單元的方式不同,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創(chuàng)新了教材編排方式,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結構教材,這一變化極大地沖擊了一線教師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觀念。改變單篇教學模式,立足整個單元,這給教學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大單元教學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1931 年,莫里遜便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附屬中學實踐的基礎上著述了《中學教學實踐》一書,其中首先提出“莫里遜計劃”,即莫里遜大單元教學法。
大單元教學是促進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重要途徑,它將研究視角集中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施上,直面如何在教育中培養(yǎng)人的難題,并引導學生在單元中探索現(xiàn)實問題。大單元教學克服了傳統(tǒng)課堂中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弊端,打破了學生碎片化的知識狀態(tài),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知識、技能和能力之間形成連貫和結構化的理解。因此,大單元教學是基于教材單元原有結構,對情境、內容、方法、資源等進行大單元整合設計,用系統(tǒng)論的方法對教材中“具有某種內在關聯(lián)性”的內容進行分析、重組、整合。
具體到語文學科,教材通常以單元的形式組織,每個單元都確定了相應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單元內所選的內容也是極具特色,有利于形成更加系統(tǒng)和全面的邏輯結構。而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思路是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組織單元,各部分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配合,使每個單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為我們進行大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項目式學習,顧名思義,以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以真實情境為出發(fā)點,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并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深入學習。項目式學習強調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和知識的生成,即從問題提出開始,學生就在真實的體驗中制定任務、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生成知識,獲得經(jīng)驗。
項目化學習彌補了基礎教育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解決問題意識等方面培養(yǎng)的不足,幫助學生樹立知行合一的學習理念,讓學生擁有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機會和經(jīng)歷,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大單元教學中的項目化學習,以語文學科的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基礎確定學習目標,根據(jù)任務驅動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活動,優(yōu)化教學策略,通過不斷的學習評價來激勵學生,實現(xiàn)教與學的一致性,更好地提升學科教學的質量。用項目活動組織成大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體驗自主且個性化觀察、聯(lián)系、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過程。具體的推進路徑為:設計大教學單元的項目指南,用“板塊”明晰目標;推進大單元教學的項目活動,用“子任務”循序漸進;評價大教學單元的項目活動,用量表支持立體檢查。
本次我們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重點探究項目化學習如何循序漸進助推大單元教學。大致將教學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由三課構成,具體選入了三篇分別敘寫袁隆平、張秉貴、鐘楊事跡的人物通訊,一篇關于“工匠精神”的新聞評論,以及兩首關于鄉(xiāng)村勞作的古詩。本單元在“單元導語”的第一段中詳細解釋了對“勞動光榮”的內涵及價值:勞動改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文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是中國人民世代相傳的美德;無私奉獻,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造,是新時代青年應該樹立的勞動觀念。這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意義。第三段提到學習本單元,通過專題研討等活動,深入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這一段話從價值觀引領方面為我們學習本單元提出了要求。
基于上述單元內容,我們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確定為“勞動光榮”。本單元通過學習優(yōu)秀勞動者的杰出事跡,認識勞動的偉大意義,旨在教育學生采納和傳承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美德,尊重和熱愛勞動,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學生無私奉獻、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勞動觀念。上述目標也是單元教學設計的達成目標。
由此可見,本單元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要求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學閱讀與寫作”三足鼎立,分別代表著語文課程重視實用性思辨性和文學教育的價值取向。
基于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需要依托具體的情境,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并使學生持續(xù)聚焦思考。本單元的大情境是:通過體驗古今名篇,并聯(lián)系日常生活,觀察勞動者生活,感受勞動者身上的閃光點。綜上,我們設計四個活動項目,分別如下。
活動一:閱讀新聞通訊,致敬時代楷模
(1)仔細閱讀第四課所選的三篇文章,聯(lián)系之前學習過的其他類型的新聞,之后在小組中交流分享不同類型的新聞報道的特點。
(2)梳理三篇文章中主要人物經(jīng)歷的主要事件,談談文章中的人物精神與作者態(tài)度,并嘗試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表1
(3)鑒賞三篇報道的標題,以其他報紙的文章標題為例,談一談好的通訊標題的特點。
(4)選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都獲得過“感動中國人物”相關榮譽稱號,根據(jù)課文內容,尋找相關資料,分別為他們寫一段頒獎詞。
設計思路:第四課選取了三篇新聞通訊,主要人物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xiàn)的典型勞動者形象。所選課文的主題和風格非常一致,是真實的社會材料,適合以過程為中心的教學,讓學生參與閱讀課文。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閱讀帶動寫作,并在寫作的過程中體驗典型的優(yōu)秀作品,培養(yǎng)勞動崇高的觀念。
活動二:解析工匠精神,學習評論寫作
(1)第五課《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作為一篇新聞評論,論證嚴密,觀點鮮明,請同學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文中出現(xiàn)的事實與觀點分類。
表2
(2)第五課文章邏輯性極強,嘗試理清本文觀點的表述方式,并為“工匠精神”一詞進行定義。
(3)在學習第五課的基礎上,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為第四課中報道的三位優(yōu)秀人物中的任意一位寫一篇短評,談談他是如何踐行“工匠精神”的。
設計思路:《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是一篇結構嚴謹、有理有據(jù)的評論文章,主要教學目標是了解新聞評論的觀點,學習如何進行闡述表達。其中活動任務的設計是基于教科書中對單元任務的定義。首先,它是關于著重把握新聞中事實與觀點之間的區(qū)別。第二,著重讓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觀點,并弄清它是如何呈現(xiàn)的。第三,建立在前三篇新聞通訊的基礎上,強調內容知識和過程技能的轉移和應用。通過選擇適當?shù)挠^點,并嘗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有根據(jù)的論點。最終讓學生認識到不僅是這些典型人物,每個人都應該堅守工匠精神。
活動三:反復吟誦詩歌,再現(xiàn)勞動場景
(1)朗讀《芣莒》《插秧歌》兩首古代詩歌,賞析詩歌中的字詞及其蘊含的深刻韻味,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
(2)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探討兩首詩歌描繪勞動場面的手法,感受詩歌的形象美。
(3)交流總結,兩首詩歌向我們生動再現(xiàn)了古代勞動者們緊張勞動時熱烈的畫面,嘗試討論這兩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應以歡快為主,還是以沉重為主。
表3
設計思路: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對于古代詩歌的學習要以讀為主,以感受詩歌中的形象思維為主,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為主。因此對于《芣莒》和《插秧歌》這兩首古代詩歌的學習我們要在聽讀齊讀等多種閱讀方式的基礎之上,領會作者對于勞動者勞動環(huán)境的艱辛以及勞動心情的愉悅,進而對勞動的歷史起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活動四:學習采訪身邊的勞動者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具有卓越品質的優(yōu)秀勞動者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價值追求: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當然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平凡勞動者們,我們要擦亮我們的雙眼去采訪記錄他們的勞動生活。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某一特定主題展開工作。例如以“抗擊疫情的哨兵”為主題,結合當下現(xiàn)實,學生可以對在抗擊疫情中為我們的安全做出貢獻的普通工作者進行采訪,如“疫情下的逆行者”醫(yī)務人員、維護社會秩序的警察、保持日常生活的社區(qū)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發(fā)現(xiàn)這些工作者的生動故事,向普通人的非凡品格致敬。
設計思路:本活動是建立在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之上,并結合了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進行的任務驅動型寫作。它與第四課中關于新聞通訊的內容與方法相聯(lián)系,同時整合寫作板塊中的提示,以完成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最后選取與當前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主題,使練習更具時代性,更富教育意義。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新冠疫情特殊環(huán)境的雙重背景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語文學科教學方式,讓教育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從曾經(jīng)的“聽中學”到“做中學”,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大幅度促進了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從機械的記憶式學習,發(fā)展成基于豐富實踐的學習。當然,具體活動任務的探究使得語文課程的大單元教學從知識傳授走向素養(yǎng)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真正地發(fā)揮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想要真正地從理論變成實踐,將其付諸于課堂當中從而發(fā)揮積極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