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寬
榆樹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榆樹 130400
片形吸蟲主要是肝片吸蟲和大片吸蟲,常寄生于牛、羊體內,人也可以罹患此病。病原體主要寄生在患畜的肝臟和膽管中。引起寄生部位急性或慢性炎癥,以及全身性的中毒現(xiàn)象和營養(yǎng)障礙,可引起幼畜和綿羊死亡。?;急静『?,耕作能力下降,奶牛泌乳量減少,特別是肉用牛的肝臟不可使用。
肝片吸蟲蟲體是扁平的,外觀呈葉片狀,剛從膽管里取出來的新鮮活體為棕紅色,固定后為灰白色。體長2~3.5 cm,寬0.5~1.3 cm。有吸盤盒腹吸盤,生殖系統(tǒng)發(fā)達,雌雄同體。片形吸蟲蟲卵是黃褐色的長橢圓形狀,前端較窄,后端較鈍,前端的卵蓋不明顯。卵殼薄而透明,卵內充滿卵黃細胞和一個胚細胞。大片吸蟲盒肝片吸蟲的形態(tài)相似,區(qū)別在于蟲體呈長葉狀,較肝片吸蟲略微細長些。
成蟲一般寄生在牛膽管內,排出的蟲卵隨著膽汁進入腸道,混合在糞便里排出體外。自然界中的蟲卵在適宜的溫度(15~30 ℃)下,氧氣、水分和陽光又適當,大約經(jīng)過10~25d就可以孵化出毛蚴。
水中的毛蚴遇到合適的中間宿主時立即鉆入其體內,片形吸蟲的中間宿主主要是各種淡水螺。肝片吸蟲的幼蟲在螺體內無性繁殖,蟲體在螺的肝臟內發(fā)育為胞蚴,胞蚴一般就一代,多年有的也可以為二代。胞蚴經(jīng)過10~30d形成雷蚴,一個胞蚴體內可形成5~15個雷蚴。成熟的母雷蚴體內含有子雷蚴盒胚細胞。在氣溫適度、螺的食物充足的情況下,螺體內的母雷蚴可以先發(fā)育成很多個子雷蚴,每個子雷蚴又可以發(fā)育成更多的尾蚴。尾蚴從子雷蚴前部的孔逸出,離開螺體進入水中,在2 h內附著在植物上或在水面上形成囊蚴。而尾蚴一般喜歡浮游在距離植物較近的水面上,因此水的底部尾蚴就很少。囊蚴具有感染性,在26 ℃時在水中3個月還有感染性。
牛采食了附著囊蚴的水草或水,使囊蚴進入牛的腸道內,囊被溶解,童蟲破囊而出,經(jīng)腸壁進入腹腔,再穿過肝包膜進入肝臟;有的童蟲進入腸黏膜血管,經(jīng)門靜脈進入肝臟。童蟲在肝實質內移行數(shù)周后進入膽管,至此發(fā)育為成蟲。
本病的流行病學因素包括病原體、中間宿主和終末宿主間的關系,和外界環(huán)境與寄生蟲及宿主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的各個方面。
卵在發(fā)育和孵化的過程中與外界的環(huán)境溫度、濕度以及陽光照射均有密切的關系。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卵孵化的時間,如平均溫度在12℃時,卵會停止發(fā)育,只有達到16 ℃才開始發(fā)育,但需要50~70d才能孵化,而在25~30 ℃時,僅需要10~15d即可孵化。
蟲卵對干燥較敏感,在干燥的糞便中會停止發(fā)育,若完全干燥則會迅速死亡,在濕潤的環(huán)境中則能存活數(shù)月之久。如新鮮的蟲卵或者是含有毛蚴的蟲卵,在冰箱里經(jīng)過2個月還有活力,如在干燥的室內30 min即可破裂死亡,陽光直射3 min即死亡。
毛蚴與光線、溫度以及水質等因素也有關系,毛蚴在早晨陽光出來后開始發(fā)育,水質新鮮也可以促進毛蚴孵化。含毛蚴的卵在低于14 ℃時會停止孵化,而在20~30 ℃則最活躍。
此外,尾蚴逸出螺體外后與外界環(huán)境的條件也有密切的關系。在9 ℃時尾蚴無法逸出螺體,在27~29 ℃時可大量的逸出螺體,而在30 ℃時又停止逸出。新鮮的水有刺激作用,可以誘導尾蚴逸出。因此,在夏秋兩季,雨水充足,氣候溫暖,可使大量的尾蚴逸出螺體,并隨著雨后漲水,大量的尾蚴附著在草葉上形成囊蚴,從而感染牲畜,造成肝片吸蟲的廣泛流行。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發(fā)生在低洼易澇或沼澤地帶的放牧區(qū)。本病的流行季節(jié)多是夏秋季節(jié),南方春季也可感染。這個季節(jié)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都適合肝片吸蟲卵的發(fā)育和孵化,同時也是中間宿主-淡水螺繁殖最多、分布最廣的季節(jié)。在我國,小土蝸也是肝片吸蟲和大片吸蟲的主要中間宿主。
片形吸蟲的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與其不同的發(fā)育階段有關,與寄生的數(shù)量也有關。如果一次感染大量的囊蚴時,在囊蚴進入畜體初期時,幼蟲會穿過小腸壁經(jīng)腹腔進入肝實質,在幼蟲移行的過程中,造成腸壁和肝實質的機械性損傷。肝腫大、出血,肝實質上可見蟲道內有凝固的血液和童蟲。肝包膜上附有纖維素沉淀??梢鸺毙愿窝缀蛢瘸鲅8骨粌扔袔а酿ひ?,腹膜上也可出現(xiàn)炎癥變化,這是感染本病時的急性死亡原因。
蟲體進入膽管后,長時間的機械刺激和毒素作用,使膽管盒肝臟發(fā)生慢性炎癥,伴有貧血現(xiàn)象。早期肝腫大,以后肝臟萎縮硬化,肝小葉間結締組織增生。當大量的蟲體聚集在膽管內,可使膽管擴張、膽管壁增厚、膽管變粗,甚至膽管阻塞,因膽汁停滯而引起黃疸。肝表面可見繩索一樣膽管突起。磷酸鈣和磷酸鎂堆積在膽管內壁,膽管內壁粗糙,特別是牛比較多見,用刀切時能聽到沙沙聲。但管內可見蟲體和粘稠污濁的液體,但也有膽管病變嚴重卻找不到蟲體的情況。病牛會出現(xiàn)貧血和水腫的現(xiàn)象。因為蟲體本身不斷地以宿主的血液和細胞為營養(yǎng),結果引起病牛營養(yǎng)擾亂盒體質消瘦,這就是慢性吸蟲病的主要表現(xiàn)。
本病的臨床癥狀與感染的吸蟲數(shù)量、牛的體質、年齡以及飼養(yǎng)管理條件的不同而有一定的不同。一般感染數(shù)量不多時,病牛往往不表現(xiàn)出癥狀。感染數(shù)量多時則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一般牛感染250條成蟲、羊感染50條成蟲時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當然,對于犢牛而言,往往干擾少量蟲體也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牛多呈慢性經(jīng)過,1.5~2的歲犢牛感染癥狀明顯,而成年牛一般不明顯。如果寄生數(shù)量多,而牛的營養(yǎng)狀況差時也能引起死亡。病牛逐漸消瘦,被毛粗亂而沒有光澤,易脫落。食欲減退,反芻異常,繼而出現(xiàn)周期性的瘤胃臌脹和前胃遲緩,拉稀,體力下降,黏膜蒼白。到后期出現(xiàn)下頜、胸下水腫,觸診有波動感或者捏面團的感覺,但無熱痛的現(xiàn)象。母畜不孕或流產,公畜生殖力下降,如此時不予治療,最后病牛因極度衰弱而死亡。
?;计挝x的診斷主要是通過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調查、糞便檢查以及剖檢等綜合分析,才能予以確診。如在正常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的牛,長期消瘦,并伴有貧血的癥狀,反復出現(xiàn)消化不良,對癥治療后收效甚微,特別是在春、夏季節(jié)牛放牧后,出現(xiàn)消瘦和消化不良現(xiàn)象,應首先考慮寄生蟲病的可能性,結合糞便檢查,即可確診。有時候患畜出現(xiàn)了明顯的消瘦和消化不良的癥狀,在糞便中卻檢查不到蟲卵,是因為感染的片形吸蟲的數(shù)量較多,感染不久出現(xiàn)了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蟲體尚未發(fā)育成成蟲,不能產卵,這時應結合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調查予以確診,必要時可通過剖檢確診。
糞便檢查法有以下幾種:連續(xù)洗滌檢查法(反復沉淀法)、尼龍篩兜集卵法、硝酸鉛漂浮法。
連續(xù)洗滌檢查法(反復沉淀法):取50g糞便,加100 mL以上的清水,攪勻糞便,用40~60目銅篩過濾,收集濾液,靜止20~40 min,棄去上清液,保留的沉渣加清水,攪勻、過濾、沉淀,反復操作至上清液透明,吸取沉淀物做鏡檢,看是否有吸蟲蟲卵。
尼龍篩兜集卵法:取糞便5~10g,加水混勻,用40或60目的銅絲網(wǎng)過濾,濾液再用260目的尼龍網(wǎng)兜過濾,并在尼龍網(wǎng)兜內不停地加清水,直至洗出的水清澈透明,然后挑取網(wǎng)兜內的糞渣做涂片鏡檢。
硝酸鉛漂浮法:硝酸鉛溶液的比重是1.5,在20~22 ℃下,可迅速把肝片吸蟲的蟲卵浮起。取5g糞便,加入比重1.5的硝酸鉛溶液100 mL,混勻,用60目的銅篩過濾,濾液靜止30 min,用直徑5~10 mm的鐵絲圈,平行接觸液面,沾取表面液膜,然后將沾取液抖落在載玻片上檢查,即可查出吸蟲蟲卵。
常用的藥物有氯氫碘柳胺納、硫雙二氯酚、硝氯酚、硫氯酚、贊尼爾等。其中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是氯氫碘柳胺納,牛0.1 mL/k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隔2d注射一次,連續(xù)注射2次,即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病牛和帶蟲者是肝片吸蟲傳播的源頭,因此驅蟲不僅是治療,更是一種預防措施。驅蟲的時間和次數(shù)往往結合流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而定。在我國北方,一般牛冬季舍飼,春夏秋放牧,故每年應有2次定期驅蟲:一次在秋末冬初或由放牧轉為舍飼,另外一次在冬末春初或由舍飼改為放牧。第一次驅蟲是為了預防牛冬季發(fā)病,第二次驅蟲則可以減少病牛在放牧時散播病原。南方地區(qū)牛常年放牧則應驅蟲3次。平時注意牛舍的衛(wèi)生,及時清理糞便,特別是驅蟲時牛排出的糞便更應嚴格處理。糞便應堆積發(fā)酵,利用生物熱將蟲卵殺死后再還田利用。
螺是肝片吸蟲的主要中間宿主,預防肝片吸蟲的重要措施是滅螺。在放牧地區(qū)結合興修水利或填平改造低洼地等措施,改變螺的生存環(huán)境,使螺不易生長繁殖。此外還可以用化學藥品殺死螺,也可飼養(yǎng)水禽,消滅螺螄,又促進了副業(yè)生產。
肝片吸蟲多寄生在低洼易澇的地區(qū),因此在牛放牧時盡可能遠離這些地方,動物飲水最好飲用自來水或井水,保持水源的清潔,以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