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由三篇課文組成,分別體現(xiàn)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對時代、社會與人生的洞察與思考,堪稱先秦諸子的代表作。除了繼續(xù)探索文言文的學習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對其思想價值與文化內涵的研讀,既要讀懂這六篇經(jīng)典文本的基本內涵,把握其思想特點和言說方式,并將之轉化為為人處事的準則;又要能夠結合現(xiàn)實生活,思考社會、人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辨精神。
題型再現(xiàn)
2022 年高考乙卷第2 題: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敘事作品視角的分析,證明了流動視角和復眼映視式的視角優(yōu)于定點透視。
B. 文章第二段以《水滸傳》中“大鬧快活林”為例,論證流動視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 文章末段以《閱微草堂筆記》中一則小故事為例,論證視角在同一層面和不同層面流動存在著差別。
D. 除了舉例論證,文章還使用了對比論證等方法,讓專業(yè)性很強的敘事學概念變得較易理解。
解析
B、C 選項重點考查舉例論證。所舉的例子即論據(jù),是否用來論證相關的論點,是重要的考查內容。作者舉“大鬧快活林”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中國古代句式不時省略主語,更強化了這種效應”這一觀點,作者舉《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小故事是為了論證“復眼映視式視角的多重功能”,都屬于錯誤地理解了論據(jù)和論點之間的關系。
D 選項要找到原文是否運用了對比論證,原文首句“與西方敘事作品的定點透視不同”表明文本使用了對比論證。
以上是選擇題的基本得分方法。這里需要補充的是,考生要先學會準確把握論述文的觀點,其次要學會分析選項的關鍵詞。隨著做題量的增加,考生還需要將做過的題歸納整理出來,豐富錯誤表達觀點的經(jīng)驗,積累更多的關鍵詞,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做題思路。
仔細閱讀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單元寫作任務之后,不難抓住題干中“新的時代”“關鍵概念”“辯證思考”等關鍵詞,領悟到寫作任務與單元目標的一一對應。而且,從所給語句之豐富和“另選一句”的說明中,亦可見單元任務給予同學們更廣泛寫作空間的用心,對同學們個性化選擇的鼓勵。于是,我在原寫作任務給定的作文之外又給出了兩個寫作思考題,一并納入本單元寫作任務的選擇之中,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從三道題目中選擇其中一個完成即可。另加的兩道題如下:
1.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是中國古典傳統(tǒng)文化范疇的概念,在當代社會,它們是否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值得我們深思,請以“現(xiàn)代公民”與“君子人格”為話題,寫一篇評論。
2《. 大學》認為只有修好了自身才能平天下,但是歷史上一些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卻未必擁有好的品格。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從同學們的寫作反饋來看,直接選擇名句進行寫作的同學不多,大多的問題在于簡單地照搬了課堂學習中的結論,而對于“新的時代”“新的角度”的要求則難以落實。選擇增選的兩道題(尤其是后一道題)的同學較多,他們在思考的角度上更為明晰。但在思考的深度上,更多還停留在自發(fā)的階段,對關鍵概念內涵的思辨缺少有意識地突破。
例文
用團隊“平天下”
上海市曹楊二中蔣聿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在論述平天下時,用層層遞推的方式論述了“修身”是“平天下”的必要條件。修身即指修煉自己,使自己擁有完備的知識與優(yōu)秀的品格。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復周禮,是因為在他看來,周朝的奠基人就是從“修身”開始,最終才完成“平天下”的宏偉大業(yè)?!对娊?jīng)》中就有記載:“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后世也多稱贊身先士卒、為民請命的周武王“湯、武脩德而王”。可見,擁有好的品格的確能獲得民心,“平天下”。
可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也不盡然?!吧斪魅私?,死亦為鬼雄”的項羽,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可謂有血性的英雄人物,卻因此讓“厚臉皮”的劉邦最終一統(tǒng)天下;《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雄”“曹賊”,可以仁義聞名的蜀漢卻難逃滅亡。由此看來,“修身”似乎并不是“平天下”的必要條件,是《大學》出錯了嗎?
這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什么是“平天下”?我認為“平天下”應有兩個要素:第一,獲得實際的權力;第二,民心所向。回望歷史,凡短命的王朝都提供了反面例證。秦“苛政猛于虎”,因不得民心,最終二世而亡;晉竊取政權后大行門閥制度,致使政權更迭頻繁,人民生活困苦;元朝欺壓漢人,因民族矛盾激烈,導致迅速滅亡。可見,天下太平最重要的是民心的認同而非用壓倒性的權威禁錮自由。
那么,究竟是怎樣的“英雄人物”才能獲得民心的認同,做到“平天下”呢?是漢武帝,還是唐太宗?漢唐盛世固然值得追憶和稱頌,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兩位皇帝也并不完美。他們之所以能開創(chuàng)盛世太平,除了自身的能力、才華之外,更多的在于任用人才?!捌教煜隆辈皇且粋€人的孤勇,“平天下”的“英雄人物”也不是具備所有“好的品格”的完美人物,而是以天下民心為大局,打破舊觀念而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的人。周武王“伐無道”,為民請命,受到愛戴,但也需姜子牙、周公旦等人的協(xié)助,周朝才會蒸蒸日上;劉邦雖然只是玩世不恭的泗水亭長,但他有容人之量,才有韓信、陳平等投入門下,助其平天下??梢?,“英雄人物”確實需要通過“修身”來培養(yǎng)自己的前瞻性和目標感,以最大程度地取得民心和勝利,但他可能并不具備某些好的品格。而縱使英雄德才兼?zhèn)?,又怎能敵過“完美團隊”的力量?
英雄人物應該修身,但無需完美。只有創(chuàng)建擁有“好的品格”的團隊,并各取所長,才能成為民心所向,真正做到“平天下”。
評點
對于《大學》的觀點與歷史現(xiàn)象的沖突之處,作者先是從“修身”這一概念的外延與“擁有好的品格”這一表述“不能劃等號”入手,分析了平天下的政治家“修身”的特有含義,同時對僅“擁有好的品格”順手一擊。然后,作者切入“平天下”的條件的思考,在前文肯定“修身”的基礎上提出了“外界條件”的限制問題,其中對“修身”與“外界條件”的轉變關系的辯證思考尤其可貴。
需要再思考的是,扶蘇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他“擁有好的品格”,或是客觀條件限制,還是不具備政治家的“品格”呢?而隱藏在這背后的問題則是,當我們肯定“修身”為本時,“修身”的外延與“擁有好的品格”的關系究竟為何?可再加入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