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 唐志堅
[摘 要]時政素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資源。時政單元的課程開發(fā)屬于本次課程修訂(2022年)指向的大觀念、大主題或大任務等課程內容形態(tài)。文章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政課“‘雙碳目標與我們的生活”為例,為素養(yǎng)導向(責任意識核心素養(yǎng))下的時政單元德育互動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素養(yǎng)導向;時政課;德育互動教學;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34-0045-04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素養(yǎng)導向”,準確而言,素養(yǎng)導向的實質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1]。以課程內容結構化(如主題、項目、任務等方式)組織課程內容來引領教學實踐變革,讓學生在主動活動中生成素養(yǎng),是本次課標修訂的一項重要變革[2]?!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結構化設計方面,也強調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軸,構建大任務、大觀念或大主題等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課程內容結構單位和教學單元組織形態(tài),以此作為學習內容聚合機制和學習動機激發(fā)機制,有效清理、歸納、整合學科知識點或主題活動內容,在學習內容安排層面落實減負、增效、提質[3]。時政素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資源。時政單元的課程開發(fā)屬于本次課程修訂(2022年)指向的大觀念、大主題或大任務等課程內容形態(tài)[3]。
教育部頒布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過程與方法”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德育互動教學法強化了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實踐,讓“自主、合作、探究”迭代升級[4]。德育互動教學法是指課堂內教師引導一系列師生互動活動,以完成德育具體學習目標、內容的教學法。它具有既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又強調合作的特征[5] 。
一、時政單元德育互動教學主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主題
“雙碳”目標與我們的生活。
(二)教學目標
1.在教師的主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圍繞“雙碳”目標的相關時政進行德育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了解到:“減碳”的幾個重要原因,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及兩者的關系,如何從國家、個人層面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2.使學生認識到:“雙碳”目標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展示了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貢獻,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fā)展道路、推動全人類共同發(fā)展的堅定決心;向全世界展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雄心和大國擔當,使我國能夠從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努力貢獻者,逐步成為關鍵引領者,與沒有落實承諾、轉移視線、諉過于人的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3.幫助學生樹立綠色環(huán)保的“減碳”理念,提升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感,提升責任意識(踐行綠色生活方式)這一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從國家、個人層面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教學難點:“減碳”的幾個重要原因。
二、時政單元德育互動教學過程
(一)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極端氣候現象導入
教師:同學們,2021年暑假大家在關注奧運會的同時,還有一件大事相信大家也非常關注,那就是發(fā)生在河南的大暴雨(展示圖片)。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回顧一下(播放視頻)。
教師:我們再看看燃燒數月的澳大利亞山火(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極端氣候給人們的人身、財產造成什么影響?
預設學生生成,教師總結:極端強降水、高溫熱浪等氣象災害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人員傷亡。
教師: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北極圈,這里的冰川快速消融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北極熊的生存(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冰川會快速消融呢?
預設學生生成:氣溫上升。
引導學生根據數據歸納:百余年來,全球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導致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不斷上升。
(展示權威數據)
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極端氣候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什么影響?(提示:冰川快速消融嚴重威脅到北極熊的生存折射出什么問題?)
預設學生生成,教師總結: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嚴重破壞。
教師: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是什么?(展示圖片)蝗蟲?(學生生成)是的,大量的非洲蝗蟲由于異常的氣候條件得以快速繁殖,肆虐了農作物。
引導學生思考:這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什么影響?
預設學生生成,教師總結: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特別是食物鏈和食物網,導致非洲數百萬人陷入糧食危機。
(二)探究“減碳”的幾個重要原因
教師: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fā),現有的研究也表明,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特別是全球氣溫上升的重要因素(出示模型圖示)。因此,“減碳”勢在必行。(展示歸納:“減碳”的原因1——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fā)對人類造成威脅,“減碳”有助于全球氣候治理)
教師:下面我們看一下中國是怎么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是最早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國家之一,并認真履職作為;而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并沒有一一履行承諾(如資金和技術方面),以各種理由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碳排放,以各種借口把減排責任推卸到發(fā)展中國家頭上。
教師:對于國家而言,談碳排放權,必須得考慮到歷史和人均兩個重要因素。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教授說的那樣,談碳排放權不談歷史和人均,就是“耍流氓”。近百年來,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人類活動導致的碳排放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導因素。
教師:這里,老師整理了美國、英國、中國每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動態(tài)數據,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fā)起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開始,英國就進行了大量的碳排放;19世紀中后期,美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進行了大量的碳排放;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這四十余年。足以看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大量碳排放比我們國家早了百余年。研究數據也表明,在過去的一百年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總量至少是我國的7.5倍(展示動態(tài)數據圖)。
教師:現在我們不要求獲得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總量,只要求他們的人均碳排放量與我們的相同就行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的(展示動態(tài)數據圖),然而,從現實國情研判,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能源需求不斷增長,還走在工業(yè)化的路上;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進入到后工業(yè)化時代,碳排放并沒有那么強勁,碳達峰也就是碳排放最旺盛的時期已經過去,實現碳中和也就是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時間相對較長。從實現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西方發(fā)達國家預計至少需要經歷50年到70年或者更長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國家規(guī)劃的時間相對較短,目標期限僅為30年,且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預測峰值約為106億噸,所以要實現碳中和并非易事,未來必將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展示歸納:“減碳”的原因2——中國的主動擔當與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教師: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我國從1965年到現在的人均能源消費量的變化(展示動態(tài)數據圖)。
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可以從中得出什么信息?(提示:我們有兩個重要信息,一是煤、石油、汽油等高碳化石能源的占比,二是能源消費總量)
預設學生生成,教師總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前的能源結構以高碳化石能源為主,能源消費總量仍然處于上升趨勢。這反映我國的能源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既然能源結構存在問題,那就要調整能源結構,這是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展示歸納:“減碳”的原因3——調整中國能源結構,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教師: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目前的碳排放規(guī)模、行業(yè)結構、能源結構都表明實現“雙碳”目標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中國需要以“減碳”目標倒逼改革,在發(fā)展方式、能源結構、社會觀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系統(tǒng)性變革,這也是中國未來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展示歸納:“減碳”的原因4——中國推進系統(tǒng)性變革,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
(三)探究“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碳達峰和碳中和有什么關系”
教師: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碳達峰和碳中和被“高亮提及”,也就是“雙碳”目標。(播放視頻——“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
教師: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qū)或行業(yè)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xù)下降的階段,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qū)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引導學生思考:那碳達峰和碳中和有什么關系呢?(出示模型圖示)
預設學生生成,教師總結: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基礎和前提,碳達峰時間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響實現碳中和的時長和難度(補充:碳達峰時間越晚、峰值越高則碳中和實現的時間越久、難度越大);而碳中和是對碳達峰的緊約束,要求碳達峰行動方案必須要在實現碳中和的引領下制定。(即碳中和是最終的歸宿,碳達峰行動方案必須要在碳中和的目標下制定)
(四)探究“如何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教師:我們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進行分析。首先從國家層面分析。前面說到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不合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調整能源結構——完善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推動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如發(fā)展光伏和風能發(fā)電,還可以積極發(fā)展安全有序的核電等。
2.推動產業(yè)結構轉型——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yè)新增產能,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等傳統(tǒng)高耗能行業(yè)轉型升級,如加快建設低碳冶金產業(yè)基地。
3.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進工業(yè)、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jié)能,特別是著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4.加速節(jié)能低碳技術研發(fā)——推進節(jié)能低碳技術研發(fā)推廣應用,這里可通過一個視頻幫助學生了解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播放新聞視頻)。
5.健全綠色低碳發(fā)展體制機制——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fā)展的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
6.努力提升生態(tài)碳匯能力——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生態(tài)保護修復。
教師:那從個人層面應該怎么做呢?下面我們開展一個小組合作活動——三個小組分別從出行、飲食、除出行及飲食之外的日常起居三個范疇中抽簽(拆盲盒),然后開展討論,最后派代表發(fā)言。同學們可以參考圖片中的小提示(展示提示圖片)。
預設學生生成,教師總結: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鐵等,多使用自行車等綠色出行的交通工具,多使用純電動、氫能等新能源的車輛等;飲食——節(jié)約糧食等;除出行及飲食之外的日常起居——節(jié)水、節(jié)電、節(jié)能,做好垃圾分類,隨手關閉電源,少用一次性制品等。
(五)擬寫“減碳”標語
讓學生分組合作,擬寫一條“減碳”標語,并上臺展示。
(六)課堂總結
教師:同學們,希望我們都能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環(huán)保的“減碳”理念。下面請同學們起立,舉起右拳,跟老師一起莊嚴許諾“請黨放心,‘減碳有我”。
(七)作業(yè)設計
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環(huán)保的“減碳”理念。
(八)板書設計
三、時政單元德育互動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面向初中學段學生,以德育互動為教學方法,基于核心素養(yǎng)(責任意識)發(fā)展要求遴選重要的時政熱點(“雙碳”目標)設立主題學習活動,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6],得到了聽課學生和教師的充分肯定,有助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本節(jié)課也符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國際課堂分析實驗室制定的基于課堂效率、課堂公平、課堂和諧三大維度的高質量課堂評價標準,即課堂效率:有學(學習是構建的)、有效(學習是聚焦的)、有趣(學習是快樂的);課堂公平:分配(機會是均等的)、程序(程序是正義的)、互動(對話是平等的);課堂和諧:安全(氛圍是安全的)、自主(學習是自主的)、合作(課堂是合作的)。
[? ?參? ?考? ?文? ?獻? ?]
[1]? 褚宏啟. 推進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建設[EB/OL].(2022-04-21)[2023-01-0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04.html.
[2]? 郭華. 讓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EB/OL].(2022-04-21)[2023-01-04].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16.html.
[3]? 吳剛平. 課程內容結構化改革新動向[EB/OL].(2022-04-21)[2023-01-0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07.html.
[4]? 崔允漷.學科實踐,讓“自主、合作、探究”迭代升級[EB/OL].(2022-04-21)[2023-01-0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05.html.
[5]? 葉王蓓.德育互動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