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寧
沉默與說話是人必經的兩種洗禮,將它們用得其所是很重要的。
說話是表達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牙牙學語,誦讀經典,出口成章,激揚文字。我們因會說話而驕傲,“長大”了卻佩戴起沉默的勛章——沉默可以是華麗的裝飾,因此有些人又投入沉默的懷抱:沉默是好家教的勛章,就在長輩面前佩戴;沉默是高情商的勛章,就在人群中間佩戴;沉默是懂風雅的勛章,就在藝術品前佩戴……
直到一個聲音——“你有什么見解呢?”打破它,才懂得不為言語積蓄厚度的沉默總算不上好的沉默,算不上鎏金的沉默。
學會好的沉默,先要懂得我們不能只沉默而不說話。說話是思想交鋒的利刃,如卡夫卡所言之“砍進我們內心的斧頭”。有分量的言語振聾發(fā)聵。歷史反復地印證:民族、國家、世界需要有分量的言語。否則,何來百家爭鳴之盛況,何來啟蒙運動之慷慨?
學會好的沉默,要懂得好的沉默的價值所在。王小波是出了名的“沉默的大多數”,他坦言喜歡善用沉默的人。沉默不是一片虛空,恰恰相反,那是培育思想蘆葦的肥沃土壤。王小波在沉默中觀察人生百態(tài),沉默使得那些輕飄飄的評論不至于脫口而出。沉默地清醒著,王小波得以梳理自己的文字,更好地說話——寫出有分量的作品。當沉默足夠深厚,上面長出的言語就更豐碩,更有分量。因此我們說:“沉默是金!”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眾多沉默者的理想境界,然而現實不遂人意——有的人因說話而身死,有的人為茍活而沉默。
沉默與說話從來難以平衡?!坝^棋不語真君子”,當言語成為干擾時,沉默應被推崇。我們當在沉默中厚積薄發(fā),不要在莽撞的言語中患得患失;作壁上觀非英雄,當沉默變質為窒息的無情時,每個人都會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讓言語成為正義與善良的衛(wèi)道者!簡言之,沉默與說話的抉擇應不逾矩,更不能盲從,盲從的沉默或說話都可能成為無形的兇器。
可以說,用心沉默,用心說話是生命的一條底層邏輯。我們不把沉默當作“勛章”,只用它來耕耘言語;言語不再玄虛晦澀,但求能切中要害,不無病呻吟。
沉默是“一塊有著夢幻內襯的灰色麻布”。說話人為這塊麻布鎏了金,就成了言語的強者。
(編輯:關曉星)
評點:陳洋
說還是不說?這是人常常會遇到的一道無法回避的選擇題?!俺聊毕啾扔凇罢f話”,更容易被謬用——當做“勛章”掛在胸前。其實,好的沉默是“培育思想蘆葦的肥沃土壤”,是要“鎏金”的灰色麻布;而后,言語就成了“沉默”豐碩、有分量的果實,說話人就成了言語的強者。
文章的闡釋角度另辟蹊徑。作者開篇點出“沉默”與“說話”的辯證關系;然后以將沉默作“勛章”的現象為反例,引發(fā)讀者的深思;進一步去偽存真——論述了有分量的言語的作用、沉默的價值意義,以及如何平衡沉默與說話;最后提出為沉默鎏金的觀點。簡潔有力的例子、生動形象的比喻、平實流暢的語言、有呼有應的結構,為挖掘沉默的深層價值增色不少?!俺聊嵌L雅的勛章,就在藝術品前佩戴……”是一處“弱筆”。其一,“懂風雅”與前文的“好家教”“高情商”結構不一致(前為動賓,后為偏正);其二,這一現象屬于“文藝鑒賞”領域,有超出文章論述范圍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