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沁利 孫子淇 孫銀銀 吳建兵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褶皺(其中包括抽褶)對于服裝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外觀因素,它影響制作服裝的視覺效果以及優(yōu)美程度。由于褶皺有一個獨特的屬性——可以使織物向一個或多個方向彎曲,由此可以將二維平面的服裝織物轉換為三維立體的服裝形式,使服裝的立體裝飾感變得更強。目前針對抽褶服裝的研究主要有:(1)在抽褶功能性方面,有關于其在服裝造型中的分類和應用,以及它的實用性和裝飾性特點的研究[1-2]。(2)在抽褶的外觀造型的評價和應用方面,有對抽褶外觀造型客觀評價指標的確定與提取進行了理論分析,研究褶皺造型對服裝整體造成的風格差異和結構設計方法[3-5]。(3)在面料性能與抽褶造型的關系上,有通過定量關系,分析織物性能、服裝造型與樣板相互制約的變化規(guī)律,得出抽褶造型與面料織物性能相關性的量化關系的研究。上述研究大多數(shù)是對抽褶的裝飾性和實用性進行研究分析,缺少面料材質、結構對抽褶形態(tài)影響方面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選擇了三種常見的天然面料,通過對織物結構參數(shù)、保形性能進行測試分析,結合在面料上制作三種常見位置的抽褶的形態(tài),使用模糊數(shù)學的方法來綜合評判織物抽褶形態(tài)受各種參數(shù)的影響情況。為服裝行業(yè)在面料上制作抽褶提供一些參考。
本文選用了服裝面料中三類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纖維面料:麻、棉、蠶絲,每類面料各三種(編號1-9),每種面料中編號越靠前織物越薄。
使用機織物結構分析方法,織物中拆下紗線的線密度的測定按照標準FZ/T 01093-2008 進行。計算公式:
根據(jù)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紗線的線密度,織物紗線線密度見表1。
表1 織物紗線線密度
織物的緊度大小表明了織物紗線間的稀疏程度、厚薄程度、重量大小。經(jīng)、緯向緊度計算公式:
織物總緊度計算公式:
E 為織物總緊度(%)。得出的織物緊度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織物緊度
根據(jù)GB/T 3819-1997《紡織品織物折痕回復性的測定回復角法》,得出紗線折皺回復角平均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紗線折皺回復角平均數(shù)據(jù)
根據(jù)GB/T 23329-2009《紡織品織物懸垂性的測定》,對面料正面進行懸垂性測試并取平均值,得出的織物懸垂性測試平均數(shù)據(jù),見表4。
表4 織物懸垂性測試平均數(shù)據(jù)
選擇了上衣中三種常見部位的抽褶,分別是前過肩抽褶、前門襟抽褶以及腰省處抽褶。
為了更加方便地得到抽褶形態(tài),這里將三種抽褶簡化。實驗中分別用上述9 種面料制作3 種不同的抽褶,將制作出的抽褶拍照并進行整理,統(tǒng)計其抽褶褶皺數(shù)量,分析其原因。
將制作出的褶皺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不同材質的褶皺數(shù)量見表5。
表5 不同材質的褶皺數(shù)量(個)
由于棉纖維相對于蠶絲和麻纖維而言其長度更短,且棉織物結構比較疏松,表面毛羽多,摩擦力相對較大,所以其面料所形成的褶皺個數(shù)也較多;而麻和蠶絲織物為長纖維,表面摩擦力相對較小,所以形成的褶皺數(shù)量較少。
在抽褶結構上,麻織物較另外兩種織物更加硬挺,抽褶結構比棉和蠶絲織物更加明顯,更立體;棉織物其纖維更加柔軟,抽褶結構較麻織物更加自然圓潤;蠶絲織物比棉織物更加柔軟,故相比之下其結構更加平整圓潤。
由于三種織物材質不同,會出現(xiàn)結構差異。相同的線密度和緊度對不同織物做出的抽褶結構的影響也不同。
麻織物制作出的抽褶較立體,線密度越大,纖維越粗,則褶皺凸起的弧度越大,結構越生硬;由于麻織物大多比較稀疏,其緊度越大時,織物結構越緊密,則褶皺結構間的過渡越自然圓潤。
棉織物與麻織物有相似的特點,但相對更柔軟,織物結構更緊密,故其線密度越大時,紗線越粗,則做出的褶皺造型越立體,凸起越大;緊度越大,褶皺結構越突兀。
蠶絲織物與麻織物、棉織物相比更加柔軟,當線密度越大時,紗線越粗,褶皺形態(tài)越美觀;緊度大于100%則織物比較重,側面的波浪弧度會隨著緊度增大而減小,但當緊度小于100%,則緊度越大,側面波浪弧度越大且越美觀。
織物的折皺回復性反映了織物的抗皺性能,懸垂系數(shù)反映了織物的柔軟(硬挺)程度。
對于麻織物而言,其纖維本身強力大,模量高,當折皺回復性越大時,織物制作出的褶皺就越立體,凸起的弧度就越大;棉和蠶絲織物的纖維較為柔軟,所以對其影響不明顯。
織物的懸垂美感系數(shù)對于麻、棉、蠶絲三種材質織物的影響相同。當懸垂美感系數(shù)越大時,織物制作的褶皺結構形態(tài)越優(yōu)美,褶皺間的過渡更加自然,在織物底端形成的波浪越美觀。
(1)通過對三類織物的分析,從整體來看,麻織物的結構最為立體,底邊波浪弧度以及側面凸起弧度最大;棉織物與麻織物同為纖維素纖維,因此有相似的結構;蠶絲織物最為柔軟,所以其結構比較平整,底邊波浪弧度以及側面凸起弧度較小。
(2)在抽褶結構立體凸起程度與線密度大小方面,麻、棉、絲織物均呈正相關;而在折皺回復角大小方面,麻織物呈正相關,棉織物和絲織物則相關性不大。
(3)在抽褶結構的自然美觀程度與織物的緊度大小方面,麻織物呈正相關,棉織物呈反相關,而對蠶絲織物而言,當緊度大于100%時,與其呈反相關;當緊度小于100%,則與其呈正相關。
(4)在抽褶結構的自然美觀程度與織物的懸垂美感系數(shù)方面,麻、棉、蠶絲織物均呈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