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每逢姑姑挑著擔子回家,小小的我總是非常開心,因為擔子里總是裝著很多好吃的。那時的我并不明白這意味著什么,直到現(xiàn)在,我也變成了送節(jié)的人。
按照老家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要給娘家送節(jié)。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都是送節(jié)的日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漸漸沒有那么多煩瑣的講究了。有些人甚至直接略過端午和中秋,一般只在過年時給長輩包個紅包,再買點禮物。
我的爸爸有四個兄弟、兩個妹妹。小姑姑在我小時候就外出打工了,我對她送節(jié)沒有印象。我對大姑姑回娘家送節(jié)的記憶倒是異常深刻。大姑姑嫁到了隔壁鎮(zhèn)子,距離不算遠,但是以前交通不發(fā)達,大姑姑需要翻越幾個山頭,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娘家。
姑姑到娘家的時候,爺爺總會幫著她一起卸下?lián)?,奶奶則早就端著一大碗茶水等著遞給她。她雙手接過茶水,顧不得說話就仰著頭“咕咚咕咚”地喝起來。她的臉頰紅撲撲的,就算是在寒冬時節(jié),還是有豆大的汗珠順著她的臉“滴滴答答”地滑落下來。
姑姑每次回來都挑著擔子,不同的節(jié)日,擔子里的東西會有所不同。如端午節(jié)會有糯米、紅豆,中秋節(jié)當然會有月餅,過年的時候比較豐富,一般會有花生、瓜子、糖果、豬肉、豬蹄和姑姑親手做的“老虎蛋”等。我之所以記憶深刻,大概是因為姑姑每次回家送節(jié)時,我都會有零食和“老虎蛋”吃。
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一日三餐都只能勉強溫飽,小孩子沒有零食可吃,這也是我小時候特別期待過節(jié)的原因吧。臨近過節(jié),姑姑就會回娘家送節(jié),我就在心里悄悄期待著糖果和“老虎蛋”。“老虎蛋”是用糯米粉和南瓜泥揉成餅,里面有豆沙餡,然后放在油里炸熟,外面再裹上白芝麻?!袄匣⒌啊焙屯饷尜u的麻球有一點像,但是我總覺得兩者味道差很多。我吃一個麻球就覺得膩了,
“老虎蛋”就算當飯一樣吃好幾個也不覺得膩。不過父母也不讓我吃太多,因為不好消化,糖也不讓吃太多,對牙齒不好。
豬肉只有在過年送節(jié)時才會有。按照家鄉(xiāng)的習俗,過春節(jié)時女兒給父母買豬蹄,表示孝順。我家和叔叔伯伯家分到的是一大塊豬肉,爺爺奶奶家分到的則是一只豬蹄。豬蹄很大,腿骨旁邊還有一大塊肉,整個豬蹄有十多斤的樣子,我們管它叫“豬腳包”。
姑姑是挑著擔子來的,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萬萬不會讓她空著擔子回去的。家里也是早早地備好了回禮:一整扇排骨、一捆米粉,還有一些糕點、零食等。幾家的回禮一湊,姑姑又是滿滿一擔子挑了回去。
老屋門前有一片橘林,年前收成了幾大籮筐,各家已經(jīng)分好了,還單獨給姑姑留了一份。每到過年送節(jié)時,兩個表哥就輪流挑著一小擔橘子,一起送姑姑回去。
女兒不僅是家里的小棉襖,女兒送節(jié)時的“豬腳包”還是父母在鄰里間炫耀的資本。我的叔叔伯伯中,只有三叔家沒有女兒,這一直是三嬸的小遺憾。她總會給我和堂妹買好看的小裙子、發(fā)飾,還有一些女孩子喜歡的小東西,來彌補她沒有女兒的遺憾。
她還經(jīng)常對我和堂妹念叨:“哎呀,等你們以后出嫁了,送節(jié)不要只顧著你們自己的爸媽嘞,千萬也要記得給我買個‘豬腳包!我沒得指望了,就指望你們了!你們商量好輪流送就行,一年有一個人送就好,多了我也吃不完啊!”
三叔總是笑她:“我虧待你吃不上‘豬腳包了嗎?我們老了就買不起了嗎?”三嬸佯怒:“這能一樣嗎?別人都是女兒送的,我還要自己買!”
原來每個媽媽在年節(jié)里都想擁有一只“豬腳包”。
結(jié)婚后我一直和娘家住得很近,就是一碗煮好的湯端過來,溫度剛好能入口的距離。因為平日里走動頻繁,第一年送節(jié)的時候,媽媽就說:“今年是第一年,走個形式,以后就簡簡單單地來?!敝髢赡暌驗槲乙恢睕]有工作,家里經(jīng)濟壓力比較大,每回送完節(jié),媽媽和哥嫂都以回禮的名義,悄悄地貼補我。
眼看又快過節(jié)了,我和媽媽說:“這兩三年,我都沒給您買過‘豬腳包,要不今年給您買一個?”她一臉不情愿地說道:“別別別!現(xiàn)在不缺‘豬腳包吃。要不你做一頓紅燒豬蹄,喊我們過去吃幾塊就好了,滿足你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