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珂,周倩,韓星敏,王瑞華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河南省分子影像醫(yī)學重點實驗室,河南 鄭州 450052;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組織細胞壞死性淋巴結炎(histiocytic necrotiziong lymphadenitis,HNL)亦稱Kikuchi-Fujimoto病(Kikuchi-Fujimoto disease,KFD),是以淋巴結腫大(頸部多見)、體溫升高、乏力、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減少等為特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依靠淋巴結病理檢查確診,自然病程一般為1~4個月[1],其病因尚不明確,全球范圍均有分布,但呈一定地域性,亞洲人群發(fā)病率相對較高[2]。因HNL在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淋巴結腫大、長期高熱、體質量下降等惡病質,在淋巴結病理診斷結果出現(xiàn)之前,很難與淋巴瘤等惡性疾病相鑒別。
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18F-fluorodeoxy 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 /CT) 是反映組織代謝水平的成像方法,綜合反映了組織形態(tài)學特點及功能代謝改變,在惡性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臨床分期及療效評價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現(xiàn)其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不明原因體溫升高疾病的診斷中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4-5]。國內外有多篇個案報道及小樣本研究HNL在18F-FDG PET/CT的表現(xiàn)[6],但對HNL及淋巴瘤在18F-FDG PET/CT上顯像特點鑒別診斷缺乏相關研究,同時在臨床工作中HNL常被誤診為惡性淋巴瘤。本研究旨在評價18F-FDG PET/CT在HNL及淋巴瘤中的表現(xiàn),分析HNL及淋巴瘤患者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指標以及病灶的代謝活性情況。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7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18F-FDG PET/CT檢查并經(jīng)病理證實為HNL及淋巴瘤的患者。納入標準:(1)經(jīng)病理學檢查腫大淋巴結性質明確;(2)于正規(guī)治療前接受PET/CT檢查;(3)PET/CT顯像與病理檢查相隔不超過4周;(4)入院后24 h內抽血進行實驗室檢查。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2)患有肺結核或其他疾病。最終納入164例,HNL66例,淋巴瘤98例。根據(jù)2016年WHO腫瘤病理學診斷修訂版標準[7],98例淋巴瘤中19例霍奇金淋巴瘤,7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收集其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乳酸脫氫酶等生化指標。
1.2 設備與PET/CT成像方法使用德國Siemens Biography Ture Point(52環(huán))PET/CT掃描儀進行18F-FDG PET/CT檢查。掃描前患者需空腹6 h以上,控制血糖≤8 mmol·L-1。靜脈注射18F-FDG 3.70~4.44 MBq·kg-1,注射后安靜、避光狀態(tài)下休息45~60 min后進行全身掃描;掃描前排空膀胱,患者取仰臥位。所有患者均行頭盆64層螺旋CT掃描,掃描電壓120 kV,電流90 mA,層厚3 mm,掃描后即行三維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使用CT數(shù)據(jù)迭代重建PET數(shù)據(jù)以進行衰減校正。
1.3 影像及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的PET/CT圖像都由2位有經(jīng)驗的核醫(yī)科醫(yī)生分析,意見不一時經(jīng)科室討論決定。使用西門子公司的Syngo.via工作站測量各種代謝PET參數(shù),包括淋巴結中的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脾SUVmax、腫瘤代謝體積(tumor metabolic volume,MTV)和病灶糖酵解總量(total amount of glycolysis ,TLG)等。以2種方法勾畫病灶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1)絕對閾值法(Th2.5),病灶內標準攝取值(standard up take value,SUV)>2.5的所有體素為ROI;(2)相對閾值法(Th40%),以病灶內SUV>40% SUVmax的所有體素為ROI。MTV2.5與TLG2.5:以病灶內SUV>2.5的所有體素為ROI,所有單個局灶性病變的MTV的總和,所有單個局灶性病變的TLG的總和。MTV40%與TLG40%:以病灶內SUV>40%SUVmax的所有體素為ROI,所有單個局灶性病變的MTV的總和,所有單個局灶性病變的TLG的總和。分析所有患者18F-FDG PET/CT 成像全身淋巴結分布情況,在橫斷面影像上選取最大淋巴結最大層面測量其最大徑線為長徑。所有入組患者骨髓SUVmax測量部位選擇標準:若局灶性骨髓代謝活躍選取代謝最高部位,若骨髓代謝未活躍選擇髂骨。脾增大判讀標準:CT橫斷面上脾周肋單元超過5個。脾代謝活躍定義為脾SUVmax高于肝。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將確診為HNL患者與淋巴瘤患者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指標和PET代謝參數(shù)進行比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 [M(P25,P75)]表示,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描述,采用χ2檢驗比較。對2名醫(yī)生測量值進行Kendall-W一致性檢驗,協(xié)調系數(shù)0.6~0.8說明一致性程度較強,0.8~1.0之間說明一致性程度很強。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斷兩種勾畫方法測得的MTV及TLG對鑒別HNL和淋巴瘤的效能,Delong檢驗進行ROC曲線下面積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與實驗室結果HNL組發(fā)病年齡較淋巴瘤組低(P<0.001)。兩組在體溫升高、皮疹、肌肉酸痛臨床癥狀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臨床特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室檢查方面,HNL組的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淋巴瘤組(P<0.05); HNL組較淋巴瘤組更易出現(xiàn)WBC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P<0.05);兩組CPR、ES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NL組、淋巴瘤組的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比較
表1(續(xù))
2.2 PET-CT影像表現(xiàn)及18F-FDG攝取2名醫(yī)生測量結果一致性強,Kendall協(xié)調系數(shù)為0.98。18F-FDG PET/CT顯像中HNL和淋巴瘤均見頸部淋巴結受累,且HNL中攝取最高病灶大多位于頸部;HNL中1例僅頸部淋巴結受累,其余病例全身各處均可見受累。HNL及淋巴瘤受累淋巴結PET/CT分布見表2。淋巴瘤組受累淋巴結的最大長徑大于HNL組(P<0.001)。兩組脾SUVmax、骨髓SUVmax、脾大、脾代謝活躍、淋巴結SUVmax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淋巴瘤組的MTV2.5,TLG2.5、MTV40%、TLG40%均高于HNL組(P<0.001)。見表3。
表2 HNL及淋巴瘤受累淋巴結PET/CT分布(n)
表3 影像表現(xiàn)及代謝參數(shù)
2.3 代謝參數(shù)診斷效能以TLG鑒別診斷HNL和淋巴瘤時,以Th40%診斷效能最佳(P=0.001);以MTV鑒別診斷時,Th2.5與Th40%診斷效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17)。見表4。
表4 2種閾值勾畫ROI代謝參數(shù)診斷HNL和淋巴瘤的效能
淋巴瘤是一種全身淋巴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性病變,可累及淋巴結以及所有結外器官,主要表現(xiàn)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和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體溫升高等癥狀。HNL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在日本人和其他亞洲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8]。HNL發(fā)生原因的猜測一種是細菌或病毒等感染性因素侵犯淋巴結,另一種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HNL的典型表現(xiàn)是頸部淋巴結腫大伴體溫升高,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還可出現(xiàn)消瘦、惡心、嘔吐、咽痛及盜汗等其他伴隨癥狀。部分患者出現(xiàn)WBC減少、ESR和CPR輕度升高以及貧血等[9]。本研究中HNL組患者的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淋巴瘤組,且HNL組WBC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占比高于淋巴瘤組,這可能支持上述HNL的病因是病毒感染的推測,也可能是由于免疫因素導致WBC和中性粒細胞破壞過多導致。HNL的CT表現(xiàn)特點與淋巴瘤較相似,但不同于淋巴瘤患者多表現(xiàn)為中度或明顯腫大的淋巴結,HNL患者多表現(xiàn)為不超過2.5 cm的多發(fā)微小腫大淋巴結[10]。本研究中淋巴瘤組受累淋巴結長徑大于HNL組,可考慮將其作為鑒別診斷的證據(jù)。HNL患者的超聲檢查多表現(xiàn)為受累淋巴結中央低回聲而邊緣高回聲[11],但其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一些影像檢查都不具特異性,易被誤診為淋巴系統(tǒng)惡性腫瘤。因HNL與淋巴瘤在治療上完全不同,因而對二者的鑒別診斷十分重要。
18F-FDG PET/CT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全身成像技術,其顯像不依賴形態(tài)學信息,其功能代謝信息即可提示腫瘤生物學行為及腫瘤負荷狀態(tài),在全面評估淋巴瘤全身受累情況更具優(yōu)勢,對腫瘤的診斷、分期及療效評價有重要作用。不僅腫瘤細胞可以攝取18F-FDG,感染和非感染部位的炎癥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也可以攝取18F-FDG。以往認為HNL很少累及頸外區(qū)域,如縱隔、腹膜或腹膜后區(qū)域,僅有 1%~22%的患者出現(xiàn)全身性淋巴結受累[12]。但最近的PET/CT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HNL患者受累的淋巴結可全身性分布,包括頸部和頸外部位[13-14]。本研究中HNL組中1例僅頸部淋巴結受累,其余病變呈全身性分布;淋巴瘤組中82例患者受累淋巴結呈全身分布,17例僅頸部淋巴結受累。有研究表明HNL患者受累淋巴結表現(xiàn)為18F-FDG高攝取[6,15]。本研究中兩組淋巴結SUVmax、脾及骨髓代謝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淋巴瘤組的MTV和TLG均高于HNL組。Moon等[16]將18F-FDG代謝活躍的腫瘤組織的體積定義為MTV,進一步計算得到TLG,以更全面地反映腫瘤整體的代謝特點。MTV和TLG對于判斷代謝活躍的病變和腫瘤侵襲性有重要意義[17]。本研究以Th2.5和Th40%法勾畫ROI得到MTV和TLG,通過繪制ROC曲線得到MTV2.5、TLG2.5、MTV40%、TLG40%的靈敏度、特異度和AUC。TLG40%的診斷效能高于TLG2.5,MTV2.5與MTV40%的診斷效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ET/CT在全身淋巴結病變的診斷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8F-FDG PET/CT在惡性腫瘤的檢測中敏感性很高,但在良惡性鑒別中特異性并不高[18]。當全身多發(fā)淋巴結腫大、FDG攝取增高,而其臨床癥狀不典型、部分實驗室指標不足時鑒別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不應只考慮淋巴瘤,若患者有體溫升高、皮疹、肌痛癥狀且WBC降低,應結合淋巴結大小及代謝參數(shù)懷疑HNL的可能,并建議患者進行淋巴結穿刺活檢,以提高診斷準確率,避免不必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