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加林
糞箕子也叫糞簍子,大多用臘樹條或桑樹條編織而成,結構與其他筐類相同,長和寬皆三四十厘米左右,前面為出口,后面及兩側壁形成半圓,高二三十厘米,上有隆起的丁字形筐系兒,高出簍壁十多厘米,結構與背筐近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糞箕子是農(nóng)村家家必備的農(nóng)用工具。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nóng)村過著大集體生活,社員們每天統(tǒng)一時間一起下地干活,一起收工回家。在每天記工分的年月里,大人們?nèi)諒鸵蝗漳陱鸵荒甑卦谇f稼地里忙碌著。那時,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是家里的生力軍,因為家家都養(yǎng)豬養(yǎng)羊。大人們每天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動,掙工分養(yǎng)家,割豬草的任務就落在了孩子們的身上。
記得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背著糞箕子去湖里割草。那時糞箕子和我差不多高,背在身上,走一下筐子的底部就在我的腿后面上打一下,為了不讓糞箕子打到,我就得盡量彎著身子,一歪一歪地走,現(xiàn)在想來那動作很滑稽可笑。
有一年夏秋之間,小學西邊池塘周圍的草木和莊稼都旺盛地生長著,田野里到處都是“青紗帳”。那天,我跟著幾個大我?guī)讱q的大姐姐去割草,割了半糞箕子草的時候,她們非要去桑樹地摘野果,那時地里的野果是我們最喜歡的美味。我們把糞箕子放在地頭,在桑樹地里找到好多“燈燈果子”,吃得滿嘴都是紅黑汁水。吃了野果后,再繼續(xù)割草。小伙伴們都是較著勁兒互相比著看誰割的草多。手快的和手慢的區(qū)別就顯現(xiàn)出來了,有的割滿了一糞箕子,結結實實地排到了糞箕子的頂端,有的只裝了半糞箕。那時割回家的草,豬牛羊吃不完就攤在路邊的陽光下曬干,每天還要去翻幾遍,幾天以后堆起來,存到冬天喂牛羊。在農(nóng)村,誰家的草垛大就知道誰家的孩子勤快懂事,那時我和姐姐經(jīng)常能享受到這種“榮譽”。
經(jīng)常在一起割草的小伙伴們也會鬧矛盾,但小孩子的氣來得快,消得也快,沒幾天就都忘記了,依舊在一起玩耍。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惫芳S、豬糞、馬糞、牛糞,只要是糞便,糞耙子就會把它耙到糞箕里。在糞被人們當寶撿拾的年代,拾糞要趕早。其實好多事情,要想有更多收獲,都得走在人前,拾糞當然也不例外。在農(nóng)村,每家每戶門口都有一個圓圓的大坑,平時家里土灶臺燒過的柴草灰、腐爛的草糠等都會堆放在大坑里進行發(fā)酵,再用糞箕背到田地里,撒開來給莊稼增加“營養(yǎng)”,這就是農(nóng)人常說的家雜肥。
我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拾糞,一直拾到讀初中。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最希望冬天拾糞。糞上了凍,就不那么臟了,糞耙子輕輕一耙,像敲冰一樣敲下來,不臭。為了能多拾點,天蒙蒙亮我就起床。有時運氣好可以把糞箕裝得滿滿的,回到家父母會好一頓夸獎。
如今,糞箕子也和許多農(nóng)具一樣,早已消失在我們的生活里,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化為淡淡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