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4個字罰12萬元!一起針對生態(tài)破壞的公益訴訟案,引發(fā)社會關注。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梵凈山金頂摩崖”石壁處,當事人使用登山手杖進行刻畫,雖經(jīng)其他游客提醒勸阻,他仍執(zhí)意刻留“麗水陳國”字樣。
付出“一字萬金”的代價,不可謂不“肉疼”,但這絕非“小題大做”。對刻畫、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損壞國家保護文物等行為,《治安管理處罰法》《風景名勝區(qū)條例》《文物保護法》等均有明文規(guī)定,按照情節(jié)及后果的輕重,作出不同程度的處罰。顯然,損壞文物不只是道德問題,情節(jié)嚴重的,甚至還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作為首例針對在自然、人文遺跡上刻字所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梵凈山案”無疑具有標桿意義。一方面,在景區(qū)無執(zhí)法權的尷尬情況下,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公益訴訟,有利于解決調查取證和舉證困難的問題,大幅降低司法成本,讓嚴格執(zhí)法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震懾效果。另一方面,在審理過程中融入預防性司法的理念,責令當事人通過媒體向大眾公開道歉,為類似案件的審理提供司法借鑒。這對文物保護有著特別的意義——考慮到其不可再生性,以案普法、事前預防比事后懲治無疑更加重要。一些人正是因為法律意識淡薄,加上虛榮心理作祟,給名勝古跡留下“傷痕”的同時,也給自己平添了一道人生污點。
從八達嶺長城、故宮墻體被劃,到梵凈山金頂刻字,再到陜西千年遺跡成“告白墻”,這些亂象雖屬少數(shù),但影響惡劣。革除“到此一游”的陋習,需要多管齊下,不可能一勞永逸。對此,一些地方也推出了“黑名單”制度,倒逼游客提升自身素養(yǎng)。當然,“硬約束”之外也需“軟引導”,如強化入園前的教育,或是變“堵”為“疏”、設置專門的涂鴉區(qū)等,都不失為有益的探索。
(選自《南方日報》,2023年1月5日)
◆素材解讀
1.文物保護。沒有保護就沒有文物,被告男子的行為不僅對梵凈山景觀的美學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文物修復費、修復方案設計費等合計12萬元的賠償款,算的是“文明賬”“生態(tài)賬”,當事人被重罰著實不冤。
2.懲戒教育。罰款從來不是目的,重罰更是為了警示教育。對每一位游客來說,游覽名山大川能夠豐富人生閱歷,但修行品格同樣是重要的旅程。
◆適用話題
文物保護 旅游文明 法治意識 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