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
中國人的“粥文化”源遠流長,安享那一碗熱騰騰、溫軟、綿稠的粥,不僅御寒暖身,冬天便也有了溫暖和詩意。
最愛晨起熬一鍋花色粥,讓溫暖如陽光“灑滿”腸胃。粥,清淡省時省力又有營養(yǎng)。抓一把農(nóng)家米,削三個小芋頭,洗十顆干貝,切幾片牛肉和生姜,將食材全部倒入電高壓鍋中,將按鈕旋至最高,后面就交給電高壓鍋“操作”了。大概一小時后,粥如約煮熟。掀開鍋蓋,撒些蔥花,淋上香油,美味的花色粥就新鮮出爐了。油綠的蔥花、淡紫的芋頭、乳白的米湯,頓時勾起食欲。入口有芋頭的軟糯,干貝的鮮味,混雜著牛肉和米香,真是喝一碗還想再喝第二碗。
母親最愛吃小米南瓜粥,冬秋的南瓜,經(jīng)過長時間日照,成熟并積累了充足的營養(yǎng)。小米洗凈后,放在電高壓鍋煮,南瓜去皮切丁,用攪拌機打成泥狀,等到小米煮開花,倒入南瓜泥熬煮十分鐘后,用勺子不停攪拌,煮的過程中滿是南瓜的甜味和小米的香氣。
粥,適合冬日和家人一起享用,幸福似乎滿溢碗外。各種花色粥,都是我們家的??停盒啡庵?、蝦仁粥、排骨粥、鴨肉粥……輔料有枸杞、紅棗、黨參、蘿卜、生姜、蟲草、玉米、海帶等,興之所至,自由發(fā)揮,縱情“粥?!保灰嗫煸?!
煮粥看似容易,但要熬出一鍋入味軟爛的粥,食材的選擇和搭配很有講究。要精選每年產(chǎn)的新米,這種米黏性大,有香甜的口感。
其實,食粥最早的本意是為了糊口。春秋戰(zhàn)國之前,古人度寒,敲冰煮雪的器物是鼎或鬲。故而,“鬻”字從鬲從粥,其本義為煮粥?!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肪陀小梆層谑?,粥于是,以糊余口”之說,稠者為“饘”,稀者為“粥”。魏晉時期,又有豆粥,劉義慶在《世說新語》里說,豆子不易煮爛。此說后被采入《晉書·石崇傳》,成為豪門權(quán)貴斗富的逸聞,但卻背離食粥的本意。
如今粥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大街小巷。但我只覺得那些粥品,都不如自己煮粥所擁有的情趣,人間煙火味,米粒湯汁的“你儂我儂”,讓這個冬日變得溫暖而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