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福華
河南千知鼎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0
《公司法》并未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解除股東資格制度。然而由于司法實踐的迫切需求,《公司法解釋三》正式確立了有限責任公司解除股東資格制度。但在該司法解釋中,僅有一條規(guī)定,只規(guī)定了解除股東資格的基礎條件,整個操作規(guī)則并不清晰,導致實踐莫衷一是。根據(jù)筆者辦理一起案件的體悟并研究相關案例,擬在本文對解除股東資格案件的操作規(guī)則進行梳理。
甲系國有企業(yè),通過省發(fā)改委審批立項一個長輸管道項目,但無資金建設。于是,甲、甲控股的乙及民營企業(yè)丙三方簽訂協(xié)議,約定共同成立目標公司合作建設、經(jīng)營該長輸管道項目,三方的出資比例為甲以前期投入作為出資持股22.1%,乙于2016年12月31日以貨幣出資持股28.9%,丙于2016年12月31日前以貨幣出資持股49%,并約定后續(xù)項目建設需要資金由三方負責融資或按比例投入,否則相應減少該方的股權比例。
其后,丙實際負責目標公司項目建設,陸續(xù)足額投入注冊資本,并且以借款等形式另投巨額款項;乙不僅對后續(xù)融資不管不問,對其應繳注冊資本也分文不投;后經(jīng)了解,甲前期投入也不足以持有22.1%的股權比例且前期的一些款項如設計款大部在拖欠,導致目標公司無法取得前期的一些投入所對應的成果。
在甲乙丙三方合資協(xié)議簽訂后,三方又一致同意作出了三份股東會決議,在三份股東會決議的表述上甲乙丙三方均為貨幣出資,且最后一份股東會決議將出資時間寬限至2018年12月30日。而2018年底的情況是甲瀕臨破產不可能進行投入、乙控股股東易主無意愿投入,丙已足額出資并另行投入巨資,但目標公司的長輸管道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仍需要巨額資金。
應該說,丙深陷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怎么辦?必須對股權作一個清理。但鑒于甲前期確實有投入,而乙完全未出資,因此對二者股權的處置方案應該有別。
1.鑒于甲前期確實有部分投入,但符合公司法規(guī)定的出資不足對應其持股比例,出資不足的部分,要么補足,否則目標公司就可根據(jù)股東會決議對其股東權利作出相應的合理限制。
2.針對乙,則是通過召開股東會解除其股東資格,將其認繳股權由另兩個股東按持股比例認繳并限期實繳。從提議召開、召集主體梯次排序到會議通知的時間等均嚴格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進行。在該股東會中,仍然保留甲的表決權,乙不享有表決權但賦予其陳述權、申辯權和舉證權。按一般決議事項通過股東會決議,決議通過后進行股東登記的變更;如登記機關不予進行變更登記,則通過提起確認股東會決議有效之訴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解決。該案目前正在進行確認股東會決議有效并判令乙配合辦理股權變更登記之訴。
解除股東資格適用的基礎條件,《公司法解釋三》規(guī)定得很明確,即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反而言之,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部分出資的,不符合解除股東資格的條件。
股東雖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但并不能當然和直接以股東會決議解除其股東資格。根據(jù)《公司法解釋三》的規(guī)定,必須經(jīng)催告繳納或者返還,而且還得給一個合理的繳納或者返還期間[1]。
實踐中,很多股東會、董事會的召開在提起程序、議題確定、通知時間方面等較為隨意。但這是在股東、董事都出席或事后補充簽署的情況。而解除股東資格事項存在強烈的對抗性,因此在程序上不能有半點馬虎。
1.由股東丙向董事會提交提議召開股東會的函,函內包括解除股東資格的議案。另外,在函內一定限定一個合理召集股東會的時間,避免董事會既不召集股東會,也不明確回復不履行召集股東會職責的情況。本案中,董事長雖然是丙委派的人員,但董事長僅有股東會的主持權,召集權屬于董事會??梢?,是否召集股東會仍然需要由董事會來決策,因此由董事長召集董事會,作出是否召集臨時股東會的決議是必經(jīng)程序。
2.如果董事會不履行召集股東會的職責,則由股東丙向監(jiān)事會(長)提交召開股東會的函,函內包括解除股東資格的議案。另外,在函內需要限定一個合理召集股東會的時間,避免監(jiān)事會既不召集股東會,也不明確回復不履行召集股東會職責的情況。根據(jù)《公司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此種情況下股東會的召集權和主持權均屬于監(jiān)事會。因此,是否召集股東會需要由監(jiān)事會來決策。鑒于本案中監(jiān)事會主席并不是丙推薦人選,因此根據(jù)《公司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由丙推薦的監(jiān)事,提議召開臨時監(jiān)事會,作出是否召集臨時股東會的決議。
3.監(jiān)事會也不履行召集和主持股東會的職責,則由股東丙自行召集和主持。召集通知、時間地點、通知時間都嚴格按照公司法和章程的規(guī)定。
由于解除股東資格案件中可能存在很強的對抗性,因此股東會召開程序中,從提議召開并請董事會或監(jiān)事會召集,到董事會、監(jiān)事會召開會議決定是否按照提議召集股東會,再到股東自行召集和主持股東會相關通知程序必須嚴謹、完善。對方法定代表人會簽收的,則可直接送達;否則,建議郵寄,而且應用郵政快遞郵寄,同時保存好郵寄單據(jù),送達后找郵政部門索要送達回執(zhí)。相關通知送達手續(xù)必須妥善保存;此外,如果有條件,前述通知送達過程可由公證處公證。
包括決定是否召集股東會的董事會會議或監(jiān)事會會議、股東自行召集的股東會,會議議程、形式必須規(guī)范。第一,法人股東所派股東代表必須有授權委托書,同時提交受托人的身份證復印件;第二,會議設簽到表,簽到表的設計上要明確指向本次會議;第三,允許擬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進行陳述、申辯及舉證;第四,所議事項的決定做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股東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字;股東會決議要求出席會議的股東簽字;第五,為防止拒絕簽名問題,因此建議全程錄音錄像。
解除股東資格是極為嚴厲的除權措施,因此《公司法解釋三》在設計解除股東資格制度時,力爭做到仁至義盡,即必須催告,且給予其繳納或者返還出資的合理期間[2]。
那么,多長算是合理期間?在(2017)豫1523民初1411號民事判決書中法院認定:本院認為,被告在對原告股東資格解除前,催告原告繳納或返還出資的期間為5天,此期間過短,不符合《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七條第一款關于公司催告合理期間規(guī)定精神??梢?,由于目前合理期間沒有法律規(guī)定,到底多長才是合理期間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但需根據(jù)應繳納或返還出資金額大小而酌情給予一個期間,一般不建議3天之類過短的時間。
1.擬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是否享有表決權的問題
關于擬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是否享有表決權的問題,《公司法解釋三》并未明確,這也是實踐中爭議最大的地方。一般而言,擬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大都主張應該享有表決權,而其他股東大都主張應該排除其表決權。那么,到底應否賦予擬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以表決權呢?經(jīng)檢索案例,現(xiàn)在的主流司法觀點是該股東就解除股東資格事項不具有表決權。筆者贊同這一觀點。具體理由如下:
(1)《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七條中規(guī)定的股東除名權是公司為消除不履行義務的股東對公司和其他股東所產生不利影響而享有的一種法定權能,是不以征求被除名股東的意思為前提和基礎的。
(2)《公司法》及實踐中已確立了涉及關聯(lián)股東表決事項時,關聯(lián)股東的回避制度?!豆痉ā返囊?guī)定一處是第十六條,關于公司在表決為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決議事項時,該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無表決權;另一處是第九十條,關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創(chuàng)立大會對于籌辦情況和公司創(chuàng)立的決議,發(fā)起人無表決權。而實踐中,證監(jiān)會等相關機構,關于上市公司的一些監(jiān)管規(guī)則、表決機制中關聯(lián)股東回避更是成為一項普適規(guī)則。因此,就涉及表決事項的關聯(lián)股東回避,應該成為一種無需證明的法理。
(3)若賦予該股東表決權,該股東持股若超過50%,其他小股東將束手無策。而這必將導致《公司法解釋三》關于解除股東資格的制度,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形同虛設。因此,股東會中不僅不應賦予擬被解除股東資格股東的表決權,而其表決權也不應計入有效表決權總數(shù)。
2.解除股東資格事項是一般決議事項還是特別決議事項
眾所周知,《公司法》關于股東會決議事項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決議事項,即經(jīng)代表半數(shù)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的事項;另一類則是特別決議事項,即必須經(jīng)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的事項。那么,解除股東資格事項屬于哪一類?經(jīng)檢索案例發(fā)現(xiàn),司法實踐中存在爭議,但大部分法院認為,在章程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解除股東資格事項屬于一般決議事項。筆者贊成該觀點,理由如下:
(1)《公司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關于特別決議事項的規(guī)定屬于完全式列舉規(guī)范,并沒有“等”一類兜底字眼。因此,從法律規(guī)范的體系邏輯上而言,沒有規(guī)定在特別決議事項條款中,就應屬一般決議事項。
(2)從目前解除股東資格制度設計目的來看,應該是給予其他股東解除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抽逃全部出資的股東其股東資格較為寬松的條件。如果按特別決議事項對待,必然增加解除股東資格股東會通過決議的難度。這不是該制度設計的初衷。
由于涉及公司資本維持和資本充足的基本原則問題,因此股東會決議在解除股東資格的同時,應對相應的認繳出資作出處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不一并作出處理,可能無法順利進行公司股東變更登記。對相應認繳出資作出處理無外乎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其他股東或第三人認繳,另一種是依法減少注冊資本。由于減少注冊資本的程序非常麻煩,因此應優(yōu)選第一種方式。另需注意,如果選擇減少注冊資本的處理方式,則該事項屬于特別決議事項。
《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七條規(guī)定:“公司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該股東請求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實踐中的常規(guī)也多是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提起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之訴。但是,有時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既不出資也不提起確認股東會決議無效之訴。然而,作為其他股東,不僅需要通過股東會決議解除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抽逃全部出資股東的股東資格,還需要將解除股東資格及相應出資的認繳等變更事實在公司登記機關予以變更登記。且實踐中,多數(shù)公司登記機關謹慎起見對沒有一致同意的股東會決議是不予辦理變更登記的。怎么辦?當然,可以通過行政訴訟起訴公司登記機關,但筆者認為如果能夠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解決,就不應選擇行政訴訟的方式。因為在中國行政訴訟有其特殊性,且與行政機關對抗不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而且從實際監(jiān)管上還可能會導致對公司一些不利之處。
那么,是否可以由公司或其他股東主動提起確認股東會決議有效之訴并同時要求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配合辦理變更登記呢?實際上,司法實踐已給出了答案,已有不少法院受理確認股東會決議有效之訴并要求按照股東會決議配合辦理變更登記。因此,在被解除股東資格股東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其他股東或公司可以自行提起確認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會決議有效并要求按照股東會決議配合辦理變更登記的訴訟。由人民法院判決后,憑生效判決辦理變更登記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從而進行變更登記。
為解決法律就解除股東資格制度無具體操作規(guī)則的情況,可在股東合資協(xié)議和公司章程中約定或規(guī)定解除股東資格制度并明確相關操作規(guī)則。具體以下幾個要點需要明確:
(一)明確就解除股東資格及相關事項,擬被解除資格的股東無表決權,且其表決權不應計入表決權總數(shù)。
(二)明確解除股東資格及相關事項,屬股東會一般表決事項。
(三)明確股東會決議作出后,擬被解除股東資格的股東應執(zhí)行股東會決議,配合辦理股權等的變更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