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玲
小學美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旨在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促進學生今后的全面發(fā)展。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的優(yōu)勢逐漸發(fā)揮出來,如促使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有所提升,幫助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但是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美術教育因沒有被納入小升初的考核項目,故一直在小學教育階段處在邊緣化的地位,這對于學生的藝術教育來說是極為不利的。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能夠認識到傳統(tǒng)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合適的教學手段解決問題,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教育要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更要回歸生活,讓學生作為學習者參與體驗生活。但是這里的生活并不是指瑣碎的日常生活,而是要能夠反映社會和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對人們發(fā)展具有深刻意義的人類生活,包括社會生活等[1]。
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似乎小學階段對于美術教學并不重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學科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出現(xiàn)了明顯不均衡的現(xiàn)象,學校明顯把更多的時間都給了語、數(shù)、英等科目,很多學校對于美術教學的重視僅僅是將其羅列在課表上,但是否實際開展過教學就不得而知了,更甚至會出現(xiàn)把美術課讓給其他學科教師上課的現(xiàn)象;其次,在師資力量的分配上也出現(xiàn)了不均衡的現(xiàn)象。美術教學是一門需要專業(yè)性加持的學科,理應對教師的美術專業(yè)有所要求,但是實際上很多學校的美術課都是隨便選了一個老師授課,學生的學習質量大大下降。
雖然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推崇很久了,但是部分教師還是依舊我行我素,未能深刻領悟素質教育的內涵。美術教育雖然不是考試科目,但也是重要的基礎課程,教師教學過程中敷衍的教學態(tài)度需要引起重視。
美術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單純的理論知識教學和一板一眼式的教學都不是可取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落后是當前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明顯的弊端之一。教師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讓學生看著課本或者是直接跟著教師的指令模仿畫畫,然后就草草結束一堂課。但是美術并不是只有畫畫,這樣的理解未免太過片面和局限,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教學模式當中逐漸會形成對美術學習的刻板印象[2]。
興趣對于美術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夠得到更大的激發(fā)。但是,如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低下是普遍的問題。學生感受不到美術學習的樂趣,也體驗不到藝術的魅力所在。
為了更好地提升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首先要從師資隊伍上入手進行有機更新,綜合提升師資隊伍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涵養(yǎng),對于已有的教師來說,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到高級進修學院進修,使其在進修的過程中強化自身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涵養(yǎng);同時還要為隊伍補充新鮮血液,通過招聘應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形式來擴大隊伍規(guī)模,提升整體的教學水平,為生活化教學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核心基礎原則,強化小學生美術課程知識學習的核心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個體發(fā)展上的差異,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美術學習意識。尤其是要強化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營造,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并且能夠依據(jù)生活化要素自主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強化自身審美意識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本身來自于實際生活,為了強化學生生活化元素的認知,可以在教學情境里多增加情感體驗。這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來說,就是要將生活化場景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出來,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真實地體會生活的樂趣,最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展開針對性教學,參照不同的教學主體采用不同的生活化教學路徑。對于基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美學認知更多來自于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界的花花草草和動物是這一階段學生感興趣的對象,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教師可以角色扮演的游戲形式在課堂中深化學生的認知,豐富教學活動的內涵。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開始對寓言故事感興趣,此時,教師可以“活動+合作”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其能夠深刻感知美學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刻道理。隨著步入到高年級,學生開始對社會外界更加感興趣,此時,可以深化探究模式的教學,并且在探究式的實踐要點里不斷創(chuàng)造美學意境。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要在內容設計上與教材內容關聯(lián)起來,使其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生活化的要素與教育活動存在著顯著的關聯(lián),美術教育要回歸到小學生的生活中,同時也要將學生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要素關聯(lián)起來,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美術素材,甚至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在自然環(huán)境中挖掘原生態(tài)的美,進而綜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時,也要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模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的內容和技巧,顯著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集體意識。
學科與學科之間本身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動關系,美術學科和其他基礎文化課一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師要時刻注重優(yōu)化課堂實踐內容,適當?shù)嘏c其他文化課程之間進行橫向銜接,注重各個基礎學科之間的內容拓展和內容延伸,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學科知識內容的綜合性質,以此來強化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術作品的來源途徑主要包括生活靈感、藝術家的想象等,其中生活靈感是比較常見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來源。故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展開美術教學具備兩大優(yōu)勢:一方面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更為快速地進入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藝術,讓他們養(yǎng)成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和創(chuàng)新生活的優(yōu)秀品質[3]。
例如,在教學與手工制作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依托于生活中的場景,如假設你要幫媽媽制作一個買菜的包包,你該如何構思?可以用到哪些材料?考慮哪些制作因素?通過構建這樣的場景,能夠快速把學生帶入生活之中,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投身于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買菜是生活中極為樸素的行為,也是母親生活中必須進行的一項日常行為,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買菜的包包要大一點,需要兩根帶子方便媽媽背或提,有的學生補充說,買菜的包包要注意防水,因為有時候可能會裝一些海鮮什么的……通過這樣的構思,一個包包的大概輪廓就出來了。接下來,學生們就可以動手操作了,為了保證結實可以選用牛皮紙,為了防水可以粘一層錫紙等,等到全部制作完畢,學生還可以繼續(xù)裝飾美化包包。
在生活化場景的想象當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通過一步步思考,再動手制作出一個手工包,就能起到極為不錯的教學效果,他們也收獲了心靈上和行動上的雙重快樂。
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組織一些趣味性的美術活動用于激發(fā)他們的美術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美術學習熱情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理論課,活動課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是更大的,美術活動還能加深學生對于美術的感知能力。
如,開展“變廢為寶的時尚服裝”的趣味性美術活動就是不錯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還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理念。新時代背景下,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素質養(yǎng)成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教學手段。教師課前一周將活動事項告知給學生,并將游戲規(guī)則告知他們:每兩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回家收集家中不用的廢物材料,如廢報紙、繩子、易拉罐等,動動小腦筋將它們制作成一件美觀的衣服,到時在課堂上走一場模特秀。到了正式展覽的那一天,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讓他們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走秀,最后評比出最佳小模特[4]。如有的小組利用彩紙和鞋帶就做出了晚禮服,十分惹人注目。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也會將這樣的學習過程深深印在自己的腦海里,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
美術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更需要貫徹到學生的心靈層面,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良好的熏陶,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是也不能忽視他們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性格具有顯著的差異。因此,他們對于美的體驗注定也是不同的?;貧w到美術教學的本質,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審美意識。故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學習《我設計的服飾》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談談自己對服裝的認識,此時性格外向的孩子就會說自己喜歡色彩鮮艷的衣服,覺得很好看,但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就會說自己喜歡簡單一些的衣服,這里折射出了外向孩子愛表現(xiàn)的性格特點,性格內向的孩子就不那么愛凸顯自己。為了幫助學生完善性格認知,教師可以讓性格內向的孩子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組成一隊,然后讓每組學生共同利用彩紙、繩子等素材進行衣服設計,性格外向的學生可能會添加更多顏色,性格內向的學生則關注衣服的款式,兩者的融合就能呈現(xiàn)出更好的美術作品,同時也協(xié)調了學生的性格[5]。經(jīng)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學生就能夠逐漸感知到生活中的美好,并愿意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如轉變?yōu)樽⒅刈约旱恼麧嵧獗怼⒃敢饧皹酚陴B(yǎng)成潔凈的生活習慣等。
任何教育都無法脫離生活展開。基于生活化視角開展的小學美術教學更加重視生活素材的引入,注重生活引導,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能夠以正確的視角看待生活中的美好,同時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并能夠將這種欣賞美好的態(tài)度延伸到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