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鴨茅內(nèi)生木霉菌株TD-MM鑒定及其特性研究

    2023-03-05 13:38:14鄭嘉淇李夢圓張超文韓玉竹
    草地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鴨茅孢量木霉

    鄭嘉淇, 景 浩, 李夢圓, 張超文, 韓玉竹,2*

    (1. 西南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重慶 400000; 2. 草食動物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0000)

    植物病害在世界各種植區(qū)內(nèi)頻繁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與品質(zhì),限制作物的栽種與培育,影響農(nóng)產(chǎn)品的運輸與貯藏,造成經(jīng)濟損失[1]。絕大多數(shù)植物病害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2],致病性真菌能夠引起植物出現(xiàn)根腐、萎蔫、葉斑、葉枯等病理癥狀,對寄主造成毀滅性的傷害[3]。許多真菌病害的防治十分依賴化學殺菌劑。然而,長期不規(guī)范地施用化學農(nóng)藥,增強了病原微生物的抗藥性,加劇了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惡化,嚴重破壞了糧食安全[4]。因此,尋找綠色、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是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目標。生物防治符合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的理念,近年來備受青睞。其中,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是一種相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5-6],其具有選擇性強、經(jīng)濟、無殘留的特點,能夠為開發(fā)環(huán)保型制劑提供技術支撐[7]。

    植物內(nèi)生菌廣泛分布在植物組織中[8-9],駐留在寄主的細胞間或細胞內(nèi),形成穩(wěn)定互利的共生體系。植物體為內(nèi)生菌的生長繁殖提供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而內(nèi)生菌則通過自身功能及其代謝產(chǎn)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植物[10]。相關研究表明,植物內(nèi)生真菌能夠分泌多種抗菌活性物質(zhì),與病原微生物競爭營養(yǎng)及生態(tài)位,誘導寄主植物產(chǎn)生廣譜的系統(tǒng)抗性[11]。此外,內(nèi)生菌能夠通過溶磷、固氮、產(chǎn)生鐵載體等機制促進作物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并分泌赤霉素和生長素等植物激素[12]。如蜂巢草(Leucasaspera)葉片中的內(nèi)生木霉具有促生和防病價值[13]。我國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挖掘植物內(nèi)生菌的應用潛力,可為提高植物抗逆性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提供有益參考。

    鴨茅(DactylisglomerataL.)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冷季型禾本科牧草之一,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14],具有產(chǎn)量高、適應性強[15]、適口性好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等特點,對畜牧業(yè)生產(chǎn)有著重要意義[16-17]。鴨茅根系發(fā)達,能夠固定表層土,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推進石漠化地區(qū)的生態(tài)修復[18]。然而,目前利用鴨茅內(nèi)生真菌進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較少。木霉是一類典型的植物內(nèi)生菌,在農(nóng)業(yè)、工業(yè)和生態(tài)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19-21]。為進一步探索鴨茅內(nèi)生生防菌株,課題組從鴨茅葉片中分離獲得32株內(nèi)生木霉,經(jīng)平板對峙實驗篩選得到的菌株TD-MM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強拮抗作用。本研究基于形態(tài)學以及rDNA-ITS,EF-1α,LSU rDNA和RPB2序列分析明確菌株TD-MM的分類學地位,對該菌株的抑菌活性和防治效果進行初步研究,并測定其生物學特性,以期為內(nèi)生木霉菌資源的開發(fā)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領域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內(nèi)生菌株哈茨木霉TD-MM(Trichodermaharzianum);植物病原真菌雙核絲核菌(binucleateRhizoctonia)、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交鏈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表1),均來源于西南大學牧草微生物課題組。

    表1 供試植物病原真菌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plant pathogens tested in this study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浸粉5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

    燕麥(Oatmeal agar,OA)培養(yǎng)基:燕麥片65 g、瓊脂15 g。

    平板計數(shù)瓊脂(Plate count agar,PCA)培養(yǎng)基:胰蛋白胨5 g、酵母浸粉2.5 g、葡萄糖1 g、瓊脂20 g。

    馬鈴薯蔗糖瓊脂(Potato sugar agar,PSA)培養(yǎng)基:馬鈴薯浸粉5 g、蔗糖20 g、瓊脂20 g。

    麥芽浸膏瓊脂(Malt extract agar,MEA)培養(yǎng)基:麥芽浸膏30 g、大豆蛋白胨3 g、瓊脂20 g。

    虎紅瓊脂(Rose bengal chloramphenicol agar,RBC)培養(yǎng)基:蛋白胨5 g、葡萄糖10 g、磷酸氫二鉀1 g、硫酸鎂1 g、孟加拉紅0.033 3 g、瓊脂20 g。

    1.2 樣品采集及分離

    2019年5月,從重慶市榮昌區(qū)西南大學種植基地采集鴨茅,裝入無菌袋中并編號,置于4℃冰箱保存?zhèn)溆?。切取新鮮健康的鴨茅葉片(5 mm×5 mm),在70%酒精中浸泡1 min,置于3%次氯酸鈉溶液消毒2 min,隨后用無菌水沖洗3次,使用無菌吸水紙擦干后,接種至含0.1%氯霉素的PDA培養(yǎng)基。25℃下暗培養(yǎng)4 d后,挑取菌落邊緣少許菌絲接種至PDA平板純化培養(yǎng),分離篩選得到32株木霉菌株。經(jīng)對峙實驗獲得1株對多種病原真菌具有強拮抗作用的木霉菌株,命名為TD-MM。將純化后的TD-MM菌株轉接至PDA斜面保存?zhèn)溆谩?/p>

    1.3 菌株TD-MM的鑒定

    1.3.1形態(tài)學鑒定 將菌株TD-MM接種于PDA平板上,在25℃恒溫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每日觀察、記錄菌落培養(yǎng)特征,定期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分生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形態(tài)、大小等顯微結構特征,作為菌株鑒定的形態(tài)學依據(jù)。

    1.3.2分子鑒定 刮取PDA培養(yǎng)基上的菌絲,按照真菌基因組試劑盒PlantGen DNA Kit (CW0553A) 的方法提取真菌DNA,保存于—20℃?zhèn)溆谩7謩e選用引物ITS4/ITS5,EF1-728F/EF2,fRPB2-5F/fRPB2-7cR[22],LR0R/LR7[23]對真菌的ITS,EF,LSU和RPB片段進行PCR擴增,擴增產(chǎn)物送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序。得到的序列在GenBank上用BLAST進行同源性比較,利用MEGA 5.05軟件以最大似然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4 菌株TD-MM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采用平板對峙培養(yǎng)法進行抑菌試驗,將PDA平板上培養(yǎng)3天的木霉菌株TD-MM和6種植物病原性真菌分別用直徑4 mm的打孔器制成菌餅,將菌株TD-MM菌餅與絲核雙核菌、立枯絲核菌、尖孢鐮刀菌、辣椒疫霉、膠孢炭疽菌、交鏈格孢的菌餅分別接種在直徑為90 mm的PDA平板兩側,2個菌餅相距4 cm。以只接種病原菌為對照,每組設3次重復,25℃恒溫培養(yǎng)3天后,觀察記錄病原菌和TD-MM菌落生長半徑,并計算抑菌率。拮抗等級參照Belll等[24]的分級標準?;谄桨鍖χ艑嶒?,挑取兩菌交界處及病原菌內(nèi)部的菌絲,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記錄菌株TD-MM和6株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的形態(tài)特征。

    1.5 菌株TD-MM生物學特性的測定

    1.5.1培養(yǎng)基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將直徑為4 mm的木霉菌餅轉接到PDA,PSA,PCA,MEA,OA和RBC平板中央,于25℃黑暗培養(yǎng),各試驗處理均設3次重復。每天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3天后,在平板中加入10 mL無菌水混合均勻,獲得病原菌的孢子懸液,稀釋后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計算每mL孢子懸浮液中的孢子數(shù)。

    1.5.2溫度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將菌餅移至PDA平板中央,分別于15,20,25,30和35℃黑暗培養(yǎng),各試驗處理均設3次重復。每天測量菌落直徑,3天后測量產(chǎn)孢量。

    1.5.3pH值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調(diào)節(jié)PDA培養(yǎng)基pH值為4,5,6,7,8和9,接種菌餅后于25℃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各試驗處理均設3次重復。每天測量菌落直徑,3天后測量產(chǎn)孢量。

    1.5.4光照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將菌餅轉接至PDA平板中央,在人工氣候箱內(nèi)設置24 h連續(xù)黑暗、24 h連續(xù)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三種光照條件,于25℃下進行培養(yǎng),各試驗處理均設3次重復。其中,光照強度為5 000 lx。每天測量菌落直徑,3天后測量產(chǎn)孢量。

    1.5.5菌株TD-MM分生孢子的致死溫度測定 將TD-MM菌餅置于經(jīng)高壓蒸汽滅菌的離心管中,每支離心管中加入500 μL無菌水。以10支離心管為一組,每組處理設3次重復。將離心管分別置于40,45,50,55,60,65,70和75℃的水浴鍋中加熱10 min,冷卻后吸取200 μL孢子懸液涂在PDA平板上,培養(yǎng)7天后觀察是否有菌絲出現(xiàn)。根據(jù)試驗結果縮小范圍,以1℃為單位設置溫度梯度,確定致死溫度,測定方法同上。

    1.6 菌株TD-MM對姜花、蠶豆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效測定

    試驗共設 3個處理:對照(CK)、只接種病原菌(P)、同時接種病原菌和生防木霉TD-MM(P+B),每個處理各重復8次。選取姜花、蠶豆和辣椒長勢健康的幼苗,使用滅菌針頭刺傷植株根部,挑取病原菌菌絲接種在P組與P+B組植株的創(chuàng)傷處,對照CK組則接種無菌瓊脂塊,而后用潤濕的無菌棉花包裹傷口。刮取PDA平板上的TD-MM菌絲,將其分散到0.1%吐溫-80溶液,制成2.0×107cfu·mL-1的孢子懸液。用無菌刀片劃出創(chuàng)傷面,針對P+B組的植株注射10 mL生防菌株TD-MM的孢子液,CK組和P組則注射無菌水。將接種后的姜花、蠶豆以及辣椒栽培至無菌土壤中,使用無菌水對植株進行澆灌,接種40 d后挖取植株并清洗根部,參照齊素敏等[25]的方法將發(fā)病程度分為6級,觀察記錄發(fā)病程度,測定其鮮重、根重和株高,評定植株的病情指數(shù)以及菌株TD-MM的防效。

    1.7 數(shù)據(jù)分析

    使用Excel 2016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DPS 2005軟件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株TD-MM鑒定

    2.1.1菌株TD-MM的形態(tài)特征 菌落在PDA平板上生長快,菌絲叢茂密。菌落有不規(guī)則輪紋,初期呈白色,最終變?yōu)樯罹G色。顯微鏡觀察可見其瓶頸短,基部變細,中間膨大;孢子梗叢束疏松,環(huán)狀排列;分生孢子梗從菌絲的側枝上長出,主分枝呈樹狀,其上次級分枝多,分枝直角突出或向頂呈放射狀;產(chǎn)孢豐富,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為(3.1~4.2)μm×(2.9~4.0)μm(圖1)。根據(jù)菌株TD-MM的培養(yǎng)特性和形態(tài)特征,初步鑒定該菌株為木霉屬(Trichodermaspp.)真菌。

    圖1 菌株TD-MM的形態(tài)特征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TD-MM注:A為PDA培養(yǎng)基上菌落形態(tài);B為分生孢子梗形態(tài);C為分生孢子形態(tài)Note:Panel A displays colony morphology on PDA plate;Panel B conidiophore;Panel C conidia

    2.1.2菌株分子序列分析 提取菌株的DNA,對ITS,EF,RPB和LSU基因序列進行PCR擴增,獲得的片段大小分別為593,532,1 065和1 306 bp。序列提交至GenBank,獲得的登陸號分別為OK445673,OK501223,OK501222,OK445501。ITS序列(OK445673)與哈茨木霉VRU-Th137(KJ000320),G360(MH651386)以及CTCCSJ-G-HB40547(KY750324)的同源性均為100%。EF序列(OK501223)與哈茨木霉IMI 359823(AF348092),T139(MW803055)以及GJS 05-116(FJ463320)的同源性均為100%。RPB序列(OK501222)與哈茨木霉T11(KX632543),GJS 05-107(FJ442708)和T35(KX632561)的同源性分別為99.81%,99.81%和99.72%。LSU序列(OK445501)與MF13025(KC809921),BCC:86506(MH398561)和BCC:86491(MH398550)的同源性均為99.92%。

    基于EF-1α序列(OK501223)與Trichoderma屬的相關序列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其與哈茨木霉T11(KX632600),Thaum14(MT081434),DAOM242937(KX463434)和96E(MT732942)聚于同一分支,親緣關系最近(圖2)。結合形態(tài)學特征,明確菌株TD-MM為哈茨木霉(T.harzianum)。

    2.2 菌株TD-MM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平板對峙培養(yǎng)的結果表明,內(nèi)生木霉TD-MM對6種植物病原菌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菌株TD-MM對絲核雙核菌、立枯絲核菌和辣椒疫霉的抑菌效果最為突出(圖3),培養(yǎng)7天后抑菌率高達100%,拮抗等級達到I;對尖孢鐮刀菌、膠孢炭疽菌、交鏈格孢的抑菌效果明顯,7天時抑菌率分別為85.11%,78.86%和67.56%,拮抗等級達到II(表2)。

    圖2 基于EF-1α序列構建菌株TD-MM及其相關菌株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2 Phylogentic tree of isolate TD-MM and other related isolates based on EF-1α sequences

    圖3 菌株TD-MM與多種病原菌的對峙實驗Fig.3 Strain TD-MM confronted against different pathogenic fungi注:A為菌株TD-MM對峙雙核絲核菌;B為菌株TD-MM對峙立枯絲核菌;C為菌株TD-MM對峙辣椒疫霉;D為菌株TD-MM對峙尖孢鐮刀菌;E為菌株TD-MM對峙膠孢炭疽菌;F為菌株TD-MM對峙交鏈格孢Note:Panel A shows TD-MM against binucleate Rhizoctonia;Panel B TD-MM against R. solani;Panel C TD-MM against P. capsici;Panel D TD-MM against F. oxysporum;Panel E TD-MM against C. gloeosporioides;Panel F TD-MM against A. alternata

    表2 菌株TD-MM對植物病原菌生長的拮抗效果Table 2 Inhibititory effects of strain TD-MM on the growth of plant pathogens

    續(xù)表2

    基于顯微鏡檢的結果,推測哈茨木霉菌株TD-MM通過空間競爭和重寄生抑制6種植物病原菌的生長(圖4)。菌株TD-MM與病原菌接觸后,能夠迅速占領其生長空間,從而取得競爭優(yōu)勢。而后TD-MM菌絲攀附、纏繞病原菌的菌絲,呈現(xiàn)螺旋狀的結構。該生防菌能夠濃縮病原菌菌絲的原生質(zhì),逐漸消解病原菌的菌絲,使其縊縮或斷裂,從而實現(xiàn)重寄生作用。

    圖4 菌株TD-MM對病原菌菌絲生長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strain TD-MM on the hyphae growth of pathogens注:A為TD-MM纏繞絲核雙核菌;B為TD-MM使絲核雙核菌細胞原生質(zhì)濃縮;C為TD-MM使交鏈格孢菌細胞原生質(zhì)濃縮Note:Panel A displays TD-MM twined binucleate Rhizoctonia;Panel B TD-MM made binucleate Rhizoctonia protoplasm become blighted;Panel C TD-MM made Alternaria alternata protoplasm become blighted

    2.3 哈茨木霉菌株TD-MM的生物學特性

    2.3.1培養(yǎng)基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菌株TD-MM在RBC和PDA平板上生長較快,培養(yǎng)2天平均菌落直徑分別達到5.42 cm和4.91 cm,3 d即長滿培養(yǎng)基;在OA,MEA和PCA平板上,培養(yǎng)4 d便達到9.00 cm;在PSA培養(yǎng)基上生長最慢。菌株在RBC培養(yǎng)基和PDA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孢量最大,為3.5×108個·mL-1和3.2×108個·mL-1;在PSA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孢量最低(表3)。

    表3 培養(yǎng)基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medium types on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strain TD-MM

    2.3.2溫度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菌株TD-MM最適生長溫度和最適產(chǎn)孢溫度均為30℃,培養(yǎng)2 d平均菌落直徑達到6.72 cm,培養(yǎng)3 d即可長滿培養(yǎng)基,產(chǎn)孢量達3.7×108個·mL-1。當溫度低于20℃或者高于35℃時,菌絲生長速度和產(chǎn)孢數(shù)量明顯下降(表4)。

    表4 溫度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strain TD-MM

    2.3.3pH值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菌株TD-MM在pH值為4~9范圍內(nèi)均可生長。在pH=5時菌絲生長較快,產(chǎn)孢量較多,培養(yǎng)2 d平均菌落直徑達到6.79 cm,培養(yǎng)3 d即可長滿培養(yǎng)基,產(chǎn)孢量達3.3×108個·mL-1(表5),表明該菌株生長和產(chǎn)孢更偏好弱酸性的環(huán)境。

    表5 pH值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pH value on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strain TD-MM

    2.3.4光照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量的影響 菌株TD-MM在光暗交替條件下生長最快,產(chǎn)孢最多,培養(yǎng)2 d平均菌落直徑達到6.77 cm,3 d即長滿培養(yǎng)基;在完全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2 d平均菌落直徑達到4.93 cm,其菌落生長速度和產(chǎn)孢量與連續(xù)光照條件下的菌落相近(表6)。

    表6 光照對菌株TD-MM生長和產(chǎn)孢的影響Table 6 Effects of light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strain TD-MM

    2.3.5菌株TD-MM致死溫度測定 菌株TD-MM孢子懸液在60~70℃的溫度處理10 min后,冷卻轉接到培養(yǎng)基上未觀察到菌絲出現(xiàn)。當水浴鍋溫度控制在55~59℃時,可見有菌落形成;但在60℃的溫度下未見有孢子萌發(fā),由此確定分生孢子致死溫度為60℃。

    2.4 菌株TD-MM對姜花、蠶豆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效測定

    如表7所示,姜花致病處理(P)病情指數(shù)高達92.5,蠶豆和辣椒致病處理則分別達到66.67和68.75,致病處理下3種植株的鮮重、根部鮮重以及植株高度均顯著低于對照(CK)水平,其生長發(fā)育明顯受到抑制。接種生防菌株TD-MM的處理(P+B)病情指數(shù)在23.61~27.08之間。其中,菌株TD-MM對姜花根腐病的防效達到74.32%,對蠶豆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效分別為59.38%和65.66%(表7)。經(jīng)內(nèi)生木霉TD-MM處理后,3種作物的株重和根重均較對照顯著增加,表明菌株TD-MM具有促進根部生長的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表7 菌株TD-MM對姜花、蠶豆和辣椒根腐病的防效Table 7 The control effect of strain TD-MM against H. coronarium,V. faba and C. annuum root rot

    3 討論

    本研究從重慶市榮昌區(qū)鴨茅葉片分離并篩選出一株強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TD-MM,經(jīng)形態(tài)特征與rDNA-ITS,EF-1α,LSU rDNA和RPB2序列分析,完成對生防木霉的鑒定。由于木霉中某些組的ITS序列相似度極高,EF-1α在識別木霉菌時更為可靠[26]。因此,本實驗基于EF-1α序列構建了菌株TD-MM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合形態(tài)學鑒定確定該菌株為哈茨木霉(T.harzianum)。

    內(nèi)生木霉TD-MM對雙核絲核菌(binucleateRhizoctonia)、立枯絲核菌(R.solani)以及辣椒疫霉(P.capsici)拮抗效果高達100%,對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的抑制率達到85.11%,表現(xiàn)出極強的競爭力。這一結果說明菌株TD-MM對根腐病害的防治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張建[27]研究表明,木霉NJAU4742能夠覆蓋6種病原真菌,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木霉菌絲纏繞病菌菌絲,呈現(xiàn)出較好的重寄生能力。本實驗基于平板對峙以及顯微鏡檢,觀察到內(nèi)生木霉TD-MM在抵御病原菌時能迅速擴展,包圍病原菌菌落,侵占生存空間,并在后期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病原真菌,推測其拮抗機制主要為空間競爭和重寄生。防效測定結果也印證了菌株TD-MM對姜花、蠶豆和辣椒根腐病顯著的防治能力。Rajani等[28]從藥用植物分離篩選得到的內(nèi)生木霉主要通過競爭、重寄生和產(chǎn)生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實現(xiàn)抑菌效果。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能夠逸散到環(huán)境中,在抗真菌、促生和誘導抗性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29-31]。關于菌株TD-MM分泌揮發(fā)性代謝物的種類、含量及其功能還有待深入研究。

    木霉的促生機制是多種機制協(xié)同的效果[32]。一方面,木霉可直接參與植物重要生理過程[33];另一方面,木霉通過改善土壤環(huán)境,間接促進作物營養(yǎng)吸收與生長發(fā)育[34]。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鴨茅根際木霉有利于植株干物質(zhì)、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及鈣、磷含量的增長,明顯提高鴨茅的營養(yǎng)品質(zhì)[35]。此外,鴨茅內(nèi)生哈茨木霉可通過分泌IAA、溶磷、固氮、解鉀來促進作物增產(chǎn)[36]。相關研究指出,木霉能夠刺激主根的生長以及側根和根毛的形成[37]。本文防效試驗表明,同時接種病原菌和生防木霉TD-MM后,姜花、蠶豆和辣椒的株高相較于空白對照分別增長了7.09%,4.99%和8.56%,根重則分別提高了9.42%,9.04%和11.39%。未來可對鴨茅葉片相關生理生化指標進行測定,如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與抗氧化酶活性等,以進一步探明菌株TD-MM的促生機理。

    明確優(yōu)良生防菌株的最佳培養(yǎng)條件,可為菌劑開發(fā)和生產(chǎn)應用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內(nèi)生木霉TD-MM在虎紅瓊脂(RBC)培養(yǎng)基上生長速度最快,產(chǎn)孢量最大,推測造成該結果的主要因素是培養(yǎng)基成分中的硫酸鎂。鎂元素作為生物體內(nèi)的大量元素,不僅是細胞內(nèi)一般分子成分,還可作為酶的激活劑調(diào)節(jié)微生物的生理過程。郭成等[38]的研究表明,以葡萄糖為碳源的培養(yǎng)基對短密木霉菌株GAS1-1的菌落生長和產(chǎn)孢效果最好,而蔗糖效果最差。本實驗中,相比起馬鈴薯蔗糖瓊脂(PSA)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yǎng)基更有利于木霉菌株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產(chǎn)孢,印證了上述結論。原因可能在于葡萄糖是單糖,更容易被微生物吸收、分解與利用。曾華蘭[39]從四川省簡陽市丹參根際土壤分離篩選獲得哈茨木霉T23。其研究結果表明,T23菌絲生長和產(chǎn)孢的最適溫度為25~30℃,最適pH值為5~7,光暗交替條件下菌絲生長最好、產(chǎn)孢量最多,與本課題分離自重慶市榮昌區(qū)的TD-MM結果相近。考慮到四川、重慶比鄰而居,氣候相近,因此,來自川渝地區(qū)的菌株在生物學特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綜上,菌株TD-MM具有較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能廣泛應用于土傳病害的防治。田間環(huán)境條件較為復雜,易受自然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盡管本文的活體接種實驗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但距離大規(guī)模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后續(xù)研究可優(yōu)化篩選木霉TD-MM菌劑發(fā)酵條件,并對其定殖能力和生物安全性作評估。

    4 結論

    本研究從鴨茅上分離篩選到一株哈茨木霉TD-MM,其生長速度快,產(chǎn)孢量大,生態(tài)適應性較強,對不同植物病原菌具有較強的抑制效果,生防價值高。推測哈茨木霉TD-MM通過生長空間競爭和重寄生作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內(nèi)生木霉TD-MM對姜花、蠶豆以及辣椒的根腐病防效較好,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生長性能。深入挖掘、利用我國的內(nèi)生菌資源,能夠為生防菌劑的開發(fā)奠定新條件,為農(nóng)牧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歡
    鴨茅孢量木霉
    燕麥孢囊線蟲生防真菌TL16發(fā)酵條件優(yōu)化
    草原與草坪(2022年5期)2023-01-29 09:39:36
    球孢白僵菌產(chǎn)孢條件優(yōu)化研究
    鴨茅物種起源與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研究進展
    草地學報(2021年12期)2022-01-08 08:11:14
    木霉和殺菌劑聯(lián)用對橡膠榕白絹病菌的抑制作用
    鴨茅幼苗對開花期白三葉不同部位化感作用的響應機理
    假禾谷鐮孢菌產(chǎn)孢條件研究
    歐盟評估來自一種轉基因里氏木霉的α-淀粉酶的安全性
    食品與機械(2019年1期)2019-03-30 01:14:40
    玉米大斑病抗病鑒定谷物粒培養(yǎng)基產(chǎn)孢因素探討
    優(yōu)良鄉(xiāng)土牧草種質(zhì)
    ——滇中鴨茅的馴化和飼用潛力評價
    種子(2018年5期)2018-06-08 03:31:23
    滇中鴨茅在云南不同氣候區(qū)的生產(chǎn)性能評價
    英吉沙县| 射洪县| 清新县| 罗山县| 枞阳县| 封丘县| 丹棱县| 苍溪县| 石狮市| 阜平县| 老河口市| 冀州市| 鹿邑县| 钦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十堰市| 榆社县| 泰顺县| 三台县| 盐边县| 江都市| 涟水县| 龙岩市| 印江| 阿鲁科尔沁旗| 淳化县| 兰州市| 揭西县| 秦皇岛市| 新建县| 新平| 革吉县| 吴忠市| 民乐县| 平江县| 乐清市| 博客| 大新县| 清苑县| 资阳市|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