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靈 杜水生 李占揚
(1.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3.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靈井許昌人遺址位于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鎮(zhèn)西側,地理坐標為34°04′N,113°41′E,海拔117米。遺址所處地貌為嵩山東南麓丘崗地貌和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北距黃河約100千米,西南與穎河河道最近距離約6千米(圖一)[1]。
圖一 靈井許昌人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改自Li et al.,2019[5])
1965年,古人類學家周國興首次發(fā)現(xiàn)該遺址,他從村民挖井取出的擾土中采集到大量打制石器、細石器和動物化石等,并認為靈井遺址年代為“中石器時代”早期階段[2]。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首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90平方米,明確了舊石器時代遺存出土層位[3]。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靈井遺址進行第2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218 平方米,此次發(fā)掘注重埋藏學觀察,明確遺址的埋藏類型經歷了由湖相濱湖相沉積向陸相沉積的過渡過程[4]。2007年,靈井遺址首次發(fā)現(xiàn)頭蓋骨化石,出土于第11層,引起學界廣泛關注[6]。在隨后的10年中,又相繼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fā)掘。2014年和2017年的發(fā)掘材料已經公布[7],2007~2013年,由于靈井地區(qū)地下水位上升,發(fā)掘受限,材料較少,所以未單獨公布。本文是對2015、2016年出土石制品的報道與研究。
靈井許昌人遺址上部地層由于早年村民挖井取土而遭到破壞,鈣板層(Q3和Q4交界)以上僅有零星分布[8]。為復原該區(qū)域完整地層剖面,發(fā)掘人員對遺址周圍進行調查,在遺址保護區(qū)內的廢貯水池地基中找到被現(xiàn)代搬運的細石器文化層堆積,在發(fā)掘區(qū)北側高臺找到新石器和商、周文化層的原生堆積[9]。由此,靈井許昌人遺址完整地層得以復原,復原后的靈井許昌人遺址地層共計11層(圖二),詳細地層介紹如下:
圖二 遺址柱狀剖面圖(改自Li et al.,2019[10])
第1層 褐色砂質黏土?,F(xiàn)代表土層,采集有陶片和空心磚殘塊等。厚約0.3米。
第2層 紅褐色壤土層。商、周文化層,剖面可見陶片、灰坑、陶窯和房基等。厚約0.6米。
第3層 褐色壤土層。龍山、二里頭文化層,剖面可見灰坑,采集有磨光黑陶和繩紋陶片等。厚約1.1米。
第4層 砂質黏土層。仰韶文化層,剖面可見袋狀灰坑和房基,采集有彩陶片。厚約0.9米。
第5層 桔黃色粉細砂層,局部含粗砂級物質。細石器文化層,含細石器、鴕鳥蛋殼飾品和動物化石等,碳十四年代測定為13402±406BP[11]。厚約0.55米。
第6層 鈣板層(Q3和Q4交界)。厚約0.2~0.4米。
第7層 桔黃色粉砂土層。含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厚約0.85米。
第8層 黑褐色黏砂土層。桔黃色湖相沉積過濾沉淀,含鐵銹。厚約0.2米。
第9層 棕褐色黏砂土層。含豐富的縱向黑色根孔,黃褐色銹斑點。厚約2米。
第10層 含黃褐色鐵銹根孔的黏粉砂土層,發(fā)育有薄的由北向南傾斜的層理。舊石器文化層,含豐富的石制品和動物化石等,并由上而下逐漸增多。厚約1.6米。
第11層 灰綠色粉砂土層。舊石器文化層,含古人類頭骨化石、石制品、動物化石和鐵錳結核等。未見底。
以往,研究者將遺址第7層稱為上文化層[12],文化遺物較少,而本文研究的石制品來自遺址第10層和第11層,為下文化層,年代距今約12.5~9萬年[13]。
靈井許昌人遺址2015、2016年的發(fā)掘共獲得石制品1213件。經統(tǒng)計,石制品原料以脈石英為主(92.99%),石英巖(5.19%)和石英砂巖(1.6%)次之,另有玄武巖和輝長巖原料各1件(表一)。根據(jù)石制品的最大長,將尺寸分為5個等級:微型(<20毫米)、小型(≥20毫米,<50毫米)、中型(≥50毫米,<100毫米)、大型(≥100毫米,<200毫米)和巨型(≥200毫米)[14]。這批石制品的尺寸以微型和小型為主(94.64%),中型次之,大型最少。脈石英原料的石器僅1件為中型,其余均為微型和小型;石英巖原料的石器尺寸全部為小型(N=6)和中型(N=4);石英砂巖原料的石器僅有1件,尺寸為大型。
表一 石制品分類統(tǒng)計表
(1)石核 66件。有單臺面石核(N=16)、雙臺面石核(N=22)、多臺面石核(N=18)、盤狀石核(N=5)和砸擊石核(N=5)五種類型。本文在對石核進行觀測統(tǒng)計時,借鑒西方學者的研究理念,從技術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石核剝片面數(shù)量、剝片方向和剝片程度等因素,盡量解讀石核本身所反映的打制者技術行為特征[15]。通過對上述技術因素的統(tǒng)計(表二),我們可以看到靈井古人類在對剝片面的利用上未表現(xiàn)出較強的傾向性,利用同一剝片面(N=21)和不同剝片面(N=21)的比例相同(嘗試石核和砸擊石核除外)。在剝片方向的選擇上,單向(N=7)、雙向(N=8)、對向(N=8)和向心(N=6)剝片三者比例相近,表明古人類在剝片方向上也未表現(xiàn)出較強的傾向性。臺面利用程度以局部剝片(N=25)為主,全部剝片僅有6件,表明古人類傾向于局部剝片??紤]到遺址中高比例的脈石英原料,節(jié)理發(fā)育,形態(tài)多不規(guī)整,且石核尺寸以小型和微型為主,處于剝片的最后階段,我們認為靈井古人類在面對這種原料時采用靈活多變的石核剝片策略,不固定剝片面和剝片方向。向心循環(huán)剝片的盤狀石核存在,說明靈井古人類在面對優(yōu)質原料時也能發(fā)揮出較高的石核剝片技術。
表二 石核技術因素統(tǒng)計表
單臺面石核 16件。這類石核個體尺寸差異十分明顯,以小型為主。最小的單臺面石核為脈石英質,長18.64、寬14.53、厚10.97毫米,重2.8克;最大的單臺面石核為石英砂巖質,長131.62、寬97.27、厚70.57毫米,重1498.6克。單臺面石核的利用率較低,臺面角均小于90°,通常在核體上僅可見1~3個片疤。標本16L091,石英巖質。臺面為平坦的節(jié)理面,沿臺面一周單向剝片。從石核上遺留的片疤數(shù)量看,這件石核至少已被剝取8個石片,臺面角在56°~78°之間。長44.25、寬34.31、厚17.55毫米,重29.6克。主臺面長44.25、寬35.54毫米(圖三,7)。
圖三 靈井許昌人遺址2015、2016 年出土部分石片、石核
圖四 不同石器類型毛坯數(shù)量分布圖
圖五 單刃刮削器不同毛坯形態(tài)刃緣角度分布圖
圖六 不同原料石器長、寬分布圖
雙臺面石核 22件。這類石核除1件石英砂巖質尺寸較大之外,其余21件脈石英質的石核尺寸均為小型或微型,最大一件長31.52、寬24.93、厚22.14毫米,重21.3克。脈石英質的雙臺面石核基本處于石核剝片的最后階段,石核利用率較高。標本15L232,脈石英質,不見內部節(jié)理,質地較好。這件雙臺面石核均以節(jié)理面為臺面,對向剝片,能從核體觀察到7個片疤,但是由于石核尺寸較小,剝片多數(shù)未能成功。臺面角在85°~95°之間,已經處于石核剝片的最后階段。長27.71、寬23.22、厚14.34毫米,重11.1克。主臺面長24.69、寬20.73毫米(圖三,3)。
多臺面石核 18件。尺寸差異較大,最大的一件為石英巖質,長109.31、寬90.42、厚70.33毫米,重976.5克;最小的一件為脈石英質,長16.41、寬15.52、厚12.53毫米,重4.2克。在多臺面石核中,石英巖質和石英砂巖質石核2件,尺寸較大,利用率較低;脈石英質石核16件,其中6件節(jié)理發(fā)育,內部雜質較多,其余10件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多臺面石核利用率最高,基本已處于石核剝片最后階段。標本15L233,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發(fā)育,質地一般。這件石核存在8個臺面、8個剝片面和8個片疤,臺面均為打制,多向剝片。臺面角在100°~120°之間,從石核尺寸和臺面角看,已經處于石核剝片最后階段。長32.41、寬29.84、厚28.67毫米,重31.1克。主臺面長27.84、寬26.49毫米。這件多臺面石核形似小石球,也可稱為“多面體石核”(圖八,1)。
圖八 靈井許昌人遺址2015、2016 年出土的石核、石片
盤狀石核 5件。4件單面石核和1件雙面盤狀石核,1件石英巖質,1件石英砂巖質,2件脈石英質和1件玄武巖質。最大的一件為石英砂巖質,長78.43、寬61.22、厚45.14毫米,重267.3克;最小的一件為脈石英質,長24.41、寬19.32、厚15.42毫米,重6.3克。標本16L115,紅色石英巖,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礫石毛坯,臺面為礫石面和打制臺面。剝片方式為向心循環(huán)剝片,核體可見15個片疤,臺面角在88°~90°之間,處于石核剝片的最后階段,石核利用率較高。長45.11、寬40.34、厚33.37毫米,重62.4克(圖三,8;圖八,5)。標本16L001,玄武巖,內部不含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均勻。礫石毛坯,有2個不對稱的剝片面,其中一個剝片面為水平面,采用向心循環(huán)剝片模式,另一個剝片面為礫石面,單向剝片。水平面可見10個片疤相互疊壓,礫石面可見8個不連續(xù)的片疤。臺面角約為90°,處于石核剝片的最后階段。長54.84、寬48.82、厚33.45毫米,重102.2克(圖三,5;圖八,4)。
砸擊石核 5件。均為脈石英質,節(jié)理較為發(fā)育,質地一般,以小型為主。最大的一件砸擊石核長54.7、寬29.82、厚22.82毫米,重35.35克;最小的一件砸擊石核長24.1、寬23.93、厚10.14毫米,重5.42克。砸擊制品在靈井許昌人遺址石制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本次統(tǒng)計的也僅有5件。標本15L263,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發(fā)育,質地較差。點臺面,從核體遺留的片疤痕跡來看,這件石核已被至少剝取6個石片,處于石核剝片的最后階段。這件石核上另有2個小片疤是垂直于砸擊方向用錘擊法剝下,以核體上較平坦的節(jié)理面為臺面。長34.61、寬15.65、厚14.7毫米,重10.8克(圖三,6;圖八,2)。標本16L112,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發(fā)育,質地較差。線臺面,核體上遺留有10個片疤,石核利用率較高,處于石核剝片的最后階段。石核形狀呈雙錐形。長24.77、寬24.65、厚21.74毫米,重17.7克(圖八,3)。
(2)石片 64件。包括錘擊石片62件和砸擊石片2件。完整錘擊石片53件,不完整9件,完整砸擊石片2件。原料以脈石英為主,另有少量石英巖和石英砂巖。石片尺寸差異較大,較大的石片原料以石英巖或石英砂巖為主,脈石英原料的石片尺寸較小。最大的一件石片是石英砂巖質,長72.41、寬63.43、厚40.93毫米,重187.4克;最小的一件石片長14.33、寬7.56、厚3.23毫米,重0.3克。對完整石片測量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脈石英質的石片長度集中于10~30毫米之間,寬度集中于10~20毫米之間,石英巖質的石片長度集中于30~70毫米之間,寬度集中于20~50毫米之間,石英砂巖質的石片最大長基本都大于55毫米。
脈石英質石片以打擊臺面為主,石英巖和石英砂巖質石片以自然臺面為主,另有6件石片臺面為點臺面,少數(shù)石片臺面有疑似修理痕跡。石片背面片疤數(shù)量一般集中于2~4個,石英巖和石英砂巖質石片背面多存在礫石面,而脈石英質石片背面一般不存在礫石面。受到脈石英原料內部結構影響,脈石英質石片打擊點和打擊泡通常不清楚,腹面形狀多不規(guī)則,而石英巖或石英砂巖質石片相對較清晰,一般都有較為規(guī)整的腹面。
對于任何植物的生長而言,土壤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元素,在進行林木種苗培育的過程中,對于土壤的管護更是重中之重。管理人員應該首先確認林木種苗種植的土壤是否可以滿足林木生長的需求,通過選擇質地優(yōu)秀的土壤,可以更好的為種苗的生長提供幫助。
對2015、2016年出土的64件石片和毛坯為石片的53件工具統(tǒng)計石片外緣角、背脊形態(tài)和石片形狀,其中可統(tǒng)計石片外緣角的標本有109件,石片背脊形態(tài)的標本有88件,石片形狀的標本有83件。其中,石片外緣角以小于90°(N=86)為主,占比78.90%,外緣角大于90°的石片(N=23)占比21.10%;石片背脊以縱向為主(N=49件),占比55.68%,其次為不規(guī)則背脊(N=20)和無背脊(N=12),分別占比22.73%和13.64%,Y型背脊(N=4)和凸度礫石面(N=3)占比最少,分別占比4.55%和3.40%;石片形狀以不規(guī)則石片(N=37)為主,占比44.58%,其次為寬尾型石片(N=19)和窄尾型石片(N=17),分別占比22.89%和20.48%,平行石片(N=10)最少,占比12.05%。
對石片上展現(xiàn)的技術特征分析,發(fā)現(xiàn)靈井古人類在石核剝片時傾向于在臺面角小于90°的部位剝片,并且時常利用剝片面棱脊引導剝片,但是剝下規(guī)則平行石片的比例較低,可能由于脈石英原料內部節(jié)理發(fā)育,石核剝片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
通過對出土的石核和石片進行技術類型學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靈井古人類主要使用錘擊法對石核進行剝片,砸擊法較少使用,這與同樣以脈石英為主要原料的周口店第1地點上文化層的石核剝片技術有明顯區(qū)別[16]。另外,靈井古人類在對石核剝片時主要采用靈活多變的剝片策略,不固定剝片面和剝片方向,而是尋找合適的剝片角度和帶有棱脊的剝片面生產石片,這種石核剝片技術較為簡單。然而,向心循環(huán)剝片的盤狀石核存在也說明靈井古人類可能已經掌握更復雜的剝片技術,只是這種技術沒有被應用于質量較差的脈石英原料上。因此,靈井古人類靈活多變的剝片模式可能是為了應對脈石英原料剝片的不確定性而有意為之。
標本16L241,I-3型石片,脈石英質,內部雜質和節(jié)理較多。臺面為節(jié)理面,臺面長24.12、寬10.96毫米,石片角為90°。腹面打擊點、打擊泡、錐疤和放射線等特征均不明顯。石片形狀不規(guī)則,遠端呈反卷狀,背脊形狀不規(guī)則,刃緣鋒利。背面有10個片疤,不存在自然面。長57.12、寬48.71、厚15.02毫米,重39.9克(圖三,4;圖八,6)。
標本16L232,II-2型石片,石英巖質。臺面為打制臺面,臺面長23.52、寬12.76毫米,石片角90°。石片腹面打擊點和打擊泡清晰,錐疤、放射線和同心波等特征不明顯。石片形狀為寬尾型,腹面較平坦,石片遠端呈羽狀,刃緣鋒利,有使用痕跡。背面由片疤和礫石面組成,片疤數(shù)量為4個,石皮占比40%。長47.12、寬37.33、厚14.45毫米,重29.5克(圖三,1;圖八,7)。
標本15L298,砸擊石片,脈石英質。石片臺面為點臺面,打擊點清晰,打擊泡、錐疤、放射線和同心波等特征不清晰。石片形狀為寬尾型,遠端形態(tài)呈羽狀。石片背面有2個片疤,1個片疤方向與石片方向一致,1個片疤方向相對,背面不存在石皮。長19.04、寬16.78、厚5.55毫米,重1.8克(圖三,2)。
(3)石器 135件。類型有刮削器、鋸齒刃器、尖狀器、鉆、凹缺刮器和砍砸器等(表三)。其中,刮削器在石器類型中占大宗(N=90),占比66.67%,原料以脈石英為主,僅有5件原料為石英巖。鋸齒刃器有15件,占比11.11%,13件為脈石英原料,僅有2件為石英巖原料,部分鋸齒刃器加工精細,形態(tài)規(guī)整,刃緣有直刃(80%)和凸刃(20%)之分。尖狀器有12件,占比8.89%,11件為脈石英原料,1件為石英巖原料。鉆有7件,占比5.18%,6件為脈石英原料,1件為石英巖原料。凹缺刮器有9件,占比6.67%,原料均為脈石英??吃移髟谑髦袛?shù)量最少,僅2件,占比1.48%,石英巖和石英砂巖原料各1件。
表三 石器分類統(tǒng)計
2015、2016 年出土石器的毛坯類型包括塊狀毛坯(N=79,%=58.52)、石片毛坯(N=53,%=39.26)和礫石毛坯(N=3,%=2.22),其中塊狀毛坯在毛坯類型中占比最高,礫石毛坯僅在刮削器中出現(xiàn),占比最少(圖四)。塊狀毛坯在刮削器、凹缺刮器和鉆中占比高于石片毛坯,而在鋸齒刃器、尖狀器和砍砸器中占比低于石片毛坯,可能說明靈井古人類在制作刮削器、凹缺刮器和鉆時,注重對功能單元(刃緣和尖部)的修理,而更少注重工具形態(tài);在制作鋸齒刃器、尖狀器和砍砸器時,注重功能單元的同時,可能也會更多注重工具形態(tài)。
出土石器的加工方式有6種:正向、反向、錯向、兩面、交互、對向。其中,以正向加工(N=117)為主,占比86.67%,其余5種加工方式占比較少。但是,無論哪一種加工方式,都存在一個共同點,即打擊臺面均為較平坦的石片腹面、節(jié)理面或破裂面,體現(xiàn)了靈井古人類在石器修理時注重對平坦面的選擇。
出土石器的修疤層數(shù)有3 種:1 層(N=104,%=77.04)、2 層(N=30,%=22.22)和3 層(N=1,%=0.74);修疤形態(tài)有:魚鱗狀(N=113,%=83.70)、階梯狀(N=14,%=10.37)和平行狀(N=8,%=5.93)。其中,修疤層數(shù)以1 層為主,修疤形態(tài)以魚鱗狀為主,說明靈井古人類在修理石器時以錘擊法修理為主,大多數(shù)石器單次修理成型,少數(shù)修疤層數(shù)為2 層或3 層的石器類型主要為刮削器和凹缺刮器,可能為刃緣重復利用或精致修理。修疤形態(tài)中存在一種平行狀修疤,僅存在于脈石英原料石器上,這種修疤特點為修理部位打擊點較淺,疤痕平行,修理規(guī)整,修痕細小密集,可能為壓制修理。壓制法修理石器技術已經在靈井許昌人遺址的研究中得到實驗驗證[17],并且在發(fā)掘出土的動物化石中也找到了相應的骨質修理器[18]。
通過對出土單刃刮削器的刃緣角度和毛坯類型進行相關性分析(圖五),發(fā)現(xiàn)刃緣角度小于50°時,刮削器的毛坯類型以石片為主;當刃緣角度大于等于50°時,毛坯類型以塊狀為主。刃緣角度以50°為界,塊狀毛坯和石片毛坯在臨界前后占比變化十分明顯,說明靈井許昌人遺址刮削器刃緣角度大小可能受毛坯類型的影響。石片毛坯往往具有小角度邊緣,所以加工后刃緣角度也較?。粔K狀毛坯邊緣往往較厚,邊緣角度較大,所以加工后刃緣的角度也會較陡。雖然陡刃刃緣受毛坯類型的影響很大,但是單刃刮削器中也存在少量以石片為毛坯具有陡刃刃緣的刮削器,或因持續(xù)修理,或因石片邊緣較陡。
通過對出土的135件工具尺寸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工具尺寸以小型(N=95)為主,微型工具(N=34)次之,中型(N=5)和大型工具(N=1)較少(圖六)。將工具尺寸與原料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微型工具全部為脈石英原料(N=34);小型工具以脈石英(N=89)為主,另有6件石英巖原料;中型工具以石英巖原料(N=4)為主;大型工具僅1件,原料為石英砂巖。所以,靈井許昌人遺址工具尺寸受原料影響較大。
單刃刮削器 82件。原料以脈石英為主,數(shù)量有77件,石英巖質有5件,尺寸以微型和小型為主。根據(jù)刃緣形態(tài)可分為直刃(N=45)、凸刃(N=25)和凹刃(N=12)刮削器。毛坯形態(tài)以斷塊(N=50)、石片(N=29)和礫石(N=3)為主。
直刃 標本16L063,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石片毛坯,在石片一側緣連續(xù)修理,修理方向為正向,存在2層修疤。修理刃緣角度為65°,修理刃緣長度為21.02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修理部位打擊點較淺,疤痕平行,修理規(guī)整,修痕細小密集,疑似壓制法修理。長21.72、寬21.44、厚7.12毫米,重4.2克(圖七,1;圖九,1)。標本16L027,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理刃緣角度為67°,修理刃緣長度21.15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修疤形態(tài)為魚鱗狀。長21.53、寬13.34、厚5.22毫米,重1.7克(圖七,4;圖九,4)。標本15L314,脈石英質,不見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優(yōu)良。這件單直刃刮削器疑似殘件,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理刃緣角度為50°,修理刃緣長度為11.93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修理特征與16L063相似,疑似壓制法修理。長16.75、寬10.58、厚5.64毫米,重0.7克(圖七,5;圖九,5)。標本15L223,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2層。修理刃緣角度為57°,修理刃緣長度為20.99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修痕特征與16L063相似,疑似壓制法修理。長21.41、寬14.75、厚11.63毫米,重2.7克(圖九,3)。
圖九 靈井許昌人遺址2015、2016 年出土的工具
凹刃 標本16L084,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石片毛坯,以石片腹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局部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理刃緣角度為20°,修理刃緣長度12.45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0.6,凹刃指數(shù)為8.3。加工精細,修理部位打擊點較淺,疤痕平行,修理規(guī)整,修痕細小密集,疑似壓制法修理。長26.21、寬19.87、厚7.89毫米,重3.7克(圖七,2)。標本15L061,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加工精細,修疤層數(shù)為2層。修理刃緣角度為68°,修理刃緣長度為21.09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凹刃指數(shù)為9.4。長24.31、寬15.09、厚10.85毫米,重4.1克(圖七,3;圖九,9)。
凸刃 標本16L068,脈石英質,內部雜質和節(jié)理較少,質地優(yōu)良。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面為臺面連續(xù)修理,加工精細,修疤層數(shù)為2層,修疤形態(tài)為階梯狀。修理刃緣角度較陡為85°,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長27.12、寬18.68、厚13.82毫米,重6.4克(圖七,7)。標本15L059,脈石英質,內部雜質和節(jié)理較少,質地優(yōu)良。礫石毛坯,以較平礫石面為臺面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疤形態(tài)為魚鱗狀。修理刃緣角度為56°,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長23.71、寬13.33、厚9.32毫米,重3.3克(圖七,9;圖九,8)。
雙刃刮削器 5件。全部以脈石英為原料,4件斷塊毛坯,1件石片毛坯。尺寸以小型為主。標本16L225,脈石英質,內含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一般。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節(jié)理面為臺面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疤形態(tài)為魚鱗狀。刃緣形態(tài)為雙凸刃,兩條刃緣相對,修理刃緣長度分別為19.91毫米和16.24毫米,修理刃緣角度分別為75°和68°,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長19.91、寬18.21、厚9.32毫米,重4.3克(圖七,8)。
多刃刮削器 3件。全部以脈石英為原料,均為石片毛坯,正向修理。尺寸為小型,最大長均小于25毫米。標本16L015,脈石英質,內含少量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較好。石片毛坯,以石片較平腹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2層,修疤形態(tài)為魚鱗狀。刃緣形態(tài)為2條平行直刃和1條凸刃,2條平行直刃為石片兩側緣,凸刃為石片的遠端。修理刃緣角度在65°~70°之間,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長24.82、寬11.91、厚7.34毫米,重2.7克(圖七,6;圖九,6)。
鋸齒刃器 15件。13件原料為脈石英質,2件為石英巖質。8件為石片毛坯,7件為斷塊毛坯。尺寸以小型為主,最大長均在15~40毫米之間。標本16L024,脈石英質,內含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一般。石片毛坯,以石片較平坦的腹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疤呈魚鱗狀,刃緣形態(tài)為凸刃。修理刃緣長度為16.75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長17.61、寬16.92、厚6.13毫米,重2.2克(圖七,10;圖九,10)。標本15L312,脈石英質,內含少量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較好。石片毛坯,以石片較平坦的腹面為臺面,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理部位為石片的右側緣和遠端,修疤層數(shù)為1層,修疤呈魚鱗狀,刃緣形態(tài)為凸刃。修理刃緣長度為40.05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0.6。長31.08、寬30.65、厚13.56毫米,重12.8克(圖七,11;圖九,11)。
尖狀器 12件。11件為脈石英原料,1件為石英巖原料。8件石片毛坯,4件斷塊毛坯。尺寸以小型為主,最大長基本都在20~30毫米之間。標本15L052,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石片毛坯,以石片較平坦的腹面為臺面,采用“兩邊夾一角”的修理方式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理疤痕呈魚鱗狀,這件尖狀器尖部破損。兩側修理刃緣角度分別為50°和70°,尖刃角為60°。長31.78、寬22.83、厚9.64毫米,重8.4克(圖七,15;圖九,16)。標本15L313,脈石英質,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坦的節(jié)理面為臺面,采用“兩邊夾一角”的修理方式對向修理,修理疤痕呈魚鱗狀,其中一側刃緣呈鋸齒狀。兩側修理刃緣角度分別為76°和78°,尖刃角為44°。長27.72、寬23.65、厚10.24毫米,重6.3克(圖七,16;圖九,12)。標本15L021,脈石英質,內含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一般。石片毛坯,以石片較平坦的腹面為臺面,采用“兩邊夾一角”的修理方式正向連續(xù)修理,修理疤痕呈魚鱗狀。兩側刃緣角度分別為44°和62°,尖刃角為47°。長24.04、寬17.47、厚9.06毫米,重3.9克。根據(jù)尖部形態(tài),這件又可稱為“歪尖尖狀器”(圖九,13)。
鉆 7件。其中6件原料為脈石英質,1件為石英巖質。5件斷塊毛坯,2件石片毛坯。最大的一件鉆為石英巖質,尺寸為中型,長64.71、寬35.92、厚14.13毫米,重31.9克;脈石英原料的鉆尺寸相差不大,均為小型,最大長均在20~35毫米之間。標本15L062,脈石英質,內含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一般。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節(jié)理面為臺面,在相鄰的兩個邊緣部位各打下一個石片修理出肩部,沿兩邊緣繼續(xù)修理在尖端匯聚,修理疤痕呈魚鱗狀。兩側刃緣角度分別為90°和84°。長22.7、寬17.72、厚11.46毫米,重3.6克(圖七,14;圖九,18)。
凹缺刮器 9件。原料均為脈石英,8件毛坯均為斷塊,1件毛坯為石片。凹缺器尺寸相差不大,6件為微型,3件為小型。標本16L070,脈石英質,不含節(jié)理和雜質,質地較好。斷塊毛坯,以斷塊較平節(jié)理面為臺面,兩步加工,首先修理出較大的凹缺,然后在凹缺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精細修理,修疤呈階梯狀。修理刃緣角度為68°,修理刃緣長度為21.11毫米,加工長度指數(shù)為1、凹刃指數(shù)為9.9。長36.75、寬21.99、厚11.57毫米,重9.6克(圖七,13;圖九,15)。
砍砸器 2件。原料為石英巖質和石英砂巖質,毛坯均為石片。石英巖質石片砍砸器尺寸為中型,石英砂巖質石片砍砸器尺寸為大型。標本16L119,紅色石英巖質,顆粒較粗,質地一般。毛坯為厚石片,以石片較平腹面和石片的臺面為臺面,沿著石片遠端、右側邊緣和臺面連續(xù)修理,存在2層片疤,修疤形態(tài)為階梯狀,第1層修疤較大,可能用于修型,第2層修疤較小,可能用于精修刃緣。刃緣形態(tài)為凸刃,刃緣角度為75°。長61.87、寬50.12、厚40.11毫米,重115.3克(圖七,17;圖九,20)。
(4)石錘 1件。標本16L358,脈石英礫石。礫石磨圓程度為次磨圓,在礫石端部有做石錘的痕跡,疤痕密集。長121.16、寬73.42、厚57.21毫米,重775.2克。
(5)燒石 1件。標本16L364,原料為石英巖礫石,形態(tài)呈棒狀。礫石磨圓程度為次磨圓,重度風化。表面有不規(guī)則裂紋,上、下表面有石皮脫落,難以辨識是否有用作石錘的痕跡。長104.32、寬46.77、厚40.05毫米,重318.3克。
(6)斷塊 425件。斷塊尺寸和重量差距較大,最大的一件為輝長巖質,標本16L359,長137.42、寬83.96、厚79.63毫米,重801.1克;最小的一件為脈石英質,標本16L161,長10.40、寬10.24、厚4.74毫米,重0.6克。根據(jù)重量等級劃分,很輕3件(<1克),較輕385件(≥1克,<25克),中等34件(≥25克,<100克),偏重1件(≥100克,<500克),較重2件(≥500克);根據(jù)原料劃分,輝長巖1件,石英砂巖9件,石英巖21件,脈石英394件。
(7)碎塊和碎屑 521件。3件原料為石英巖質,518件原料為脈石英質。最大長均小于10毫米。
基于上述對靈井許昌人遺址2015、2016年出土石制品的分析,我們對這批材料有以下認識:
(1)出土石制品1213件,原料以脈石英為主,占比92.99%;其次為石英巖(5.19%)和石英砂巖(1.64%);另外,玄武巖和輝長巖各1件。石器原料以脈石英為主(91.85%),除兩件石片砍砸器為石英巖和石英砂巖原料之外,其余石器類型中脈石英原料的比例均高于其它原料,并且加工精細程度也普遍高于其它原料。
(2)靈井古人類在石核剝片時主要采用靈活多變的簡單錘擊剝片模式,不固定剝片面和剝片方向,而是尋找合適的剝片角度和帶有棱脊的剝片面生產石片。而盤狀石核尤其是向心循環(huán)剝片的盤狀石核的存在,也說明靈井古人類可能已經掌握更復雜的剝片技術,只是這種技術沒有被應用于質量較差的脈石英原料上。
(3)靈井古人類在修理石器時主要使用錘擊法,部分石器也可能壓制修理(5.93%);石器組合復雜多樣,石器尺寸以微型和小型為主,石器修理精致;石器尺寸、類型、修理方式(錘擊和壓制)和刃緣角度等受原料和毛坯形態(tài)的影響。
使用壓制法修理的石器和用于壓制修理的骨質修理器(軟錘)同時在靈井許昌人遺址發(fā)現(xiàn)[19],在國內晚更新世早期遺址中屬于首次報道。加上實驗對比分析,又進一步明確靈井許昌人遺址中的壓制修理技術。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壓制修理技術不同于我們常提到的間接法壓制,是一種徒手壓制修理,手握骨質修理器,依靠它的邊緣與石器修理部位接觸,手對骨質修理器施加作用力,進而將力轉移至石器的修理部位。這種壓制修理方法能準確控制力的大小和在石器上的受力點,減少脈石英原料因受力的不確定性而意外破碎的風險。這種壓制技術通常會在石器的修理部位留下細小密集的修疤,應用在尺寸較小的石器上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本文統(tǒng)計的石器中,經過壓制法修理的石器有8件,占石器比例的5.93%。經過壓制修理的石器原料均為脈石英,內部節(jié)理和雜質較少,質地優(yōu)良。毛坯既有斷塊(N=4),又有石片(N=4)。尺寸均為微型和小型,最大長在13~28毫米,平均值為20.25毫米,不見壓制法修理技術應用于更大的脈石英原料石器上。從尺寸上看,這些石器已經處于可被利用的最后階段。所以,我們認為使用壓制法對這種質地優(yōu)良、尺寸較小的石器進行修理,可能是對優(yōu)質脈石英原料的強化利用。從歷時性的角度看,錘擊法和壓制法是靈井古人類修理優(yōu)質脈石英原料石器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壓制法修理的石器比例不高,用于壓制修理的軟錘工具比例也不高,可能由于這種修理技術在靈井許昌人遺址中并非主流,而是一種石器修理至最后階段的備選之策。這種修理技術的運用雖然首先報道于許昌人遺址,但是筆者并不認為其為許昌人所獨有,只是過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另外,這種技術和“指墊法”修理技術的關系也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靈井許昌人遺址年代距今12.5~9萬年,處于晚更新世早期,國內與之年代相近的遺址有許家窯遺址[20]、板井子遺址[21]和周口店第15地點[22]等遺址,這些遺址的石核剝片模式和石器組合與靈井許昌人遺址相似,它們共同構成了晚更新世早期遺址文化面貌的一般特征。但是,靈井許昌人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壓制法修理石器技術的使用,以及先前報道的疑似裝柄工具的使用、骨骼刻劃痕跡和赭石的發(fā)現(xiàn)等[23],雖與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文化有一定相似性[24],但也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勒瓦婁哇技術的缺失,都使我們傾向于認為靈井許昌人遺址石器工業(yè)更多地展現(xiàn)出了中國北方地區(qū)晚更新世早期遺址的一般特征,而對于一些與中國晚更新世早期遺址相比較為獨特的特征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其產生的具體環(huán)節(jié)與技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