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蔡宇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西安 710055)
八仙宮是西安市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宮觀,為全國道教21處重點宮觀之一,其嚴謹規(guī)則的祭祀空間與靈活多變的附屬空間,共同形成獨樹一幟的造園風格。通過實地調(diào)研、測繪、古籍與碑文查詢等途徑,梳理八仙宮的發(fā)展沿革,繪制該道觀的平面圖以及立體模型,并解析其空間序列。結果表明,其景觀意境營造的手法為四神圍宮,中和統(tǒng)一;人神共在,亦觀亦居;無為之為,回味無窮;古樹參天,萬物有靈;古碑遺跡,碑刻林立,并歸納總結其景觀意境營造的特點。通過對八仙宮景觀意境營造研究,不僅可以彌補西北地區(qū)道觀園林相關研究的缺失,同時還可對其他道觀園林有所啟示,突出其文化價值和保護意義。
八仙宮;道觀園林;空間布局;意境營造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在西安有著長足的發(fā)展,八仙宮靈活的空間布局與精湛的建造技藝將道觀營造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推向極致,是我國重要的建筑文化遺產(chǎn)。通過文獻查閱發(fā)現(xiàn),當前學界對于八仙宮的研究多為其歷史沿革或是對宗教文化的相關研究與建筑布局的簡要介紹和表述,如田茂泉[1]將西安八仙庵、佳縣白云觀等道觀置于全真道發(fā)展脈絡之中,對其歷史沿革進行闡發(fā);潘存娟[2]則整理分析慈禧頒銀敕建“萬壽八仙宮”的淵源與其修建的過程;景亞鸝等[3]以宗教文化為主線,探考西安地區(qū)的佛寺道觀文化現(xiàn)象,并對八仙宮進行分析研究;玄一[4]、王磊[5]、馬杰[6]等對八仙宮的建筑形態(tài)與建筑布局進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對八仙宮建筑群空間特征與意境營造方面的研究多有欠缺,對八仙宮園林空間形態(tài)與宗教文化相結合的探索尚不成熟。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空間布局演變?yōu)榫€索,結合考察測繪,碑刻查詢與訪談等研究方法,以八仙宮建筑群為研究范圍,在梳理歷史沿革的基礎之上,對其空間序列、建筑布局等進行系統(tǒng)分析,剖析八仙宮景觀意境營造的手法,并總結其營造特點。
八仙宮位于西安東關長樂坊,民間稱作八仙庵,是西北地區(qū)道教全真派十方叢林。本文根據(jù)八仙宮內(nèi)碑刻以及相關歷史文獻資料,梳理歷史沿革并推測其平面布局的演變過程(圖1)。
圖1 八仙宮平面布局演變過程Fig. 1 Evolution of the layout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八仙宮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清嘉慶《咸寧縣志》卷12《祠祀志》:“八仙庵在長樂坊,相傳宋時有鄭生見八仙顯化于此,明正德間復顯于管氏場圃,因建殿,又雷自庵發(fā),增建雷祖殿于庵前。”[7]據(jù)斗姆殿東側《八仙庵十方叢林碑記》記載:“如八仙庵,自宋迄今開成叢林,原四方道友之公所……?!睋?jù)八仙殿前西側《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記載:“長樂門外八仙庵,為唐興慶宮遺址?!笨芍讼赦质冀ㄓ谒未?,系唐明皇興慶宮局部故址。金元之際,道教全真派大興,于是在此大興土木,擴建廟宇殿堂,此時的八仙庵建筑已頗具規(guī)模。明正德年間(1506 - 1521年),因八仙顯靈于庵中,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
據(jù)《八仙庵十方叢林碑記》記載:“康熙初年,任天然募化重修,棲止大眾……嘉慶丙寅,赤腳董清奇復為開修,大振仙宮,留參霞士。繼而,有華山韓合義;又繼而,有律師劉合侖開壇演教,后遂傳戒于朱教先?!笨芍讼蓪m成為全真道教十方叢林,經(jīng)歷了漫長又曲折的過程,任天然為主持時,修繕殿堂廊廡并擴建東跨院,此后,八仙庵屢屢營建,增修斗姆、龍虎、呂祖諸殿,最終確定了八仙庵的基本建筑空間格局。嘉慶十一年(1806年),董清奇住持八仙庵,整頓十方叢林體制,并增建西跨院與邱祖殿。次年劉合侖增建呂祖殿與太白諸殿,后道光十二年(1832年)朱教先創(chuàng)建西花園。
據(jù)《慈溪太后萬壽碑》記載“頒內(nèi)帑三千金重新太白山廟……發(fā)給道士李宗陽增修牌樓,并俯從陜西巡撫臣升允之請,賜八仙庵敕建字樣……”。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亡至此,令主持增修八仙宮山門、牌樓和照壁,使得八仙宮建筑體系更加完備。賜銀并敕封八仙庵為“萬壽八仙宮”,八仙宮之名由此而來。這是八仙宮歷史上最高規(guī)格的一次修建,八仙宮布局基本確定。
八仙宮自建國至“文革”前期,都保留著較大的規(guī)模,根據(jù)八仙庵弘道處的資料、薛至杰道長遺存清單以及謝興仁道長所收藏的“文革”前八仙宮平面圖進行推測,1949年八仙宮基本殿堂計12座,即斗姆殿、八仙殿、邱祖殿、呂祖殿、太白殿、娘娘殿、張仙殿、藥王殿、瘟神殿、城隍殿、雷神殿、靈官殿,除此之外還有鐘樓、鼓樓、牌樓、照壁等建筑[8]。雖文字記載并未說明建筑具體位置,但總體布局與唐旭庵重修后的建筑位置以及寺院格局相符,以斗姆殿為主體,東西各有跨院。根據(jù)謝興仁道長所收藏的“文革”前八仙宮平面圖推測,在1950年前后,將娘娘殿、張仙殿、瘟神殿、城隍殿等進行了拆除?!拔母铩逼陂g,八仙庵被工廠占用,殿宇破壞嚴重,雷祖殿被損壞。1985年退還道士管理,同年政府撥款,依據(jù)原明清面貌修復,但是由于建筑主軸線上空間過于擁擠,殿宇之間距離過緊,所以并未修復雷祖殿。此次修復依原址復建,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布局和建筑形制(表1)。
表1 八仙宮主要建筑形制Tab. 1 The main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自古凡道徒立教建觀者,大都基于道教神仙思想和古人對理想聚居環(huán)境的構想為基礎,以“洞天福地”作為選址的條件,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景觀營建智慧[9]。西安八仙宮建于唐興慶宮的局部舊址之上,雖其山水宮宇,形勝之勢,并非全國道觀之冠,但是其坐落在“天下形勢之雄者”的古都長安,所處的位置使八仙宮近可以吸納終南樓觀臺洞天福地之靈氣,遠則映射驪山、華山山水形勝之盛氣,這種形勝位置,使八仙宮成為全國道教叢林道法傳續(xù)的著名宮觀之一(圖2)。
圖2 八仙宮以及周圍環(huán)境分析Fig. 2 Analysis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and its surroundings
西安城地處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八仙宮整體布局坐北朝南,東西寬約34 m,南北長約214 m,總占地約7.3 hm2。其空間布局緊湊,對稱分布,由山門至后殿共分三進院落,鐘、鼓二樓分列左右,其總體布局是由一條南北軸線進行貫穿,作為主要的祭祀空間,軸線上為靈官殿、八仙殿、斗姆殿;左右跨院均衡對稱展開,東跨院有呂祖殿、藥王殿和太白殿;西跨院有邱祖殿和主持住房等(圖3,圖4)。
圖3 八仙宮現(xiàn)狀平面圖Fig. 3 The current plan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圖4 八仙宮鳥瞰與空間劃分圖Fig. 4 Aerial view and spatial division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總體來說,八仙宮遵循傳統(tǒng)宮觀的建筑布局形式,主要祭祀建筑的布局遵循嚴謹?shù)妮S線關系,生活與附屬空間靈活布置于主軸線兩側,呈現(xiàn)“前庭后殿”的總布局,整個宮觀空間富于變化,不僅滿足道教法事的祭祀活動需求同時方便道士日常生活[10]。
八仙宮主要空間可分為前導空間、一進院落前序空間、二進院落核心空間、三進院落后續(xù)空間和東西跨院空間共5個部分。建筑布局等級分明,空間變化上體現(xiàn)出強烈的旋律和節(jié)奏,體現(xiàn)追求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圖5)。
圖5 八仙宮剖面圖Fig. 5 Section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2.3.1 前導空間
造園如吟詩,開篇的基調(diào)起著鋪墊與渲染氣氛的作用。八仙宮前導空間其一起于長安坊“萬古長青”影壁處,影壁與八仙宮入口山門相對應。這一部分獨立于八仙宮而存在,延續(xù)了八仙宮整體的祭祀軸線,通過視線的引導拉伸游覽路線,增強起始空間的功能性。通過調(diào)動香客的觀感,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使心情逐漸虔誠、平穩(wěn),為進入八仙宮內(nèi)部空間做鋪墊。其二是穿過八仙宮古玩市場,過北火巷即可到達八仙宮的山門前空間,其作為區(qū)分內(nèi)外院落的重要節(jié)點,是建筑群的重要出入口,與治安管理處與售票管理處共同構成內(nèi)向型院落空間。前導空間是主體廟堂景觀序列的開端,完成由“世俗”到“仙界”情緒的轉(zhuǎn)化,各方香客匯集于此,稍作停留,誘發(fā)香客產(chǎn)生“漸入佳境”的情趣,為進入八仙宮內(nèi)部做準備。
2.3.2 前序空間
由山門殿通過即可進入第一進院落,稱為前序空間。院落正中修有遇仙橋,九級臺階可登臨,兩側布滿龍柏,這些植物極大豐富了前序空間,并構成障景進行遮擋視線,使靈官殿隱約可見,在視覺上深化建筑軸線的距離,增強院落的空間層次感,烘托神圣的宗教氛圍(圖6)。靈官殿兩側分別是鐘樓、鼓樓和左右低矮的書畫碑廊加以完整限定前序空間,殿前對稱放置香爐,再通過兩側對稱種植的植物,將香客祭祀空間隱性地加以區(qū)分,限定祭祀活動空間,突出重點。各方香客由山門外喧鬧的古玩市場進入廟內(nèi),開敞的空間感受、古樸莊嚴的建筑、嚴謹?shù)妮S線關系,使心情平和靜穆,為進入到核心空間做鋪墊。
圖6 遇仙橋Fig. 6 The Fairy Bridge
2.3.3 核心空間
經(jīng)過前序空間即將空間序列引入第二進院落,稱為核心空間。此空間由靈官殿兩側小門進入,空間收緊,視線聚焦于主殿八仙殿,是八仙宮的核心部分。八仙殿前面豎立著兩塊磚壁樓,一塊是《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另一塊是李宗陽為慈禧太后立的萬壽碑,碑通高均約5.8 m,兩碑中間放置鐵鑄方形香爐一尊,約為3 m;主殿高7.8 m,山墻與兩側廂房約3.5 m。此空間雖不大,但是高差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恰好達到威懾感,使得祭祀活動至此達到高潮。此空間建筑圍合嚴謹,形勢規(guī)整,以八仙殿作為軸線序列中心的建筑物,體現(xiàn)其作為主要建筑的重要地位,通過平面上嚴格的形式感以及豎向上不同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強調(diào)宗教的莊嚴和儀式感。
2.3.4 后續(xù)空間
通過八仙殿后便可來到第三進院落,稱為后續(xù)空間。與前院營造強烈空間氛圍和莊嚴肅穆的祭祀環(huán)境不同的是,此空間因白玉欄桿的圍合而劃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古樹參天,清幽寧靜,分別對稱種植有古柏(Cupressus funebris)與銀杏(Ginkgo biloba)。院內(nèi)樓閣殿宇與植物相互掩映,將人工建筑融合于自然之中,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教理念,形成曠奧相交、疏密變化的空間層次關系。信眾駐足,光影疏斜,頓感心情靜穆,使內(nèi)心得到極大的平靜。后續(xù)空間因作為東西跨院分流的節(jié)點空間,人流較為多樣,空間結構靈活多變,院落稍顯輕松與活躍,信眾至此由神性空間進一步過渡并融入道士的生活與日常。
2.3.5 東西跨院
東西跨院位于第三進院落的東西兩側,由東配房進入東跨院,院落空間北側為呂祖殿,奉祀?yún)渭冴栕鎺?,南側為太白堂,財神殿、藥王殿坐東向西位于院落東側。此院落長16 m,寬13 m,建筑組合形式形成內(nèi)向型空間,人流活動密集,院內(nèi)除東北角與西南角分別有一棵植物以外,并無其他構筑,極大地方便人流通行。由西配房進入西跨院,里面有邱祖殿,奉祀全真龍門派始祖邱處機,云隱堂為主持房,另有廂房數(shù)間作為西安市道教協(xié)會辦公室及招待所。此院落長10.8 m,寬10 m,正中放置一香爐,兩棵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與一棵圓柏(Juniperus chinensis)共同形成幽雅清靜、古樹蔽日的幽謐庭院。
八仙宮在景觀空間銜接中采用由小門入院與穿堂而過這兩種手法的結合,在空間的明暗關系上形成明—暗—明的節(jié)奏感,同時在空間結構上形成開—合—開的空間層次關系,著意表現(xiàn)空間韻律之美。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卑讼蓪m位于熙攘的鬧市之中,作為典型的城市型道觀,不像山林型道觀有山形水勢的環(huán)抱之勢,所以主要借助道路街道、建筑布局、院墻圍墻等形成“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砂格局。八仙宮之格局基本符合四合院中前朱雀,設“萬古長青”影壁墻,為建筑穴場的朝砂;后玄武,坐八仙殿與斗姆殿;左青龍右白虎分別有東西跨院,廂房圍合,從而形成四神之格局。古人由“東”“西”二方位進而發(fā)展為“東西南北”四方位,由此衍生出“天有八極,地有八方”,這些數(shù)字界定為內(nèi)部虛無的空間圖式,影響到傳統(tǒng)道觀建筑體系,產(chǎn)生藏風聚氣的“圍龍局”。觀中主要依靠廂房、長廊圍龍,輔以道路,形成的圍龍局與全院相對獨立卻又不可分割[11]。八仙宮按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坐北朝南布置,呈負陰抱陽之勢,因子午向為天地之向,陽氣過足,同時又因道教的清靜無為、中和、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義理與思想,所以選向立基方面稍顯自由隨意,一進院落處內(nèi)主要建筑略偏東7°到8°(圖7)。
圖7 一進院落建筑與垂直軸線角度關系示意圖Fig. 7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ng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yard building and the vertical axis
道教講求神仙,但又關注民間生活,提倡人人平等、社會公平,故神與人之間距離感較小,更多的是關注與神交流,對自我的升華。八仙宮中信眾祭祀?yún)^(qū)與道士生活區(qū)均具有一定的重合,又因在城市中相對局促的環(huán)境空間中,所以更未加以區(qū)分。一般信眾進入八仙宮主要流線為延主要軸線向東西跨院,而前三進院落的兩側廂房多為道士的日常生活所用(圖8)。八仙宮除了具有重要的祭祀功能之外,也是道士修煉、進膳與食宿的場所,在空間布局中,不僅體現(xiàn)道教宮觀祭祀的功能需求,而且通過運用傳統(tǒng)的院落組合以及空間營造的手法達到了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體驗的目標,總體來說可概括為“祭祀”“食宿”和“園林”三部分[12]?!凹漓搿奔窗讼蓪m建筑群主體部分,包括有一進院落與二進院落,尤其是二進院落作為中心院落,由一進院落進入時空間收緊,視線集中,強化祭祀空間?!笆乘蕖睘榈朗肯憧瓦M餐與休息的地方,位于西跨院,主要殿宇是云隱堂,作為接待十方道友的臨時居所?!皥@林”包括觀內(nèi)園林和觀外園林,靈官殿、八仙殿前對稱種植圓柏,強化了祭祀流線的同時,減弱了建筑沉重的體量感;聚仙閣后園林中,草木叢生,郁郁蔥蔥,當香客置于此,可以充分感受到道教園林的靜謐與自然。園林空間通過展現(xiàn)四時之景體現(xiàn)宗教輪回思想,相較于佛教寺院中精神的威懾,在道教廟宇中更多的是心靈的平和與解脫。
圖8 八仙宮人流流線Fig. 8 The flow of people in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道教思想起源于泰古二皇,一直到春秋時期老子等人將其進行歸納總結為道家思想理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對道法最經(jīng)典的概括與提煉。無為而無不為,作為道家最純粹的理念,不單單是道家強調(diào)自然無為的思想,更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高深的造園要旨,正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園林本身不加修飾與渲染的自然生長,這便是園林源于自然卻又高于自然的妙處所在,也是園林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體現(xiàn)[9]。八仙宮占地面積不大,其并非對大自然單一的模仿,而是對于自然本真的追求與尋找,不加多余粉飾,體現(xiàn)淡雅素潔的情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方寸之間,盡顯壺天仙境。眾信眾于此更多感受到的是與自己心靈的交流,對“道”本質(zhì)的思考,體會“道法自然”的宗教思想,使游覽于此中回味無窮。
八仙宮因其木構架的結構方式,難以長久,需修葺重建,因而缺少些古意,而參天古樹上的皴痕卻留下了道觀的歲月,記錄著過往的歷史[13]?!八怪^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成難”[14],指出了古樹保護的重要性?!八乱蚰径牛疽蛩露瘛?,古樹名木以生命的形態(tài)見證著寺院的歷史發(fā)展,是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八仙宮現(xiàn)有古樹名木31株,其中圓柏21株、銀杏6株、玉蘭(Yulania denudata)2株、紫薇2株。斗姆殿前的古柏種植,采用對植的手法,冠幅如帷蓋,距今已有150年歷史,這得益于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將古樹神化,使其免遭災害,歷代相傳。列植給寺院帶來莊重肅穆之感,體現(xiàn)平衡之意,一定程度上強調(diào)了建筑的軸線,增強了祭祀活動的指引(圖9)。穿過藥王殿,路徑兩側的毛竹片植以扶搖而上的竹桿與蒼翠欲滴葉片,創(chuàng)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態(tài)圖,青青翠竹,通透自然,形成“夾徑蕭蕭竹萬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竹徑縱向景觀空間,使游人穿梭于其中,恍如隔世(圖10)。植物是聯(lián)想過去與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紐帶,道教文化與傳統(tǒng)哲學、美學從視覺效果的形而下層面越出,以達到追求意境、提升靈魂的形而上高度,將自然與人之感悟融為一體,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圖9 斗姆殿前參天古柏Fig. 9 Tall cypresses in front of the Temple of Dum
圖10 路徑兩側的毛竹片植Fig. 10 Bamboo planting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th
碑,《說文》注解說“豎石也”,石碑石刻見證并記錄了八仙宮諸多歷史,是研究其歷史的珍貴資料[15]。在碑文中記載著八仙宮建設的時間、經(jīng)過,人物事跡等,當用手觸碰時,歷史、時間、人物等聯(lián)系在一起,感受留下來的“印記”,是古與今的銜接。據(jù)統(tǒng)計,八仙宮中現(xiàn)有上百處碑刻,多為記錄歷史重大事件,或是歷代文人和書法家的篆刻雕記,總體來說可概括為“歷史記載”“名家結緣”與“美好寄托”。首先,《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慈溪太后萬壽碑》和《八仙庵十方叢林記》等石碑記載著八仙宮的歷史沿革,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表2)。其次,第一進院落東西兩面文化名家畫廊中的石碑墻鑲嵌著幾十通黑灰色石灰?guī)r碑刻,筆法剛柔并濟,文詞內(nèi)涵深刻,畫面生動有趣,其有鄭板橋竹子畫作、書法家米芾作品、漢鐘離與呂洞賓的詩詞等,這是源于歷史上眾多詩人、畫家等名人與道觀結緣所留。碑刻不僅作為承載歷史的文化古跡,同時還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如斗姆殿左右山墻處的百“?!薄皦邸眻D,以及影壁上“福”“壽”的刻字(圖11)。
表2 八仙宮主要石碑形制Tab. 2 The main stone tablet of the Wanshou Palace Square
圖11 文化名家畫廊石碑墻Fig.11 Cultural masters gallery stone wall
八仙宮基于傳統(tǒng)道觀布局的中軸對稱,渲染了祭祀的氛圍,并以靈活的院落空間加以烘托道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形成嚴格對稱又體現(xiàn)參差錯落的多功能布局。在八仙宮景觀意境的營造中,具有以下特點:
(1)空間深遠。八仙宮利用狹窄的門洞和不同高程的臺階,以及結合穿堂而過的手法,將院落連接并劃分,視覺上擴大了道觀的內(nèi)部空間,雖地處城市鬧市之中,但卻營造出“別有洞天”之感。
(2)意境幽深。八仙宮內(nèi)名木古樹高聳入云,皴痕是跨越時空的“印記”,植物隨著四季變化,使得園林意境層出不窮;碑林刻記通過文詞調(diào)動觀賞者意境感受力,進入情景交融之境,共同營造出深遠幽靜的園林意境。
(3)自然無為?!暗莱o為,而無不為”,整個八仙宮景觀意境營建,是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體現(xiàn),承載“亦觀亦居”的功能,樸素、純凈的環(huán)境,無欲無求的園林境界,強調(diào)人工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尊重萬物生命,萬物和諧共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八仙宮作為西安市重要的道教宮觀,在其宗教意境與空間布局方面,體現(xiàn)了較高的園林營造藝術水平,對八仙宮進行研究彌補了西北地區(qū)道觀園林空間營建與意境營造方面的缺失,為寺觀園林的保護與開發(fā)提供理論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xiàn)實的意義。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