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胡 潔,岳文妍,保明珠,魯雙玉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3;.云南大學 昌新國際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
撒梅人作為彝族的一個分支,是昆明最古老的原住居民之一,在昆明市官渡區(qū)阿拉彝族鄉(xiāng)、大板橋鎮(zhèn)均有分布。據記載,古老的撒梅人原來居住在滇池東岸壩子里,耕種著滇東肥沃的土地。經戰(zhàn)爭影響,撒梅民族多次被沖散,到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尋找水源,開田種地、安居樂業(yè),所以被稱為“散民”,后來變音為“撒梅”或“撒彌”。撒梅具有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撒梅人信奉佛教、道教和西波教,西波教是撒梅人世代相傳的宗教,因口頭傳授,無書籍記載,西波教的起源無法得知。撒梅人除了與漢族人過共同的節(jié)日,還有獨特的“三月三”“老爺山廟會”和“蟲王節(jié)”等①。
一朵云村位于昆明市官渡區(qū)大板橋鎮(zhèn),距離市區(qū)大約40公里,村內居民主要為彝族撒梅人。村子里保留著高低錯落、斑駁蒼古的清代傳統(tǒng)民居“一顆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撒梅人逐漸被漢化,傳統(tǒng)撒梅文化也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一朵云村因距離市區(qū)較遠,傳統(tǒng)撒梅民居現今還存在,但許多年輕人已經搬入新蓋的洋樓。一朵云村村頭有一座遭受過風雨洗禮、破敗不堪的寺廟。因為資金缺乏加上人們保護意識淡薄,古廟正在隨時間流逝而逐漸坍塌。經過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考察,筆者所在的考察組在寺廟中發(fā)現了許多工藝精美、造型別致的瓦當和木雕。除此之外,在寺廟的主樓還發(fā)現了一分為二的清代碑文,這對研究撒梅社會歷史具有極大意義。我們在對一朵云居民的采訪過程中發(fā)現,寺廟的具體建造時間已經不得而知,大多數居民只是記得這座寺廟叫唐王祖師廟,在他們出生時就已經存在。遺憾的是,更了解寺廟歷史的老人們因疾病、語言溝通和警惕之心等,無法接受我們的采訪,因此未能發(fā)掘出更多關于寺廟的歷史信息。
唐王祖師廟出土的清代碑文,出土時間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內容大致為:“署云南府昆明縣正堂加三級記錄五次許。出示嚴禁事照得曰:苴里甲尾小寨等村山高箐險,不能栽種稻谷,僅可蓄養(yǎng)櫥樹蕎麥,以為糧條民食之……”(圖一)。
因筆者才疏學淺,未能全部準確校對與翻譯碑文內容。這個碑文內容大致說明了清代時期小寨附近的撒梅人經濟生產低下,難以維持生計。以及我們追溯明代天啟(1621—1628年)年間劉文征的《滇志》其卷三十有:“撒彌玀玀,男挽發(fā)如鬏,長衣短褲,布系腰。婦女短裳、五色短裙,滇池上諸州邑皆有之。拙于治生,無盜賊,山居者耕瘠土,販薪于市,終歲勤勤。濱水者浮家捕魚,僅能自給?!雹?/p>
將這些文字記載與碑文結合來看,傳統(tǒng)的撒梅人聚居在土地貧瘠的山地,生產糧食難以自給自足,因此撒梅人為了生活勤勤懇懇,在農桑之外還從事手工業(yè)與捕魚業(yè)來補貼家用。碑文大致只能證實撒梅人所居地區(qū)不適宜農桑和政府減輕賦稅的手段,寺廟的歷史研究依舊處于一團迷霧之中,但對唐王祖師廟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乾隆年間。
1.圖一 清代告示碑 70 cm×110 cm 一朵云村出土
2.圖二 牡丹滴水瓦當 高11 cm 唐王祖師廟出土
3.圖三 牡丹紋瓦當 直徑13.5 cm 唐王祖師廟出土
4.圖四 清代桃花紋瓦當 直徑12 cm 一朵云村
5.圖五 清代菊花紋瓦當 直徑12 cm一朵云村
6.圖六 云南省布票、線票票樣 1979年 唐王祖師廟
7.圖七 動植物木刻 唐王祖師廟
瓦當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裝飾構件,能起到保護椽頭、便于房檐疏通流水的作用,瓦當上美妙生動的圖形文案具有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在對一朵云村進行田野調查時,我們在唐王祖師廟中也發(fā)現了精美的瓦當紋樣。
一朵云村民居與唐王祖師廟的瓦當材質都是青瓦(灰陶),在一朵云村尚未發(fā)現瓦片生產作坊及手藝人。據村民回憶,瓦當大多數是從宜良湯池運輸進來的。
唐王祖師廟出土的瓦當造型,大多數是圓形。在墻角的廢墟中僅發(fā)現一片三角形瓦當(圖二),這片三角形瓦當造型精美,牡丹形象生動,花瓣對稱而左右分開,中心為圓潤飽滿的花苞,含苞欲放自然向上,頂面富有乳釘紋裝飾,呈倒三角分布,周圍裝飾波浪紋,富有艷麗之氣。嚴格意義上說,這片三角形的瓦當屬于板瓦,位于每道瓦溝的最前端,為的是將雨水順利引流,不讓雨水侵蝕木制的椽子,撒梅人也親切地稱它為“滴水”。與其圖案一致的還有圓形的牡丹紋瓦當(圖三),外周聯飾乳釘紋、弦紋,線條簡潔疏朗,花形優(yōu)雅秀麗。
圖四、圖五均是出自一朵云村農戶人家的桃花紋瓦當。桃花紋瓦當合理地將畫面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闊而外窄,外圈由云紋均勻環(huán)繞;內圈主題突出,碩大的桃花居中呈綻放狀,花瓣周圍點綴乳釘紋,構圖華美規(guī)整,線條簡潔清晰。在一朵云村,無論是荒郊野外,還是籬笆菜園或青石板路間,時至秋月都有秋菊盛放,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圖五的菊花紋瓦當以弦紋分區(qū),中心為綻放的菊花,以花中套花的形式出現,豐富了菊花的層次,外區(qū)還用珠聯紋與弦紋裝飾。據《云南瓦當》記載,該形制的瓦當在玉溪通??h也出現過,是清代制品。除此之外,我們還走訪了一朵云村附近的老鴉洞村,在傳統(tǒng)的居民住房中也發(fā)現了部分瓦當裝飾。
瓦當藝術,表現了一朵云村的社會生活、文化及經濟觀念,體現著撒梅人獨特的審美。這些瓦當規(guī)整地列于屋檐口與房頭,搭配著精美的木刻與石雕,使得撒梅人的房屋撒發(fā)出神秘而純凈的美。這種少有的裝飾簡樸而厚重,給人帶來貼近自然的感覺。今天,我們走在文明的沃土上,拾取附著著銹土的瓦當,它的歷史價值并未消亡。透過瓦當,我們似乎看見了一朵云村曾經的輝煌,正所謂一瓦一世界,一圖一風景。
在唐王祖師廟正門左邊的廂房里的一塊木制隔板上,我們發(fā)現了幾張帶有“票樣”二字的云南省布票與線票(圖六)。布票的面額為壹市寸、貳市寸、壹市尺、五市尺、拾市尺。線票的面額為貳市錢、肆市錢。付券為0.1~5.0區(qū)間,年代均為1979年。這些票樣本身不具有兌換功能,它們的用途主要是普及糧票知識。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這些布票與線票都是由云南商業(yè)局發(fā)行的。“無糧票無飯吃,無布票無衣穿”,雖然撒梅人有自己獨特的服飾,但在那個物資比較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票證對撒梅人的生活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廂房的二樓橫梁上,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字樣。據當地村委會人員介紹,那里曾是當地的糧管所,曾被燒過,經搶救修繕才沒有被完全燒毀,與側室不同的是主廟以及門所在的回廊沒有任何被燒過的痕跡。
在唐王祖師廟正門背后的門楣和坍塌的木料中,我們發(fā)現了許多紋飾。壁板分為左、中、右三部分,排布在四根柱子之間,每根柱子上方都有一個吊腳。每部分上面有四塊壁板,每塊壁板上又有兩組不同的花紋樣式。左邊和右邊是動物紋樣,分布有羊、兔、馬的形象以及龍紋與云紋(圖七)。東漢學者許慎《說文解字》中寫道:“羊,祥也?!毖蜃值闹C音為祥,寓意著吉祥之意。在唐王祖師廟的大殿上,我們發(fā)現了精美的雕花以及側邊木材上云的圖騰符號。雖然寺廟主體已坍塌,但我們還是能從遺跡中看出當時初建的唐王祖師廟裝飾精美,做工精良,古樸中透著撒梅人獨特的審美內涵。
通過上述對文物的研究考察,我們可以窺見唐王祖師廟兩百年間的發(fā)展歷史。清乾隆年間,唐王祖師廟作為維系撒梅人的紐帶而存在;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1970到1980年間,因人流量大,其在一朵云村有公共服務性質,是作為有“昭示”功能的建筑存在的?,F今因經濟的發(fā)展,外出務工的人員增多,在一朵云村的常住居民為老幼婦孺,村民對唐王祖師廟的維護不重視,鮮少維修,且因唐王祖師廟本身是易損的木制結構,造成了唐王祖師廟的坍塌。
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民族要復興,鄉(xiāng)村必振興”。唐王祖師的坍塌正在向人們發(fā)出一個嚴重的警告,如果不加強文物保護,那么后人將看不到撒梅人的傳統(tǒng)民居。為此,筆者對一朵云村的文物保護提出建議,希望充分利用一朵云村的區(qū)位優(yōu)勢,結合獨特的撒梅文化,開發(fā)鄉(xiāng)村旅游精品路線,為撒梅村落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添磚加瓦。
首先,對于精美的撒梅文物,希望社區(qū)加強管理,向政府申請資金,開設村史館,通過對撒梅文物的收集整理,舉辦文物展覽;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互聯網+”時代,一朵云村也要抓住紅利,牢記“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逆向思維,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做好宣傳,使更多人了解撒梅文化。同時,對于撒梅的傳統(tǒng)古居,要定期進行安全檢查與修護。傳統(tǒng)撒梅人為了祭拜老爺山,在傳統(tǒng)的六月十三前一天,遠處來的客人會選擇在一朵云與老鴉洞、小寨等村住宿一晚,第二天早起再去爬老爺山。當地人可以依據這些特點開設民宿,吸引游客住宿,增加農民收入。其次,一朵云村作為傳統(tǒng)撒梅人聚居的村落,其主要產業(yè)是農業(yè),面對廣闊的土地,可以適當地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創(chuàng)建農作物采摘園,豐富顧客的生活體驗。一朵云附近的老鴨洞自然村已開設了具有彝族特色的農家樂,吸引著許多城市游客慕名而來體驗撒梅特色長街宴,人們穿戴著制作精美的撒梅服飾,吃著美味的撒梅菜肴,跳著撒梅獨有的舞蹈。越來越多人的到來為一朵云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帶來了大量游客資源,對于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具有良好促進作用。
一朵云村的撒梅建筑凝結著歷代撒梅人的智慧與審美,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面臨著許多危機。唐王祖師廟的坍塌折射出人們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一個地區(qū)的文化傳承,不僅要靠研究者的努力,更需要當地居民的重視。因此,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引領下,加強一朵云撒梅古村落的保護勢在必行,只有加強文物保護,謀求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朵云地區(qū)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流傳,為昆明文化甚至云南地域文化添加一抹色彩。
注釋
①昆明市官渡區(qū)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昆明市官渡區(qū)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第187頁。
②呂付華:《昆明彝族撒梅人村落城市化研究》,云南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