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奉云
除夕守歲,俗稱“熬年”。
這個習(xí)俗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遠(yuǎn)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管它叫“年”。它生性兇殘,食肉成性,晝伏夜出,連人也不放過,人們談“年”色變。后來,人們通過觀察慢慢掌握了它的活動規(guī)律,每隔365 天“年”就要在夜晚出來吃人,人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稱為“年關(guān)”。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拴牢牛羊,封住門窗,躲在屋里吃“年夜飯”。飯后,燃起大火圍坐一起,整夜值守,嚴(yán)防“年”獸來襲。以后,便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除夕熬夜守歲。
守歲是過年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兩年”,在辭舊迎新之際,一家人圍爐而坐,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一個家庭一年中最美好、最開心的夜晚。
打開記憶的閘門,兒時守歲的往事如滔滔江水般涌來:我是上世紀(jì)60 年代生人,家住湘南農(nóng)村。小時候,大年三十年夜飯后,一家人便圍坐在堂屋的火塘四周。這火塘是用磚頭砌成,一般是五尺見方,中間放一個巨大的“蔸荖”,旁邊再輔以小的樹枝,從除夕晚上開始,一直要燒到次年元宵?;鹛联q如蓮花瓣,連著家人的情和意。據(jù)說火塘里的火越旺,來年的運(yùn)氣就旺,收成就好。尤其是入夜以后,老老小小一邊取暖,一邊嘮嗑,一邊溫酒,一邊泡茶,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寫:“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舞衣連臂拂,醉坐合聲歌……”母親拿出早早準(zhǔn)備的、平日里都舍不得吃的落花生、南瓜籽、米面皮,還有下酒的火焙魚、臘豬肝、豆腐干……我們小孩子嘴巴不停地吃,臉上掛著甜美的笑,大人們則邊吃邊聊邊樂。為了不讓我們吃得太多難以消化,又不讓我們掃興,嚴(yán)肅而慈祥的父親采用委婉的方式,要我們兄弟姐妹逐個談?wù)勔荒陙淼墓ぷ骱蛯W(xué)習(xí)情況,并提出新年打算,父親逐個點(diǎn)評并進(jìn)行總結(jié),還提出一些要求。這個時候多以鼓勵為主,專挑好聽的說,我們也容易接受。興趣來了,父親還給我們講些故事,如勵志的故事有“鑿壁借光”“懸梁刺骨”;孝道的故事有“臥冰求鯉”“負(fù)米養(yǎng)親”;愛情的故事有“牛郎織女”“水漫金山”,等等。母親有時也會插話,告誡我們要有禮貌、懂規(guī)矩、會打算,食不言、寢不語等。母親總是閑不住,一會兒給我們加點(diǎn)開水,一會兒添點(diǎn)零食,一會兒拿出年前做好的新衣新鞋,分發(fā)給大家,并且要一個個試穿,看合不合身,適不適腳。快到半夜了,眼看我們個個都打起了哈欠,父親便又使出一計(jì),說:“誰陪我繼續(xù)守歲,我就給誰壓歲錢!”這一招還真管用,一雙雙睡意蒙眬的眼睛霎時瞪得如銅鈴似的,射出閃電般的光芒。打起了精神的我們又開始嘻嘻哈哈,你推我搡起來,甚至干脆離開火塘,在屋里做起游戲來。
時至午夜,父親向母親使了個眼色,母親便把壓歲錢一個一個地發(fā)了,接著一家人走出屋外,仰望星空,點(diǎn)燃爆竹,噼噼啪啪,左鄰右舍也相繼走了出來,鞭炮聲、歡笑聲、祝福聲此起彼伏,寧靜的夜晚頓時沸騰起來,把節(jié)日的喜慶推向了高潮。玩膩了、瘋夠了、吃飽了的我們便逐漸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守歲也就告一段落。
突然,一聲尖叫劃破天空,在幾十米的高空爆開,許多五顏六色的“小雨點(diǎn)”從天空中飄落下來,如同仙女散花一般,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也把我從往事的咀嚼中拉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