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正
我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做過這樣的趣事,我做過,而且我相信,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十有八九做過這樣的游戲:偷偷留下一粒蠶豆,或是花生,埋在家門口的某個地方,認真澆了水。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粒種子有沒有發(fā)芽,忍不住扒開泥土看,一切如初,又失望地用泥土覆蓋上。就這樣,接連重復了許多天。直到有一天,我們又對新的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忘了那粒種子,而那粒種子已經(jīng)悄悄發(fā)芽,鉆出泥土,綻放出了枝葉。
我是與幾個孩子的父母交流后,聯(lián)想到小時候這件趣事的。
那天課前,一個孩子的母親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對我說:“老師,這一兩個月,每個雙休日我都帶孩子去公園,他記住的花草樹木已經(jīng)超過100 種了,作文怎么還看不到明顯進步???”一草一木,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有學問。植物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學資源,認識草木的過程,也是學習觀察的過程,這對寫作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我曾經(jīng)跟孩子和家長說過,多認識一些花花草草,最好能認識三五百種植物,對寫好作文有幫助。我還建議家長在手機上下載識花識草的軟件。
現(xiàn)在,這位家長感覺我的方法“藥效”不靈,困惑這是為什么。我沒有說“藥治百病,不治百人”的道理,而是微笑著耐心告訴她,一鍬挖不出水井,一口吃不成胖子,能主動去認識花草,僅僅是一個良好習慣的開始。寫作是要有基本功的,譬如表達力、邏輯力、觀察力、語言功底等,觀察力只是其中一部分,寫作需要學以致用,并不斷地創(chuàng)作,周而復始地實踐,才能慢慢進步。
家長渴望看到孩子成長,但有時候心情過于急切了。他們忘了,種子發(fā)芽是有一個過程的,需要吸收足夠的陽光雨露,需要用充足的時間去等待,何況,我們學習的是大語文。語文學習需要鍥而不舍地積累知識,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反反復復的思維訓練,只有一次次地吸納、錘煉,心智的窗戶才會透進靈感的光亮。
我也曾把學生們看作是一粒種子。他們發(fā)芽了嗎?他們開花掛果了嗎?直到他們工作成家了,我仍不敢確定,繼續(xù)給他們提醒與鼓勵,他們也在不斷追求更高遠的人生幸福和目標。生命,因期待而充滿希望,因等待而多彩多姿。作為父母,要有一顆滿懷期待,同時懂得耐心等待的赤子之心,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長成最美好的樣子。
我自己,也許是一粒沒有發(fā)芽的種子,也許是一株被歲月風霜摧殘的老樹,但我仍然對自己充滿期待,期待自己發(fā)出新芽,冒出新枝,枯木逢春,再吐芬芳。我期待的鮮枝嫩葉、馥郁芬芳,是多一些健康,多一些快樂,多一些人生睿智……我想,這就是生命的張力吧,永遠渴望陽光雨露,永遠不會停止生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