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吃不到這個。”“在北京也吃不到?!薄汗?jié)聚會,桌上的吃食總是話題之一,有菜,也有小吃,都是久違的味道。
多年來,由于上學(xué)、工作等原因,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xiāng),奔赴天南海北,到了過年時才回家。春節(jié)期間家鄉(xiāng)的風(fēng)味、親人的團(tuán)聚,是他們一年的惦念。
在老家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里,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過年期間的各種新春美食,則帶著歡樂與祝福,喚醒人們的味蕾。
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金牛鎮(zhèn),過年并不是從除夕開始,而是從臘月開始。這座千年古鎮(zhèn)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年俗,直至現(xiàn)在,過年依然很隆重,尤其是春節(jié)食物的準(zhǔn)備十分精心。
進(jìn)入臘月,家家戶戶開始辦年貨,準(zhǔn)備過年吃的東西,“腌魚腌肉灌香腸,做面蒸粑粑打米糖”。
雖然市場上可以買到現(xiàn)成的鹽鴨子、香腸等,但大多數(shù)人家更愿意自己腌制。新鮮的魚、鴨、豬肉抹上鹽與醬油等調(diào)料,腌制好后掛在陽臺上晾曬,再加上灌好的香腸,讓臘月的陽臺充滿腌臘味。
事實上,這些臘貨的美味不僅在于原料,更在于時間與氣候。臘月恰到好處的溫度與濕度,讓這些臘貨呈現(xiàn)獨特的鮮香。
當(dāng)?shù)厝硕挤浅J煜じ黝惻D貨的制作,待到過年,端上桌子的臘味一定是最佳狀態(tài)的。臘貨做好后可以保存較長時間,老人們也會特意多做一些,給外出的兒女或?qū)O子、孫女帶上,讓他們在外面也能吃到家里的味道。
在臘月準(zhǔn)備的還有過年要吃的面。這是一種特殊的面,用秈米(俗稱早稻米)加工而成,有時會加入紅薯粉,當(dāng)?shù)胤Q為“米面”?,F(xiàn)在的米面多是由機(jī)器制作,但據(jù)老人介紹,以前的米面是在家里做,每家每戶都有石磨,將秈米加水磨成水粉,再放入面盤中攤平,然后在柴火上蒸,最后將蒸熟的米面切絲晾曬。
“年粑粑”大多還是手工制作,這種粑粑類似年糕,是用糯米和秈米摻和磨成濕粉,瀝干到一定程度后,用手捏成圓形,蒸熟晾干后將粑粑放在加水的缸里保存。它可以煎著吃,也可以加在稀飯和面條里煮著吃,還可以加上青菜下在湯里吃,是過年期間的早餐佳品。
噼里啪啦……熱熱鬧鬧迎新年,但在金牛鎮(zhèn),發(fā)出這個聲響的不只是煙花爆竹,還可能是鍋里的油炸聲。
炸大餃子、炸菜團(tuán)子、炸糯米丸子、炸肉丸子、炸小酥果……系著圍裙的主婦站在灶臺邊,一鍋又一鍋金燦燦的炸貨出鍋了。屋子里香味四溢,嘴饞的小孩趁熱吃起來。
在所有的炸貨中,大餃子是重頭戲。這是金牛鎮(zhèn)的特色小吃,也稱“大彎餃”“米餃”,過年時每家每戶都會做一些。
大餃子的制作非常講究。先將米粉翻炒熟,再將炒熟的米粉加水拌勻上鍋蒸,蒸好之后揉成面團(tuán)。這便是餃子皮,做的時候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手法。如果米粉炒得不好,餃子皮就會很硬,直接影響大餃子的口感。大餃子的餡料主要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加入豆腐、姜末及鹽等調(diào)料。餃子包成月芽型,放入鍋中炸至金黃。出鍋的大餃子外層焦香酥脆,內(nèi)餡軟糯鮮美,是過年期間最受歡迎的小吃。
每家的大餃子出鍋后,總會給親戚、鄰居送一些。雖然做法大致相同,但每家的大餃子味道都不一樣。品嘗不同味道的大餃子,也是過年的一大樂事。
鎮(zhèn)上的早餐鋪、飯店也能買到大餃子,但在很多人心里,最好吃的那一份永遠(yuǎn)是“家里做的”。對于常年在外的人來說,這個味道是兒時的記憶,最能勾起肚子里的“饞蟲”。
臘月恰到好處的溫度與濕度,讓臘貨呈現(xiàn)獨特的鮮香。圖/羅燕
“來個元寶?!闭鲁跻坏脑缟?,家里人都要先吃一個五香蛋。這種五香蛋被稱為“元寶”,寓意新年吉祥。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家每戶都會備上一大盆“元寶”,端給來家里拜年的人吃,祝福他們新年發(fā)大財、交好運。有時主人會勸客人吃兩個,寓意好事成雙、好運連連。
“元寶”的做法有很多種,大多是在煮雞蛋的時候加入茶葉、鹽及一些香料。一般家里會將雞蛋提前煮好,但端給客人的時候要再次加熱,確保“元寶”是熱乎乎的。這樣的“元寶”聞著香,吃起來也可口,再加上美好的寓意,讓人難以拒絕。
在金牛鎮(zhèn),初一拜年最熱鬧。早上起床,放一盤鞭炮后開門,一家人便出去拜年,只留一個人在家待客。路上拜年的人成群結(jié)隊,祝福聲此起彼伏。拜年一圈回來,吃上四五個“元寶”是常有的事。
在這里,只有上午可以拜年,去別人家拜年必須趕在十二點之前到,所以在正月的最初幾天,人們上午的腳步總是有些匆忙。下午則是閑散時光,親人團(tuán)聚,孩子嬉戲……
春節(jié)假期很快過去,不少人要踏上返程之路。行李箱、后備廂里裝滿家里的臘味、雞鴨、小吃等土特產(chǎn)?;氐匠鞘泻?,這些東西還能吃上好一陣子,年貨的香味繼續(xù)飄蕩,聊慰思鄉(xiāng)之情。
舌頭不會騙人,鄉(xiāng)音可以改,口味卻很難變。年味背后其實是鄉(xiāng)愁,也承載著民族的記憶。當(dāng)我們不厭其煩地做著春節(jié)美食時,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是在這種古老而親切的味道中體驗一種歸屬感。
離開家鄉(xiāng)后,我們有時會特別想吃家鄉(xiāng)的某種食物,一如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春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盛大節(jié)日,也是團(tuán)圓的節(jié)日,因此這個假期跟其他假期完全不一樣,有一種魔力讓人歸心似箭,這便是過年的召喚。
也許,年味不在于食物,也不在于各種過年儀式,而在于人。親人團(tuán)聚了,年味便濃了。